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模糊C-均值(improved fuzzy C-means,IFCM)聚类算法及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检测算法,以实现对眼底图像中硬性渗出的自动识别。方法首先利用改进的FCM算法对由江苏省中医院眼科提供的120幅彩色眼底图像进行粗分割以获取硬性渗出候选区域;其次,利用Logistic回归对候选区域提取出的特征进行选择,并利用候选区域的优化特征集及相应判定结果建立SVM分类器,实现眼底图像中硬性渗出的自动检测;最后利用该方法对65幅眼底图像进行硬性渗出自动检测。结果硬性渗出自动检测得到的病灶区域水平灵敏度96.47%,阳性预测值90.13%;图像水平灵敏度100%,特异性95.00%,准确率98.46%;平均一幅图像处理时间4.56 s。结论利用改进的FCM算法与识别率较高的SVM分类器相结合的方法能够高效自动地识别出眼底图像中的硬性渗出。  相似文献   

2.
为构建基于眼底图像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网)自动筛查系统,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快速FCM(IFFCM)及SVM的糖网白色病灶自动检测算法.首先,利用改进的快速FCM算法,对彩色眼底图像进行粗分割获取糖网白色病灶候选区域,由于该算法将中值滤波添加到FCM算法的准则函数中,同时利用K-means算法的聚类结果对FCM进行聚类中心初始化,使得该算法克服了传统FCM算法计算复杂度高以及对噪声敏感的缺点;其次,采用两层级联分类结构的SVM对候选区域进行分类,即先利用SVM根据候选区域的特征集将白色病灶提取出来,再利用SVM根据另外的特征集将白色病灶中的硬性渗出与棉绒斑区分开,从而实现眼底图像中糖网白色病灶的自动检测.利用该方法对65幅眼底图像进行糖网白色病灶的自动检测,得到图像水平灵敏度100%,特异性95.0%,准确率98.46%;病灶区域水平(硬性渗出/棉绒斑)灵敏度96.42%/97.15%,阳性预测值90.03%/91.18%;平均一幅图像处理时间35.56 s.结果表明:将改进的快速FCM算法所提供的良好粗分割结果与识别率较高的分类器SVM相结合,使得对糖网白色病灶的自动检测结果较优,即该算法能够高效地自动检测出眼底图像中的糖网白色病灶.  相似文献   

3.
眼底出血点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症状,准确检测眼底图像中的出血点,对于构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自动筛查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k均值聚类和自适应模板匹配的出血点检测方法。首先利用HSV空间亮度校正以及对比度受限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方法对眼底图像进行预处理,然后使用k均值聚类分割出候选目标,最后利用自适应归一化互相关模板匹配与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对候选目标进行筛选,从而得到真正的出血区。采用DIARETDB数据库的219幅眼底图像进行实验,本方法在图像水平的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80%,准确率为92.4%,在病灶水平的灵敏度为89%,阳性预测值为87.3%。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够实现眼底图像中出血点的自动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眼底图像中硬性渗出物(hard exudates,HE)的亮度与边缘特征,提出一种基于Canny边缘检测算法与形态学重构相结合的HE自动检测方法,以解决目前算法灵敏度低、检测结果中视盘和血管的干扰等问题,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自动筛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检测算法包括4个步骤。步骤一,图像预处理,主要包括RGB通道选取、基于形态学的图像对比度增强。步骤二,视网膜图像关键结构的消除,利用基于Gabor滤波的血管分割方法,消除血管边缘对HE检测的影响。将本文视杯分割算法应用在眼底图像红色通道上实现视盘自动分割,消除视盘及其边缘对HE检测的影响。步骤三,利用改进的Canny边缘检测算法和形态学重构方法对HE进行提取。步骤四,基于形态学的图像后处理,消除眼底图像边缘部分假阳性区域。最后利用该算法测试公开数据库中的40幅图像(35幅HE病变图像,5幅正常图像)。结果该算法对基于病变的灵敏性(sensitivity,SE)和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分别为93.18%和79.26%,基于图像的灵敏性、特异性(specificity,SP)和准确率(accuracy,ACC)分别为97.14%、80.00%和95.00%。结论与其他方法对比,基于Canny边缘检测算法与形态学重构相结合的HE自动检测算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为快速、有效地自动检测免散瞳眼底图像中的微动脉瘤,构建基于免散瞳眼底图像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自动筛查系统,提出了一种简单而高效的微动脉瘤自动检测算法。在对免散瞳眼底图像G通道预处理的基础上,利用数学形态学分割提取硬性渗出和血管;并通过将二者从扩展极小值变换后的二值图像中去除而获得微动脉瘤候选区域;进而根据尺寸信息获取真正的微动脉瘤。利用该算法对两组不同质量免散瞳眼底图像进行微动脉瘤自动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图像检测结果精度均较高,相应指标间的相对误差均低于4%,且处理效率高(平均一幅图像的处理时间为9.7 s)。