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有机薄膜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制备了以Alq3为发光物质的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得到了30V直流电压下100cd/m2的绿色发光.探讨了Alq3薄膜的光致发光和器件的电致发光机理.  相似文献   

2.
采用Li3N掺杂电子注入层Alq3∶Li3N,制作了一种结构为ITO/Alq3 Alq3∶Li3N/Alq3/NPB/MoO3/Al的倒置底发射有机发光器件.其中ITO玻璃作为透明阴极,金属Al作为顶部阳极,在ITO阴极与电子传输层之间加入Li3N n型掺杂层,改善了该器件的电子注入和传输能力|在Al阳极与空穴传输层之间加入MoO3缓冲层,降低了Al阳极与NPB之间较大的空穴注入势垒,改善了空穴注入能力.实验表明:此结构的倒置底发射有机发光器件性能可达到传统结构的常用有机发光器件如ITO/NPB/Alq3/LiF/Al的性能,完全可以满足非晶硅薄膜晶体管有源有机发光器件中驱动电路的匹配及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稳定性是其实用化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为了研究有机/有机界面性质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溶液旋涂的NPB(NPBSC)作为器件的空穴传输层制备了两种异质结电致发光器件:ITO/NPBSC/Alq3/LiF/Al和ITO/NPBSC/NPB/Alq3/LiF/Al,对比研究了器件的发光性能和工作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完全使用NPBSC作为空穴传输层的器件性能和稳定性都较差,这归因于不稳定的NPBSC/Alq3界面,在空气中旋涂制备NPB层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氧气分子会粘附在空穴传输层表面,这样就会引起界面处Alq3分子的发光猝灭。插入10 nm真空蒸镀的NPB层可以显著地提高器件的发光性能和稳定性,10 nm的NPB层把污染界面与激子复合区界面分开,避免了水蒸气和氧气分子对Alq3分子的发光猝灭,器件的效率增加了1.15 cd/A,半衰期寿命提高了4倍。  相似文献   

4.
红光量子点掺杂PVK体系的发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志民  赵谡玲  徐征  高松  杨一帆 《物理学报》2014,63(9):97302-097302
无热处理制备了红光CdSe/ZnS量子点掺杂PVK的ITO/PVK:QDs/Alq3/Al结构电致发光器件.测试器件的发光光谱和电学特性等,研究了掺杂浓度(质量分数)对体系发光特性的影响,将非掺杂与掺杂体系做了比较,提出了优化掺杂体系的一些可行方案.量子点掺杂浓度较低时,主要为Alq3的发光;掺杂浓度为20%时,Alq3的发光得到抑制,红光发射最佳;继续增大掺杂浓度,QDs发光峰发生微弱红移,器件性能变差.与非掺杂体系相比,掺杂浓度合适的PVK:QDs体系大大提高了器件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ZnOEP:Alq3掺杂体系的电致发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八乙基卟啉锌(2,3,7,8,12,13,17,18,-octaethyl-21H23H-porphine zinc,ZnOEP)掺杂八羟基喹啉铝为发光层,在不同的掺杂浓度下,制备了结构为ITO/TPD/ZnOEP:Alq3/Alq3/Mg:Ag的多个器件,并测试了们的发光光谱、亮度-电流曲线以及亮度对时间的响应特性。结果发现,当ZnOEP掺杂浓度从05%变化到15%时,器件的发光光谱明显不同,可以分别得到从橙黄色到红色等不同发光颜色的器件,器件发光效率也从0.96cd/A变化到0.14cd/A。上述现象可由ZnOEP的自吸收和浓度猝灭效应来解释。另外,器件的驱动特性表明,Alq3和ZnOEP之间可能存在的能量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6.
采用Li3N掺杂电子注入层Alq3:Li3N,制作了一种结构为ITO/Alq3Alq3:Li3N/Alq3/NPB/MoO3/Al的倒置底发射有机发光器件.其中ITO玻璃作为透明阴极,金属Al作为顶部阳极,在ITO阴极与电子传输层之间加入Li3N n型掺杂层,改善了该器件的电子注入和传输能力;在Al阳极与空穴传输层之间...  相似文献   

