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雅斯贝尔斯生存观的人类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斯贝尔斯认为哲学的思考就是对“存在”的澄明,“存在”乃是作为“大全”的总体性,是通过人的生存交往在历史中生成的。历史性就是人的“生存”本性的展开机制,是通过自我反思而呈现出的一种敞开状态。弗兰克称之为精神生活中的超越现实的实在性,它是由于人的欠缺意识而努力超越一切实际给定物的范围和自己既定的存在范围的事实,是渴求一种完满理想的神性。舍勒认为人的本质特征不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所能获得的东西,而是通过现象学还原的精神态度把人引回到人之为人的未知部分,它是生成位格的本质意向和“动姿”,是对上帝祈祷的X。兰德曼把人的自由和超越本性归结为植根于人本身存在结构中的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卡西尔则认为是利用符号的中介形式创造文化的动态过程。因此,自我意识与人之存在的敞开性就是被宗教哲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哲学人类学、文化哲学人类学所阐释的神人性、开放性、未特定化和文化的整体性内涵。  相似文献   

2.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的"现代实践转向"到"后现代实践转向",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语言学转向。语言学转向是实践转向的内在必然逻辑,它由现实的实践转向话语生产,话语生产就是符号化生产。话语生产不仅是从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的中介,而且是艺术生产的主要方式,也是人的主要存在方式,它直接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审美和艺术就是一种话语生产,也是人的一种符号化生存方式。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使语言学转向在现实中充分实现,即高度发展人的话语生产,从而以符号化审美实践对人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3.
杜梁 《求是学刊》2014,(3):124-129
新时期以来对"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的质疑与阐释相互缠绕,引起了不同范围的论争。对这一命题学理逻辑的质疑与阐释,从生态文艺学角度提出的自然与人之关系的质疑与阐释,以及对于命题中"人学"理解的歧义与争论等,都既具有启发意义又值得进一步商榷。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的困厄向我们昭示了新的阐释之维:一方面,追求自由与超越是人的生命本性;另一方面,文学以审美的方式显现着人的自由性,因此人的自由与文学的自由性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这是一个文学价值论的维度,从这个维度来理解文学,作家以审美创造的方式实现超越和追求精神自由,而读者则通过文学作品,以审美想象的方式实现超越并获得自由,"文学是人学"的意义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4.
认为卢梭以自由为根基来论证政治的正当性;人是自由施行者,其本性就在于意志自由,但从自然状态进入政治社会,人失去了天然的自由而陷入了专制.正当的政治体就是以"公民自由"代替天然自由的政治体.个人有自我意志,政治体作为一个公共人格,同样有其意志,即"公意".根据立法者的指导而形成的公意,本质上就是个人意志,因而,个人意志服从公意就是公民自由,实现了服从与自由的统一的正当的政治体就是"美德共和国".但公民自由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立法,只有超越于公民自由之上的哲人自由才是完全的自我立法,因而,政治正当性的源泉在于自由,在于公民自由,更在于哲人自由.具有完全正当性的政治体是宽容哲人存在的美德共和国.  相似文献   

5.
刘宗碧 《创新》2021,15(2):17-28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特点,在于把人的实践的现实关系作为价值的理论对象并由此建立相应的理论范式,这是对近代西方哲学变革和科学超越的结果.这种变革,其中最根本的方面就是在学理上把价值的对象从客体的"实体"转为实践的"主体",即"现实的人".按照唯物史观,"主体"作为"现实的人"是生产的,即以实践的方式存在的.价值现象产生于"现实的人"的实践之中,价值的理论对象只能是指人的实践的现实关系.实践的现实关系作为历史事实发生,它既是客观事实又是价值事实,对它的认识需要在逻辑上实现真理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而这个"统一",是马克思通过"主体"内涵的重构和由此建立新的哲学出发点来超越西方传统哲学而实现的.在理论范式上,提出对现实关系的分析就包含了价值关系的揭示.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命题是"人的发展"或"人类解放".因此,"人的发展"或"人类解放"就是现实关系中的价值向度,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主题.基于辩证法,从事物内在固有的必然联系的本质规定来看,价值就是人的实践展开出来的未来可能对现实超越(扬弃)的发展关系.唯物史观的各种命题或范畴都是蕴含了价值揭示的理论,它们既在"认识"上揭示了价值的规定,也在实践上规定了人的行动使命.  相似文献   

6.
唐玉 《浙江学刊》2007,(6):140-143
公民身份是政治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西方历史上共和主义传统与自由派传统基于不同的自由概念而凸显出了不同的公民观,贡斯当与伯林分别对此进行了"古代人的政治自由"与"现代人的个人自由"以及"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二分,这样公民身份问题也就在这种二分法的基本框架中得以展开。社群主义的崛起虽然实现了政治哲学中心向共同体和成员资格的转变,但同时也强化了公民身份的二元对峙。而晚近以来的"公民资格"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和社群主义的集体主义之间对立的一种超越,它把自由主义对正义的要求和共同体成员资格的要求整合到一起,也是对两种公民观的一种综合与超越。  相似文献   

