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对直径小于 2 .5mm分支血管的影响。方法 记录冠心病危险因子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 ,对比分析药物洗脱支架和普通支架植入对直径小于 2 .5mm分支血管的影响 ,并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和肌钙蛋白变化。结果  6 4 8例患者 783处病变共植入支架 917枚 ,累及直径小于 2 .5mm分支血管 12 5 6支 ,其中药物支架组 5 84例 ,普通支架组 6 72例。与普通支架组比较 ,药物支架组植入支架较长 ,但两组支架植入后分支闭塞发生率相似。进一步分析支架植入血管狭窄≥ 90 %、分支血管开口处≥ 5 0 %狭窄 82 6支分支血管 ,发现药物支架组 (n =36 9)较普通支架组 (n =4 5 7)支架植入后分支闭塞发生率较高 (4 8例和 4 5例 ) ,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药物洗脱支架较普通支架植入易导致直径小于 2 .5mm分支血管闭塞 ,但未达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开展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可行性。方法 我院2 0 0 4年7月至2 0 0 5年4月间共完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行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PTCA) 5 5例。术后检查桡动脉的搏动情况。结果 5 5例患者共置入支架6 7枚,其中A型病变30个,B型病变2 6个,C型病变11个,支架长度8~33mm ,支架直径2 .5~4 .0mm。手术成功率96 % (5 3 5 5 ) ,2例未成功,均为前降支慢性闭塞,导丝未能通过病变。无一例转股动脉途径手术。未发生心脏并发症。术后未见桡动脉闭塞及血管并发症。结论 经桡动脉行PTCA创伤小、手术成功率高、血管并发症少,是PTCA的又一理想途径,在有经验的医院能成功开展此项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与药物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 48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中 ,2 7例接受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 ,2 1例接受药物溶栓治疗。结果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组血管开通率为 92 .6% ,LVEF为 5 7.5 9± 5 .96,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 61.9% ,左室射血分数 (LVEF)为 5 1.76± 6.2 8;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住院期间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组再发心肌缺血、再发心肌梗死率和死亡率较溶栓组有减小趋势 ,但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AMI介入治疗 (尤其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较溶栓治疗可使梗塞相关血管 (IRA)充分开通 ,更好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术 ,即不经球囊扩张直接放置支架在老年患者 (≥ 6 5岁 )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176例行冠脉直接支架术患者 (非复杂病变 ,无严重钙化 ,血管直径≥ 3.0mm ,每位患者均放置 1枚支架 )按年龄分为老年组 (6 2例 )和标准组 (114例 )。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TIMI分级结果、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放射线暴露时间、造影剂剂量和 12个月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支架放置成功率老年组与标准组无显著性差异 (96 .8%和 97.4 % )。手术时间、放射线暴露时间和造影剂剂量老年支架术组于标准支架术组无显著性差异 [(19.2± 9.7)min和 (18.7± 12 .3)min ,P >0 .0 5 ;(8.3± 1.1)min和(8.2± 3.4 )min ,P >0 .0 5 ;(113± 36 )ml和 (10 9± 4 5 )ml,P >0 .0 5 ],住院期间两组均无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死亡发生。 12个月随访两组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术在老年患者非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病例中 ,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而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对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的疗效 ,探讨急诊PCI对高危ACS的策略。方法 入选 2 0 0 1年 12月 7日至 2 0 0 4年 8月 2 2日来院的高危ACS(ST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和非ST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共 15 0例。发病时间在 2 4h内 ,从发病到来院时间 <6h ,6~ 12h和 12~ 2 4小时的比例分别为 6 0 %、2 5 %和 15 %。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 (CAG)和急诊PCI,并随访观察。结果  15 0例入选患者均行急诊冠脉造影 ,14 3例行急诊PCI,其中直接植入支架 6 0例 ,PTCA后植入支架 80例 ,仅行PTCA 3例。 4例延迟植入支架 ,3例早期病变。梗死相关血管 (IRA)前向血流达到TIMIⅢ级为 99.3%。单支病变 双支病变、3支病变和早期病变分别占 2 8% 4 6 % 2 4 %和 2 %。从来院到导管室时间平均 5 0min ,从进导管室到梗死血管开通时间平均 1h。术中发生慢血流2 1例 ,经冠脉内给药好转 ,无血流 1例 ,治疗无效 ,术后急性闭塞 2例 ,分别再次PCI和IABP治疗好转。IABP治疗 12例 ,1例无效。院内死亡 7例 ,其中术中无血流 1例 ,术中心源性休克 1例 ,术中室颤 1例 ,术后室颤 1例 ,术后顽固心衰 2例 ,术后心脏破裂 1例 ,病死率 4 .7%。 14 3例随访 ,随访时间为 30~ 993d ,出现心绞痛 3例 ,心力衰竭 3  相似文献   

6.
