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组比较研究,观察一种支垫钉技术结合锁定钢板在治疗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3年2月,我科进行的所有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共107例,其中仅应用掌侧锁定钢板治疗(A组)59例,应用掌侧锁定钢板结合支垫钉技术治疗(B组)48例。随访两组患者术后掌倾角、尺偏角及Dienst功能评分等,比较两种手术方法在治疗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中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时间8~21个月,随访以完成内固定取出手术为两组手术方法终点,平均14个月。术后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钢板螺钉无松动断裂。两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得到明显改善,B组患者掌倾角改变更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尺偏角改善两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Dienst功能评估疗效,两组无明显差异,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支垫钉技术在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的治疗中对有效恢复掌倾角存在积极意义,结合锁定钢板可牢固维持复位,有利于患肢腕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掌侧锁定钢板联合背侧入路植骨在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性骨折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5年8月~2010年1月经掌侧入路锁定钢板联合背侧入路植骨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性骨折27例。男8例,女19例,年龄55.6岁(50~65岁),按AO分类:A3型12例,C2型10例,C3型5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所有病例均采取掌侧入路,局限性显露背侧骨折端并行骨诱导活性材料(金世植骨灵)镶嵌支撑植骨。术后均予以石膏托外固定2周。[结果]27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7.5个月(12~24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I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8周。术后1年X线片测量:桡骨茎突短缩均≤2 mm;掌倾角10.5°(5°~17°);尺偏角19.5°(15°~26°);关节面塌陷、移位矫正均≤2 mm;1例显示关节间隙变窄。术后功能康复时间8~30周,平均20.5周。术后患侧腕关节运动范围为:掌屈60°(30°~70°);背伸55°(30°~65°);桡偏:17°(10°~20°);尺偏25.5°(20°~30°);前臂旋前65.5°(60°~70°);旋后75.5°(60°~80°)。握力测量平均为健侧的65%(...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结合Kapandji技术治疗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方法 及疗效.方法 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43例,男17例,女26例;年龄42~65岁,平均57岁.按AO/ASIF分型,C1型26例,C2型16例,C3型1例.采用掌侧LCP结合Kapandji技术进行治疗.在Stewart等改良的Sarmiento评分基础上再次进行改良,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和关节面台阶方面对桡骨远端影像学进行评估;采用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47个月,平均27个月.掌倾角由术前-19.3°±11.2°改善至术后8.1°±3.2°,尺偏角由术前-13.6°±4.1°改善至术后18.0°±8.2°,桡骨短缩由术前(6.2±2.8)mm改善至术后(0.2±0.2)mm,关节面塌陷由术前(5.5±4.3)mm改善至术后(0.1±0.2)mm.在Stewart等改良的Sarmiento评分基础匕再次进行改良的评分,优34例,良9例;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优18例,良22例,可3例.结论 掌侧LCP结合Kapandji技术是治疗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可有效防止复位丢失、肌腱激惹等并发症,减少结构性植骨及行早期关节活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C3.1型骨折的手术入路及固定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40例桡骨远端C3.1型骨折患者资料,男17例,女23例;年龄47~65岁(平均58.2岁).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掌侧入路组(25例,单纯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11例,掌侧入路加背侧辅助切口克氏针、螺钉内固定14例)和背侧入路组(15例,均采用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2个月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茎突高度,以及术后6、24个月腕关节活动度.结果 4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3年(2.0~2.5年)随访.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8.1±2.2)、(8.3±1.7)周]、术后12个月掌倾角(9.3°±2.1°、9.5°±1.7°)、尺偏角(20.0°±2.7°、18.7°±2.5°)、桡骨茎突高度[(8.6±2.9)、(7.9±2.3) m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背侧入路组腕关节掌屈(58.3°±1.7°)、背伸(55.0°±1.6°)活动度较掌侧入路组(67.5°±2.0°、59.2°±1.9°)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旋前、旋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24个月两组患者腕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背侧入路组1例术后1个月出现骨折复位丢失,3例于术后1年取出内固定物. 结论 与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相比,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或加背侧辅助切口)治疗桡骨远端C3.1型骨折可以更好地恢复和维持关节面骨折块的复位,术后并发症少,更有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4):2291-2293
[目的]初步探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结合背侧支撑钢板固定治疗不稳定、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掌侧LCP结合背侧1/4管型钢板固定治疗不稳定、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23例,比较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活动范围等,初步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经随访13~24个月(平均15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评定,优18例、良5例。[结论]对不稳定、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掌侧LCP结合背侧支撑钢板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有效防止复位丢失,获得较为满意的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背侧入路桡骨远端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12诊治的22例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采用背侧入路置入桡骨远端背侧钢板,骨质缺损明显者行异体骨移植。结果 2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10~26)个月。22例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0(8~12)周。术后X线片显示桡骨短缩平均1.7(0~3)mm,掌倾角平均10°(7°~13°),尺偏角平均20°(14°~25°)。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背伸41°~58°,平均54°;掌屈43°~56°,平均50°;桡偏16°~31°,平均25°;尺偏21°~35°,平均29°;前臂旋前62°~80°,平均74°;前臂旋后54°~85°,平均71°。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评分:优16例,良4例,可2例。结论背侧入路桡骨远端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桡骨远端背侧骨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术前需准确判断骨折类型,术中需精细分离软组织并尽可能使复杂骨折简单化,同时术后循序渐进完成功能锻炼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8):1713-1715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评价腕关节功能改变。[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行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的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并获得完整随访的50例患者,男14例,女36例,平均年龄68岁。采用Dienst腕关节功能评分和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系统综合评价疗效。患侧摄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对比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掌倾角和尺偏角,比较患侧与健侧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旋后活动度。[结果]50例患者随访1.5~7年,平均3.98年,术后Dienst腕关节功能评分评价,优28例,良1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8%。Gartland和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8例,良32例,可10例,差0例,优良率为80%。术前患侧掌倾角为-4.42°±1.84°,尺倾角为10.26°±3.85°,末次随访时掌倾角8.88°±4.38°,尺偏角19.32°±5.85°,均比术前明显改善(P0.01)。患侧腕关节背伸、掌屈活动度与健侧无明显差异(P0.05),但患侧旋前较健侧明显受限,平均46.5%,旋后受限较轻,约17.7%。[结论]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满意,但术后前臂旋转功能仍有明显受限。  相似文献   

8.
