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二十多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因为《空谷幽兰》的问世,很多人才知道距离西安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传统,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论浩然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浩然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位置比较独特的一位作家.作为两部当代文学"名著"<艳阳天>和<金光大道>的作者,浩然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标本"性意义.他"文革"前开始创作,"文革"中被时代风潮挟裹到"成功"顶峰,"文革"结束后,"隐居"在京郊通县反思和写作达7年之久,1987年后迁居河北省三河市至今.他身上带有浓郁的农民精神气质,其作品也与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性格特征、道德价值观念等血肉相联.浩然一生在文坛上大起大落,颇为独特的是"来自农民,归于农民".这既造就了浩然,同时也成为他的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一生好佛,但同时他又不忘世事.他虽一度皈依佛门,希冀以陶渊明式的田园隐居生活了却一生,但他毕竟是一个入世的知识分子,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在他内心根深蒂固,于是入世的意志和出世的思想在他身上奇妙地统一在一起,使他既不完全入世,又不完全出世,以青灯古佛为伴.这种徘徊于自然与社会之间、出世与入世之间,试图"统合儒释"的真诚愿望,在他的山水游记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迹,形成了他散文中独特的佛教意蕴.  相似文献   

4.
阳明洞考     
沈善洪、王凤贤的《王阳明思想评述》(《浙江学刊》1980年第一期)中提到王守仁“曾隐居会稽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书院,人们称他为阳明先生”。马宝树的《浙东重镇——余姚镇》(《浙江日报》1980年4月12日)一文中称:“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曾隐居故乡余姚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辞海》1979年版的“王守仁”条目中,则说他“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阳明洞究竟在哪里?这几种说法颇有不同。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查考了有关资料,得知与王阳明有关的阳明洞,全国共有三处,而他“筑室”“隐居”的阳明洞,则在现在的绍兴市境内。  相似文献   

5.
刘宁 《唐都学刊》2015,(2):57-64
秦岭承载了丰富的文学艺术内涵。将秦岭与唐朝以前的诗歌相联系,按照诗歌作品创作的时间先后以及这些作品在中国诗歌史中的意义,从"《诗经》中的南山、终南山诗篇""乐府中的南山歌诗""汉魏六朝文人诗中的南山及南山意象""商山与我国第一首隐逸诗""太华山与汉魏六朝游仙诗""北朝时期的终南山唱和诗"等六个方面展开,旨在说明秦岭山脉与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袁枚的《新齐谐》(即《子不语》)与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两书的著作时间孰先孰后?有一种说法,《新齐谐》迟于《阅微草堂笔记》。如薛洪勋等人选注的《明清文言小说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序言”中说: 先是《四库全书》总编纂纪昀,出于清廷的政治需要,对《聊斋志异》表示不满,并将其摒弃于《四库全书》之外,接着又自撰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五种,企图抵销《聊斋志异》的广泛而巨大的社会影响。随后,当时的文坛领袖袁枚也写了一部志怪小说《新齐谐》,企图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鼎足而三。  相似文献   

7.
拾履美德     
韩国人张良为黄石老人拾履的故事,是很多人都熟悉的。张良在博浪沙谋刺秦皇未遂,逃匿到下郅隐居。有一回,他在镇东石桥上遇到一位白发长须、手持拐杖的老者要他拾鞋,他照做了。不料老者不但不道谢,反而大咧咧地伸出脚要他帮着穿上。张良默不作声,又恭敬从命……张良以礼待人,赢得了黄石老人“孺子可教”  相似文献   

8.
一张志和(744—773)字子同,本名龟龄,浙江金华人。他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的隐士、诗人和山水画家,亦是文人作词的先声。他一生只活了三十岁,除了在唐肃宗时短暂地做过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外,都在浮家泛宅、烟波湖海中度过的。他一面过着扁舟垂纶的隐居生活,一面又精心探究道家的玄理,孜孜不倦地埋头于学术著作。关于他的著述,历来  相似文献   

9.
叶辉 《唐都学刊》2000,16(4):76-79
《草堂诗余》是一部南宋人编辑的词总集,它繁盛流行于明代,对明代词坛影响深远。本文从多方面介绍了《草堂诗余》在明代的繁盛流行情况,并从明人对词的音乐体性及抒情特质两方面入手,探讨了明人广泛接受《草堂诗余》的积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追影     
重磅推出生死狙击导演/Antoine Fuqua主演/马克·沃尔伯格类型/战争动作推荐/★★★★★狙击手在一次行动中被组织抛弃,并失去了拍档。于是,他退役,和一只叫SAM的狗隐居在山林,每年为拍档的女友寄去一束鲜花。三年后,国家安全组织找上他,希望以他的经验拯救将被刺杀的总统。那颗未泯灭的心促使他又一次走到事端前沿,细致的考察、经验分析,最终提交解救方案。然而,这一切却是一个政治阴谋……  相似文献   

11.
弄假成真     
用低劣的伎俩愚弄大众,到头来愚弄的只是自己。46岁的著名画家吕西奥·普勒东扎尼,一直隐居在一个叫维麦卡特的乡间小镇上。这天上午,他正在读报,忽然发现报纸的某个角落里登着一条消息,虽然只有四行字,却足以令他目瞪口呆。  相似文献   

