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揭示日本汉方腹诊发展的规律。方法:通过文献梳理法,对日本汉方腹诊的发展过程进行归纳。结果:日本汉方腹诊和中医腹诊一脉相承、不可分割,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日式腹诊理论与方法,并且出现了多种流派和腹诊专著,其中代表性的有"难经派"的《诊病奇亻亥》、"伤寒派"的《腹证奇览》和《腹证奇览翼》。结论:可以借鉴汉方腹诊发展规律,发展中医腹诊。  相似文献   

2.
王凌 《北京中医药》2012,31(9):668-672
腹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经》《难经》都有关于腹诊的论述,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发挥和发展了腹诊这一诊断方法,并将其应用临证.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将胸腹的各种征象、症状与病因病机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内脏疾病反映于外在腹部客观的实质征象,冠以特有的证名,与治疗、方药相结合,从而直接指导临证施治,为后世开辟了腹诊辨证施治之先河.其不仅为历代医家所遵循,而且影响了日本汉方腹诊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日本《伤寒论》派腹诊与中医辨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腹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源于《内经》、《难经》及《伤寒杂病论》,在《伤寒杂病论》中,腹诊的内容较为丰富,已初具规模。日本汉方医腹诊的流派之一——《伤寒论》派腹诊即由此而发展形成,延用至今,在日本汉方医的临床诊断治疗中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中医腹诊在我国中医临床辨证中所占比重较小,为总结整理出较为完整实用的中医腹诊法,笔者按日本《伤寒论》派腹诊的理论和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腹诊之术,是中医临床诊察疾病的特色方法之一,源于《黄帝内经》《难经》,发挥发展于《伤寒杂病论》。然自宋代以后,中医腹诊在临床的应用明显减少。清代绍派伤寒名家俞根初推崇腹诊,并提出“腹诊”之名[1]。  相似文献   

5.
腹诊,是中医诊法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难经》中已有关于腹诊的论述,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发展了腹诊这一诊断方法,并将其应用临床。为后世开辟了腹诊辨证施治之先河,影响了日本汉方腹诊的发展。日本汉方医学界,从十六世纪开始提倡腹诊,以《伤寒杂病论》为理论基础所形成的"伤寒派"腹诊,主要以三指探按法、覆手按压法及抚循法手法,在腹部综合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对五脏病证开展诊察。腹诊作为"伤寒派"的一种主要诊察方法,对于辨别体质、人体正气强弱,诊断和鉴别疾病,确定病位,分析病因病机,指导治疗,推断预后等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腹诊作为诊断手段运用于临床辩证,早在《内经》、《伤寒论》等书中已有记载,《内经》有关腹诊的论述奠定了腹诊的理论基础,《伤寒论》将腹诊和辩证论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于分析病机。临床辩证、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创立了腹诊的基本理论体系,对后世医学产生了重  相似文献   

7.
王凌 《北京中医药》2011,30(8):590-592
腹诊是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中切诊的一个重要部分,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造性地对腹诊进行了发挥、发展,依据病家的自觉症状-腹症和他觉体征-腹证冠以各种各样的腹证名称和采取相应的腹诊手法,用以指导临证的诊断和治疗,为后世医者开拓了腹诊应用之先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日本汉方医学"难经派"腹诊理论的发展轨迹、学术特点。方法:采用文献整理的方法,对汉方医学"难经派"腹诊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对腹诊条文进行归纳,并查阅古今中外腹诊证治文献资料,展示腹诊证治研究概况。结果:以《内经》《难经》为理论基础所形成的"难经派"腹诊,以脐部为中心,采用轻手寻抚、中手寻扪、重手推按等手法,对五脏病证开展诊察,以腹诊辨体质、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因病机,在此基础上有效指导疾病的治疗、判断疾病的预后。结论:借鉴日本汉方医学腹诊理论,对于充实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提高中医诊断学的整体水平,挽救濒临失传的中医特色腹诊诊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腹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以切(按)诊为主的腹部诊察方法。《内经》中有丰富的中医腹诊理论,它确立了中医腹诊辨病及辨证的原则,腹诊后的治则治法及禁忌,《内经》[1-2]腹诊理论对五脏六腑疾病,特别是胃肠道疾病及肿瘤疾病的中医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腹诊肇始于我国,《内经》发其端。除了《灵枢·水胀篇》有“按其腹”以别水肿、腹胀、臌胀的明训,在《难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等古典医籍及历史文物中,也有丰富的资料可以追溯腹诊的源流,例如四川宝顶石窟的宋代雕刻:“张仲景腹诊图”,不仅可以证明腹诊在汉代经常被应用,同时也说明直到宋代,腹诊仍然受到重视。宋、元以后,由于封建习俗的影响,医者不便检查患者腹部。患者也不愿脱衣露体,深恐有伤大雅。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切诊偏重于向脉学方向发展,而腹诊则日渐冷落了。与此相反,中医自唐代  相似文献   

