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研究特勤疗养对高原官兵血液流变学调节的影响。方法将刚下4 000 m以上高原赴疗养院的26名官兵分为疗养+高压氧疗组、物理治疗组和常规疗养组,分别于入院1 d、入院30 d时检测血液流变学并对其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入院30 d时的高切、中切、低切全血黏度,红细胞等指,全血高切、中切、低切还原黏度和刚性指数上,较入院1 d有调节作用,尤其疗养+高压氧疗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30 d守防6个月官兵较守防12个月有明显降低趋势,海拔4 000 m较5 000 m官兵血液黏度有明显降低趋势。结论刚下高原官兵通过1个月特勤疗养,血液黏度有不同程度降低,对改善高原官兵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今后要定期组织高原官兵下山后的疗养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短期鼓浪屿疗养休息对高原脱适应官兵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高原脱适应官兵组分别于入院的第2、11天清晨空腹采血,检测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中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血细胞比容,观察疗养前后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变化。并设立了对照组。结果高原脱适应官兵组疗养前及疗养后与平原对照组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中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血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原脱适应官兵组经过10d的疗养,血液流变学各项参数较疗养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海滨疗养对高原脱适应官兵组血液流变学参数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康复疗养对高原官兵心理应激的影响。方法选择从不同海拔区域刚下山的守防官兵31名,赴疗养院1个月的康复疗养,经过正常疗养和高压氧疗两种措施后,进行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PSET)测量,比较疗养人员入院时、疗养第15天、第30天在不同海拔、不同驻守时间和不同疗养措施之间心理应激差异。结果正常疗养组疗养第15天、第30天较入院时心理应激反应降低(P0.01),高压氧疗组疗养第30天的心理应激显著低于入院时(P0.01)。疗养第30天正常疗养组和高压氧疗组较对照组对心理应激调节显著(P0.01)。海拔5 000 m组疗养第15天和第30天的心理应激要显著低于入院时(P0.01)。守防12个月组疗养第15天、第30天的测试结果要显著低于入院时(P0.01)。结论通过康复疗养综合治疗对不同海拔地区与不同守防时间的高原官兵心理应激调节都有所改善,缓解了官兵的心理压力、提高了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康复疗养对于高原官兵微量元素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8月从不同海拔区域哨卡刚下山的守防官兵31名,赴疗养院进行为期1个月的康复疗养,随机分组:正常疗养组、高压氧疗组,又分为海拔4 000 m组、海拔5 000 m组、守防6个月组、守防12个月组。同期选择疗养院官兵13名作为对照组。疗养人员在入院1 d、疗养15 d、疗养30 d采血进行微量元素检测。结果高原官兵微量元素铅、铁、钙、锌在不同疗养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钙、铁入院1 d、疗养15 d异常,疗养30 d后恢复正常。高压氧组、正常疗养组铁、铜、钙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压氧组钙、铜、铁异常。海拔5 000 m的微量元素钙、锌、铜低于正常值,铁高于正常值。高原守防12个月官兵的微量元素钙、锌、铜低于正常值,较守防6个月明显减低(P0.001)。结论高原环境对官兵体内微量元素有一定影响,且海拔越高,官兵守防时间越长体内微量元素钙、锌、铜低于正常值,康复疗养30 d对微量元素的调节较15 d疗养期效果好,海拔5 000 m守防一年官兵,加强微量元素的调节,以防治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康复疗养对刚下高原官兵的微循环调节的影响。方法将刚下4 000 m以上高原赴临潼疗养院的31名高原官兵分为疗养+高压氧疗组和正常疗养组,分别于入院时、疗养15 d及疗养30 d时检测微循环并对其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康复疗养对高原官兵的微循环状况有很大的改善作用,疗养30 d较15 d效果显著(P0.05)。高压氧治疗与正常疗养对高原官兵微循环的变化无差异(P0.05)。结论康复疗养30 d对高原官兵微循环调节效果好,尤其对高原官兵下山脱习服,促进机体微循环恢复正常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康复疗养对高原官兵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刚下4 000 m以上高原赴临潼疗养院的31名高原官兵分为疗养+高压氧疗组和正常疗养组,分别于入院时、疗养15 d及疗养30 d时检测肺功能并对其评价。结果海拔4 000 m以上守防半年官兵呼吸肌力、小气道功能及肺潜能明显下降,吸烟者的FVC、FEF50、FEF25及MVV均显著降低(P0.01);康复疗养后两组肺功能的FVC、MVV值均有所改善,正常疗养组显著;康复疗养对守防6个月官兵肺功能MVV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守防海拔5 000 m官兵肺功能FVC有着明显改善作用;随着疗养时间的延长,疗养30 d较入院时、疗养15 d相比,肺功能中的FVC显著改善。结论高原环境对官兵肺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康复疗养对高原官兵呼气量、通气量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尤其对海拔高、防守时间长的高原官兵下山后组织康复疗养,对其提高肺功能,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压氧对高原特勤人员综合体能的影响。方法疗养期间对特勤官兵分别进行高压氧、物理及常规疗养等综合措施,分别于入院1 d、疗养15 d及疗养30 d评估官兵综合体质情况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特勤疗养30 d进行高压氧治疗的高原官兵综合体能优秀率(62.50%),显著高于物理治疗组(28.60%)、常规疗养组(14.30%)及平原对照组(15.50%),较疗养15 d(37.50%)优秀率明显增高。