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外翻肠囊法和大鼠在体单向灌注法,以肠吸收速率(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为指标,考察豆豉纤溶酶纳米脂质体的小肠吸收部位及效率。结果显示,由外翻肠囊法测得豆豉纤溶酶纳米脂质体的回肠段Ka和Papp分别为3.25×10-2μg/s和2.355×10-6cm/s,且吸收速率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降低,最终出现饱饮现象。由大鼠在体单向灌注法测得的Ka和Papp分别为(1.49±0.22×10-3)μg/s和(7.90±1.46)×10-5cm/s。上述两种方法均表现出豆豉纤溶酶纳米脂质体在回肠的吸收效率为最高,这可能与回肠中大量存在Peyer’s淋巴结有关,而Peyer’s淋巴结中存在的M细胞可能导致饱饮现象。  相似文献   

2.
以茯苓多糖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外模拟人体胃肠道环境及在体循环肠灌流过程,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消化吸收情况。首先检测茯苓多糖在人工胃液中的降解,随后检测胃降解液在人工肠液中的降解,最后探究胃肠液降解后的多糖在体肠中的吸收。结果显示:茯苓多糖在人工胃液中0.5 h内被迅速降解完全,生成许多在胃液中稳定存在的片段,且在肠液中几乎不被降解。茯苓多糖主要在体肠被吸收,且初始多糖浓度越大吸收百分率(ρ)越大;吸收过程中,不同初始浓度的多糖溶液,其吸收速率常数(Ka)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吸收至120 min时,初始多糖浓度为0.1004、0.5007、1.0004 mg/mL的胃肠降解液的吸收百分率ρ分别达到(23.52%±0.57%)、(49.14%±0.87%)、(57.56%±0.22%)。研究表明:茯苓多糖在大鼠体内主要在胃液中降解、体肠中吸收。  相似文献   

3.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姜黄素新型纳米乳(Curcumin novel nano emulsion,CNNE)中姜黄素(Curcumin,Cur)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通过比较相同给药计量下Cur和CNNE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考察CNNE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并比较二者生物等效性。采用水滴法制备CNNE,灌胃给予CNNE与Cur后,采用HPLC法测定Cur的血药浓度,绘制药物浓度物-时间曲线(AUC),DAS2.1.1软件计算药代参数与生物等效性。CNNE与Cur的房室模型AUC(0-∞)分别为(3 439.27±180.63)(μg·h)/L、(482.07±42.14)(μg·h)/L,CNNE与Cur的非房室模型AUC(0-∞)分别为(3 410.20±154.09)(μg·h)/L、(446.66±44.02)(μg·h)/L,CNNE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713.44%、763.49%。结果表明,将Cur制备成CNNE后促进了Cur的吸收,CNNE的生物利用度提高了约7倍。CNNE与Cur具有生物不等效性。  相似文献   

4.
燕麦β-葡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灿  姜燕飞  张召锋  徐美虹  李勇 《食品科学》2016,37(11):167-173
目的:探究燕麦β-葡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高脂饲料喂养4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燕麦β-葡聚糖低、中、高剂量组。低、中、高剂量组由基础饲料添加燕麦β-葡聚糖至其质量分数分别为0.275%、0.550%、1.100%,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均以基础饲料喂养。10周后,测定其空腹血糖、肠道菌群以及结肠β-防御素-2、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 Ig A)、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含量。结果:高剂量组较模型对照组血糖水平显著降低(P0.05);燕麦β-葡聚糖各干预组结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β-防御素-2水平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肠s Ig A水平与模型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中、高剂量组结肠大肠杆菌数量上升幅度减小(P0.05),燕麦β-葡聚糖各干预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上升幅度增大(P0.05)。结论:燕麦β-葡聚糖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肠黏膜机械屏障和生物屏障的损伤,起到保护肠黏膜屏障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糖脂代谢紊乱的发生越发普遍,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健康。姜黄素(Curcumin)是一种从姜黄根茎中提取的天然活性成分,已广泛用于调节糖脂代谢紊乱研究。四氢姜黄素(Tetrahydrocurcumin,THC)是膳食姜黄素在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具有比姜黄素更好的抗氧化活性和胃肠道吸收,表现出多种优于姜黄素的生物学活性。因此,主要对四氢姜黄素的活性结构、体内代谢及调节糖脂代谢紊乱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四氢姜黄素的进一步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基于天然生物大分子的纳米递送体系在消化过程中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本研究以姜黄素(Curcumin)为芯材,玉米醇溶蛋白(Zein)为壁材,通过反溶剂沉淀法制备了包埋姜黄素的玉米醇溶蛋白纳米颗粒(CZNPs),通过光谱学方法和电子显微镜对CZNPs的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并在体外模拟消化模型中对CZNPs的消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姜黄素与Zein的质量比为1:40时,姜黄素的包埋率最高,为99%±1%,制得的CZNPs为球形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118.6±0.7 nm、Zeta电位为19.9±3.79 mV,且颗粒之间出现轻微粘连。在体外模拟胃消化过程中,随着消化时间的延长,CZNPs出现明显聚集,其平均粒径增至8000 nm;且部分Zein发生降解,生成小分子量的氨基酸,同时缓慢释放出姜黄素。在后续的模拟肠消化过程中,CZNPs的聚集程度随着消化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减弱,但Zein没有继续降解,姜黄素的释放也没有明显增大。因此,玉米醇溶蛋白纳米颗粒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口服递送体系,可能应用于功能性食品和口服药物的开发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水溶性蜂胶(WSP)在缓解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道炎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雄性大鼠进行分组设置:对照组(CON组)、结肠炎模型组(DSS组)、低剂量蜂胶组(L-WSP组)、中剂量蜂胶组(M-WSP组)、高剂量蜂胶组(H-WSP组),每组8只。通过记录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长度、小肠黏膜通透性及结肠组织学评分(HS),评估各组大鼠肠道炎症损伤程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匀浆中白细胞介素-6(IL-6)、IL-9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 与CON组比较,DSS组大鼠体质量降低、有稀便和血便,结肠长度缩短,HS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SS组比较,M-WSP组和H-WSP组大鼠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CON组比较,DSS组大鼠结肠组织匀浆中促炎细胞因子IL-6、IL-9及TNF-α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SS组比较,M-WSP组和H-WSP组大鼠中上述因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WSP可通过降低促炎细胞因子IL-6、IL-9和TNF-α的水平,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缓解结肠炎症。  相似文献   