12.
开一代新风     
正经历了有宋一代画院艺术的繁荣,突如其来、并不热衷艺事的元代,成为中国绘画的分水岭。元代取消了五代、两宋的画院制度,除少数专业画家服务于宫廷外,还有部分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而更多的则是那些隐居不仕的文人画家。朝代更迭,社会动荡,才华横溢的文人们报国无门,只能隐居山林、闲散度日,以书画发泄心中愤懑和表达满怀理想。在赵孟頫标榜"古意"的画学理论的影响下,元代的  相似文献   

13.
吴兆骞赎归反映了清初特定的政治文化生态。康熙帝虽对吴兆骞所献《长白山赋》"览而称善",但他绝非像一般文人那样仅仅着眼于其华美的词采,而是看重其所蕴含的政治文化意义。吴兆骞归京后参与以容若为中心的花间草堂文人雅集,并非只为以文会友,而是有着深隐的心理动机。康熙帝所推行的"文治"策略及当时满汉矛盾的缓和,是吴兆骞得以赎归的根本原因。通过吴兆骞赎归这一事件也可觇视江南文人心态之变迁。  相似文献   

14.
清末,淅江的龙华会是一个贫苦劳动者互助互济的秘密会党组织。它对辛亥革命起过积极作用。查考龙华会的历史,对研究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农民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会众遍及浙中龙华会大约建立于1900年至1902年间,亦称龙华山,群众称它九龙党。会主沈荣卿,副会主张恭、周华昌,原来都加入终南会,因终南会会主何步鸿病逝,副会主朱武离开浙江,沈、张、周才自立一山堂。因当时金华有民谣流传:“若要天下真太平,除非龙华会上人”,所以定名为龙华会,以应民谣,来争取群众。沈荣卿,名乐年,又名瑛,是个监生,原籍山阴,寄居永康,家中富有田产。他原先组  相似文献   

15.
他虽然隐居菁山、闭门写书,表面上似乎看破政治,远离尘世,实际上,他参与政治的欲火并没熄灭。他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 他病重期间,以悲哀的语调说:“我不能随蒋公回大陆去了,这是我深感遗憾的。”  相似文献   

16.
唐肃宗乾元二载(公元七五九年)仲秋,因安史之乱的战祸及关辅大饥的天灾,再加上仕途的坎坷限险,杜甫辞华州司功参军的小官,踏上了西征的道途。因为他的从侄杜佐当时在秦州(今天水市)的东柯谷营建了几间草堂,所以他取道秦州,想把一家人迁到未及兵火的秦州,权且栖身,以俟太平。但在秦州生活了不满四个月,诗人身体多病,靠采药为生,再加上天气渐冷,饥寒交迫,又因为寻置草堂住地的愿望也难以实现,秦州又面临着吐蕃威胁,所以诗人很想离开秦州。正当忧虑去向之际,同谷县(今甘肃成县)一位“佳主人”写信给他,说同谷气候温和,…  相似文献   

17.
正很多年前,张亚利即痴迷于时间。他说时间来也无声,去也无息,一来一过的行程中,只在世间遗留下一些东西,让你确定它确实来过,也属实走了。于是张亚利尽可能地搜集这些东西,以此作为时间经过并仍在流逝的物证。久了,不知不觉中就集聚了太多东西,排满了整整一幢三层小楼。张亚利想弄块"绕阳湾时间博物馆"的牌匾挂上门楼,人家说没那么个叫法,他才不情不愿地把"时间"换成了"历史":"凑合吧。"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朋,是古小说发展的顶峰,康熙乾隆年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袁枚的《子不语》,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是最有成就的传奇小说,可称为清传奇三大书。其中《聊斋志异》的思想性较高,流传也广,至今仍有很大的影响。《阅微草堂笔记》因了作者的官名和他编篡过《四库全书》,也名闻天下。唯独袁枚的《子不语》却  相似文献   

19.
蒋波 《唐都学刊》2014,(1):46-49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学而优则仕"成为士人一种主要人生追求,但在经学兴盛的东汉,不少儒生却隐居不仕或暂时不仕。经学发达与隐居不仕这一表面上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有着内在必然性,它与部分儒生清静无欲、专心经学有关,也是士人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汉代选官制度滞后的产物。这类士人或专心习经,或隐居教授,推动了东汉经学的发展;他们习经目的单纯,与当时社会上一些钻营者形成鲜明对比,无形中起了"激贪厉俗"的作用。东汉经学士子的隐逸,大多只是暂时的,并不表明学仕分途。  相似文献   

20.
《青岛画报》2012,(4):5
今年是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在一组"杜甫最近很忙"的中学语文课本涂鸦画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这些形象不一的恶搞图画让网友乐翻了天,杜甫也由此迅速成为"微博红人"。此举惹恼了杜甫草堂博物馆负责人,怒斥网友将杜甫画像拿来涂鸦,是对杜甫的一种亵渎,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