结论刚下高原的官兵在特勤疗养期间配合高压氧疗对提高综合体质起到很好的效果,尤其在脱习服期,促进官兵身心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康复疗养对刚下高原官兵综合体质的影响。方法将刚下海拔4 000 m以上的31名高原官兵分为常规疗养+高压氧疗组和常规疗养组,分别于入院1 d、疗养15 d及疗养30 d时测量官兵综合体质情况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康复疗养30 d后,高原官兵综合体能的优秀率显著高于平原同龄人员较疗养15 d、入院1 d比率明显增高,不合格率下降;两组纵跳、坐位体前屈、选择反应时较入院时都有明显的提高。常规疗养组较常规疗养+高压氧疗组在肺活量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结论康复疗养30 d对刚下高原官兵综合体质起到很好的提高效果,尤其对高原官兵下山脱习服,促进身心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康复疗养对于高原官兵皮质醇的影响。方法将刚下4 000 m以上高原赴临潼疗养院的31名高原官兵分为疗养+高压氧组(简称高压氧组)和正常疗养组,分别于入院时、疗养15 d检测皮质醇变化。结果正常疗养组与高压氧组在入院、疗养15 d时皮质醇无显著性差异;疗养15 d时守防12个月、海拔5 000 m官兵皮质醇有增高趋势。结论康复疗养15 d后对守防时间长、海拔高的官兵皮质醇激素的调节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特勤疗养对于高原官兵血液细胞调节的影响。方法将刚下4 000 m以上高原赴临潼疗养院的26名官兵分为疗养+高压氧疗组、物理治疗组和常规疗养组,分别在疗养人员入院1 d、疗养15 d和疗养30 d采血进行血细胞检测及统计学分析,观测指标的前后变化。结果特勤疗养后血红蛋白值、RBC压积、中性细胞比率在疗养30 d较入院1 d、疗养15 d有显著降低(P0.05),淋巴细胞数明显升高(P0.001)。疗养+高压氧疗组中红细胞、RBC压积、血红蛋白值、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中性细胞比率在疗养30 d较入院1 d、疗养15 d有显著降低(P0.05),尤其海拔5 000 m、守防12个月以上官兵红细胞、血红蛋白、RBC压积、平均血红蛋白量、中性细胞比率疗养30 d较15 d、入院1 d明显降低(P0.05)。结论特勤疗养对高原官兵血液细胞的调节有很好的作用,尤其配合高压氧疗法效果显著,今后应定期组织高海拔守防时间长的高原官兵的定期疗养,提高官兵到平原后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康复疗养对高原官兵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方法将刚下4 000 m以上高原赴临潼疗养院的30名高原官兵分为正常疗养组和疗养+高压氧组,分别于入院时、疗养15 d检测SOD的变化。结果高原官兵入院后经过疗养因子等综合措施,疗养15 d检测SOD明显降低,正常疗养组与疗养+高压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疗养15 d对高原官兵SOD的调节有一定的影响,对官兵身心健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康复疗养对高原官兵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高原防守官兵31名,分别以不同疗养组(高压氧组和正常疗养组)、不同海拔(4 000 m和5 000 m)、守防时间(6个月和12个月)、不同疗养时间(1 d、15 d和30 d)进行分组,利用自然疗养因子、景观、健康教育、有氧运动、心理干预、高压氧等综合疗养措施,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收集睡眠情况数据,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疗养30 d的官兵在因子1、因子2、因子5以及因子7较入院疗养15 d官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养期30 d较疗养15 d对高原官兵的睡眠质量有明显改善。高压氧组与正常疗养组在因子4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高压氧组对改善习惯性睡眠效率有明显效果;对照组因子1、因子2、因子4、因子7和总分上与各个疗养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官兵与疗养30 d的官兵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疗养对官兵改善睡眠疗效显著。不同海拔高度上,官兵睡眠质量得分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充分利用疗养院特色优势,科学安排疗养期限,采用综合康复疗养措施,可以显著改善高原官兵的睡眠质量,对保障和提高高原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对高原脱习服症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对驻守海拔5,000m以上地区1年的20名男性青年,在返回平原(海拔1,400m)第2天开始进行HBO治疗,连续治疗10d。治疗前后清晨采空腹静脉血检测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和红细胞压积(Hct)。结果HBO治疗后较治疗前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黏度、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Hct降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BO具有改善高原脱习服症者组织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的作用,使血液黏度下降,血流速度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血液流变学效应。方法原发性痛经患者38例,年龄18~24岁,于月经前3d针刺三阴交、血海,经期针刺次露、承山两穴,针后加灸,治疗3d。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临床疗效,针灸治疗前后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3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4.7%;血浆黏度、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明显降低,红细胞最大变形能力增强(P〈0.01);纤维蛋白原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痛经的主要病机与血液的高“浓、黏、凝、集”状态有关,针灸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子宫微循环的作用,从而使疼痛缓解。