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华珍 《电气时代》2015,(4):82-83,87
<正>根据实际设备的功耗值,统计某新建500 k V无人值守变电站的直流负荷,并根据电流换算法和容量换算法计算出蓄电池容量。分析两种方法存在的差异,并提出改进后的考虑1 min初始冲击负荷及三个放电阶段后容量换算法的公式,给500 k V及以下变电站蓄电池容量计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直流系统在变电站中为控制、信号、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及事故照明等提供可靠的直流电源。它还为操作提供可靠的操作电源。直流系统  相似文献   

2.
严俊 《电气技术》2016,(1):131-133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本文阐述了变电所直流操作电源直流负荷的统计、蓄电池个数及容量的选择,根据计算结果选择了直流屏标称容量,并根据事故放电初期(1min)及事故放电末期,承受冲击放电电流时蓄电池组出口端电压对所选蓄电池容量进行校验。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在不影响直流系统正常运行情况下基于负荷电流放电法的蓄电池组容量预估方法,实现对蓄电池容量及运行状况在线评估。通过对大量蓄电池放电数据分析筛查,拟合出电压下降速率和电压值的对应关系表,提出了基于蓄电池短时放电法的蓄电池容量预估递推法,并据此开发了蓄电池在线容量和性能测试装置,给出了硬件实现方案及软件框图。通过变电站应用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对蓄电池的科学化管理维护具有良好的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统计某水电站厂房直流负荷的基础之上,采用经典容量换算法,进行了对应蓄电池容量的计算与选择,并进行了端电压校验。  相似文献   

5.
轨道交通不间断供电系统中的蓄电池直接影响所带负荷的安全可靠运行,但其容量配置往往过大,存在投资浪费问题。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容量设计时负荷预估偏大以及采用了恒功率放电模型,也缺乏对负荷类型和后备供电时间关系的研究,因此文中提出一种新的蓄电池容量削减办法。为了更精确地得到不间断供电系统的最大运行负荷,文中首先对负荷进行聚类,再对不同类型的负荷采用不同的预测方法。其中,波动负荷采取双参数Weibull模拟负荷曲线预测最大负荷;时序关联性不强的平稳负荷则直接采用负荷系数法。然后,考虑到不同类负荷对后备时间要求的差异,基于得到的不间断供电系统最大运行预测负荷,采用阶梯负荷法进一步削减蓄电池容量。最后,基于苏州轨道交通3号线通信不间断供电系统实际数据,削减了不间断供电系统的蓄电池容量,论证了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电力系统通信站中普遍作为后备电源使用的直流电源蓄电池组在容量配置设计上不够精确的问题,根据国家通信行业规范要求及电力系统通信管理规程的相关规定,探讨了通信直流电源蓄电池组放电小时数选取依据、蓄电池组容量的计算方法,强调了计算时要务必考虑到的几个重要因素(温度、负荷、安全系数等),以及蓄电池组容量配置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另外,文章还提供了一些简单适用的计算图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桂誉高 《广西电力》2007,30(6):71-72
为了解运行中蓄电池容量对安全运行的影响,根据供电企业通信直流电源蓄电池容量配置的现状,通过对实际负荷的统计和预测,分析计算负荷电流增大对蓄电池运行的影响,提出根据负荷容量的增加合理配置蓄电池容量.  相似文献   

8.
《蓄电池》1973,(2)
本文推导出CH系列蓄电池(系由苏联国立蓄电池研究院与蓄电池厂共同研究发展的固定型密闭式铅蓄电池新系列—译注)的容量随放电制和电解液温度而变化的系数,示出初期放电电压和终止放电电压与电解液温度和电流强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对铅蓄电池涂膏式极板单面放电和双面放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电流不超过10小时放电率的电流时,单面放电和双面放电的正极板容量是相同的。得出结论:硫酸在活性物质孔隙中的扩散是限制正极板容量的一个因素。给出了计算蓄电池容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发电厂蓄电池组容量选择的计算方法,一直沿用《电力工程设计手册》上列出的计算公式。但是,现行的《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SDJ_1—84)中,第11·4·5条规定:“发电厂蓄电池组容量选择的计算条件,应满足全厂事故停电时的放电容量,并应考虑事故初期直流电动机启动电流和蓄电池组事故持续放电1h 末期恢复厂用电的最大冲击电流的因素。确定蓄电池组容量时,应分别计算各事故放电阶段末期直流母线电压最低允许值所要求的放电容量,并取其大者。”显然,《手册》上的计算方法,已不能满足规程的要求,无法继续使  相似文献   

