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常规捐献机采血小板对女性献血者铁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以本站130名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女性)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首次捐献组(64例)和重复捐献组(66例).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铁蛋白(SF)浓度,Ferene法检测血清铁(SI)含量,并对2组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首次捐献组和重复捐献组血清铁...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常规捐献机采血小板对男性献血者铁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以本站100例机采血小板捐献者(男性)为研究对象,包括首次捐献组(50例)和重复捐献组(50例)。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铁蛋白(SF)浓度,Ferene法检测血清铁(SI)含量,并对两组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首次捐献组和重复捐献组血清铁蛋白浓度分别为(119.49±26.8)ng/ml、(75.7±18.9)ng/ml;血清铁含量分别为(33.4±4.8)μmol/L、(28.5±7.3)μmol/L。重复捐献组血清铁蛋白浓度明显低于首次捐献组(P<0.01);两组血清铁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尽管重复捐献血小板者的血清铁蛋白浓度低于首次捐献者,但仍然在正常生理范围内,因而常规捐献血小板不会导致隐性缺铁甚至缺铁性贫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体内储存铁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捐献血小板≥16次且捐献量≥29 U的献血者99名(男84名、女15名)作为实验组,随机选择首次仅捐献全血献血者100名(男86名、女14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其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 TfR)、血清铁蛋白(SF)的水平;应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2组检测结果做统计学分析,并按献血者捐献血小板次数及性别做分类统计。结果 s TfR(mg/L):男性及女性捐献血小板组和未捐献血小板组分别为2.877±1.245 vs 2.614±0.706及3.029±0.908 vs 2.453±0.769(P0.05),捐献50-100次组与捐献0次组分别为3.031±1.361 vs 2.591±0.713(P0.01);SF(ng/m L):男性及女性捐献血小板组和未捐献血小板组分别为45.89±35.67 vs 105.35±91.64及29.40±24.19 vs 91.32±68.97(P0.01),捐献16-50次组50-100次组及≥101次组分别为42.41±3.90,41.99±34.84,47.23±35.68,而捐献0次组为103.39±88.65(P0.01);性别对s TfR和SF的影响比较(P0.05)。结论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SF下降、s TfR升高,但变化均处在参考值范围以内,说明多次捐献血小板是安全的,但仍需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4.
我们对正常儿童及缺铁性贫血(IDA)患儿进行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血清铁蛋白(SF)和其它铁参数及血红蛋白的测定,并对正常组及不同程度IDA组患儿的sTfR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最后对血红蛋白、sTfR、SF三者间进行相关分析,以研究sTfR及SF在儿童IDA诊断及其分度中的意义。病例和方法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及湖北中医学院2 0 0 1年3月~2 0 0 2年6月6个月~12岁IDA患儿5 0例及正常儿童2 0名分别进行血红蛋白、sTfR、SF、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测定。正常对照组为门诊正常体检儿童,2 0名,男8名,女12名,平均年龄5 .2岁。I…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分析定期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血清铁的影响.随机抽取本站男性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24例和定期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69例,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铁蛋白(SF)含量.结果表明,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和定期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的SF含量分别为91.08±23.38μg/L和57.16±35.48μg/L,但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F含量随血小板捐献频率的增加而下降,但各捐献频率组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血小板捐献次数的增加,SF含量呈现波动性的变化.结论:定期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可导致SF减少.  相似文献   

6.