7.
以一种新型联苯乙烯衍生物NPVBi作为发光层,制备了结构为:ITO/TPD/NPVBi/Alq3/LiF/Al的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其中TPD厚度保持为50nm,NPVBi与Alq3厚度之和保持为50nm。通过调节NPVBi与Alq3的厚度,获得了色纯度较好的NPVBi蓝色电致发光,最高亮度为708cd/m^2,最大流明效率为1.13lm/W。结果表明,发光层NPVBi和电子传输层Alq3的厚度对器件的发光特性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发光层的形态结构对电致发光器件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详细研究了沉积在Poly(9-vinylcarbazole)(PVK)薄膜上的8-羟基喹啉铝(Alq3)薄膜的形态结构对电致发光器件ITO/PVK/Alq3/Mg-Ag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发光层(Alq3层)的表面形貌极大地影响发光层和金属阴极的接触面积,从而影响器件的电流-电压特性。发光层的表面越均匀连续,发光层和金属阴极的接触面积就越大,通过器件的电流就越大。在三种条件的器件中,基底温度为438K时制备的Alq3薄膜所对应的器件的量子效率最高,298K制备的器件的率效次之,77K制备的器件的效率最差。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MoO3为空穴注入层,NPB为空穴传输层,改变发光/电子传输层Alq3的厚度,考察了器件电学和光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Alq3层增加厚度,器件的电流逐步减小,由此获得Alq3薄膜的电场分布情况;器件发光光谱有少量红移,但长波端明显展宽,短波端强度下降。该文拟合了器件电致发光谱,与实验曲线吻合较好。同时拟合结果也表明,干涉效应主要影响光谱在长波端的强度分布,发光区域分布决定光谱在短波端的强度分布。  相似文献   

10.
沉积亚单层荧光染料提高有机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掺杂薄层作为发光探针层的方法和亚单层(sub-monolayer)有机发光技术,利用沉积在有机发光器件发光层中的亚单层奎丫啶酮(Quinacridone,QAD)分子作为探针,同时改变QAD层的位置,对有机发光器件中激子的形成与扩散进行了研究,器件结构为ITO/NPB(60 nm)/ Alq3(x nm)/QAD(0.05 nm)/Alq3[(60-x) nm]/LiF/Al(其中x=0,2.5,5,7.5 nm).通过对各器件不同条件下的电致发光谱、发光强度和发光效率的对比研究,得到在x=5 nm处引入亚单层QAD可以使QAD分子通过能量转移而获得的激子数量最多,进而可以实现高效率的发光.  相似文献   

11.
郜军  冯秀岚 《发光学报》1994,15(2):136-140
在具有电致发光(EL)的有机整合染料8-羟基喹啉铝(Alq3)中接以染料罗丹明6G(R6G),用真空热蒸发的方法制备器件,获得了峰值波长575nm的黄色直流薄膜电致发光,从而通过掺杂改变了发光颜色.并在Alq3发光层不同区域插入一掺杂薄层(Alq3:R6G),利用其发光波长与未掺杂部分(Alq3)的不同,以此作为“探测层”,通过对器件光谱及电学特性的测量与分析,探讨了有关发光区域,发光机理,界面对发光影响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2.
聚苯胺在聚合物发光二极管中的空穴传输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枫  郑敏  白凤莲  万梅香 《发光学报》2003,24(6):588-591
报道了聚苯胺中间氧化态(emeraldine base form PANI-EB)空穴传输层对以PPV衍生物(PTA-PPV,PTA-DMPPV和MEH-PPV)为发光层和Alq3为电子传输层构成的多层结构的发光二极管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器件中PANI-EB空穴层的引入能有效地降低器件的启亮电压和提高器件的发光亮度,其影响程度依赖于PPV衍生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13.
瞿述  ;彭景翠 《中国物理快报》2008,25(8):3052-3055
Conducting polymer polydimethylsiloxane (PDMS) is studied for the high performance electrode of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s. A method to prepare the electrode consisting of a SiC thin film and PDMS is investigated. By using ultra thin SiC films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es, th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s are obtained in an ultra vacuum system with the model device PDMS/SiC/PPV/Alq3, where PPV is poly para-phenylene vinylene and Alq3 is tris(S-hydroxyquinoline) aluminium. The capacitance voltage (C - V), capacitance-frequency (C - F), current-voltage (I - V), radiation intensity-voltage (R - V) and luminance eFficiency-voltage (E - V) measurements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o investigate the conductivity, Fermi alignment and devices properties in organic semiconductors. Scanning Kelvin probe measurement shows that the work function of PDMS/SiC anode with a 2.5-nm SiC over layer can be increased by as much as 0.28eV, compared to the conventional ITO anode. The result is attributed to the charge transfer effect and ohmic contacts at the interface.  相似文献   

14.
聚对苯乙炔[poly(p-phenylene vinylene),缩写为PPV]是一种典型的线性共轭高分子.早在1968年,美国化学家Wessling就宣布合成出了PPV[1],但由于当时对该材料的应用前景不清,故未能引起科学界的重视.80年代中期,Murase等用AsF5及其它多种掺杂剂成功地对PPV进行了掺杂导电研究[2],使其电导率提高了16个数量级,由绝缘体变成了导体.  相似文献   

