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宁  白姣姣  张艳 《护理学杂志》2019,34(8):108-111
介绍肌少症的诊断依据,从肌量、肌力、肌肉功能和风险评估方面综述肌少症的护理评估方法,并对老年肌少症的护理评估提出建议,旨在为开展老年肌少症护理评估及筛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肌少症(sarcopenia)是以骨骼肌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和/ 或躯体功能减退为主要表现的进行性、广泛性的全身性疾病, 与老年人跌倒、失能、骨折等不良事件密切相关。肌少症发病机制复杂,目前暂无特异性治疗药物。热休克蛋白(heat stress protein, HSP)是一类高度保守的应激蛋白,有研究发现HSP 在维持肌肉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拟就老年肌少症 的特点及发病机制、HSP 及其与老年肌少症关系和潜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外同行防治老年肌少症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绝经后女性肌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肌少症为老龄化进展过程中以骨骼肌质量及力量下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并伴有残疾、生活质量降低甚至死亡,在老年人群中广泛存在,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当今社会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目前国际上关于肌少症的诊断及筛查方法尚未统一,多个组织先后制定了肌少症共识,提出肌少症的诊断切点,临床实践中使用握力、步速等方法来评估老年人肌肉情况。绝经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生理状况,与自然衰退的雌激素水平相关,易导致肌肉质量和力量的降低,增加肌少症患病率。绝经后女性肌肉组织的质量、功能以及肌肉组织的成分发生变化与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关,还受营养、运动、环境、遗传等其他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目前尚没有明确关于肌少症的治疗药物,但现有证据认为阻抗运动、膳食营养、性激素替代治疗等对于改善老年绝经后女性肌肉的质量及力量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绝经与肌少症的关系还处于探索阶段,仍有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就肌少症的诊断及绝经后激素变化和增龄与肌少症的关系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肌少症是以全身肌肉进行性损失增高和机体功能下降为特点的老年综合征,可增加患者失能、骨折和跌倒等风险,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我国对于肌少症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重心多倾向于发病机制、诊断评估及康复治疗等方面,生存质量尚未引起广泛重视。该文对肌少症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估工具、影响因素及未来研究启示进行综述,旨在为肌少症患者生存质量评估工具的本土化发展,临床实践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并深入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肌少-骨质疏松症是肌少症与骨质疏松症并存的一种老年综合征。肌少-骨质疏松症因社会老龄化进程不断加深成为老年人健康的巨大威胁。目前强有力的证据指出特定饮食干预措施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有着有益的功效,其中蛋白质、氨基酸和肌酸是这方面研究较多的营养素,与蛋白质、氨基酸相比,对肌酸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该综述旨在总结最近关于肌酸补充作为辅助治疗在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方面的应用研究结果,初步阐述肌酸在骨、肌肉和脂肪的作用。该文为研究肌酸对骨、肌肉和脂肪的作用机理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同时也为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临床思路。尽管目前服用肌酸对骨、肌肉作用观点不一,但充分证据表明补充适量的肌酸有助于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健康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与衰老相伴随的肌少症亦慢慢走近了人们视野,以肌肉质量减少和/或肌肉力量下降或功能减退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因此,对肌少症的筛查与早期干预至关重要。肌肉质量评估是肌少症诊断与评估疗效必不可少的条件,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生物电阻抗分析(BIA)等为临床肌肉质量常用的检测方法。除上述技术外,近来超声技术和D3-肌酸稀释法在肌肉质量评估中也展示不同视角。本文将对以上技术在肌肉质量检测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7.
