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Sertoli细胞对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Sertoli细胞对体外培养大鼠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及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将大鼠Sertoli细胞与14 d大鼠皮质神经前体细胞体外共培养,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神经干细胞标记物巢蛋白,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标记物βⅢ-微管蛋白(βⅢ-tubul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半乳糖脑苷脂(GalC),及多巴胺能神经元标记物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情况.结果: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神经前体细胞中GFAP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减少,而β-Ⅲ tubulin 阳性细胞数增多,并出现TH阳性神经元.结论:Sertoli细胞抑制体外培养的大鼠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的生长,但具有显著促神经元分化作用,并能够诱导与其共培养的大鼠皮质神经前体细胞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Desert Hedgehog(DHH)对胚胎中脑神经前体细胞(NPCs)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 大鼠DHH病毒上清感染COS7、NIH/3T3和9L细胞, 用免疫荧光、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DHH表达。分离培养大鼠胚胎中脑神经前体细胞,免疫荧光鉴定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特性。条件细胞表达DHH成功后分别与上述NPCs共培养10d,免疫荧光检测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结果 DHH在COS7、NIH/3T3和9L细胞中成功表达;同时,分离培养的大鼠胚胎中脑神经前体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分化特性,但两者共培养10d后偶见TH阳性的细胞。结论 DHH编码的蛋白不能或不能单独诱导与其共培养的NPCs定向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中,移植细胞的数量及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比率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有效的神经干细胞体外增殖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大量定向诱导分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目的:探讨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白细胞介素1β体外诱导中脑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方法:分离妊娠12d小鼠胚胎腹侧中脑,经胰酶消化和机械吹打制成单细胞悬液,离心过滤后机械方法传代培养5~7d的神经球,分组进行诱导分化10~12d,待80%细胞从神经球迁移出来,分化为单细胞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及流式细胞术检测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率。结果与结论:神经球细胞表达巢蛋白抗原,能分化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白细胞介素1β在体外能明显提高中脑神经干细胞分化为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的比例,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诱导组、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组和两者联合应用均较空白对照组比例高,尤其是两者联合应用作用更显著,说明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可明显促进中脑神经干细胞分化为数量足够、形态及功能成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寻求无血清、无饲养层细胞存在的情况下,胚胎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定向诱导分化的最佳条件。方法 采用阶段诱导的方法,在不同阶段加入不同的生长因子,对新近分离的胚胎干细胞进行分化培养。首先向无血清培养液中分别加入bFGF和LIF,实现由胚胎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的定向分化,通过巢蛋白(nes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神经前体细胞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撤除bFGF和LIF,加入B27无血清培养基、IL-1后继续培养,实现由神经前体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定向诱导分化;通过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鉴定。结果 有85%的细胞团呈nestin免疫阳性着色,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比率为13%,较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自然分化比率(4%)有明显提高。结论 在无血清、无饲养细胞的情况下,我们采用阶段诱导的方法,在不同的阶段加入不同的生长因子,可有效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使胚胎干细胞的诱导分化过程更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B(GKB)对大鼠中脑神经干细胞(NSCs)体外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技术从大鼠胚胎中脑组织中分离培养出神经干细胞克隆球,然后分为2组诱导分化,对照组分化培养液中仅含10%FBS,银杏内酯B组在对照组分化培养液的基础上加入终浓度为40μg/ml的银杏内酯B。2周后免疫印迹检测分化的细胞中多巴胺能神经元发育和分化调节因子Nurr1蛋白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检测分化神经元中酪氨酸羟化酶(TH)标记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和分化情况。结果:对照组Nurr1蛋白相对表达量很低,仅有极少量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不成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银杏内酯B组Nurr1表达显著升高,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较多,且细胞形态较成熟,突起较丰富。结论:银杏内酯B具有诱导中脑NSCs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Nurr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从多潜能干细胞诱导成神经前体细胞及其分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诱导多潜能干细胞在体外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方法采用N2B27作为选择培养基,多步法贴壁培养把诱导多潜能干细胞诱导为神经前体细胞。结果免疫荧光染色发现,该细胞神经干细胞的标记物巢蛋白阳性,有极个别的β-微管蛋白Ⅲ(β-Tub-Ⅲ)阳性细胞。在分化培养基内培养7d后,β-Tub-Ⅲ阳性细胞增多。结论本实验初步表明,诱导多潜能干细胞在体外可以被诱导为有一定神经特征的神经前体细胞,该细胞有望用于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7.
