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介入护理专科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入护理经过探索和实践已经成为介入放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介入诊疗疗效的优劣。随着介入诊疗工作的不断普及,影响介入护理发展的各种问题开始显现。当前亟需加强介入护理的专科和人力资源建设,必须从提高专科意识、制订护理常规及质控标准、发掘潜能稳定护理人员队伍、重视专科教育、建立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化发展一体化模式等方面推动介入护理专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重视经门脉系统的介入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经门脉系统介入操作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强调重视、提高、综合运用此类技术的必要性,为门脉系统疾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推动长三角地区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和提高,更好地寻找介入放射学与内科、外科的融合互补,首届长三角介入放射学高峰论坛暨介入诊疗新进展研讨会于2  相似文献   

4.
徐克   《放射学实践》2012,27(12):1288-1292
介入放射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经过了近50年的不断发展,目前已成为除内、外科治疗之外的第三大临床治疗手段。我国许多大中型医疗机构都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介入诊疗的临床与科研工作,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化管理模式。为此,国家卫生部于2012年7月9日颁发了《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和《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相似文献   

5.
加强介入医师临床思维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历史较短,但速度较快,治疗疾病病种繁多且逐渐复杂,与其他相关临床学科关系密切,各地介入放射学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现状及中国介入放射学从业医师队伍的特点,阐明介入放射学医师临床思维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关于加强介入放射学医师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最后系统介绍临床工作中应遵守的疾病诊疗程序,强调做好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和随访.加强介入放射学从业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才能使介入放射学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并成为一门让患者和其他同行们认可的临床学科.  相似文献   

6.
介入放射学是在放射影像诊断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微创治疗学.介入放射学的定义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导引下,应用穿刺针、导丝、导管等进行诊断及治疗的学科.介入放射学内容包含介入性诊断和介入性治疗.介入医学是从临床应用角度来定义的,介入放射学则是从诊疗技术特点来定义的.《介入放射学杂志》与即将出版的《介入医学杂志(英文)》形成姊妹篇,将为我国介入医学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介入放射学在我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现代临床医学中最富有活力的新兴学科之一。在介入诊疗技术的启蒙和发展过程中,我们介入放射医师始终站在学科的前沿,在以林贵和刘子江教授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介入医师的 努力下,我国的介入放射学事业与祖国的改革开放同时迈开了脚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测试3种常见介入诊疗中机房内的辐射场分布,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和安全操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在介入诊疗床周围的水平面和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经常停留区域的立面,选择不同的点放置热释光剂量计,根据选定的实验条件分组照射,结束后将热释光剂量计带回实验室测量并计算辐射场剂量。结果 相同位置的数据大部分符合心血管介入诊疗>脑血管介入诊疗>肝脏介入诊疗;同种介入诊疗在相同位置的剂量大都符合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该结果与有用线束剂量大小一致,与透视时间的长短成正比。个别不符合以上规律的数据存在测量误差或实验偏差。结论 肝脏和脑血管介入诊疗时,辐射剂量相对较低,3 m以外的辐射剂量基本可以忽略。心血管介入诊疗时,离X射线管中心点越远,剂量降低越多。辐射场中术者、第一助手和第二助手站立处的剂量较高,患者的头端、足端方向剂量较低。  相似文献   

9.
随着肝介入活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如何选择更好的设备和材料、优化肝介入活检术诊疗流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该文从操作设备、手术方式、辅助技术、新型材料等方面回顾了近三年肝介入活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介入病房对介入放射学学科发展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立介入病房对介入放射学学科发展的影响。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东北地区三级甲等医院2005年介入放射学现状进行调查,并对从事介入诊疗医师数量、开展介入技术种类、介入诊疗例数等按有无介入病房分为2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52所三甲医院开展介入治疗,有病房组29所,占55.8%,无病房组23所,占44.2%。有病房组与无病房组对比:医师数平均为(4.8±1.7)名:(2.8±1.5)名(P<0.01),2组平均每所医院完成介入手术例数为481∶150(P<0.01),开展介入手术种类为8∶5(P<0.01)。结论成立介入病房有利于介入放射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肝脏疾病的门静脉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门静脉系统的介入治疗在一些肝脏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如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瘤栓、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以及选择性门静脉栓塞诱导肝叶代偿性增生。本文主要介绍了这些介入疗法的途径、方法及疗效等情况。  相似文献   