该算法能够高效地自动检测出免散瞳眼底图像中的微动脉瘤,且算法稳定可靠,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是视力损害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硬性渗出物(HE)是DR早期的症状之一,从眼底图像中对硬性渗出的准确检测是DR筛查的关键步骤。提出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s)的视网膜硬性渗出的自动检测方法。相比一般的卷积神经网络,生成对抗网络由生成式模型G和判别式模型D组成,两者之间的博弈与竞争使得生成对抗网络能够更加精确地检测眼底图像中的硬性渗出。首先,为了避免视盘对后续硬性渗出检测的干扰,根据血管分布信息与全局灰度信息,准确定位视盘(OD)中心并掩盖视盘;然后,交替迭代训练生成式模型G和判别式模型D,得到在验证集上分割效果最佳的模型并保存。所提出的算法在e-ophtha EX数据库上训练和验证,并进行像素级评估,获得88.6%、84.3%和86.4%的平均灵敏度、PPV和F-score。在另一个独立的DIARETDB1数据库上进行测试,获得的平均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100%、96.2%和97.8%。综上所述,两个视网膜图像数据库的评估结果证明,生成对抗网络的博弈模式能够有效地检测彩色眼底图像中的硬性渗出。  相似文献   

7.
眼底微动脉瘤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早期的症状,准确检测眼底图像中的微动脉瘤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基于相位一致性模型的微动脉瘤检测方法。首先采用相位一致性模型获取微动脉瘤候选者,然后通过构建灰度剖面图去除图像中血管片段等无关信息,从而筛选出真正的微动脉瘤。通过对ROC网站提供的50幅眼底图像进行实验,在图像水平上实现了灵敏度94%、特异性100%、准确率96%的检测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图像的亮度、对比度不敏感,能够高效自动地检测出彩色眼底图像中的微动脉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灰度检测和形态学重构的出血点(hemorrhages,HA)自动检测算法,以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眼底图像的质量和灵敏度。方法 对预处理后的图像进行灰度阈值分割,保留并提取出HA和血管特征,再利用形态学方法去除血管并消除图像边缘假阳性区域,形成新算法。用新算法测试公开数据库DIARETED1中的50幅图像(45幅HA病变图像,5幅正常图像),与专家人工判断结果进行比对验证。结果 该算法的灵敏度(sensitivity, SE)和特异性(specificity, SP)分别为93.33%和80.00%。结论 该算法可提升眼底图像质量和灵敏度,在不借助医生经验的条件下完成快速判定,很大程度提高了筛查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视盘定位对利用眼底图像进行眼科疾病的计算机辅助诊疗十分重要。提出一种基于区域建议策略的视盘定位方法。首先,将眼底图像从像素域映射到特征域,在得到的特征图上利用区域建议策略生成视盘的初始候选区域;然后,按照一定准则对候选区域进行采样,构建全连接层对其进行深层特征提取,并利用损失函数的约束实现候选区域的位置精修;最后,通过置信度阈值的过滤对视盘可见性进行判断,若视盘可见,则将置信度最大的候选区域中心作为该眼底图像的视盘坐标,从而实现视盘的正确定位。在3个公开的眼底图像数据库(DRIVE(40张)、MESSIDOR(1 200张)和STARE(400张))中进行实验,定位准确率分别为100%、99.9%和98.8%。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实现视盘的准确、快速、鲁棒定位,优于现有的视盘定位方法,且预先进行视盘可见性的判断更符合实际应用的要求,能够辅助眼底疾病的诊断处理。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可以出现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任何阶段,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因此DME自动分析是DR筛查的关键内容。依据DME国际临床分级标准,通过检测并判断硬性渗出(HEs)是否接近或涉及黄斑中心,可对眼底图像进行DME等级的自动分析。HEs检测选择基于现有的数学形态学方法的综合改进;黄斑中心定位则引入定向局部对比度滤波结合局部血管密度的新方法,可同步确定并去除视盘区域,以消除对HEs检测的影响,其中血管密度仅需提取粗血管网络。经开放的HEI MED数据集中169幅眼底图像的测试,HEs检测在图像水平上获得100%敏感性和922%特异性;黄斑中心定位正确率982%;各DME等级评价正确率均在88%以上,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心线提取的视网膜血管分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确估计眼底图像中的血管中心线和血管宽度是眼底血管疾病量化和可视化诊断的先决条件。在深入研究眼底图像和视网膜血管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中心线提取的视网膜血管分割算法,该算法以离散高斯核函数的偏微分为模板卷积图像,利用血管的微分几何特征定位血管中心线,并测量血管宽度。本方法的血管分割精度达到亚像素级,解决了传统方法无法直接计算血管宽度的问题,且在速度方面有较大提高。应用本算法对各类眼底图像进行了血管分割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进行眼底血管分割和中心线提取。  相似文献   

12.