何佳  鄢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50):8167-8171
背景:神经干细胞为神经系统功能重建和神经再生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解决其定向诱导分化问题仍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目的:探讨转染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诱导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作用。 方法:构建PcDNA3-GDNF-GFP表达质粒,用脂质体介导该质粒转染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并进行诱导分化,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β微管蛋白Ⅲ和酪氨酸羟化酶表达。 结果与结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转染后3 d,可观察到细胞呈绿色荧光细胞球状。诱导分化7 d,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以及多巴胺神经元的比例明显增高。结果表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以及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与方法:将小鼠胚胎干细胞无血清诱导为神经前体细胞后移植到叠氮钠所致的阿尔茨海默氏病(AD)大鼠额叶皮层,采用免疫组化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分化以及细胞移植对AD大鼠Morris水迷宫记忆功能的作用。结果: 胚胎干细胞形成的胚胎样体经N2选择性培养基选择生长5 d后,85%以上的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为nestin阳性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到AD 大鼠额叶皮层后4-6周,神经前体细胞存活良好,大部分移植细胞保持为未分化的nestin阳性的神经前体细胞并呈克隆生长,部分细胞发出类似于神经元的长突起。移植后4周,AD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明显提高。结论: 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到AD大鼠额叶皮层后能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元,能改善AD大鼠的记忆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李鹏飞  王春芳 《解剖学杂志》2006,29(6):744-746,F0003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对共培养条件下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为胆碱能神经元的情况。方法:从孕龄13 d的胚胎大鼠脊髓组织中分离神经干细胞,采用含EGF及bFGF的无血清限定性培养基培养,并通过与骨髓基质细胞进行共培养,观察脊髓源神经干细胞向胆碱能神经元分化的情况,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分化结果。结果:从胚胎脊髓中分离得到大量的神经干细胞,通过限定性培养基培养可获得干细胞球,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可被诱导分化,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可见有胆碱能神经元生成。结论:胚胎大鼠脊髓源神经干细胞在添加EGF与bFGF的限定性培养基中可以增殖并保持稳定的性状,在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时,可以被诱导分化为胆碱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帕金森病(PD)时,黑质内是否存在神经祖细胞,并进一步观察其增殖和分化的情况.方法成年大鼠纹状体内立体定位注射6-羟多巴胺(6-OHDA),并作行为学分析,筛选PD动物模型.取不同存活时间鼠脑黑质节段,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以抗巢蛋白(Nestin)抗体、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体、抗Ⅲ型β-微管蛋白(Tuj1)抗体、抗酪氨酸羟化酶(TH)抗体分别显示神经祖细胞、分裂细胞、神经元前体细胞和多巴胺(DA)能神经元.光镜观察并细胞计数,统计学分析.结果PD模型大鼠右侧黑质内可见:1.Nestin反应阳性细胞:注射6-OHDA后第10 d,黑质致密部可见少量Nestin阳性细胞;第14 d时,出现大量Nestin阳性细胞;第17 d时开始减少;第21 d几乎检测不到.2.抗PCNA反应阳性细胞:注射6-OHDA后第7 d即可检测到较弱的PCNA阳性细胞;第14 d出现大量PCNA阳性细胞;至21 d开始减少、减弱;28 d时则检测到少量阳性细胞.3.抗Tuj1反应阳性细胞:注射后第10 d,开始出现少量Tuj1阳性细胞;第14 d出现大量Tuj1阳性细胞;第17 d开始减少,第21 d几乎检测不到.4.抗TH反应阳性神经元:注射6-OHDA后第7 d,黑质致密部抗TH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少于对照组,且随注射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结论成年大鼠纹状体内注射6-OHDA致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能诱导黑质内神经祖细胞在一段时期内大量增殖并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不包括多巴胺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对人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LAK(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LAK)细胞和IL-2对人鼻咽癌细胞株Hep-2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体外观察。实验分为LAK组、LAK+DC组和LAK+DC+IL-2组;效靶比例分别采用10:1和20:1二种。37℃、5%CO_2、饱湿条件下培养48h后,用中性红摄入比色法检测细胞毒活性。结果:各组的细胞毒活性依次为LAK+DC+IL-2组>LAK+DC组>LAK组(P<0.001),随着效靶比例升高,各组细胞毒活性增强(P<0.01).表明DC和IL-2有协同作用,能增强LAK细胞对Hep-2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2.