高龄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术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估高龄冠心病患者冠脉内植入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安全性和远期预后。方法 连续 2 39例接受冠脉内药物洗脱支架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 ,≥ 70岁 88例 (高龄组 ) ,<70岁 15 1例 (对照组 )。记录并比较两组一般临床情况、手术成功率、心绞痛复发和远期心脏事件总发生率。结果 两组支架术的手术成功率与并发症相似。随访期间 ,高龄组和对照组心绞痛复发率为 2 3.9%和 7.3% (P <0 .0 0 1) ,心脏事件总发生率为 5 .7%和 2 .7% (P <0 .0 0 1)。冠脉造影随访两组的再狭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7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冠脉内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安全、成功率高 ,但其缓解临床心绞痛症状较年轻患者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成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与方法 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16例,女6例,年龄48~90岁。其中2例合并心源性休克。梗死相关血管:左冠状动脉20支,右冠状动脉8支。22例患者25支血管(30处病变)施行了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成形术,3支血管行单纯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TPCA)治疗。结果 22例患者28支病变血管全部获得有效开通,其中25支血管(30处病变)一次性置入内支架,支架置入成功率loo%。除1例术后死亡外,2l例术前梗死相关血管平均狭窄95%,术后残余狭窄为6%,临床治疗成功率为95.5%,病死率为4.5%。对顺利出院的21例患者随访6个月.其间无心脏缺血症状发生。结论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成形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有效措施,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术后心肌再缺血发生率低,对改善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有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支持下高危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4 0例高危冠心病患者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 2 5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 8例 ,AMI OMI 3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 4例。并发严重心律失常 9例 (室颤 7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2例 ) ,心源性休克 (CS) 13例 ,心功能衰竭 (NYHAⅢ ) 12例 (EF 19%~ 33% ,平均 2 4 .3% )。术前均先置入IABP反搏球囊 ,其中 5例因病情危重于床旁置入。IABP手术均成功。根据病变情况一次或IABP保留下择期行二次冠脉介入手术 ,本组中 9例手术分次完成。结果  4 0例患者造影结果见单纯左主干病变 (LM ) 3例 ;LM 2支血管病变 7例 ;单支血管病变 6例 ;2支血管病变 6例 ;3支血管病变 18例。合并CS 13例中 ,病变累及LM 1例 ,前降支 (LAD) 4例 ;累及右冠状动脉 1例。合并心功能衰竭的 12例中 11例为 3支血管病变。 4 0例病人共计 96处病变 (C型病变 76处 ,B2型 2 0处 ) ,置入冠脉支架 5 0枚 ,...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老年冠心病患者 5 2例 ,男性 3 8例 ,女性 14例 ,平均年龄为 68.1± 4.5岁 ( 65~ 81)岁 ,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 15例 ,急性心肌梗死 7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 13例 ,稳定性心绞痛 17例。结果  5 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单支病变 9例、双支病变 19例、三支病变 2 4例。 5 8支血管接受介入治疗 ,共置入支架 75枚。其中置入前降支 43枚 ,回旋支 11枚 ,右冠状动脉 2 1枚 ,手术成功率 95 .9%。A型病变成功率 10 0 %,B型病变成功率 10 0 %,C型病变成功率 92 .6%。 