肌少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以肌肉质量与肌肉力量下降和/ 或体能下降为特征的疾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是蛋白质、脂质或核酸等物质与还原糖的游离羰基经重排、裂解等一系列反应形成的 糖基化产物的总称。AGEs 可能通过非酶糖化交联、与受体结合等途径加速肌少症的发生。AGEs 对肌少症以及肌肉功能和 身体活动能力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就AGEs 与肌少症及其参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减缓老年人躯体功能的下降以及肌 少症的预防与康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患者共病指数与肌少症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收集东部战区总医院干部病房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5例年龄大于80岁的老年住院患者。利用胸部CT测量胸12椎体(T12)椎弓根水平肌肉组织的横截面积(cm2)及肌肉密度(HU)。以T12椎弓根水平肌肉横截面积除以患者身高计算得到胸部骨骼肌指数(TSMI)。分析肌少症和非肌少症组患者Charlson共病指数(CCI)、体重指数(BMI)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性,分析肌肉密度及面积在不同年龄、CCI分组及是否卧床患者中方面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回归法分析TSMI与CCI、BMI及年龄的关系。 结果65例高龄老年患者中,80~90岁组的肌肉密度高于90~100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94,P<0.05),但肌肉面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和女性之间的肌肉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肌肉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5,P<0.05);CCI评分6~9分组肌肉密度及肌肉面积均大于评分为10~14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8,P<0.05;t=3.468,P<0.05)。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的CC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54,P<0.05)。两组的BMI、血白蛋白、血肌酐、血红蛋白及肌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SMI与CCI呈线性相关关系(r=-0.534,P<0.05)。 结论共病指数与高龄老年患者肌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肌少症以肌肉质量减少、力量减退、功能下降为主要表现,可增加跌倒和骨折风险,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肌少症所带来的问题逐渐突显。明确本病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现有的肌少症造模方案各有利弊,造模时间短、成本低、与人类肌少症病理改变高度一致的动物模型是研究的关键步骤。故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总结并探讨肌少症造模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肌少症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肌少症是一种以骨骼肌质量减少及其功能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复杂的老年综合征。在全球其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危险因素。其诊断标准主要由欧洲老年人肌少症工作组、亚洲肌少症工作组、国际肌少症会议工作组提出的,通过骨骼肌质量、肌肉力量和身体活动能力进行诊断。肌少症前期仅有肌肉质量减少,肌少症期包括肌肉质量减少伴随肌肉力量下降或身体活动能力降低,重度肌少症期肌肉质量以及身体活动能力均会降低。早期对骨骼肌进行定量测量成为诊断肌少症的重要手段之一。骨骼肌定量测量方法主要有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磁共振成像、双能X线吸收法、生物电阻抗测量、超声等方法。计算机体X线层摄影在骨骼肌质量的研究中主要应用是作为金标准来校准其他方法;磁共振成像在肌肉定量测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和生物电阻抗方法是目前公认筛查肌少症的手段,并且有诊断的阈值,然而精确性欠佳;超声有经济、易携带、高效等优点,但其对体成分的检测价值有限。本文探讨了骨骼肌定量测量研究的现状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性疾病逐渐增加。中国作为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国家,近些年在老年肌少症的中医和西医治疗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该文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对肌少症的流行病学特征、肌少症的中西医认识、肌少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及中西医结合防治肌少症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老年肌少症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肌少症是肌肉质量和肌肉强度呈渐进性减少和下降的衰老综合征,可导致跌倒、骨折和失能等风险增高,对患者机体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极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为提高肌少症诊断和治疗效果,选择科学有效的测评工具十分重要。目前,各国际组织对肌少症的诊断标准仍未达成统一共识,尤其在肌肉质量测定部分存在较多争议。本文旨在通过复习总结相关国内外文献,阐述肌少症的筛查流程、诊断标准,重点探讨肌肉质量的测评工具及其优势与不足,以期为肌肉质量测评工具的选择及准确评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人口的老龄化增加了许多老年慢性疾病的患病率,肌少症和骨质疏松症是与年龄相关的退行性疾病,具有相似的病理生理基础,包括遗传学、脂肪浸润、内分泌和机械因素等。"肌少-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新的老年综合征,在老年人群中广泛存在,并且可能带来严重的并发症,临床实践中应常规使用DXA、手握力、步行速度来评估老年人群的肌肉和骨骼情况,这对于有高危因素的老年患者可能会有帮助。针对"肌少-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可以更加全面的认识肌肉骨骼相关的退行性疾病,治疗上提示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需要全面考虑肌肉和骨骼的情况并进行综合干预。尽管目前没有明确关于"肌少-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药物,但有充分证据表明足够的蛋白质和钙摄入量,增加身体活动及维持维生素D的适当水平可以对骨骼和肌肉产生双重作用,这些都有助于改善身体的活动功能并减少老年人群跌倒和发生骨折的风险。笔者对"肌少-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诊断、治疗和管理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肌少症作为一种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的综合征,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它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围绕维生素D与肌少症的相关性入手,探讨维生素D对于肌肉系统的病理生理作用,维生素D与肌肉细胞生长与衰退的关系,维生素D对肌肉的信号调控及功能的影响。初步阐述了维生素D对于肌少症的影响和作用,对于肌少症的防治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5.