大鼠骨髓细胞诱导分化神经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探讨了从骨髓诱导培养分化神经细胞的方法,并从形态学上观察了其演变规律。抽取SD大鼠骨髓做全骨髓细胞培养,用光镜、扫描电镜观察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鉴定。观察到骨髓细胞由单细胞、细胞分裂、形成克隆团(球)、出芽,直至形成突起成为神经元样细胞的演变过程。可确定神经元样细胞的前体在骨髓阶段是一类"大圆细胞"。24h左右开始贴壁,前体细胞长出"足"样结构与细胞外基质相连接。培养25~35 d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多样,有球形、锥形、星形或梭形等,直径在15.3~36.5 μm之间。应用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出神经干细胞、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结果表明,骨髓细胞可分化为神经细胞,扫描电镜从超微结构上给予佐证。为骨髓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发育过程提供了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13.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与人肺鳞癌细胞的融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树突状细胞疫苗的方法。研究树突状细胞,肿瘤细胞之融合细胞的形态及表型特征。方法 用PEC法将免疫磁珠法分离获得的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与人肺鳞癌细胞株LTEP78融合,瑞氏一姬姆萨染色观察树突状细胞、LTEP78细胞及其融合细胞的形态结构,S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融合细胞的分子表达。结果 分离的树突状细胞能高表达HIJA—DR分子,而LTEP78细胞则不表达;将树突状细胞与ITEP78细胞按10:1比例融合后,两者的细胞膜、细胞质依次融合,获得的融合细胞仍能表达HLA-.DR分子。结论人树突状细胞与人肺鳞癌细胞的融合是一个动态过程,通过将两者融合,人肺癌细胞获得了人树突状细胞表达的HLA-DR分子,从而增强了其免疫原性,为人树突状细胞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PAP免疫组织比学法和间接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对60例8~38周胎儿胃肠粘膜中胃泌素细胞(G细胞)和生长抑素细胞(D细胞)的发生进行了研究。这两种细胞最早出现于8~9周胎儿十二指肠上皮中,但在固有膜及肌层未观察到。12周后,D细胞出现在胎儿胃肠全长粘膜,G细胞则只见于胃窦及小肠粘膜。本文还对各时期胎儿胃肠粘膜中D细胞和G细胞的分布、数量,以及二者比例变化等进行了观察。胃窦中G细胞与D细胞一样,基底部伸出突起,可能具有旁分泌功能。除胃底腺外,其余部位的D细胞和G细胞多为开放型细胞。本文对这两种细胞在胎儿胃肠发育中的可能功能进行了讨论,并与成人胃窦和十二指肠上部粘膜中G、D细胞的比例进行了对比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二甲基亚枫(DMSO)对成年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MSC)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的作用.方法 用长骨骨髓腔冲洗的方法对Wistar大鼠MSC进行分离和培养,加入1%DMSO诱导3 d后,HDMEM培养7~10 d.通过形态学观察、双硫棕(DTZ)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葡萄糖刺激实验和RT-PCR,对诱导细胞进行体外结构和功能鉴定.结果 1%DMSO诱导后第3 d有胰岛样结构出现;免疫细胞化学显示,诱导后第1 d MSC呈nestin免疫反应阳性,诱导后第10 d细胞团表达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而未诱导组细胞不表达上述蛋白;RT-PCR结果表明,诱导后第10 d检测到胰岛素1(Ins1)、胰岛素2(Ins2)、胰高血糖素(glu)和生长抑素(SS)基因的表达.结论 体外经DMSO诱导,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可定向分化为胰岛样细胞.  相似文献   

16.
体外定向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表皮样干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索体外定向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 (embryonicstemcell,ES)分化为表皮样干细胞的条件 ,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表皮样干细胞的临床应用 ,及ES细胞的定向分化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采用与人羊膜共培养法对小鼠胚胎干细胞进行定向诱导。实验分 3组 :1 羊膜上皮面向上 ,铺布全孔底 ;2 羊膜上皮面向上 ,铺布半孔底 ;3 以不加羊膜组为对照。用流式细胞仪、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分化后的细胞进行鉴定。 结果 共培养 3~ 4d后 ,在第 1、2实验组中的人羊膜上皮面上 ,小鼠ES细胞形成表皮样干细胞集落 ,表达高水平的表皮干细胞特异标志物整合素 β1 、CK19和CK1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 :整合素 β1 、CK19和CK15阳性细胞比率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1)。而在第 2实验组中无羊膜覆处 ,细胞贴壁生长 ,形成表皮样细胞单层 ,细胞呈多边形 ,排列紧密 ,表达整合素 β1 ,仅见少数CK19和CK15阳性细胞散布于表皮样细胞之间。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 :整合素 β1 阳性细胞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1) ,而CK19和CK15阳性细胞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 结论 人羊膜可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向表皮样细胞定向分化 ,并提示生长在羊膜上皮面上的细胞克隆可能是表皮样干细胞 ,而贴壁生长的细胞可能是表皮样细  相似文献   

17.