桡背侧双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桡背侧双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3月至2009年12月采用桡背侧双锁定钢板治疗2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47.5岁(21 ~ 78岁)。骨折AO分型:A3型1例;B2型5例;C1型2例,C2型11例,C3型3例。其中5例术中采用自体髂骨植骨。术后评估包括影像学测量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关节活动范围,握力测量,肩臂手功能丧失量表( DASH)评分,以及Gartland-Werley量表评分。结果 22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9个月(12~32个月)随访。所钉患者骨折均在术后6个月内(2~6个月)获愈合。影像学测量尺偏角平均为25.3°(22°~29°),掌倾角平均为12.1 °(8°~14°),桡骨高度平均为1.1 cm(0.8 ~ 1.3 cm)。Stewart改良评分的优良率为90.9%。关节活动范围:背伸平均为53°(30°~68°),掌屈平均为47°(32°~65°),尺偏平均为22°(16°~ 30°),桡偏平均为14°(11°~ 32°),旋前平均为76°(30°~ 90°),旋后平均为72°(10°~ 90°)。以健侧为参考,术侧握力平均为72% (15 kg)。DASH评分平均为11.4分(0~70分),Gartland-Werley量表评分平均为3.4分(1~16分)。结论 桡背侧双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临床疗效较好,尤其是对于背侧皮质粉碎严重的患者,能够为骨折提供更加牢固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1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LCP内固定治疗。其中5例做了植骨。结果21例均获随访,时间6~19(13.0±3.9)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桡骨远端的掌倾角平均9.6°±3.7°;尺偏角平均21.4°±2,3°;桡骨短缩≥2mm2例,其余皆〈2mm;关节面移位均〈1mm。用改良的Gartland和Werley评分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优14例,良5例,中1例,差1例。结论切开复位掌侧LCP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有效方法,辅以植骨能有效防止关节面塌陷和促讲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单臂跨腕关节外固定架联合切开复位掌侧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陈旧性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自2008年2月2012年6月采用单臂跨腕关节外固定架联合切开复位掌侧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陈旧性、按AO/ASIF分型为C3型桡骨远端骨折36例,其中男24例,女12例,平均年龄45岁(232012年6月采用单臂跨腕关节外固定架联合切开复位掌侧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陈旧性、按AO/ASIF分型为C3型桡骨远端骨折36例,其中男24例,女12例,平均年龄45岁(236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86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858 d,平均37 d。[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8个月(1258 d,平均37 d。[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8个月(1224个月),24例骨折均获愈合。术后掌倾角0°24个月),24例骨折均获愈合。术后掌倾角0°30°(平均8.8°);尺偏角15°30°(平均8.8°);尺偏角15°28°(平均19.3°);桡骨短缩028°(平均19.3°);桡骨短缩04 mm(平均2.1 mm);关节面台阶均<2 mm。术后腕关节屈曲40°4 mm(平均2.1 mm);关节面台阶均<2 mm。术后腕关节屈曲40°60°(平均45.6°);背伸35°60°(平均45.6°);背伸35°50°(平均42.3°);前臂旋前30°50°(平均42.3°);前臂旋前30°65°(平均48.8°);旋后20°65°(平均48.8°);旋后20°60°(平均41.2°)。根据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优10例、良17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为75%。除6例术后出现正中神经牵拉损伤和2例发生创伤性骨关节炎外,无畸形愈合;无其他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无腱鞘炎和肌腱断裂;无伤口感染及骨髓炎等并发症。[结论]单臂跨腕关节外固定架结合切开复位掌侧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陈旧性C3型桡骨远端骨折,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病人主观满意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