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概述了基本层次范畴的概念,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是一个重要概念.而在判断汉语基本层次概念时认知语言学所使用的判断标准有缺陷.造成判断标准和词汇现象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词汇系统、构词方式、思维方式的不同;此外,不同的文化模式对判断基本层次范畴也有相当大的影响.认为判断基本层次范畴应该和不同文化模式、不同语言系统相结合.提出假设:人类语言中大多数的基本层次范畴词语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传统结构主义语言理论之上的传统语言教学法有着其必然的枯燥性、语言学习者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词汇记忆牢固性差等缺陷。为了改善这种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本文依据现代认知语言学理论架构起一种全新的语言词汇教学方案。这一方案具体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聚合理论、喻性认知模式和范畴化等理论在语言词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词汇教学实践、也证明这种基于现代认知语言学理论之上的词汇教学方案确实能弥补传统词汇教学法的缺陷,大大提高语言词汇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很多研究发现英语和汉语情感范畴中均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手段体现情感概念的认知体验性。本文通过进一步分析不同层级范畴的情感概念,得出结论:1)在情感次范畴层面上,英语和汉语都体现出认知体验性;在情感基本范畴层面上,只有汉语体现出认知体验性。2)汉语"七情"概念及情感表达系统中所体现的认知体验性充分说明汉语是主、客观兼有的偏主体性的人本位语言符号体系。  相似文献   

4.
网络新词作为信息时代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与人类对千变万化的客观世界的认知加工密不可分。结合实例,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对网络新词产生发展的范畴化过程进行了研究。旧词词义的扩大、基本范畴词的升级和已知概念上感知的突显性三个途径是语言范畴化过程的重要手段。运用原型范畴理论解读网络新词的生成方式,有助于人们了解网络词汇演变的内在机制,对于人类了解认知世界的一般规律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词义具有认知和心理基础.文章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分别阐述了词义的范畴化和非范畴化对ESL词汇教学的启示作用,论证了范畴化与非范畴化的互补性和合作性对学生联想认知的提高,.从而有效地辅助ESL词汇教学.研究表明,灵活地理解词义的范畴化和非范畴化对ESL词汇教学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认为,对任一有待认知的对象,语言都规定了认知范畴,从而形成语言认知范畴选择。语言认知范畴选择具有非唯一性和有序性,即优选范畴-备选范畴-偶选范畴。认知范畴是可以转换的,范畴转换的四个基本假设表明,任何有待认知的对象都有独立于四大元范畴的基本属性,但这些属性因我们对元范畴的选择而呈现出不同的侧面。范畴转换的三种...  相似文献   

7.
基于语料分析发现,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死亡隐喻概念系统且其表现为阶梯式层级结构。对两者基本源域范畴的次范畴化及具体化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英汉死亡隐喻系统既存在相似性又有差异性。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基于"结束"、"特征"等基本范畴的英汉死亡隐喻的生成认知机制与文化意象的选择上;差异性则主要体现在基本范畴、次范畴以及具体表达和文化意象的选择及隐喻体系特点等四个不同的梯级层次。另外,基于认知性体验和文化体验,在简要分析相似性成因的基础上,主要从地理环境、宗教文化和社会历史三个方面分析了英汉死亡隐喻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有关并列短语及其词序的研究目前主要存在四方面的问题:“并列短语”的概念之争、并列短语的界定、并列短语与并列复合词的异同、并列短语的词序。为解决这些问题与分歧,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假设、范畴的原型观、语言的象似观、概念整合理论以及词汇化和短语固化等理论和观点构成研究并列短语及其词序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以上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根据范畴的原型观,并列短语具有典型性,为并列短语及其词序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象似性在并列短语中大量存在,尤其是顺序象似或时间顺序原则,在汉语中尤为明显;词语整合具有层级性,并列短语在词汇化和固化程度上的不同,与概念的整合层级性相关。  相似文献   

9.
词缀是汉语构词的主要方式之一,分为前缀和后缀两种类型。由于汉语词缀涉及词汇和语法两个层面,因而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理论的引入对解释汉语词缀的形成及其功能区分提供了理论基础。汉语词缀"子"由古汉语实语素转变而来,是"子"在词义、概念、语法等方面范畴化的结果。现代汉语中词缀"子"的范畴化功能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0.
现代隐喻认知理论把隐喻从单纯的修辞学范畴扩大为一种认知模式,它提出的“概念隐喻”、“基本范畴词汇”等概念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作出了有益的补充,教师在教学时可有意识地应用隐喻认知论来拓展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使他们能够增强对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学习的兴趣,并有效扩充词汇量;同时,在运用该理论指导词汇教学时,还要关注“跨文化差异”和“认知语境”对词汇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研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两个问题:(1)在语言研究中引入认知是本质上必要的吗?如果是,那么,(2)这种引入是如何可能的呢?本文力图从心理、生理以及认识论等多方面来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认为:语言运用是综合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的结果,完备的语言运用只有在认知意义下才是自足的。而在认知与语言发生关系的过程中,概念结构起着中心作用,它一方面为语言形式提供认知内容,另一方面又制约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12.
自从翻译"文化转向"以来,译者主体性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从体验和认知的视角阐释了译者主体性。以《聊斋志异》中《罗刹海市》的两个英译本为例,探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形象塑造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比喻是增强语言艺术表达效果的重要修辞手段之一。每种语言都各自有其丰富多彩的比喻,不同语言之间的比喻既有相似性,又各有其特色。本文从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文化背景的角度对比分析英汉比喻的共同之处及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英汉比喻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四部汉语词典和六部英语原版词典中对隐喻及其相关术语的定义考察可以发现,隐喻术语的定义完全局限在传统隐喻理论的范围,在西方和我国语言学界已经成为主流学术观点的认知隐喻观没有得到任何反映。鉴于此,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尝试提出了隐喻定义的中英文版本。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了语篇的概念和定义,重点运用语篇学中的衔接手段分析了奥巴马的获胜演讲稿,同时作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演讲稿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理论联系实际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也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语言学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学的有机结合一定会成为一个既具创新性又具有延展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说文解字》中含有大量的声训,客观、详细、充分地认识构成声训的训释词和被训词之间 的复杂关系是准确认识《说文》声训的前提。本文从语音、字形、意义等角度对此作了细密的考 察,为正确认识《说文》声训及评价《说文》在我国语言学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意义提供了重要 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非范畴化,即词语丧失原有范畴特征的过程。在认识方法层面,非范畴化是一种思维创新方式,它是以现有的语言资源表达说/写者想要表达的特定的思想内容,凸显了原有概念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因而,语言实体在非范畴化过程中,意义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主观化。从说话人的情感、视角及认识等3方面探讨非范畴化过程中词义的主观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认知语言学最有影响的基本范畴理论和原型理论给外语教学带来的巨大影响,尤其是给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带来的启示:大学英语应加强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词汇意义的讲解应以原型意义为中心,重视词语多义之间的深层联系;不可忽视词语隐喻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