11.
一、序言 医家诊病,譬如兵家侦敌,既不厌方法之多,亦不厌情况之详,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中医临床诊法,向为望、闻、问、切四诊,而切诊唯寸口脉走尚。至于腹诊国内使用者甚少,故腹诊乃盛行于日本汉医。脉诊虽是临床各科不可缺少的具有一般意义的诊法,但不可讳言脉诊亦有其局限性,故汪机有《矫世惑脉论》之作,李时珍有“上士欲会其全,非被四诊不可”之论,诊病的客观需要,要求诊法必须详而且备。所以,研究仲景腹诊,乃为发展中医诊断学不可缺少的一课。 中医腹诊,滥觞于《内经》,奠基于仲景约略计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道  相似文献   

12.
腹诊起源于《内经》,但于《伤寒论》中叙述较为详细,我国一直将腹诊置于望、闻、问、切四诊的“切诊”中加以探讨。而日本则非常重视腹诊,腹诊的地位与脉诊相同。日本的腹诊有两大学派,一是难经派,以《内经》、《难经》理论为依据,强调以“肾间动气”结合脐诊法来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并将脐周划分区域,如脐左动气为肝病,脐右动气为肺病,脐下动气为肾病,中脘动气为脾胃病等。受《难经·六十六难》和《难经·十六难》影响较深,代表作为《论病奇赅》。我国曹永康氏曾撰文对此派内容进行过研究,并作了补充、发展(见《江苏中医》6:4,1985)。此派原无方药治疗,仅有诊断之法,近代日本大家敬节先生作了补充和发展,认为脐上可用人参汤,四君子汤,脐下可用八味丸,从脐上觉穿脐下者用真武汤,但总的来说,难经派目前已衰落,在历史上影响也不大。  相似文献   

13.
彭清华 《国医论坛》1991,5(2):44-47
中医腹诊是通过诊察患者胸腹部的胀、痛、满、悸、痞、硬、急、结等病变征象,以判断内在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方面的病理变化,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一种体现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国内对腹诊的研究于50年代中、后期业已开始,近十年来的研究则愈来愈深入.并于1985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本腹诊学专著《中医与汉方医腹诊》,1987年在秦皇岛市召开的全国首届中医腹诊学术研讨会收到论文189篇,将腹诊的研究推向高潮.为了推动腹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本文拟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研究思路和方法三方面,就腹诊研究的进展情况作一综述,供同道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张英英 《陕西中医》2009,30(7):852-853
目的:探讨中医妇科腹诊。方法:根据临床经验,结合中医历代文献资料,当代研究成果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中医妇科腹诊是中医腹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之一。中医妇科腹诊是中医腹诊的内容之一。腹诊起源于《内经》、《难经》,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腹诊内容有明显发展,并且与辨证论治相联系,从而成为中医临床诊断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医妇科腹诊参照现代医学的腹部触诊等方法,丰富了诊法技巧,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腹诊与方药相结合,开启了腹诊辨证施治的先河,直到清代,名医俞根初为代表的绍派伤寒注重腹诊法,俞氏学习前代名医关于腹诊的相关理论,同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证感悟,所编纂的《通俗伤寒论》中有专章讨论腹诊,观点独到,颇有特色,被后人称为"集腹诊之大成"。  相似文献   

16.
中医腹诊理论源于《内经》《难经》,发展于仲景《伤寒杂病论》。日本汉方医以《伤寒杂病论》为基础形成了“伤寒派”腹诊。“伤寒派”腹诊法相对客观,尤其对于诊查气、血、水异常及兼夹时更有优势,且可一定程度上提示处方用药。而男科疾病恰有多郁、多瘀、多痰及相兼同病等特点,“伤寒派”腹诊法用于常见男科疾病诸如不射精、阳痿、早泄等的辨治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在《内经》腹诊基础上发展建立了仲景腹诊学术体系,将腹诊区域详细地划分为胸胁、胁下、心下、大腹、少腹、脐等部位,并将望、闻、问、切四诊综合运用于腹部的诊断,强调了腹诊的临床意义,将腹诊、腹证与病证、方药有机地联系起来,提出了根据腹诊腹证的结果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阐述疾病的病因病机、明确疾病的治法治则及禁忌以及判断疾...  相似文献   

18.
腹诊始见于《内经》,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将其发挥发展并运用到临床,开创了腹诊辨证施治的先河。《伤寒论》提出腹诊分区为全腹、心下、胸胁、脐、少腹等几个部位,明确各个诊区常见腹候,如腹满、腹胀、心下痞、心下硬痛、少腹硬满、胸胁苦满等。每一腹候,辨其病因、病性、病位之阴阳,确定其相应的治则,合以方药,方证结合,为后世腹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一、概述腹诊,是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对人体腹部进行诊察,用来识别、判断局部或全身病变为防治疾病提供临床依据的诊断方法。腹诊方法源远流长,它是在《内经》、《难经》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诊断学方法。中医自唐代传入日本以后,腹诊广泛地运用于针灸、推拿两科,日本·吉益东洞曰:“腹为生之本,百病根于此,故诊病必诊腹。”腹诊法内容丰富,不仅是按胸、腹,实际上包括着望、闻、问、切全都内容,不  相似文献   

20.
王凌 《北京中医》2011,(8):590-592
腹诊是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中切诊的一个重要部分,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造性地对腹诊进行了发挥、发展,依据病家的自觉症状-腹症和他觉体征-腹证冠以各种各样的腹证名称和采取相应的腹诊手法,用以指导临证的诊断和治疗,为后世医者开拓了腹诊应用之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