11.
风光蓄互补发电系统容量的改进优化配置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利用风能与太阳能的互补特性,相比于单独的光伏发电或风力发电,其输出功率波动小。合理配置风电/光伏/储能的容量,既可提高系统供电可靠性,又可降低系统成本。针对风光蓄互补发电系统,提出一种改进的容量优化配置方法,考虑独立和并网两种模式,对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和蓄电池的容量进行最优配置。该方法充分利用风光互补特性,在系统独立运行时,只需较小的蓄电池容量即可保证高供电可靠性,并可减少蓄电池的充放电次数和放电深度;在系统并网运行时,进一步提出采用分时段优化策略来配置所需蓄电池的容量,保证负荷供电需求和入网功率的波动特性满足要求。算例验证了所提改进优化方法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铅酸蓄电池相关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定电动车用铅酸蓄电池在不同负荷下最小允许放电电压、内阻变化规律和内阻消耗量,对12V/80Ah铅酸蓄电池进行了放电试验,并记录了不同时刻的蓄电池端电压、放电电流和内阻值,利用MATLAB对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出了不同负载条件下蓄电池放电量、负载消耗的能量、蓄电池内阻消耗的能量以及蓄电池内阻消耗的能量占蓄电池整个释放能量的百分比,并绘制出、、和曲线。试验结果表明:铅酸蓄电池所允许的放电电压最小值随负载的增大而升高,内阻随放电量的增大而上升,负载越大内阻消耗越大,端电压变化趋势与内阻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3.
《蓄电池》2017,(6)
采用变电站蓄电池容量预估算法预估的容量与通过核对性放电试验得出的蓄电池容量误差小于10%。该算法可以对蓄电池容量进行评估和判断,及时了解蓄电池的运行状况,避免变电站失电时,蓄电池容量不足造成保护拒动,扩大事故范围,同时也为技改工程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马晓博  陈敏  周辛男 《中国电力》2015,48(1):131-136
针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难以控制,接入微电网后对其安全运行带来很大挑战的问题,指出在微电网中接入储能装置可有效地解决此问题;研究了微电网孤岛运行时储能容量的确定方法,提出了一种概率性最优的储能容量确定方法:计算了微电网调度出力与负荷需求的功率差额,并根据其概率函数密度曲线确定储能系统的最大充放电功率;根据储能系统不同时刻其充、放电量累计值的概率函数密度曲线,求出其最优储能容量,使电网能实现经济效益最优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最大。采用该方法确定微电网储能容量,具有求解方法简捷、所需储能容量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目前区域气象站维护业务中缺乏关于蓄电池剩余容量的有效监测手段等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首先通过电压测量法得到区域站蓄电池电压变化曲线,并采用二次多项式部分拟合作为其剩余容量的预测算法;然后利用MATLAB脚本代码计算得出基于试验样本的拟合最优参数;最后根据设定的计算模型和相关参数,开发了蓄电池剩余容量监测软件。经测试,预测误差值小于10%,该软件能够及时向维护人员提供蓄电池的有效监测信息及预测信息。  相似文献   

16.
《高压电器》2015,(6):90-96
蓄电池作为储能装置,是确保微网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研究它对微网经济效益的影响,建立了基于微网经济性最优的蓄电池容量配置模型。针对某企业内热电联产型微网系统,构建了孤网和并网下以综合运行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的微网经济优化调度模型,在孤网下提出了一种定量分析方法配置蓄电池所需最小容量,通过模型求解确定实现微网总成本最低所需配置的蓄电池容量。在实时电价背景下,采用改进遗传算法优化各时刻蓄电池出力及向外网的购售电量,制定了蓄电池最优充放电策略,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模型、策略的有效性和算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铅酸蓄电池的使用愈来愈多,已成为今后最有发展前途和应用前景的新型绿色能源,如何判定蓄电池的容量成为广大用户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分别介绍了蓄电池容量的概念,蓄电池的充、放电容量,常见对蓄电池容量的错误认识,影响蓄电池容量的因素和铅蓄电池容量的测量,以及车辆选配蓄电池容量的计算。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目前的铅酸蓄电池容量测试技术,如核对性放电法、不完全放电测试法、电导测量法、安时容量法等,对蓄电池容量快速测试难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蓄电池》1974,(2)
引言 探讨铅蓄电池正负极板容量与电解液温度、比重及放电电流密度的关系,对于设计合理的蓄电池和提高产品质量都是必要的,同时还能为计算蓄电池的放电容量提供某些数据。  相似文献   

20.
陈波 《宁夏电力》2007,(2):32-34
根据太沙综合自动化变电所一、二次设备的特点,提出不能按常规变电所的经验选择蓄电池容量,而应在对变电所内各种直流负荷进行详尽分析、统计的基础上,重新计算蓄电池组的个数和容量,并介绍了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