视盘作为眼底图像的一个重要特征,其自动检测方法在眼底病变图像分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提出一种基于定向局部对比度滤波的方法,有效地提取眼底图像中的局部亮度区域;结合视盘区域的局部血管特征,选择定位出正确的视盘感兴趣区域;采用数学形态学方法和区域主动轮廓模型,可较准确地检测出视盘轮廓。对开放的STARE数据库上的81幅眼底图像进行测试,其中含31幅正常和50幅病变图像(含严重病理图像),用该方法正确检测出视盘73幅,准确率约为90.1%。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克服大块亮斑病灶对视盘检测的影响,且仅需提取粗血管,计算较为简单,说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对于具有病变的眼底图像,血管结构不够清晰,采用基于血管分割和血管分支点、交叉点等眼底图像配准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不变特征的眼底图像配准方法。提取眼底图像的尺度不变特征(SIFT)作为特征点,提出双边或的Best-Bin-First(BBF)算法进行特征点匹配,并根据特征点具有旋转不变性的方向特征和空间斜率及空间距离等几何特性的一致性检测去除误匹配,精化匹配特征,利用得到的匹配特征进行M估计得到眼底图像的变换关系。通过对不同程度病变的眼底图像数据进行配准实验,观察配准结果,对比匹配特征的正确匹配数量和分析衡量配准精度的均方根误差。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现了良好的细节对齐,保留了足够的正确匹配对,对实验的病变眼底图像配准成功后的均方根误差均小于1,且浮动于0.5左右,验证了方法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彩色眼底图像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眼科相关疾病的辅助诊断和筛查。眼底图像中的黄斑区域检测和中心定位是眼科疾病分级、诊疗的重要步骤。提出一种有效检测与定位黄斑的方法,通过分析黄斑的低亮度和趋于圆形的形态特征,可以不依赖视盘和血管信息,在二值化眼底图像中实现黄斑检测,确定黄斑区域。改进k均值聚类方法,引入图像的空间信息,优化聚类对象,获取黄斑的边缘信息,实现黄斑中心的有效定位。在公开的眼底图像数据库上验证方法的性能,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对正常和存在病变的眼底图像的黄斑中心有效定位,可达到96.11%和92.12%,平均准确率达到93.92%。实验表明,提出的基于形态特征和k均值聚类的黄斑检测与定位方法简单、高效,对眼科疾病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超声图像的边缘分割受到噪声影响,基于传统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超声图像分割过程存在较大缺陷。提出一种基于改进SVM算法超声图像分割算法。采用分区域特征匹配方法,进行二维超声图像的分块融合性检测和特征块匹配,根据超声纹理的规则性特征分量进行病理边缘特征提取,利用提取的精度作为约束条件,优化SVM分割过程,进行超声图像分割过程的自适应分类,实现对超声图像的快速分割。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超声图像分割的精度较高,对超声图像的病理特征识别能力较好,结构相似度信息较强,提高了超声图像检测和诊断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会严重损害糖尿病患者的视力健康,而微动脉瘤(MA)是DR的早期迹象,可为DR早期诊断提供有益信息,然而仅凭肉眼靠经验观察眼底图像,对大规模筛查难以胜任。因此自动识别和检测势在必行。应用自适应阈值分割法提取候选区域,设计联合定向局部对比度特征(DLC)与哈尔特征(Haar)等混合多特征向量,通过邻近算法(KNN)实现自动分类,并与其他机器学习的常用分类方法,如朴素贝叶斯(NB)、支持向量机(SVM)以及同方向进行了对比研究。所提出的方法在e-ophtha MA公开数据集上进行测试,获得的ROC曲线线下面积(AUC)、敏感性、特异性、FROC-Score分别为0.961 3、0.914 4、0.890 0和0.386 0。