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巨大的语言差异,隐喻在这两种语言的转换极为困难,甚至不可译。文章从汉英音韵差异的角度,从隐喻的音韵美感、双关隐喻以及隐喻拟声词的翻译探讨了隐喻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及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2.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技巧,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途径。文章对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较流行书名英译本进行了分析,从直译、套译和意译法等翻译方式角度探讨了隐喻对四大名著及其书名英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之一,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隐喻在英语文学作品和新闻写作中的使用频率甚高.由于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翻译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隐喻和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有许多共同点.因此,从语言角度、文化角度就英语隐喻的可译性进行翻译,对译好隐喻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之一,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隐喻在英语文学作品和新闻写作中的使用频率甚高。由于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翻译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隐喻和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有许多共同点。因此,翻译时,译好隐喻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为基础,借用英汉语语气隐喻对比研究的有关成果,指出了在古汉诗英译中正确理解原诗语气隐喻对于再现原诗神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隐喻研究在文学作品旧著新译中具有重要性,以"隐喻"为文本内涵探究突破口并将新批评"细读法"引入文学翻译,从而探讨基于"细读法"的隐喻翻译,指出"细读法"在隐喻内涵剖析方面的优势。以《丛林猛兽》为例,结合赵萝蕤及杨红波的译作,从隐含意义、联想意义和言外之意三方面论述翻译如何基于"细读法"挖掘隐喻内涵,以此表明"细读法"对该类文学作品旧著新译的创新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的诗歌越来越多被译介到西方世界,诗词的翻译标准也成为了翻译界争论的主题,诗歌的翻译的标准是"忠实原文"还是"再创造",是以作者为中心地翻译,还是以译者为本体的传达,诗词的可译性也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本文从诗的"表现"与"再现"的角度入手,分析诗歌中隐喻现象在翻译过程中的消解,进而说明诗歌情境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8.
以概念隐喻理论和认知翻译观为基础,研究美国总统George W.Bush 2003年3月17日至5月1日美国发动对伊战争前后发表的五篇重要演讲中的隐喻的翻译,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概念隐喻理论和认知翻译说对隐喻的翻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政治演讲中结构隐喻的可译性高于本体隐喻(容器隐喻)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Halliday语法隐喻理论为基础,着重就概念语法隐喻在科技汉语英译中的作用,具体分析了名词化和形容词化的过程转换,指出概念语法隐喻是汉英科技翻译时实现英语语篇特征的有效手段,对指导汉英科技翻译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语言的认知是基于对客观世界体验为基础,认知体验的普遍性使得语际转换成为可能,所以隐喻具有可译性.但是不同民族之间语言文化差异又决定了隐喻可译性的限度.本文以《红楼梦》第三回中概念隐喻的英译为例,探讨概念隐喻的可译性及其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隐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隐喻与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手段,在文学作品中广泛运用。可以说,文学作品是一种隐喻信息的载体,文学翻译的过程也就是隐喻翻译的过程。隐喻主要体现在词汇方面,通过隐喻语言的词汇体系更加丰富多彩。名词性隐喻纷繁复杂,构成格式千变万化,其翻译不可避免地成了俄汉语言转换中的一大难题。因此,通过对俄罗斯文学作品名词隐喻运用的分析,可以揭示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论英汉隐喻互译中的对应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了隐喻的基本概念和隐喻的认知基础。接着 ,分析了英汉隐喻互译过程中隐喻对应的三种情况 :基本对应、部分对应和完全不对应 ,并以大量的实例探讨了从认知的角度如何处理英汉隐喻互译中存在的对应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英语隐喻的结构和特点人手,指出英语隐喻理解的步骤,并结合实例,探讨了英语隐喻的五种汉译策略,即直译、替换、明喻、意译及加词补偿,为更好地翻译英语隐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意识形态的翻译与文化功能对等之间的关系,指出在典籍翻译中意识形态的翻译是否起到与原文中意识形态相同的文化功能可以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之一。以《孙子兵法》两个英译本意识形态的翻译为例,认为译者对源文本中意识形态的理解与翻译,在译文中表现为文本内部和文本与副文本之间诠释的一致性。如果译文在意识形态的翻译上没有达到文本内部和文本与副文本之间诠释的一致性,则译文与源文本的文化功能对等也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选取朱自清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分别来自中国译者、西方译者和中西合作译者的三个译本为语料,利用语料库分析软件Simple Concordance Program 4.0和Textanz,从译本中的词汇变化量、句子长度、可读性,以及情感表现、比喻修辞翻译等方面入手,对三个译本的文体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三个译本在词汇层面都是低密度文本,句子都在中句范围内,与原文质朴的语言风格吻合;但在情感词汇使用、比喻修辞翻译及可读性指数上,存在着一些区别。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的重要认知方式。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即两个认知领域的结构映射。认知是形成隐喻这种人类语言普遍现象的基础。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科技英语中广泛存在的隐喻表达的生成也正是基于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跨空间映射、再经过概念整合而成。  相似文献   

17.
情感隐喻是隐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汉翻译的难题.英汉情感隐喻既有认知的共性,也有认知的差异性.英汉情感隐喻翻译应当采取认知对等策略.以避免翻译失真.  相似文献   

18.
通过介绍主位结构理论及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对英汉主位结构在句法层次和语义层次差异上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如何利用英汉主位结构差异进行篇章翻译,以求达到与原文结构与功能对等的效果,真实再现原文的主旨及交流意图。即从英汉主位结构差异的角度为语篇翻译的结构与功能对等提供独特的视角,使主位结构理论更好地服务于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小说《嘉莉妹妹》的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提出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通过意译、联系纯语言知识和上下文语境等方法来避免片面形式对等,力求把原文的信息准确、流利地传递到译文中,从而使译文拥有与原文一样的表达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