肌少症、恶病质和消耗性疾病协会(SCWD)于2021年12月11—12日以网络虚拟会议的形式召开第14届学术年会。大会从基础科学和临床科学角度对肌少症、恶病质及消耗性疾病的话题展开广泛讨论,主要包括:(1)恶病质与肌少症的发生发展存在多组织器官系统参与的代谢串扰,如脂肪/肌肉串扰、神经/肌肉串扰、肿瘤/脂肪/肌肉串扰、骨髓/中枢神经系统串扰;(2)衰老相关性厌食与恶病质和肌少症关系密切,应加强认识衰老相关性厌食的病因与危害;(3)恶病质和肌少症与心力衰竭之间相互影响,心力衰竭对患者的危害程度不亚于癌症给机体带来的影响,应加强恶病质和肌少症与心力衰竭关系的认识和研究;(4)多种治疗恶病质和肌少症的新方法与新药物被提出,如Anamorelin、Enobosarm、TCMCB07等。药物治疗是未来治疗恶病质主要方式之一;(5)分子作用机制、医学转化研究、临床诊疗标准等是目前恶病质和肌少症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热点也是难点。  相似文献   

16.
肌少症(sarcopenia)或又称"肌肉减少症",由Rosen-berg首次提出[1].2010年欧洲老年人肌少症工作组(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EWGSOP)将肌少症定义为:一种进行性、广泛性以肌力下降和肌量减少为特征的综合征,并伴...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与肌肉骨骼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随之增长,国内外学者对肌少症、骨质疏松症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肌少症是指与增龄相关的进行性、全身肌量减少和/或肌强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减退。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至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肌少症、骨质疏松症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病理状态,使得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患有肌少症的人群免疫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较常人降低,感染风险、跌倒风险、致残率、死亡风险较常人增加,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群跌倒风险、骨折风险、致残率也较常人高很多。肌少症与骨质疏松症相互影响、紧密关联的机制比较复杂,包括肌肉收缩力学负荷对骨骼机械力的影响,以及肌肉与骨骼间复杂精密内分泌调控的生物学机制。针对两者之间存在的许多共同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进行运动干预、营养指导、药物治疗,有助于延缓肌少症、骨质疏松症的进展,改善不良预后。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研究对两者概念、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评估标准、干预及治疗等之间的相关关系及研究进展进行一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中肌少症的患病率高,肌少症与CKD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密切相关。2010年,欧洲老年肌少症工作组首次提出了肌少症的定义。2018年,该工作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更新了肌少症的定义及临床诊断方法。目前我国对肌少症认识不足,因此,加强宣教、提高早期识别能力并及时干预治疗,对降低肌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本文对CKD肌少症的诊断标准和方法以及防治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术前肌肉减少症与老年患者心脏手术后严重肺部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择期开胸心脏手术老年患者, 依据2019年亚洲肌肉减少症工作组更新修订的诊断标准(AWGS2), 将患者分为非肌肉减少症组和肌肉减少症组。结局指标为术后严重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和手术情况各指标,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严重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肌肉减少症评分、ASA分级及两者联合预测术后严重肺部并发症的准确性。结果最终纳入158例患者, 肌肉减少症患者36例(22.7%), 术后严重肺部并发症发生率2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SA分级、肌肉减少症和手术时间是老年患者心脏手术后严重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肌肉减少症患者术后严重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约为非肌少症患者的3.21倍。肌肉减少症评分、ASA分级及两者联合预测术后严重肺部并发症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686(0.607~0757)、0.603 (0.522~0.680)和0.714 (0.637~0.783)。结论术前肌肉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肥胖型肌少症患者的影响,为制订有效的运动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肥胖型肌少症患者随机分配为干预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上肢弹力球、下肢弹力带加空中踩脚踏车的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干预12周,对两组重要肌肉、肥胖、实验室指标及生活质量得分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组29例、对照组30例完成研究。6周后干预组内脏脂肪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12周后干预组握力、血清白蛋白及生活质量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体脂率、内脏脂肪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可有效改善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肥胖型肌少症患者的肌肉力量及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