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近三年来开展了胸水及血清CEA测定,并对胸腔穿抽液的外观进行了详细记录,发现在鉴别良恶性胸水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了回顾性的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漏斗胸是最常见的前胸壁畸形,主要由前胸壁凹陷形成。由于前胸壁的凹陷,使胸腔容积缩小。国内外报告都证明漏斗胸病人确实存在呼吸循环功能障碍,且因畸形存在,病人因形体异常而产生一定的心理损害。因此,及时行手术矫治是完全必要的。我科应用胸肋重叠抬举术治疗漏斗胸1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胸大肌胸肋部肌蒂胸肋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带胸大肌胸肋部肌蒂骨(膜)瓣转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了胸大肌胸肋部的形态、血供及其与胸肋骨的关系。结果:胸肋部肌腹上缘长(18.8±1.3)cm,下缘长(19.5±1.4)cm,中部长(20.2±1.2)cm,止腱长)1.1±0.2)cm,肌蒂游离长度为(16.8±0.9)cm,血供主要来自胸肩峰动脉胸肌支,其外径(1.8±0.2)mm,长度为(5.6±0.6)cm,其分支在肌内沿肌束走行。结论:可设计艺胸大肌胸肋部为蒂带肋软骨膜、胸骨骨瓣转位修复锁骨不连、锁骨肩峰端及顽固性肱骨骨不连。  相似文献   

4.
头胸联胎     
产妇:26岁,发育正常,无其他疾患。前此曾生育过一男一女,均顺产正常胎。于此第三胎妊娠期间,身体虚弱,腹部胀大似有积水;临产前半月左右,全身浮肿厉害,不能起床,食欲不振。胎儿产出已死。胎龄八个月。一、联胎外部形态的观察及度量(见第169页图1) 体重2340克;左胎儿身长37.2厘米,右胎儿身长35厘米,均为女性。头部两胎儿愈合为一;颜面只一个,有两眼一鼻一口,位置及形态均正常;颜面两侧各有一个耳廓,外耳  相似文献   

5.
实践中常遇心电图常规导联,尤其是胸导联的P波难以识别给部分心律失常诊断带来困难。本文根据双极导联心电图描记原理,选择P波倒置最明显的体表部位为负极,正极放在胸部习用导联各点,旨在提高P波波幅,为以P波、P—R间期作为诊断依据的多种异常心电图分析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6.
头胸联胎     
<正> 本例是足月产,体重3.7公斤,左胎身长41厘米,右胎身长38厘米,女性,脐带一条,含两条脐静脉和四条脐动脉,胎盘一个。外形:头围35厘米,前颜面正常,后面仅见两个外耳廓横向并连。颅的两侧为左、右枕。颈粗,项向两侧。胸围40厘米。腹部在脐以上并连,脐以下左右胎分开,具四臂和四条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辅助下胸、腰椎结核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34例胸、腰椎结核病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11例;年龄4-72岁,平均年龄39.2岁。对其应用胸、腹腔镜辅助下的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对不完全性截瘫病例同时进行脊髓减压术,对骨缺损较大者行植骨术,脊柱不稳定者增加钉棒或钉板内固定术。结果手术时间120-240min,平均手术时间145min;出血量150-1750ml,平均出血量564ml。全部病例随访1-5年,平均随访2.8年。影像学检查显示结核病灶清除彻底,脊髓减压充分,椎间植骨均融合,内固定无松动;并发不完全性截瘫患者均完全恢复。1例L4-L5结核并腰大肌脓肿及右大腿脓肿患者大腿脓肿复发再次行搔刮治愈。结论胸、腹腔镜辅助下胸、腰椎结核的手术治疗,可做到良好的病灶清除、脊髓减压、植骨及内固定,具有组织损伤小、康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乳糜胸并不常见,但很易识别。而复发性先天性乳糜胸极其罕见。1967年Yancy 等复习了自发性乳糜胸31例,这些病例都是在出生后两个月内发现的,并且显示男患儿比女患儿高两倍。作者报告1例35岁女性,第一胎正常分娩女婴3400克。第二胎孕36周时患羊水过多症,超声证明胎儿水肿并伴双侧胸腔积液,经腹取胎血与胸腔穿刺,证实胸腔液体为乳糜液,胎血细胞分析为正常染色体核型,虽  相似文献   