sTfR、SF在评价机体早期铁缺乏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及血清铁蛋白(SF)在评价机体早期铁缺乏中的意义。方法 设IDA组、IDE组、ID组和正常对照组,测定4组的sTfR和SF。结果 SF变化早且显著,sTfR次之。结论 SF是铁减少期(ID)的一个早期诊断指标,而sTfR是隐性缺铁期(IDE)的一个早期诊断指标,联合检测sTfR、SF能对机体缺铁状况做出较准确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机采捐献间隔期的缩短对女性献血者储存铁状况的影响。方法将机采血小板女性献血者的74份样本按照距上次捐献间隔时间分为3组,22 d以上组、16-21 d组、14-15 d组。应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血清铁蛋白(SF),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和血红蛋白(Hb)的含量。结果 22 d以上组、16-21 d组、14-15 d组的Hb平均浓度分别为:(119.35±5.58)g/L、(118.16±4.64)g/L、(120.73±10.97)g/L;22 d以上组与其它2组的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MCV检测平均值分别为:(91.33±6.28)fl、(90.54±6.31)fl、(92.90±4.85)fl;22 d以上组与其它2组的M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SF平均浓度分别为:(140.99±78.99)ng/m L、(80.23±73.12)ng/m L、(89.31±83.28)ng/m L;22 d以上组、16-21 d组、14-15 d组的铁缺乏比率分别为5.0%、12.5%、18.2%;22 d以上组与其它2组的SF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6-21 d组与14-15 d组的S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捐献间隔期较短的女性机采血小板捐献者体内的铁蛋白含量相对较低。采供血机构应重视在1年内机采捐献平均间隔期21 d的女性献血者铁储备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捐献20次且间隔14~16天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招募和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共42例,均为男性,年龄25~54岁,捐献间隔时间为14~16天。分为三组:第1次捐献前留取的血液标本作为对照组,第10次和第20次作为观察组1和观察组2。生化检测项目包括:ALT、Alb、TP、Ca、P、Fe和SF。结果观察组1与观察组2样本ALT、Alb、TP、Ca、P和Fe检测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1和观察组2样本SF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20次且间隔14~16天单采血小板的男性献血者外周血ALT、ALB、TP、Ca、P和Fe无明显变化,但捐献10次以上存在铁存储下降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体内铁储备状况,为研究和制定更细致和更完善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选取2018年10月符合标准的297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样本,分析影响铁储备指标的相关性因子,从年度单采血小板次数方面,探讨其对献血者体内血红蛋白(Hb)、血清铁蛋白(SF)及铁缺乏率的影响,全面调查献血者的铁储备状况。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SF水平与年度单采血小板次数呈负相关(r=-0. 416,P 0. 01);随着年度献血次数的增加,SF水平不断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随着年度献血次数增加,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铁缺乏比率有增加的趋势。男性18-23次组铁缺乏比率为12. 5%(8/64),女性18-23次组的铁缺乏比率为40%(6/15)。结论:采供血机构对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可适当减少招募次数,有必要增加SF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枸橼酸钠对机采血小板捐献者骨代谢和骨转换过程的影响。方法选择初次捐献(A组)和1年内捐献6次以上(B组)的健康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各39名,捐献前和捐献过程中均不服用钙剂。分别于采集前和采集后1 h内留取血液标本分离血清,采用ELISA方法测定捐献者血清骨钙蛋白(OC)、护骨素(OPG)、骨桥蛋白(OPN)和1型胶原C端肽(CTX-I)水平。结果 A、B 2组采集后血清OC、OPG、OPN和CTX-I水平均明显高于采集前水平(均为P<0.01);B组采集前4项观察指标水平明显高于A组采集前水平(均为P<0.01);B组采集前OPG水平明显低于A组采集后水平,而前者OC、OPN和CTX-I水平明显高于后者(均为P<0.01)。结论以ACD-A抗凝、不服用钙剂的机采血小板捐献者捐献后骨代谢、骨转换活动活跃,长期反复捐献者骨转换长期维持较活跃状态,溶骨过程占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次反复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象部分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间,连续2年捐献机采血小板且每年捐献16次以上的献血者54例,每献血3次取样1次,共12次,比较其献血前的外周血象4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比较血小板(Plt)、红细胞计数(RBC)和红细胞比容(Hct),多次献血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Hb)多次献血后和初次献血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可以使献血者血红蛋白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定期双份单采血小板捐献者血清铁蛋白的状况。方法选取该站男性定期单份血小板捐献者40例,定期双份血小板捐献者28例,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铁蛋白(SF)含量。结果定期单份血小板捐献者和定期双份血小板捐献者的SF分别为(55.28±34.17)ng/mL和(50.32±26.23)ng/mL,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期单份血小板捐献者缺铁率为12.5%(5/40),定期双份血小板捐献者缺铁率为14.28%(4/28),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定期单份捐献血小板相比,定期双份捐献血小板不会造成SF的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预防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血站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其中对照组758例,采用一般护理;试验组815例,采用心理护理。统计两组献血反应的例数。结果试验组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为0.37%(3/815),对照组发生献血反应发生率1.58%(12/7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捐献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2):2339-2341