15.
通过Alq_3∶CsF复合阴极缓冲层来优化CuPc/C_(60)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当Alq_3∶CsF厚度为5nm,CsF的掺杂比例为4%时,加入复合阴极缓冲层器件较Alq_3阴极缓冲层器件的能量转化效率提高了49%,到达0.76%,并且在室温、大气的条件下,器件的稳定性也得到了保持,与未加阴极缓冲层的器件相比,半衰期提高了6倍,达到9.8h。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外量子效率和单载流子传输器件等研究了器件效率改善的主要原因是掺入CsF后,调节界面能级,改善了Alq_3的电子传输特性,提高了器件的短路电流和填充因子。比较分析复合阴极缓冲层器件于空气中放置不同的时间的电流电压曲线,表明Alq_3∶CsF可以保持Alq_3的良好稳定性,可以很好地阻挡氧气与水分的扩散,提高器件的寿命。  相似文献   

16.
孙世菊  滕枫  徐征  张延芬  侯延冰 《物理学报》2004,53(11):3934-3939
研究了Alq3与聚乙烯基咔唑(PVK)按不同比例的混合体系制备的薄膜的发光特性.通过对混合薄膜的吸收光谱、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分析,研究了PVK与Alq3之间的 能量传递规律.当Alq3与PVK的质量比为1∶7时,能量传递效率最高.用一个由单链模 型扩展到包括杂质的哈密顿量对实验进行模拟,发现该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有关的实验结果. 关键词: 吸收光谱 激发光谱 发射光谱 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用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HREELS)研究MgF2与Alq3(八羟基 喹啉)的反应.结果表明无论MgF2蒸镀到Alq3上或Alq3蒸镀到MgF2上,MgF2与Alq3均发生了相同的反应.在反应中,对应于Alq3分子非平面苯环弯曲振动的能量损失峰位置发生了移 动.HREELS的研究结果表明从MgF2中的Mg与Alq3中的Al,O和N相互作用,Mg 的位置处于Alq3分子的平面外. 关键词: 2')" href="#">MgF2 八羟基喹啉 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  相似文献   

18.
用光伏效应研究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中的接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祖刚  张志林 《发光学报》1994,15(3):226-232
首次发现了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的光生伏特效应,通过对器件的光电流响应谱的详细研究,分析了不同结构的有机发光器件中的有机半导体之间,以及有机半导体与电极材料之间的半导体接触性质,发现有机发光材料Alq3,有机空穴传输材料daimine与金属铝电极之间形成阻挡接触,是电致发光器件发光和产生光电效应的根本原因,而双层器件中有机层Alq3与diamine之间的结是双层器件产生高发光效率的原因,正是这种结在双层器件中起了局限载流子和激子的作用,使发光亮度大为提高,结合分区掺杂实验结果,给出了较完善的能带模型。  相似文献   

19.
8-羟基喹啉铝在多孔铝中的发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孔铝非常高的孔隙率,将8-羟基喹啉铝(Alq3)镶嵌到多孔铝中,得到Alq3/多孔铝镶嵌膜,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制备的多孔铝镶嵌膜的荧光光谱。实验表明,Alq3在多孔铝中的发光峰位在490 nm左右,比其在固态粉末状态蓝移了许多。Alq3/多孔铝镶嵌膜的发光特性与多孔铝中嵌入Alq3分子的数量及聚集程度有关。当分子数量较多、聚集程度较大时,发光增强,光谱峰位红移,但聚集程度太大时,易发生荧光猝灭现象。数量较多时,由于Alq3分子大多以范德瓦尔斯力结合,聚体较少,所以峰位移动幅度不大。实验中还发现,Alq3因为处在小孔中,光学性质稳定,荧光光谱带宽超过100 nm,比一般染料大得多,这使Alq3/多孔铝镶嵌膜有可能在固体可调谐激光器方面得到新的应用;同时也为探究Alq3/多孔铝镶嵌膜在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发光特性奠定了基础,为将其进一步推向实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在聚合物中掺杂染料DCJTB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Alq3和DCJTB作为掺杂物与基质PVK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共溶,旋涂成膜,制备了PVK∶Alq3∶DCJTB为发光层的结构为ITO/ PVK∶Alq3∶DCJTB/ BCP/Alq3/LiF/Al的器件,其中Alq3和BCP分别用作电子传输层和空穴阻挡层,PVK用作蓝光发光层和空穴传输层。保持PVK和DCJTB的质量比为100∶1不变,改变PVK和 Alq3的质量比,当PVK和Alq3的质量比为20∶1时,得到了效果较好的白光。器件在电压为14 V时,色坐标达到(0.33,0.36),在10~14 V范围内变化甚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