7.
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地向发达国家看齐,通过引进技术和制度来实现历史性的发展和超越。但就目前而论,真正拿到“毕业证”的不多,真正步人发达国家行列的更是少而又少。原因在于引进来的技术和制度水土不服,而不是技术和制度本身不好。努力为先进的技术和制度的生存提供土壤才是发展中国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自由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不可或缺的基本的条件或维度,而且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天性"。人的这一天性既源自于人的生命本能,又超越着人的这种生命本能。人的自由是存在着内在矛盾的。自由的形式与内容、本能与文化、非理性与理性、个体与群体、人类与自然的矛盾等等,都是在人类向着自由进军的过程中发生的。人的自由虽然只能发生并落实于个体,但却体现群体乃至人类共通的人性。任何人的自由,都关联着所有其他人的自由,并因而要求着自由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9.
形而上学虽然是人类生活之所必需,但它在对人的生存世界进行概括和抽象时,难免会因其玄虚、空幻的性质而远离人的生存根基。为了使形而上学真正回归到人类的生存世界中,就必须以人的生存为出发点来把握形而上学,赋予其现实的生成本性,使其追根溯源的生存意蕴得到切近与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出形而上学与人的生存之间具有同根同源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10.
关于感性个体与社会存在的分离及融合的思考构成了青年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主题。在马克思论证的感性个体与社会存在的融合中,"社会力量"重新吸纳异己的"政治力量",建构一种没有压迫与剥削的新"社会组织",由此超越了私有制造成的利己主义精神,实现了感性个体摆脱死亡必然性存在的样式,从而为市民社会走向真正的人类社会提供可能。市民社会向人类社会的过渡,实质就是马克思超越自由民主制的解放限度走向人类解放、超越政治自由走向真正的人类自由道路的过渡。  相似文献   

11.
人们对实践概念内涵的理解通常是来自传统哲学教科书的定义,哲学史上各派哲学家对实践的解释仅限于道德领域和认识论领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对实践概念的内涵作一全新、整体的理解,把实践概念内涵和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把实践理解为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总体性活动。  相似文献   

12.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枯竭包括物理意义和经济意义两种方式.在判定资源枯竭的类型以后,应在政策上区别对待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资源型城市,着力解决接续产业的选择与发展问题.应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科学地判定并实施不同的转型策略,发展不同的接续产业.  相似文献   

13.
明朝治理边疆思想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凡 《学习与探索》2006,(3):165-168
明朝的治理边疆思想既有对以往封建王朝治边思想的继承,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取代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之后,边疆局势与其他王朝有许多不同之处,治理边疆理念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明朝统治者不仅从“天命论”的角度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而且提出“华夷一家”的理论,这是对元朝“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标志着民族融合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层次,中华整体观念已深入人心,同时也为清朝的治理边疆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居民消费信贷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住房贷款是居民中长期消费性信贷的主要内容.贷款利率水平、通胀率水平、房价水平与中长期居民消费性贷款水平进行的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分析表明:信贷利率是影响消费性信贷的主要因素,而通货膨胀率上升刺激消费信贷的作用仅仅是相对较为明显,房产价格尽管对消费性信贷具有相关性,但是这种影响是微乎其微的;银行贷款利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消费性信贷增长之间的影响存在着较为复杂的互动关系.实施"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合理发展消费信贷;完善住房公积金、建立住宅储蓄银行制度等内容有助于提升宏观信贷调整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的政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土地冲突,一是在城郊和沿海发达地区围绕土地征收而发生的土地冲突,二是一般农业型地区农民为农地权益归属而发生的冲突.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冲突,也服从完全不同的两种土地政治学.而就一般农业型地区农民之间的冲突而言,在取消农业税前后也有很大的差异.只有深入了解农村土地冲突的不同类型及不同时期的划分,了解农民土地权利意识的变迁,才能真正理解围绕农村土地冲突的群体性事件的不同性质.  相似文献   

16.
从应用统计和比较方法的角度来看,明清两代实录对东北历史记载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修纂主体和观察视角的不同,《明实录》和《清实录》对东北历史的记录和反映出现了从远视到近观,从模糊到清晰,从笼统到具体的差异和转换。贯穿起来看,东北历史及其地位在明清两代的《实录》里,呈现出从边缘到中心的演变过程,原先朝贡的边夷成了中原的统治者,本来缺乏记载的明朝边缘转而成为清朝发祥的中心终获大书特书。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政府的管理规则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完善的政府管理规则系统是政府管理自身的基本工具之一.中国政府管理的规则系统包括正式规则系统和非正式规则系统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包括与政府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党内法规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领导力量,虽然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主要在法律和行政系统规则规定的框架内运行,但中国共产党的规则对政府尤其是政府中的党员领导干部起着约束作用.非正式规则可分为与正式规则相客和与正式规则相悖两种:与正式规则相悖的规则又称"潜规则",它是非正式规则系统中产生负面作用的一方;有些非正式规则也能发挥正面作用,如有时能提高执政效率,弥补正式规则的不足等.当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正式规则应该作为政府管理的主要行为规范,以保证公共行政的公开、公平和公正,但非正式规则也在无形之中发挥着引导和制约的作用.在制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把那些符合公众利益的有积极作用的非正式规则上升为正式规则,并且限制非正式规则负面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法的本质是法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法的本质的界定,又必须从人性、一般性、渐进性三个方面来进行。马克思主义法本质观认为,法是阶级意志与国家意志的统一,它体现了法本质中最为核心的内容。然而,意志本身必须受到制约,这包括两个方面:理性是制约法的意志性的内在因素,而物质生活条件则是制约法的意志性的外在因素,由此来保证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组织生活在根本上具有价值性质,对组织生活的管理是一种价值实践过程.价值冲突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它内在于各种价值相互作用的整体运动的过程之中.管理价值冲突的原则是一种正义原则,针对的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实质关系.正义地管理组织生活的各种价值冲突,是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所有的价值冲突都存在着对组织整体发展的一般关系,都涉及所有价值主体的共同本质要求,因而存在着管理所有价值冲突的普遍正义原则.价值冲突的性质类型不尽相同,这决定了管理它们的具体正义原则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企业年金热的背后,存在着若干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尤其是存在明显的将企业年金简单化、短期化和技术化的误区。国外企业年金发展中值得认真吸取的一个教训是,一些国家明显低估了企业年金计划的复杂性和职工的高度敏感性。即便是在规范的市场环境和习惯于遵循规则与法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