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其中试验组10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延续护理。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护理。统计两组捐献者持续献血的意愿。结果试验组中持续献单采血小板人数、成为献血志愿工作者人数、和成功招募献血者人数比对照组显著增加,而不再捐献血小板人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对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捐献者采用延续护理能显著增加再次献血率,值得在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2个月内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部分血常规指标及血小板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个月内捐献单采血小板≥20次的献血者60例作为研究组,以初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28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献血者献血前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累计献血次数等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献血者献血前血浆中血小板生成素(TPO)、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小板第4因子(PF4)的血小板生成及活化相关因子的水平,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献血者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P0.05),但其初次献血年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协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龄的献血者一年捐献20次以上的单采血小板,其外周血HGB、HCT、PLT等血常规指标变化无显著差异。不同累计献血次数的献血者一年捐献20次以上的单采血小板,其外周血PLT无显著差异(P=0.142),累计献血次数51~100次的献血组HCT、PLT高于另外两组(P=0.033,P=0.023)。不同年龄和不同累计献血次数对献血者血浆TPO、PAF、vWF、β-TG、PF4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影响,年龄及献血次数对血小板相关因子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总蛋白(TP)、叶酸(FOL)、血小板生成素(TPO)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捐献血小板≥16次且捐献量≥29U的献血者99名(男84名、女15名)作为试验组(捐献组),随机选择首次仅捐献全血献血者100名(男86名、女14名)作为对照组(未捐献组),检测其TP、FOL、TPO水平;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按照不同捐献次数(16~50次、51~100次、≥101次)、不同捐献量(0U、29~100U、106~160U、161~271U)、不同性别分亚组讨论。结果捐献组与未捐献组之间比较:TP,P=0.026;F O L,P=0. 019; T P O,P=0. 006,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 T P,男性和女性未捐献组捐献组(66. 9864.63;66.6663.11);FOL,男性和女性捐献组未捐献组(6.315.95,7.796.94),但捐献组与未捐献组TP、FOL仍在正常参考范围之内;TPO,男性和女性未捐献组捐献组(55.27036.567,56.05853.551)。不同捐献次数间比较:男性TP、TPO,P值分别为0.027、0.028,认为不同捐献血小板次数对男性献血者TP、TPO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认为对男性FOL的水平影响有限(P=0.498,P0.05);女性TP、TPO,P值分别为0.506、0.285,认为不同捐献血小板次数对女性献血者TP、TPO水平影响有限(P值均0.05),但对女性FOL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9,P 0. 05)。不同捐献量之间比较:男性T P、 F O L,P值分别为0. 066、 0. 490,认为不同献血量对男性献血者TP、 FOL水平影响有限(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对TPO的影响有差异性(P=0.030,P 0.05,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的TP、TPO,P值分别为0.728、0.356,认为不同献血量对女性献血者TP、TPO水平影响有限(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对女性FOL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9,P 0.05)。结论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TP、TPO明显下降,FOL明显上升,但TP、FOL仍处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以内,表明多次捐献血小板是安全的。但多次捐献血小板献血者有限的TP、TPO下降,FOL上升,这些指标的变化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铁蛋白缺乏的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红细胞参数变化和献血间隔对体内铁蛋白水平的影响,为制定更加细致的献血者关爱策略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2020年4月选取本站单采血小板男性固定献血者100人,检测铁蛋白及红细胞参数。献血员按年度献血频率分为3~10、11~15、16~24次3组,分析铁缺乏率的组间差异。按照铁蛋白检测值分为铁缺乏组和铁蛋白(SF)正常组,比较分析2组的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数值变化。对铁缺乏献血员献血期间按不同时间段分为2019年1月~3月组、2019年4月~6月组、2019年7月~9月组、2019年10月~12月组与2020年1月~4月组,比较分析组间Hb、MCV、MCH数值变化。其中继续献血的铁缺乏献血员按照献血间隔分为延长组(最低献血间隔30 d)和未延长组(最低献血间隔14 d),干预观察2020年5月~12月的献血情况,2020年12月再次对铁缺乏献血员进行血清铁蛋白检测,分析2组间的SF变化。结果 3组献血频率的铁缺乏率分别为7.5%、22.5%、40.0%,组间比较PSymbol|@@0.05。铁缺乏组与SF正常组比较,Hb (g/L)为144.15±9.37 vs 151.72±8.81、MCV(fl)为87.21±4.02 vs 89.38±2.96、MCH(pg)为29.91±2.13 vs 31.01±1.25、MCHC(g/L)为345.85±9.08 vs 346.48±9.18,P值均0.05。铁缺乏献血员不同献血时间段内的Hb、MCV、MCH数值比较,在Hb均值的两两比较中,除了2020年1月~4月组与2019年1月~3月组比较(PSymbol|@@0.05),其余各组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MCV均值组间比较P0.05,2020年1月~4月组分别于2019年1月~3月组、2019年4月~6月组、2019年7月~9月组两两比较,P值均Symbol|@@0.05。2019年10月~12月组与2019年1月~3月组,PSymbol|@@0.05。MCH均值组间比较P0.05,2020年1月~4月组分别与2019年1月~3月组、2019年4月~6月组,P值均Symbol|@@0.05。2019年10月~12月组与2019年1月~3月组比较,PSymbol|@@0.05。铁缺乏组和SF正常组2019~2020年度采前检测Hb、MCV、MCH离散度比较,Hb离散度为0.030±0.008 vs 0.025±0.004,MCV离散度为0.011±0.006 vs 0.007±0.002,MCH离散度为0.019±0.008 vs 0.013±0.005,P值均0.05;HbSymbol|@@130g/L的铁缺乏献血员高频献血Hb、MCV、MCH值下降明显;铁缺乏献血员献血间隔未延长组原SF(μg/L)=13.89±4.66,现SF(μg/L)=12.27±5.17,P0.05,献血间隔延长组原SF(μg/L)=24.80±4.43,现SF(μg/L)=35.92±5.20,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捐献者铁缺乏率随献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铁缺乏的单采血小板捐献者Hb、MCV、MCH、MCHC值降低,采前检测Hb、MCV、MCH离散度增加,MCV、MCH优于Hb更早反映献血员体内的红细胞代谢状态。HbSymbol|@@130 g/L的铁缺乏单采血小板捐献者易减少献血频次。延长献血间隔能够增加铁缺乏的单采血小板捐献者SF水平。建议血站对铁蛋白及相关红细胞参数进行动态监测,个性化定制献血间隔。  相似文献   

18.