2例失败患者均为C型病变 ,导丝或球囊不能通过病变处。对这些患者进行跟踪随访 ,其中 1例术后 1月猝死 ,其余患者均存活。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是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冠心病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内植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的临床疗效。方法  10 1例 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冠脉内支架术 ,其中 6 7例植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 (SES组 ) ,34例接受普通金属支架 (BMS组 )。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情况、冠脉造影和支架术 ,以及远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即刻手术成功率均为 10 0 % ,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 1年中 ,SES组远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BMS组 (7.5 %比 32 .4 % ,P =0 .0 0 1)。结论 冠心病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中植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安全有效 ;与普通支架相比 ,药物洗脱支架能显著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年轻冠心病患者 (<4 5岁 )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术后的长期疗效。方法 1996年 7月至 2 0 0 2年 3月 ,6 5例年龄 <4 5岁的患者接受冠脉内支架术治疗 (年轻组 ) ,随机选取 6 5例同期年龄 >4 5岁行冠脉内支架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冠脉病变、介入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 年轻组患者心肌梗死 (心梗 )较对照组多见 (分别为 6 8%和 35 % ,P <0 .0 5 ) ;单支冠脉病变患者明显较多 (83%和 5 7% ,P =0 .0 0 1) ,单支病变中以左前降支多见 (4 6 5 7和 2 4 37,P =0 .0 2 ) ;介入治疗后达到完全血运重建者多 (95 %和 78% ,P =0 .0 0 4 )。平均随访 (6 7± 9)个月 ,年轻组患者再发胸痛及再次住院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35 %和 17% ,P =0 .0 2 ,2 8%和 14 % ,P =0 .0 5 ) ,新生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4 4 %和 11% ,P =0 .0 2 )。年轻组随访主要终点及次要终点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2 3%和 9% ,P =0 .0 3;35 %和 17% ,P =0 .0 2 )。结论 年轻患者冠脉支架术完全血运重建率高 ,术后心脏事件的发生主要由新生冠脉病变引起。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可作为年轻冠心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完全闭塞难治病变介入治疗技术(TO I)对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疗效。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选择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的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4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86例,女性63例,平均年龄(61±14)岁,完全闭塞的病变血管中,前降支(LAD)61例,回旋支(CX)31例,右冠状动脉(RCA)57例,根据心肌梗死发生的时间长短分为小于3个月、3~6个月和大于6个月3组,均采用TO I支架植入技术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血管血运重建术。结果:149例完全闭塞的血管,支架植入血管完全重建134例,成功率89.9%,其中LAD失败7例,CX失败8例,其中钢丝未通过闭塞病变者8例,球囊未通过闭塞病变者6例,血管未充分扩张,支架无法植入1例,均发生在3~6个月和大于6个月组,所有病例术中及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血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中,采用TO I介入治疗技术可显著提高完全闭塞冠脉的再通率,且并发症未增加;CTO发生的时间和部位不同也影响冠脉血管的再通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旋磨术在高危冠状动脉钙化病变中应用的经验,分析该技术治疗高危钙化病变患者的安全性及近、远期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受冠状动脉旋磨术结合支架植入术治疗患者130例,其中符合高危复杂钙化病变患者23例.