12.
血管性介入在肝脏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血管性介入技术在肝脏移植前后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对2003年1月~2005年2月对拟行肝脏移植的30例患者术前行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选择造影及经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静脉造影;并对6例肝脏移植术后怀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行造影及介入下溶栓及内支架治疗。结果30例患者术前造影中提示肝癌11例;4例患者动脉造影显示动脉血管变异。29例患者间接门脉造影成功,其中2例肝癌患者发现门脉癌栓,26例存在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对6例怀疑胆道和血管并发症的患者作血管造影及相关介入治疗。其中2例成功行狭窄动脉吻合口金属内支架治疗,1例行动脉溶栓治疗,造影显示肝动脉血流恢复通畅;其他3例介入治疗效果不满意。结论血管造影能够提供准确的动脉和门静脉解剖和变异信息;血管介入技术有助于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血管并发症诊断和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总结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在原位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和意义.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原位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资料与随访结果. 结果 31例患者中单纯肝动脉并发症11例,门静脉并发症11例,腔静脉并发症6例,合并肝动脉与门静脉并发症1例,合并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复杂并发症1例,脾动脉窃血综合征1例.均成功进行了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共置入肝动脉支架13枚,静脉支架21枚,进行肝动脉栓塞1例,部分性脾动脉栓塞2例,单纯腔静脉球囊扩张1例,1例患者肝动脉局部灌注溶栓后置入肝动脉支架,1例患者先后置入腔静脉、肝静脉与门静脉支架各1枚,1例患者同时置入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支架.所有血管腔内介入操作成功有效,技术成功率100%,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2.9%,并且并发症经处理无后继影响.随访中除1例肝动脉于支架置入后19天发生再狭窄外,其余血管至随访结束未出现明确再狭窄. 结论 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技术成功率高而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理想的微创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CT证实),分别进行常规DSA与3D DSA造影,9例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 常规DSA一般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极少数能明确显示瘤颈和载瘤动脉的关系.3D DSA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瘤体,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显示动脉瘤结构的能力比常规DSA明显提高,提示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并指导制定治疗方案.结论 3D 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吴海江  董超  崔宁  骆勇  曹驰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10):1062-1064
目的:研究外生型肝癌的诊断及介入治疗的方法。方法:11例外生型肝癌根据临床表现、AFP、CT、肝动脉造影及病理诊断确诊;11例均采用肝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术,其中2例同时采用无水酒精注射治疗。结果:11例外生型肝癌介入治疗均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外生型肝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AFP、CT、肝动脉造影及病理进行综合诊断;外生型肝癌的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3种常见介入诊疗中放射工作人员有效剂量的估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选取介入放射学中较常见的脑血管、心血管和肝脏介入诊疗,估算以上3种介入诊疗中放射工作人员的有效剂量.方法 通过仿真人体模型实验,了解脑血管、心血管、肝脏介入诊疗中仿真体模内组织、器官的吸收剂量,并根据ICRP 103号出版物中规定的组织权重因子估算3种介入诊疗中放射工作人员的有效剂量.结果 脑血管介入诊疗时,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有效剂量分别为高剂量组24.0μSv、中剂量组9.7μSv、低剂量组6.8 μSv;心血管介入诊疗时,放射工作人员的有效剂量分别为高剂量组36.3 μSv、中剂量组29.3 μSv、低剂量组17.8μSv;肝脏介入诊疗时,放射工作人员的有效剂量分别为高剂量组23.9 μSv、中剂量组11.3μSv、低剂量组5.5μSv.结论 心血管介入诊疗中放射工作人员高、中、低3个剂量组的有效剂量分别高于脑血管和肝脏介入诊疗时相应剂量组的有效剂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estimate the effective dose of interventional employees in the common cerebralvascular, cardiovascular and liver intervention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Methods The absorbed doses of tissue or organ of anthropomorphic phantom in these three procedures were estimated by the anthropomorphic phantom experiment.The effective doses were calculated by the tissue weight factor which was given by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publication 103.Results The effective doses to high, medium and low group were 24.0, 9.7,6.8 μSv for cerebralvascular intervention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36.3, 29.3, 17.8 μSv for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23.9, 11.3, 5.5 μ Sv for liver intervention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respectively.Conclusions The effective doses of high, medium and low group of interventional employees in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erebralvascular and liver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介入诊疗后严重并发症肺栓塞的类型、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的差异,以提高介入医师对此严重并发症的认识。方法收集3所医院1998-2005年介入诊疗过程中所遇到的少见并发症肺栓塞病例,按照栓塞物不同分为碘油肺栓塞和血栓肺栓塞两种类型,就每种类型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加以总结。结果3所医院临床诊断介入诊疗后肺栓塞10例,其中肺血栓栓塞5例,肺碘油栓塞5例。5例肺血栓栓塞患者表现为次日离床活动后突发性呼吸困难伴晕厥,2例死亡,3例经抗休克及局部溶栓治疗痊愈或好转。5例碘油肺栓塞患者表现为术后1~3d出现渐近性呼吸困难,无休克表现,经以给氧为主的综合治疗15~50d症状消失。结论肺栓塞是介入诊疗后的急重并发症,无深静脉血栓史患者也可发生急性血栓性肺栓塞,维持有效循环和溶栓治疗是有效疗法。碘油肺栓塞起病慢,治疗以保证供氧为主,肺内碘油可在1个月左右完全清除消失。肺增强CT对两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介入神经放射学业已成为脑血管疾病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我国的神经介入工作近年发展迅速,在许多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然而由于诸多原因,我国许多从事介入神经放射诊疗工作的医师缺乏全面的训练,已越来越不适应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需要,目前亟待制订规范可行的神经介入医师技术培训和资质认证体制,促进我国介入神经放射学健康、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附56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CT引导下行诊断目的29例,治疗目的17例,诊断及治疗双目的的10例病人。穿刺部位包括胸部17例,腹部27例,躯干及四肢12例,共56例60个病灶。CT扫描确定穿刺点、角度及深度。局麻进针后,CT再次扫描确认针尖到达预定位置再进行活检取材或介入治疗。结果:60 个病灶穿刺61针次,穿刺一次成功率100% ,确诊率97.4% ,治疗有效率88.9% ,并发症5.4% 。结论: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及介入治疗属微创伤性技术,简便易行,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肝移植术后并发胆道狭窄和胆泥淤积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和胆泥淤积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对39例肝移植术后并发胆道狭窄和胆泥淤积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T型管胆道造影、CT和MRI检查诊断胆道狭窄伴胆泥形成39例,38例介入治疗后胆道梗阻症状明显缓解;1例介入治疗后胆道梗阻症状未明显改善,后行外科胆管修补术。结论:T型管胆道造影或直接经皮胆道造影对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和胆泥淤积诊断特异性及敏感性最高,放射介入和内镜介入技术对其均发挥重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