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与预后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对16例病人的年龄、症状与体征、病理组织学检查、治疗与转归进行分析。结果:本病以青壮年多见,临床上以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减少为特征,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本病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腹膜后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病例。结合国内外文献和我院病例对本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临床表现以及治疗和预后进行了讨论,并重点探讨了本病的诊断。超声引导上穿刺活检可能是本病早期诊断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与预后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对 16例病人的年龄、症状与体征、病理组织学检查、治疗与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本病以青壮年多见 ,临床上以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减少为特征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本病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1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观察了12例长期发热伴淋巴结肿大,周围血象白细胞低下,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者,12例曾分别被误诊为淋巴瘤,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败血症,结核病,重症肝炎,粒细胞缺乏症,红斑狼疮等。经淋巴结活检证实为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本文对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治,病因,预后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作者观察了12例长期发热伴淋巴结肿大,周围血象白细胞低下,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者。12例曾分别被误诊为淋巴瘤、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败血症、结核病、重症肝炎、粒细胞缺乏症、红斑狼疮等。经淋巴结活检证实为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本文对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治、病因、预后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18例血管免疫母T细胞性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与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 AITL)的临床特征和病理表现,为本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7月至2007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明确诊断的18例AITL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其中男9例,女9例,发病年龄从14~70岁。结果:AITL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发热、脾大和皮疹,伴有多克隆性高球蛋白血症和其他血液学异常如白细胞升高、Coombs试验阳性,常累及骨髓,具有特征性的病理组织学表现,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显示B-淋巴细胞趋化因子CXCL13阳性率为93.3%。结论:反复多次淋巴结等部位的活检有助于本病确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分型如CXCL13等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结外淋巴瘤24例临床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24例成人原发性淋巴结外恶性淋巴瘤临床及病理特征,免疫分型,治疗及结果,并对其影响预后因素作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D)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为AILD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1例AILD临床病理特点,并用7种抗体对其中10例作免疫组化标记。结果:本组AILD患者以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发热、高丙球蛋白血症等为主要临床特点,部分病人血乳酸脱氢酶增高。主要组织学改变为:淋巴结结构破坏,免疫母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系列性增生和分支小血管显著增生。免疫组化研究表明,多数患者增生的淋巴细胞为T细胞(其中5例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3例为抑制性T淋巴细胞),少数患者B淋巴细胞系列增生。结论:本组多数病例系列增生淋巴细胞为T细胞系列;本病确诊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其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罗道病又称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Rosai Dorfman,RDD)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收治的1例RD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该患者术后病理诊断结合免疫酶标记结果符合RDD,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指标:S-100(+),CD68 (部分阳性),CD1a (-)。结论:RDD较为罕见,需要影像科、外科、病理科和肿瘤科医生组成的团队进行早期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0.
腹腔淋巴瘤的磁共振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已经病理证实的28例腹腔淋巴瘤的磁共振表现,并与8例腹腔结核、24例淋巴转移瘤的MRI表现对照,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判断预后的能力。结果:淋巴瘤的MRI表现:(1)广泛分布的淋巴结肿大和T2信号异常升高。(2)肝脾肿大,尤其是脾明显肿大和T2信号升高。(3)脊柱T1信号普遍降低或局限降低。(4)胸水、腹水或骨骼破坏。结论:MRI表现对腹腔淋巴瘤的诊断和分期有一定意义,并有助于与腹腔淋巴结结核和转移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1.
浆细胞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浆细胞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组织学发生、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报告1例浆细胞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并复习有关献。结果 ①浆细胞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可能由病毒刺激机体产生。②本病应与浆细胞瘤及Hodgkin’s病鉴别。③临床呈多中心性发生,大量成熟的浆细胞弥漫增生为其典型病理特征。结论 本病无论临床和病理,其表现和淋巴瘤十分相似,必须加以鉴别,治疗可选择化疗或放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病因,以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3年4月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并行病理活检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180例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0例患者中,恶性淋巴结肿大96例(53.33%),其中主要为转移癌39例(40.62%)和非霍奇金淋巴瘤40例(41.67%),不明原因转移癌8例(20.51%);良性淋巴结肿大84例(46.67%),其中主要为非特异性淋巴结炎32例(38.09%)和淋巴结结核34例(40.48%).结论:颈部恶性淋巴结肿大以转移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最为常见;良性淋巴结肿大以非特异性淋巴结炎与淋巴结结核较为常见.对不明原因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病例,应及时行淋巴结活检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对15例病人的发病特点、诊疗经过进行分析。结果 长期发烧、淋巴结肿大、白细包减少、对激发治疗敏感是其临床特点,淋巴结活检是确诊依据。结论 本病是一种自身免性疾病,正确诊断及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郑萍 《四川医学》1999,20(6):567-568
目的:探讨普通HE切片对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选择18例淋巴结弥漫型反应性增生和9例免疫组化已证实的恶性淋巴瘤,在普通HE切片上进行病理改变的对比分析。结果:恶性淋巴瘤多表现为淋巴结结构的破坏,排列紊乱的薄壁血管,和明显异形性的细胞成分等;而反应性增生则相反。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了这些特征。结论:淋巴结结构的破坏,血管增生,细胞形态和背景成分在良恶生鉴别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25例猫抓病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加深对猫抓病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25例猫抓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10 ̄47岁,平均24岁;男女之比2.1:1;病变淋巴结部位:颈部7例,颌下3例,耳后2例,腋窝6例,肘部5例,腹股沟2例。组织学特点为淋巴结皮髓质肉微小脓肿坏死性,伴有中性白细胞浸润。结论:重视猫抓病史和皮疹,以及淋巴结活检是提高本病诊断之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淋巴结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淋巴结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LCA、CD3、UCHL1、CD20、CD79a、CD56,TIA-1、Granzyme B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ER在淋巴结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3例淋巴结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病理学组织学改变表现为淋巴结结构破坏,瘤细胞多形性,中等大小至大细胞弥漫浸润,其中2例有大片坏死。LEA、CD3、CD56、TIA-1、Granzyme B免疫标记及EBER原位杂交阳性表达率100%。结论:淋巴结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根据特征性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表型特点及EBER原位杂交阳性能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普通HE切片对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选择18 例淋巴结弥漫型反应性增生和9 例免疫组化已证实的恶性淋巴瘤,在普通HE切片上进行病理改变的对比分析。结果:恶性淋巴瘤多表现为淋巴结结构的破坏,排列紊乱的薄壁血管,和明显异形性的细胞成分等;而反应性增生则相反。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了这些特征。结论:淋巴结结构的破坏,血管增生,细胞形态和背景成分在良恶性鉴别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23例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23例坏死性淋巴结炎病例。此病多见于年轻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组织学改变复杂,易误诊为其他淋巴结炎和恶性淋巴瘤;淋巴结活检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本病具有自限性,抗生素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阴囊Paget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14例阴囊Paget病患的临床、病理资料以及治疗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4例患均经病理检查证实并行手术治疗,随访期2-12年,1例腹股沟淋巴结阳性1年后死于全身转移,3例死于非癌疾病,3例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2例发生皮肤坏死、淋巴瘘等并发症。结论: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阴囊局部扩大切除术是首选治疗方法,预后主要取决于病变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程度以及邻近内脏器官癌肿的有无,早期诊断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分析24倒成人原发性淋巴结外恶性淋巴瘤临床及病理特征、免疫分型、治疗及结果,并对其影响预后因素作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