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发展的绿色转型,推动产业绿色低碳的发展,对绿色建筑的高质量低碳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整个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绿色建筑的标准体系建设作为绿色建筑建设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具有重要的技术指引作用。根据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对广西现有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现状进行分析后,认为应尽快更新完善现有标准,补充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等标准,为加快建筑业在广西的低碳绿色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为标志,绿色经济时代开始向我们走来。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碳排放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建筑业是我国碳排放的大户,据统计,我国建筑工程产品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因此,推行低碳绿色建筑势在必行。本文根据绿色建筑的建设过程来构建其成本效益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3.
齐振峰 《城市建筑》2013,(8):22-22,24
随着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人们越来越重视低碳节能和绿色环保的有效实现,建筑业也不例外。在现阶段,我国建筑物在建造及使用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消耗。以下,本文就低碳节能和绿色建筑生态节能的设计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混凝土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高效自动化建造技术,在实现建筑领域低碳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针对混凝土3D打印技术目前在低碳性方面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进行系统性介绍。相较于传统建造方式,3D打印技术省人工、免模板的特点带来了建造人员结构以及成型工艺的改变,使得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大幅下降,同时减少了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高设计自由度为多种低碳化建筑结构设计提供了新的选择;拓扑优化、节能-增材制造一体化、可拆卸再建造等结构设计策略有助于节约原材料、降低运行能耗以及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此外,材料低碳是目前3D打印低碳混凝土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3D打印技术与固废利用、轻质、地聚物、纤维增强等低碳化混凝土体系的结合是进一步创新优化低碳性的有效途径。未来,混凝土3D打印技术将依赖于工艺优化、结构设计、材料研发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助力建筑领域实现自动化和绿色低碳化转型。  相似文献   

5.
曾强  张■ 《城市开发》2023,(3):79-81
<正>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下,转变建造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实现建筑领域节能降碳成为必然。其中,装配式装修高度契合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要求,是国家大力推广的装配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成都兴城集团投资的装配式装修产业项目为切入点,聚焦政策、需求端及供给端三个层面,对装配式装修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该产业未来发展以及建筑产业绿色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锋尚是一家专业从事低碳绿色建筑开发的综合性公司,投资银行美林集团是锋尚的股东。锋尚在低碳绿色建筑领域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和核心专利,在7年的研发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锋尚定位于低碳居住顶级生活方式解决方案提供商,用汽车来做比喻,就是要作房地产建筑业的宝马,使命是致力于引领和推动低碳绿色建筑的发展,发展战略是用电子商务实现低碳住宅的建造与管理。  相似文献   

7.
崔愷 《建筑》2023,(7):45-46
当前,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成为行业的主旋律。以人为本、绿色低碳、智能建造是新时代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引领着我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通过推行工厂化生产、装配化安装,我国建筑品质和质量均逐步提升。在推行建筑工业化的过程中,如何克服设计乏味和建造样式单一的问题,这需要全行业在探索和实践中找出最佳答案。下面,我从建筑师视角谈谈如何用工业化思维做设计。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我国开始探索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之路,通过标准化住宅建设实践,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建造效率。  相似文献   

8.
建筑业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其低碳减排迫在眉睫。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有利于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满足建筑业低碳环保的要求。对装配式建筑物化阶段的碳足迹进行测算,能够为项目的碳排放控制提供指引,真正达到绿色低碳的目标。分析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建造流程,界定了物化阶段碳足迹测算的系统边界,并对物化阶段的碳源进行了盘查,综合采用基于过程的清单分析法和排放系数法构建了物化阶段碳足迹测算模型,实现碳足迹测算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为装配式建筑的低碳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
张平 《门窗》2013,(9):47-48
<正>绿色建筑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建筑,开展绿色建筑行动,以绿色、循环、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对破解能源资源瓶颈约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长期以来,人们评判建筑只关注空间的大小、功能的布局、造型的美学效果以及内外装修材料的档次等外显因素,而忽略了室内空间的内涵品质,如热环境、声环境和空气品质等,这导致建筑后期使用、维护耗能很大。具体来说,低碳建筑首先在它的建造过程中引入了低碳的理念,从建筑材料、施工的低碳,到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应该注重低碳,尽量的减少消耗能源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环保建材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绿色建筑的概念深入人心,随着环保型产品逐渐在市场上成为主角,消费者对建材提出了安全、健康、低碳等要求。推广应用绿色技术,使用无公害、无污染、无放射性的环保型建筑材料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绿色建筑就是有效利用资源的建筑,即节能、环保、舒适、健康的建筑。  相似文献   

11.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BIM+智慧建造"建设对北京市、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建筑企业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作用,"BIM+智慧建造"的良好运用使整个建造过程精细化、低碳化和智能化,对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有积极引导作用,从而保证建筑业从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产业向集约型转变。  相似文献   

12.
正佤山秘境度假山庄的开发从最高的环保和生态要求出发,建筑设计上的要求与龙潭优美的环境融为一体,突出人性化、艺术化和高品质。尽可能地保护原有地貌,尊重当地文化传统,是原住民生活文化的再创生。注重水土保持和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建筑物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要与龙潭优美的环境融为一体。就地取材,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和产品,施工建造和建筑使用过程低碳环保。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低碳理念、绿色生活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建筑装饰装修低碳化的理念及作用,针对低碳理念贯彻到控制建筑装饰装修的施工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4.
针对省耕山水大型住宅项目,探讨融入低碳理念的生态社区建设思路和规划策略,分别从用地规划集约化、建筑绿色低碳化、建立绿色交通模式、水生态修复及生活消费低碳化等方面介绍该低碳生态社区规划建设的关键做法,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洪鸿 《建筑》2010,(7):30-33
所谓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一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事实上,绿色建筑、低碳建筑都是可持续建筑的组成部分,可持续建筑包含低碳和绿色建筑,其关注的内容和着眼点更加广泛而完整。  相似文献   

16.
正发展装配式建筑势在必行,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建筑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建筑产品本身的质量必须提档升级;二是劳动力资源日趋紧张,必须尽快降低人工需求,减少工地现场用工量;三是政府对节能减排、降低材料消耗的绿色建造要求越来越高;四是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和装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绿色建筑概念入手,分析了发展绿色低碳建筑的必要性,同时展望了低碳经济时代建筑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温室效应不断加剧,极端天气导致的重大自然灾害频发,采取有效的节能减碳措施以抑制全球气温升高已成为国际共识,我国也于2020年提出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建筑业是碳排放大户,所以建筑业低碳发展已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通过对建筑工程碳排放的碳源分析,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减排的理念,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及拆除各环节提出建筑低碳化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建筑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绿色节能是当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筑领域的“绿色”发展理念需要贯串设计施工和运维两个阶段。在人口红利不断消散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行业,建筑业也需要去劳动力密集化,需要新的技术支持手段和智慧解决方案赋能建筑业。当下“云大物智联”等关联技术,以及建筑业内生信息化要求发展起来的BIM技术,正逐步与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相融合,出现了“智慧建造”、“智慧工地”等理念。在建筑行业低碳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利用新时代的信息化技术,走“绿色智慧建造”之路,将成为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20.
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低碳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丁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事实上,绿色建筑、低碳建筑都是可持续建筑的组成部分,可持续建筑包含了低碳和绿色建筑,其关注的内容和着眼点更加广泛而完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