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用血液流变学探讨冠心病发病机制。方法分析了68例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伞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及体外血栓形成指标变化;与68例健康人比较。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正常人。体外血栓形成指标:血栓长度、血栓湿重、血栓干重也明显大于健康人。结论血液粘度增高是冠心病的诱因,也是其结果;调整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有益于冠心病患者治疗;健康人定期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利于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血液保存时间对库存血流变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血液保存时间对血液流变特性的影响。方法:选择56例 健康献血员。常规采血及保存,取新鲜血(采集后1小时)、1周上周及3周4个时相 点。检测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粘度、血球压积及RBC聚集指数(AI) 和刚性指数(IR)。结果:红细胞压积、中切粘度在保存3周内无显著变化,高切粘度 在第三周显著升高,而低切粘度下降。血浆粘度随保存时间延长进行性下降。AI在 第3周显著降低而IR在第2周时则升高,第3周更为明显。结论:结果提示库存血 保存时间的延长对全血粘度和 RBC的变形性及聚集性产生显著影响,特别在第 3 周出现非常显著变化,RBC变形性改变影响RBC的运氧功能,降低了输血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对单纯性肥胖患者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探讨针刺减肥治疗机理。方法门诊单纯性肥胖患者32例,采用针刺腹部相关穴位,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3个疗程后自身对照,比较针刺前后体重、腰围、体质指数、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经针刺3个疗程,单纯性肥胖患者体重减轻,腰围缩小,不同切变率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强(P〈0.01);便秘、腹胀、月经不调、痤疮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结论针刺人体脾胃经相关穴位可以改善胃肠动力学,降低血液黏稠度,加快血流速度,改善血液流变性,减肥塑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缓释微球联合高压氧对大鼠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的McFarlane皮瓣制作方法建立实验模型.模型制备后将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高压氧组、VEGF/bFGF微球组、高压氧与微球联合组),每组各10只,分别给予不同的干预处理.术后7d计算各组皮瓣的存活面积比,取皮瓣中段组织计算新生微血管数量,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表达的差异.结果 (1)存活面积百分比:术后7d,高压氧与微球联合组皮瓣的存活面积百分比为(89.54±3.23)%,VEGF/bFGF微球组为(73.54±4.57)%,高压氧组为(71.89±2.26)%,空白对照组为(50.36±2.37)%,4组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0.328,P<0.05),组间两两比较,高压氧与微球联合组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VEGF/bFGF微球组和高压氧组间则无统计意义(P>0.05).(2)新生微血管数目:高压氧与微球联合组、VEGF/bFGF微球组、高压氧组和空白对照组皮瓣Ⅱ区的新生血管计数分别为(35.14±4.21)、(23.34 ±2.53)、(25.22 ±2.73)、(17.37±5.73)个/mm2,4组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736,P<0.05),组间两两比较,高压氧与微球联合组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VEGF/bFGF微球组与高压氧组间则无统计意义(P>0.05).(3)免疫组化检测:各组VEGF阳性量累积吸光度(A)值分别为78.39±19.12、52.42±13.59、49.84±12.93、29.24±10.35,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9.956,P<0.05),组间两两比较,高压氧与微球联合组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VEGF/bFGF微球组与高压氧组间差异则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VEGF和bFGF缓释微球联合高压氧可以促进皮瓣新生血管的增生,改善皮瓣血供,进而提  相似文献   

19.
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在脑梗塞(CI)中的变化规律及其致病机理。方法 测定15 8例CI患者血液流变学6项指标[全血低切和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HCT)、血沉(ESR)和纤维蛋白原],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CI患者两性全血低切和高切粘度、血浆粘度以及纤维蛋白原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0 5 ,P <0 .0 0 1) ;两性HC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结论 血液流变学异常是CI的病理机制之一;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是造成CI患者血液粘度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