分析术前术后冠状动脉DSA造影资料及临床信息,评估介入术并发症和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23例患者26处钙化病变均接受冠状动脉旋磨术,其中15处(57.7%)、7处(26.9%)、4处(15.4%)病变分别以初始直径1.25 mm、1.5 mm、1.75 mm磨头开始旋磨.23处病变(88.5%)成功旋磨并顺利植入支架,即刻效果满意,无并发症;3处(11.5%)病变未植入支架,原因分别为血管太细、血管穿孔和支架内再狭窄,仅作旋磨术.术中发生冠状动脉夹层1处(3.8%),支架植入后边支闭塞2处(7.7%),血管穿孔1处(3.8%),无复流2处(7.7%)及支架内残余狭窄1例(3.8%).住院期间无死亡事件发生,发生支架植入术后心肌梗死3例(13.0%),对比剂肾病2例(8.7%).术后1年随访发现5例(21.7%)心绞痛症状再发,其中2例经造影证实与支架内再狭窄有关.21例获随访4~60个月,平均(25.5±10.7)个月,结果4例病死,2例再行血管重建术.结论 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高危钙化病变安全、有效,术中根据病变特点遵循“磨头更小、推进更慢、分段旋磨”的原则,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880例DSA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 880例冠状动脉造影 (CAG)诊断结果 ,重点探讨冠心病的CAG和左心室造影表现及其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内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搭桥术 (CABG)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DSA选择性CAG证实的病变≥ 5 0 %直径狭窄病例 65 2例 ,依病变狭窄程度 ,累及冠状动脉部位、数目、形态 ,冠状动脉优势状况 ,侧支循环及心肌梗死病例左室壁运动情况和射血分数 (EF)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 5 0 %狭窄或闭塞 65 2例 ( 74.1%) ,冠状动脉右优势型5 91例 ( 67.2 %) ,左优势型 10 5例 ( 11.9%) ,均衡型 184例 ( 2 0 .9%) ,单支病变 2 47例 ( 3 7.9%) ,2支病变 184例 ( 2 8.2 %) ,3支病变 2 2 1例 ( 3 3 .9%) ,受累血管 10 75支 14 77处 ,重度狭窄及闭塞 63 5处 (占 47.9%)。 13 3例 ( 2 0 .4%)有不同程度侧支循环形成 ,42 1例做了左心室造影射血分数 (LVEF)及室壁运动缩率分析 ,EF≥ 5 0 %的 2 86例 ( 67.9%) ,EF 40 %~ 5 0 %的 10 1例 ( 2 4%) ,<40 %者 3 4例 ( 8.1%) ,经统计分析 ,严重冠状动脉狭窄与闭塞合并室壁瘤者与单纯狭窄病变LVEF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冠状动脉循环与分布多数为右优势型 ;冠状动脉病变多累及前降支 (LAD) ,其次为右冠状动脉(RCA)及左回旋支 (LCF) ;病变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无保护左冠状动脉主干(LMCA)支架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1年12月~2006年4月,43例无保护LMCA病变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年龄62.8±11.3岁(45~86岁).既往有心肌梗死史4例(9.3%),合并高血压30例(69.8%),糖尿病5例(11.6%).结果 43例患者共植入56枚支架.孤立性LMCA病变4例(9.3%);LMCA合并其他血管病变39例(90.7%):其中LMCA开口病变11例(25.6%),体部病变6例(13.9%),分叉病变26例(60.5%).43例LMCA支架植入均获成功,术中无主要并发症.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2例(4.7%),其中TLR 1例(2.3%),死亡1例(2.3%).随访2~53个月,总MACE 4例(9.5%),其中靶段血管再建术(TLR)4例(9.5%).不同病变部位(开口、体部、分叉)住院期间MACE、随访期间MACE、症状复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6个月、9个月、12个月无心脏事件生存率分别为93.3%、89.4%、84.5%.结论 随着PCI策略及介入设备的不断改进,在有经验的介入中心,LMCA病变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高,可取得较好的近远期结果.  相似文献   

16.