9.
胸腰椎是胸椎和腰椎的移行区,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胸腰椎骨折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大量临床医生和解剖学者在临床手术和实验解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胸腰椎骨折的多种分类方法,但目前临床上仍无一种被广泛接受而又非常实用的方法,而系统的、实用的、科学的分类方法对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胸导管的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150具尸体(胎儿12具,小儿138具)上观察了胸导管的起始、走行和注入静脉的情况,根据观察的结果分为五型,综合文献讨论了它们的出现率、胚胎发生和临床意义。 1.正常型胸导管,在腹腔以单干起始,上行于胸主动脉右侧,注入左颈静脉系,即一般教科书所记载的类型,出现率为84.67%。 2.双干型胸导管,在腹腔以二干起始,上行于胸主动脉两侧,在胸部的不同水平两干会合,注入左颈静脉系,出现率为10.66%,未见到注入右颈静脉系的类型。 3.分叉型胸导管,在腹腔内以单干起始,沿胸主动脉右侧上行,在第六~四胸椎水平分为2支,分别注入左、右颈静脉系,出现率为3.33%。未见到沿胸主动脉左侧上行的类型。 4.右位型胸导管,在腹腔以单干起始,上行干主动脉右侧,注入右颈静脉系,出现率为0.67%。 5.左位型胸导管,在腹控以单干起始,上行于主动脉左侧,注入左颈静脉角,出现率为0.67%。  相似文献   

11.
右胸小肌缺如并右胸大肌发育不全1例赵,刘少兰病人,女,60岁,因右乳房肿块活检诊为浸润性导管癌入院。于1995年10月11日行右乳癌根治术。术中见右胸大肌自第3肋骨水平以下的肋部及腹部肌束缺如,仅存锁骨部,且较薄弱。剪开胸锁筋膜未找到胸小肌,断定胸小...  相似文献   

12.
13.
在89具尸体对胸导管瓣膜的形态、数目和分布进行观察。结果为:瓣膜的出现率为98.9±1.1%;形状为半月形,且以双瓣为主,占94.2±1.0%;数目在1~14个之间,平均为6.3±3.4个。瓣膜分布于脊椎C_7~L_1之间,但以胸导管颈部和上胸部出现较多(占78±1.7%),总的印象是其数目自下而上逐渐增多,这种分布规律可能与流体力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男尸约3岁,死因不明,经解剖发见为右侧胸导管。 胸导管起于乳糜池,池长1.3cm、宽0.3cm,位于第1腰椎体的前方、其左前方为腹主动脉,右侧复被右膈脚,左、右腰干及肠干注入乳糜池。胸导管起始后,伴随腹主动脉同经膈肌主动脉裂孔上行入后纵隔。在胸部,胸导管行于奇静脉与胸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来29例胸腰椎骨折AF内固定后的并发症及疗效。结果 神经功能除3例Frarkel分级A无恢复其余均有提高,椎体形态及椎管狭窄较术前均有改善。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AF系统是目前治疗胸腰椎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 我们在今年年初指导学生局部解剖实习过程中,发现两例少年男尸具有右侧胸导管的变异,国内文献关于这方面的报导不多,为充实国人资料,现报导如下: 第一例解剖记录(图一) 男性,14岁,发育良好,死亡原因不明。左、右腰干和肠干在第一腰椎上缘处汇合成胸导管。胸导管的始端膨大,形成乳糜池。乳糜池位于第十二胸椎和其下位椎间盘的前方,它的左前方是主动脉,右侧被复膈肌内侧脚,其后,胸导管随主动脉同经膈肌主动脉裂孔进入后纵隔。在胸部,胸导管行于奇静脉与胸主动脉间,先后越过左侧肋间静  相似文献   

17.
胸腰椎骨折的功能康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胸腰椎骨折是骨科较为常见的损伤,严重者创伤后多合并.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我科白1999年至2004年共收治单纯性胸腰椎骨折57例,入院后对其指导进行康复治疗,运用传统的功能锻炼方法与现代功能训练相结合,在对其实施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经验。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爆裂性骨折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胸腰椎损伤。该损伤常伴有神经功能损害,遗留各种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生物力学研究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损伤机制、骨折稳定性、骨折复位机制及内固定的固定效果等情况。进行该类研究的前提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爆裂性骨折模型。作者结合有关文献对建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模型的相关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胸导管引流的免疫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导管引流(Thoracic duct drainage,TDD)用于人体,始于1953年Bierman对10例白血病及其它肿瘤患者的治疗。1964年,Franksson等将胸导管引流作为一种免疫抑制手段成功地用于肾移植病人。此后,国外许多学者对胸导管引流的理论及应用作了大量的研究。胸导管作为整个淋巴系统的  相似文献   

20.
童屍、性别及年龄不详(因系上半身标本),胸导管起始部不膨大,位于第一腰椎体的前面,上行经主动脉裂孔,进入后縱膈,行于奇静脉与胸主动脉之间,肋间动脉的腹侧,约至第四胸椎的高处,转向右上方,行至第二胸椎体的上半部,经过右锁骨下动脉及右椎动脉前方,迷走神经右侧,作弱弓状转向外,以单干注入右颈静脉角。胸导管全长19.5厘米。自起始部上行不远处,发出一支短管,长约3.5cm,沿胸导管左侧上升,向上未见与主于汇合,可能就是半胸导管,这种情况,据著作中的记载,约占37%。其他附带的异常只表现在主动脉弓的分支上,这些分支,若从右向左,依次观察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