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比较诊室血压及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的符合率.方法:入选151例诊室血压≥140/90mmHg的患者,监测其24h动态血压,计算每例患者血压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诊室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均高于动态血压全天、白天以及夜间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P<0.01;而且诊室血压高于24h动态血压中任一时点的平均血压.诊室高血压患者只有42.4%(64/151例)的患者通过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男性患者的诊断符合率高于女性患者,55.1% vs 24.2%,P<0.001.结论:诊室血压与动态血压高血压的诊断符合率不高,女性患者尤为明显.对OBP高值者建议监测ABP来确诊,或予以定期随访观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合肥市健康体检人群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年龄大于20岁,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健康体检的所有对象进行调查,对比分析不同性别、年龄、肥胖、高血压、高空腹血糖、高尿酸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与血胆固醇的关系。结果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17.47%(95%CI:17.06%~17.88%),男性(17.67%)与女性(17.11%)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血胆固醇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女性;男性、年龄增长、肥胖、高血糖(空腹)、高血压、高尿酸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均为高胆固醇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肥胖者中,有高血糖、高血压、高尿酸血症或者高三酰甘油血症者是高胆固醇血症的高危人群。平衡膳食、加强锻炼、控制体质量、血压和血糖将有助于降低血胆固醇水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成都铁路职工高尿酸血症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成都铁路职工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并探讨高尿酸血症与血糖,血脂,血压的关系.方法 对1948名健康体检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高尿酸血症与血糖,血脂,血压等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 男性1206例(62%),女性742例.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9.92%.各年龄段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且呈年龄相关性,高尿酸血症与空腹血糖无关,与三酰甘油、高血压、肥胖相关.结论 成都铁路职工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高三酰甘油血症,肥胖呈正向关系,与空腹血糖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分析上海老年人高脂血症与脂肪肝的关系。方法:分析在五里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524名老年人的临床资料,按性别、年龄分层分析老年人高脂血症与脂肪肝的关系,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分层高脂血症和脂肪肝的检出率。结果:社区各年龄层次老年肪肝人群高三酰甘油检出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人群(P<0.01)。女性脂肪肝检出率63.89%,高于男性的49.5%(P<0.01),高三酰甘油人群的脂肪肝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三酰甘油人群(P<0.01)。结论:控制血脂水平,对于降低脂肪肝的发生率,预防心脑血管事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邱蕾  钟晓妮  宋文丰  田考聪 《重庆医学》2012,41(16):1619-1622
目的分析重庆市中青年人高血压前期流行现状并探讨流行相关因素,为开展高血压的一级预防及对心、脑血管事件的防治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方法根据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中心2010年体检数据,获得18~59岁中青年人有效样本20 000例,计算人群中高血压前期患病率,分析正常血压、高血压前期、高血压人群相关指标差异,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1)有效样本20 000例中,高血压前期7 310例,其中,男4 968例,女2 342例。高血压前期患病率为36.55%。(2)与正常血压组相比,肥胖测量指标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身高比(WHtR)、腰围(WC),代谢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高血压前期组均高于血压正常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血压正常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WC、WHtR、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糖是男性高血压前期患病的危险因素,HDL-C是保护因素;年龄、BMI、WC、WHtR、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糖是女性高血压前期患病的危险因素。其中,BMI对男性高血压前期和女性高血压前期患病影响均达到了最大,优势比(OR)值分别为1.99(95%CI 1.80~2.20)、1.82(95%CI1.58~2.10)。结论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前期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同时也要重视高血压前期人群的血脂变化。  相似文献   

6.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晨峰现象。方法将246例高血压患者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126例)和对照组(年龄<60岁, 120例),对其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进行血压晨峰现象比较。结果老年组中,血压晨峰>35 mm Hg(1 mm Hg=0.133 kPa)的发生率为68.3%(86例),显著高于血压晨峰<35 mm Hg的31.7%(40例)(P<0.05);对照组中,血压晨峰>35 mm Hg的发生率为30.0%(36例),显著低于血压晨峰<35 mm Hg的70.0%(84例);且老年组血压晨峰>35 mm Hg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晨峰现象突出,提示老年高血压患者是心脑血管病变的易损人群。控制血压晨峰现象已成为减少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7.
任海春  周俐红 《中原医刊》2006,33(23):26-26
目的了解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认识、控制情况,探讨血压调控对老年高血压性脑梗死的影响及如何调控,以减少脑梗死的发病率。方法对160例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经常测血压者14.4%,不定期测量者77.5%,未测过血压,发病时才发现血压升高者8.1%;有症状时才间断服药者32.5%,从未服药者15%;发病前1周内血压持续明显升高者41.3%;服降压药物后血压快速下降>30mm Hg(1mm Hg=0.133kPa)者39.4%;血压<140/90mm Hg者仅30.6%。结论应加强卫生宣教提高人群对高血压病的认识、预防,血压调控应严密监测、适当降压、个体化治疗以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诊室血压正常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调查曾有血压升高病史者高血压的患病率,分析高血压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门诊就诊的232例曾有1次诊室血压升高病史而本次就诊时诊室血压正常的未行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成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及生化检查.分析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家族史、血压水平、体质指数、心率、血清肌酐、空腹血糖、血脂及尿酸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 曾有血压升高病史诊室血压正常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8.3%,男性患病率为58.3%,高于女性的41.2%(x2=6.634,P=0.010).正常血压组和正常高值血压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0.0%和50.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08,P=0.008);随着血压水平升高,高血压的患病率有增加趋势(x2趋势=6.978,P=0.00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吸烟、平均偶测舒张压、心率、血清肌酐和空腹血糖水平是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结论 曾有血压升高病史本次诊室血压正常患者的患病率为48.3%,男性多发,随着偶测血压级别升高高血压的患病率有增加趋势,吸烟、心率、舒张压、血清肌酐和空腹血糖水平与高血压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9.