与其他方法比较,本方法在FROC曲线上取得最优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用基于小波变换的熵纹理特征进行尘肺病诊断的方法,并研究相关的分类技术。方法对70名健康体检者和40名尘肺病患者的数字x射线摄影(digitalradiography,DR)图像进行纹理分析,提取小波熵纹理特征,并利用决策树进行特征选择。选取不同核函数的支持向量机(supportvectormachines,SVM)对DR胸片进行分类,通过5折交叉验证估计诊断分类的性能并进行评价。结果对DR图像做8次小波分解后提取8个小波熵纹理特征(特征全集),其中6个经过特征选择组成特征子集。应用SVM进行分类时,基于特征子集的分类结果均好于基于特征全集的分类结果。线性核函数SVM的分类效果好于其他核函数SVM的分类效果,准确率达84.6%,ROC曲线下面积为0.88±0.04。结论利用SVM以DR图像的小波熵为特征进行尘肺病诊断有较高水平,有助于尘肺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肺结节检测的精确度和效率,提出一种基于多特征融合和XGBoost的肺结节检测模型。首先采用阈值分割与形态学运算,获得候选结节区域;然后通过基于超分辨率重建的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候选结节的特征增强;其次采用快速鲁棒特征、灰度共生矩阵、灰度不变矩的提取方法获得候选结节的局部与全局的多种特征,采用词袋模型进行降维并融合;最后利用XGBoost-决策树分类模型去除假阳性结节,完成肺结节的检测。在LIDC-IDRI数据上进行的实验表明该模型能达到97.87%的准确率和97.92%的召回率。该模型可用于辅助医生进行肺结节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眼底图像是眼科疾病及其他疾病的有效诊断依据,对现代医学有着很重要的价值。但是由于眼睛结构的限制,眼底图像具有对比度差、背景亮度不均的特点,给医生诊断和视网膜血管提取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本研究提出了基于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的主分量分析增强方法,并应用于眼底图像的增强处理。该方法首先对图像进行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获得多尺度多方向的分解系数矩阵,然后利用主分量分析方法直接估计各尺度各方向的噪声能量,根据噪声能量估计值对变换系数矩阵进行处理,最后对修正后的系数矩阵进行非下采样Contourlet逆变换得到增强图像。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达到良好的去噪增强效果,和其他方法相比,眼底图像的质量得到改善,峰值信噪比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20.
眼底图像血管分割问题是眼科及其他相关疾病计算机辅助诊断的基础。通过分割和分析眼底图像中的血管结构,可以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监测。针对目前已有血管分割算法存在准确率不高和灵敏度较低的问题,基于深度学习基本理论,提出一种改进U型网络的眼底图像血管分割算法。首先,通过减少传统U型网络下采样和上采样操作次数,解决眼底图像数据较少的问题;其次,通过将传统卷积层串行连接方式改为残差映射相叠加的方式,提高特征的使用效率;最后,在卷积层之间加入批量归一化和PReLU激活函数对网络进行优化,使网络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DRIVE和CHASE_DB1这两个公开的眼底数据库上进行实验,每个数据库随机抽取160 000个图像块送入改进的网络中进行训练和测试,可以得到该算法在两个数据库上的灵敏度、准确率和AUC(ROC曲线下的面积)值,相比已有算法的最好结果平均分别提高2.47%、0.21%和0.35%。所提出的算法可改善眼底图像细小血管分割准确率不高及灵敏度较低的问题,能够较好地分割出低对比度的微细血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