8.
作者研究了载天门冬酰胺酶(Asparaginase,AN)自组装透明质酸-聚乙二醇(Hyaluronic acid-graft-poly(ethylene glycol),HA-g-PEG)/γ-环糊精(γ-cyclodextrin,γ-CD)纳米囊(HA-gPEG/γ-CD nanocapsules loaded with AN,AHRPs)在雄性SD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考察了AHRPs的透射电镜、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并分别测定大鼠静脉给予AHRPs和游离AN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样品中AN的活性。采用DAS 2.1.1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对AHRPs和游离AN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经计算,AHRPs的平均粒径为(410.30±3.20)nm,Zeta电位为(-31.40±1.65)m V,平均包封率为(42.80±4.37)%。AHRPs和游离AN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48 h)分别为(104.01±1.68)U/(m L·h)和(46.38±1.98)U/(m L·h),AUC(0~∞)分别为(131.03±19.67)U/(m L·h)和(51.44±3.01)U/(m L·h),t1/2分别为(4.31±1.53)h和(1.86±0.38)h。与游离AN比较,AHRPs的AUC(0~48 h)、AUC(0~∞)和t1/2分别提高了2.24、2.55和2.32倍。AUC(0~48 h)、AUC(0~∞)和Cmax的90%可置信区间分别为77.1%~78.7%、76.7%~78.3%、98.9%~100.5%。AHRPs延长了AN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半衰期,提高了AN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且AHRPs与游离AN不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灵菌红素对肠道发育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断奶应激诱导的肠道损伤大鼠为实验动物模型,将30只断奶SD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对照组大鼠每天灌胃生理盐水,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每天分别灌胃剂量为100、200μg/kg的灵菌红素溶液(以体质量计);喂养实验持续14 d后处死实验大鼠并取样;记录大鼠每天的体质量和采食量;称取各组织器官质量,测量小肠和结肠的长度,计算器官指数;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观察回肠和结肠的形态结构,测量回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以及结肠黏膜厚度和杯状细胞数量;检测回肠和结肠组织中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HS-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和丙二醛的水平。结果表明:高剂量灵菌红素能够显著提高大鼠的体质量、平均日采食量(P0.05),显著增加肝脏、脾脏和胸腺指数(P0.05),显著增加小肠和结肠指数,增加回肠绒毛高度、绒腺比和结肠黏膜厚度(P0.05);显著增加回肠组织中T-AOC、GHS-Px和SOD活力(P0.05),并降低回肠组织中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结肠组织中SOD活力(P0.05),降低结肠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结论:灵菌红素有利于提高断奶大鼠的生长性能,提高回肠和结肠的抗氧化能力,具有缓解断奶应激诱导的大鼠肠道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大豆皂苷苷元A和B的肠吸收特性。方法:建立HPLC色谱分析方法测定灌流液的苷元浓度,基于大鼠肠段的形态学变化考察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的可靠性,分别研究不同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苷元剂量和胆汁对大豆皂苷苷元肠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大豆皂苷苷元在不同肠段的表观渗透速率(Papp)和吸收速率常数(Ka):空肠>十二指肠>回肠>结肠,苷元A在空肠段的Papp和Ka为15.34×10?5 cm/s和3.06×10?5 s?1(剂量50 mg/L),苷元B的Papp和Ka为11.36×10?5 cm/s和2.74×10?5 s?1(剂量50 mg/L);苷元A的吸收有显著浓度依赖性(P<0.05),而苷元B浓度依赖性不明显(P>0.05);有胆汁时,苷元A和B在空肠段的Papp分别为16.56×10?5和12.01×10?5 cm/s,Ka分别为3.06×10?5和2.97×10?5 s?1,均显著高于无胆汁组(P<0.05),胆汁的存在一定程度提高了肠部上端苷元的吸收。结论:大豆皂苷苷元主要吸收部位为空肠,苷元A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胆汁的参与促进了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