在老年人群中,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卒中、冠心病、主动脉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传统高血压的诊断、治疗及降压药物的疗效评估都是根据诊室血压,但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诊室血压数据较少,以至于错误评估患者的真实血压水平及心血管风险。因此,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临床及研究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ABPM与诊室偶侧血压相比,可全面反映不同环境下血压及心率的变化,是目前为止唯一能排除白大衣高血压的工具。2011年英国的高血压指南(NICE)指出,诊室血压在140/90mm Hg以上患者,都必须行动态血压监测进一步确诊高血压。这一重要推荐进一步推进了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农村社区高血压患者血脂代谢特点。方法对42 967例居民进行既往病史调查及血压、血脂、血糖水平监测,分析高血压患者血脂代谢变化情况。结果42 967例居民中高血压、高血压并发糖尿病检出率分别达27.7%、5.3%;总胆固醇边缘升高、三酰甘油边缘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边缘升高、总胆固醇升高、三酰甘油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比例分别达15.5%、12.6%、5.0%、3.7%、13.5%、1.8%;高血压组血脂异常比例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P<0.01);两性别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P<0.01);低年龄段男性各项指标检出均明显高于女性,高岁龄段女性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男性(P<0.01);高血压并发糖尿病组三酰甘油边缘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边缘升高、总胆固醇升高、三酰甘油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比例明显高于高血压非并发糖尿病组(P<0.05或<0.01)。结论农村高血压患者并发血脂异常比例仍然很高,明显高于非高血压人群;女性居民在50岁后胆固醇水平增加明显,应当引起重视;高血压并发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比例增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拉西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压的影响.方法 对13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给予拉西地平治疗.同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137例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IMT及诊室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24 h 动态血压(清晨、白天、夜间, SBP、DBP)的变化等情况.结果 137例患者治疗6个月后IMT为(0.80±0.04)mm,治疗前为(1.12±0.06)m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诊室血压分别为SBP(148±10)mm Hg、DBP(100±9)mm Hg,SBP(118±12)mm Hg、DBP(80±6)mm Hg,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24 h动态血压清晨、白天、夜间分别为SBP(134±9)mm Hg、DBP(90±8)mm Hg,SBP(144±16)mm Hg、DBP(94±8)mm Hg,SBP(116±16)mm Hg、DBP(76±11)mm Hg和SBP(126±14)mm Hg、DBP(84±12)mm Hg,SBP(130±12)mm Hg、 DBP(84±11)mm Hg, SBP(108±11)mm Hg、 DBP(70±9)mm Hg,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应用拉西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仅可以有效地降压,而且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血压前期人群高血压的预防. 方法 97例BP 120~139/80~89 mm Hg高血压前期的居民被管理一年,列为试验组.92例BP 131~139/85~89 mm Hg高血压前期的居民未被管理,列为对照组.853例原发性高血压也被列为对照.结果 97例管理后BP 120~139/80~89 mm Hg高血压前期人群的收缩压、舒缩压和体重指数分别较管理前和92例未被管理的高血压前期的居民低(均P<0.05).血压120~139/80~89 mm Hg的人群的收缩压、舒张压、性别分别与原发性高血压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意义的差别(均P<0.005). 结论对高血压前期人群进行管理对预防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门头沟军庄社区65岁以上老年人的高血压发病状况,并对血压控制不良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应用自行设计的高血压患者相关知识调查问卷对5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控制不良的相关因素.结果 该社区65岁及以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50例,患病率为68.5%.女性发病显著高于男性(64±6.9% v.s. 36±6.5%,P<0.05).年龄为75岁及以上患者控制前收缩压水平高于年龄在65~75岁之间的患者(平均值:179±10.3mm Hg v.s. 165±8.7mm Hg,P<0.05),舒张压无显著差异(平均值:101±9.7mm Hg v.s. 105±8.1mm Hg,P>0.05);单纯收缩性高血压发生率高于非单纯收缩性高血压发生率(58±7.2% v.s. 42±6.7%,P>0.05).血压控制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血压控制不良与吸烟、饮酒、肥胖、是否规律运动、是否定期复查、对疾病的知晓情况、遵医嘱服药情况、是否自行监测血压、情绪精神状态、经济水平、文化程度及器质性疾病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女性易发高血压,以单纯收缩性高血压为主,且血压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对疾病认识深刻、防治依从性好以及无显著多脏器疾病患者血压较容易控制,另外良好的情绪精神状态、负担得起长期治疗费用等因素均有助于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相似文献   

14.