柏晓松  金立钢  刘云 《检验医学》2012,27(6):454-456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在缺铁性贫血(IDA)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正常对照组和IDA患者组各58例,同等条件下对2组sTfR、血清铁(Fe)、总铁结合力(TIBC)、转铁蛋白饱和度(TS)、转铁蛋白(Tf)、血清铁蛋白(SF)、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等指标进行定量检测,并分别行t检验和ROC曲线分析。结果 IDA组血清sTfR浓度为(46.40±9.43)nmol/L,正常对照组的sTfR浓度为(15.45±2.95)nmol/L,与对照组比较,IDA组血清sTfR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于IDA诊断时,sTfR的ROC曲线下面积达0.971(P<0.01)。结论血清sTfR浓度可较准确反映铁贮存状况,对IDA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 (sTfR)的检测在儿童铁缺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测定正常对照组 (5 0名 )和患儿组 (10 8例 )血红蛋白、sTfR以及有关铁参数。结果 sTfR静脉血、手指血检测结果经统计呈高度相关 (P <0 .0 0 1)。正常对照组、缺铁性贫血组和非缺铁性贫血组的sTfR测定结果分别为 (1.31± 0 .33)mg/L、(9.6 7± 6 .97)mg/L和 (1.79± 1.14 )mg/L ;缺铁性贫血组的sTfR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以 3.2mg/L为临界值 ,sTfR在未确定病因的贫血组和非贫血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 34.6 %和15 .9%。随访的 5例缺铁性贫血患儿治疗前后sTfR检测结果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血清sTfR检测可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与非缺铁性贫血 ,反映儿童铁缺乏的状况 ,作为疗效监测的指标。sTfR可用手指血检测 ,尤其适合儿科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加强单采血小板静脉穿刺细节管理对减少二次穿刺和保留献血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选取2018年10月1日~2019年9月30日采用原常规静脉穿刺捐献血小板的324人(首次92人)累计单采血小板1 930人次;实验组:选取2019年10月1日~2020年9月30日采用加强静脉穿刺细节管理后捐献血小板的353人(首次101人)累计单采血小板1 873人次。分析两组的二次穿刺率、轮转采血护士和固定采血护士的二次穿刺率、同一献血者发生不同次别二次穿刺人数分布情况和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再次单采率。结果实验组发生二次穿刺率(1.07%,20/1 873)低于对照组(3.52%,68/1 930)(P0.05);轮转采血护士实验组发生二次穿刺率(2.04%,7/343)低于对照组(4.87%,52/1 067)(P0.05);固定采血护士实验组发生二次穿刺率(0.85%,13/1 530)低于对照组(1.85%,16/863)(P0.05);实验组内固定采血护士发生二次穿刺率与轮转组采血护士比较无差异(P0.05);对照组内固定采血护士发生二次穿刺率(1.85%,16/863)低于轮转组采血护士组(4.87%,52/1 067)(P0.05);实验组同一位献血者观察期发生1次、2次及以上二次穿刺人数比[5.10%(18/353),0.28%(1/353)]人数均低于对照组[10.19%(33/324),4.01%(13/324)](P0.05);实验组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再次单采率(67.33%,68/101)高于对照组(50.00%,46/92)(P0.05)。结论通过对采血护士加强单采血小板静脉穿刺细节管理后明显减少献血者的二次穿刺率,达到关爱献血者的效果,利于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的招募和保留,值得推荐给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