陈伟良  镇奋  岳玉国  赵新国  吕英俊 《武警医学》2012,23(12):1050-1052
目的探讨64排CT测定冠状动脉斑块CT值,对于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意义。方法选择经64排CT检查提示冠脉狭窄在50%~70%的临界病变,且斑块CT值为(14±26)HU,脂核体积>40%的冠心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介入组及药物组,于治疗开始后10~12个月复查64排CT,随访并记录两组心脏不良事件。结果介入组46例及药物组45例在术后10~12个月进行了64排CT复查,介入组全部患者均未发现局部支架内血栓征象,但2例支架内再狭窄>50%,5例支架内轻度狭窄;药物组6例管腔狭窄加重至85%,与治疗前有明显差异,25例斑块CT值增加至(70±12)HU,2例变为钙化斑块,10例治疗期间因心绞痛加重行冠脉支架术,3例因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冠脉支架术。结论 64排CT测定斑块CT值有助于判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是否需介入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经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 (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安全性还没有定论。本试验旨在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PBSC术治疗AMI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4 1例AMI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 (药物与介入治疗 )基础上给予G CSF 30 0~ 6 0 0 μg d皮下注射 ,连用 5d ;第 6日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 ,分离外周血干细胞悬液5 7毫升 ,采集后干细胞悬液未做任何处理经冠状动脉回输。手术当日 ,采用Selding技术建立股动脉通路 ,用指引导管行梗死相关动脉造影 ,将overthewire球囊植入支架内 ,将分离的PBSC悬液经overthewire球囊导管的中心腔内注入梗死血管远端。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经冠状动脉内回输过程中观察有无血压下降和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 ,如 :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Ⅲ°AVB、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结果 在外周血干细胞经冠状动脉回输中总的不良反应为 10例 ,占 2 4 .4 % (10 4 1) ,心动过缓为 2 .4 % (1 4 1) ,窦性停搏或房室传导阻滞占 4 .9% (2 4 1) ,心室颤动占 2 .4 % (1 4 1) ,低血压占 14 .6 %(6 4 1) ,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冠心病的诊疗技术。它以创伤小、诊断明确、疗效显著的特点 ,成为冠心病血运重建的一重要方面。我们通过围手术期给予连续性的护理干预 ,并不断改进护理技术 ,促进了手术的顺利进行 ,预防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减轻了病人的痛苦。1 临床资料我科于 2 0 0 1年 11月~ 2 0 0 2年 7月进行择期PTCA共 46例 ,其中男 2 7例 ,女 19例 ,年龄 5 2~ 78岁 ,平均 64 .2 3岁。单支病变 16例 ,双支病变 2 3例 ,三支病变 7例。实施球囊扩张43次 ,3 4例病人放支架 41个。术后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狭窄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分析应用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6年6月接受治疗的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溶栓组(44例)和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后症状缓解时间、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及治疗效果,术后1~3年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脏事件及死亡的发生率。结果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组的治疗时间、治疗后症状缓解时间及LVEF 分数均优于药物溶栓组( P<0.05);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组的治疗有效率97.8%优于药物溶栓组的治疗有效率84.1%( P<0.05);术后1~3年随访,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组心脏事件发生率2.2%及死亡的发生率为0低于药物溶栓组的心脏事件发生率15.9%及死亡的发生率11.4%(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缩短了住院时间,而且心脏事件和死亡的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颅外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并发症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32 6例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 自 2 0 0 0年 10月~ 2 0 0 4年 4月 ,共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 32 6例。男 ,2 13例 ,女 113例 ,年龄 4 4~ 89岁。 4 9例进行球囊预扩张 ,2 93例进行支架内球囊后扩张 ,10 7例应用血栓过滤伞保护技术 ,本组所有患者均成功的植入血管内支架。结果 发生并发症 19例 (5 .8% ) ,其中高灌注综合征 2例 ,表现为脑出血 1例 ,头痛、恶心、呕吐 1例 ;小卒中 1例 ,短暂性缺血发作 (TIA) 7例 ,血管痉挛 5例 ,术后肺部感染心力衰竭 1例 ,上消化道出血 1例 ,穿刺部位血肿 2例。出院出现明显的迷走反射 2 0 5例 (6 2 .9% ) ,其中心率减慢 2 0 5例 ,血压下降 173例 ,其中心跳聚停 1例 ,经药物治疗均恢复正常。全组无死亡 ,永久并发症 2例 (0 .6 1% )其中长期昏迷 1例 ,肢体轻瘫 1例。结论 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总体是安全的 ,术前全面的评估、规范的操作和并发症防治措施的准备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