Li QX  Zhu XL  Du RY  Zhang YQ  Wu HY  Wu SL  Zhang YC  Guo CJ  Yan HB  Liu GZ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0):1390-1393
目的探讨Y染色体非重组区HindⅢ酶切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入选男性研究对象857例,其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2例、正常对照人群455名.所有研究对象用常规方法提取白细胞DNA,采用多聚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方法检测Y染色体非重组区HindⅢ酶切位点多态性.结果对照组和原发性高血压组Y染色体HindⅢ酶切位点多态性比较各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高血压患者HindⅢ(+)者基因型为58.5%(235/402),正常人群为66.4%(302/455);高血压患者HindⅢ(+)者基因型少于正常人群,HindⅢ(-)者基因型增多.HindⅢ(+)者基因型收缩压(133.8 mm Hg±25.2 mm Hg),舒张压(83.5 mmHg±13.3 mm Hg)和平均动脉压(100.2 mm Hg±16.5 mm Hg)均明显低于HindⅢ(-)者基因型(分别为138.0 mm Hg±27.0 mm Hg、85.9 mm Hg±14.4 mm Hg、103.3 mm Hg±17.6 mm Hg,均P<0.05).结论Y染色体HindⅢ酶切位点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有关,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的一个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高血压检测中心电图左室肥厚的预警价值。方法研究组为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本院体检中心诊室检测血压正常而心电图提示左室肥厚者,共42例。对照组为同期诊室血压、心电图均正常的体检者,共42例。分析两组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和高血压检出情况。结果研究组、对照组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38.1%(16/42)、7.1%(3/42),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h收缩压、24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24h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舒张压标准差对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检人群高血压诊断中,心电图左室肥厚具有较好预警作用,需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南通市成人体检中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从体检信息管理系统中抽取2009年42 102例成人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血压、体质指数、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吸烟及饮酒史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高血压患者8 812例,患病率为20.93%,其中,男患病率为25.73%,女患病率为13.28%,男女患病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3级高血压患者分别占68.57%、24.89%和6.5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48,95%CI(1.043,1.052)]、吸烟[OR=1.110,95%CI(1.003,1.228)]、饮酒[OR=1.121,95%CI(1.011,1.242)]、超重[OR=2.820,95%CI(2.554,3.112)]、糖尿病[OR=2.267,95%CI(1.870,2.749)]、高总胆固醇血症[OR=1.266,95%CI(1.145,1.400)]和高三酰甘油血症[OR=1.483,95%CI(1.345,1.636)]均可增加高血压的发病危险;女性[OR=0.164,95%CI(0.105、0.256)]高血压的发病危险明显低于男性.结论 年龄、性别(男性)、吸烟、饮酒、超重、糖尿病、高总胆固醇血症和高三酰甘油血症可能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999版的诊断标准,针对2009年10月~2010年10在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就诊的8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日一次口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5.0 mg,疗程8周.每周后分别进行诊室坐位血压和心率检查,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8周末,血压由(155.0±19.2)/(102.0±10.4) mm Hg下降至(136.8±9.9)/(82.5±6.6) mm Hg,总有效率85%,显效率5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显著,平稳,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8.
谢乐静 《中原医刊》2014,(11):104-105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方法将50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按收缩压宽松程度分为两组,严格控制组(130 mm Hg≤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宽松控制组(140 mm Hg≤收缩压〈160 mm Hg),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及用药情况。结果50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收缩压严格控制组和宽松控制组中男性比率为33.8%、66.2%。宽松控制组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大于严格控制组的,但差异不显著;严格控制组的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为4.14%,明显低于宽松控制组的10.5%(χ^2=6.015,P=0.014≤0.05),其他的药物使用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设定收缩压在140 mm Hg以下,不一定能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血管指标。  相似文献   

19.
老年高血压病在临床上可分为舒张期高血压及收缩期高血压两个类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凡年龄在 60岁以上 ,收缩期血压大于 2 1.3k Pa( 160 mm Hg)舒张期血压大于 12 .6k Pa ( 95mm Hg)者 ,即为老年人高血压病。国外资料 ,人群调查表明平均收缩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且远远超过舒张压增高的程度。这样提示了血压的增高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收缩期血压。据国内调查统计 ,在 65岁以上老年人群 ,高血压患病率为 4 9%~ 57% ,80岁以上为 65.6%。同样 ,随年龄的增长 ,血压亦有上升的趋势。大量临床资料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青岛地区老年人高尿酸血症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情况。方法对1 875例来我院体检的老年人测身高、体质量、血压、空腹血清尿酸、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等。结果老年人高尿酸血症检出率为23.7%,其中男性检出率为27.5%,女性为16.1%,男性高于女性(χ2=45.72,P<0.01)。高尿酸血症组血脂紊乱、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等疾病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血尿酸正常组(χ2=61.39~178.52,P<0.01)。结论老年人是高尿酸血症发病的高风险人群,应密切注意老年人血尿酸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