川芎嗪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撒亚莲  李海标 《解剖学报》2003,34(5):514-517
目的用川芎嗪(ligustrazin hydrochloride)在体外定向诱导SD青年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r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方法用低糖DMEM冲洗骨髓腔,收集骨髓细胞悬液,接种在塑料培养瓶中。经体外扩增、纯化,选用第5代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进行诱导分化。用10μg/LbFcF预诱导24h,更换成含川芎嗪的无血清培养基DMEM诱导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鉴定神经丝蛋白(NF—M)、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巢蛋白(nestin)、微管联合蛋白-2(MAP-2)、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第5代间质干细胞形态达到均一,呈梭形。用川芎嗪诱导15min到3h,间质干细胞胞体逐渐增大,并伸出细长突起形似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显示NF-M、NSE、nestin、MAP-2和GAP-43表达阳性,而GFAP阴性。对照组上述染色均为阴性。结论川芎嗪可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8.
胎儿输卵管上皮细胞的分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采用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了10~38周胎儿输卵管上皮细胞特别是纤毛细胞的发育和分化.光镜下10周胎儿输卵管壶腹部管腔狭小,上皮为较原始的单层柱状上皮,12周粘膜上皮出现小的皱褶,16~17周形成短的绒毛样突起,19~32周渐形成复杂的粘膜皱襞,至38周粘膜皱襞已接近成体.电镜下17周上皮中偶见单纤毛细胞,胞质内细胞器较发达,糖原含量丰富,19周出现少量纤毛细胞,胞质细胞器发达,可见溶酶体,此时纤毛较短,不具9×2+2微管结构,非纤毛细胞也有各种细胞器,但不含溶酶体.20周~30周纤毛细胞仍稀少,至32周以后纤毛细胞数量逐渐增多,其胞质中细胞器发达,糖原丰富,纤毛具有典型的9×2+2微管结构,36~38周可见形态分化较完好的纤毛细胞,非纤毛细胞顶端明显突向管腔,甚至落入管腔中,胞质内未见膜包的分泌颗粒.  相似文献   

19.
利用H-E和Nissl染色法、免疫细胞化学法、Golgi镀银法及透射电镜技术,对60例6周至足月人胚胎海马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化、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均由未分化细胞转化而来。未分化细胞、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在对硝酸银的嗜染性、免疫细胞化学特征及超微结构特征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别。神经细胞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细胞,主要有锥体细胞、颗粒细胞和篮状细胞等。星形胶质细胞和放射状胶质细胞为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未分化细胞体积小、球形、胞质少,为NSE及GFAP阴性,硝酸银镀染也不着色;透射电镜下未分化细胞核异染色质丰富,胞质内缺乏特化的细胞器,但糖原含量丰富。胚胎早期室管膜神经上皮细胞及由此迁徙而来的中间层细胞均由未分化细胞构成。星状胶质细胞和放射状胶质细胞出现较早,第11周开始出现于室管膜下的室床及海马伞部;随胎龄增加,单位面积垦状胶质细胞数量增加,17周后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并且均匀分布于海马各个部位与区域。15周后中间层细胞陆续开始分化为锥体细胞和颗粒细胞,到足月胚胎锥体层及颗粒层不再有未分化细胞。  相似文献   

20.
周莉  赵长伍 《解剖学杂志》1993,16(6):530-533
甲状腺经酶消化分离成单个细胞,向培养液中加入3'、5'-环化腺甘酸(cAMP)和前列腺素E1(PGE1)以代替促甲状腺激素(TSH)的作用,在细胞培养48小时后,甲状腺细胞逐渐形成滤泡结构,然后和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0.3mg/ml的人参皂甙,结果表明:电镜下实验组甲状滤泡细胞呈现功能不活跃状态,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四碘甲状原氨酸(T4)浓度较对照组降低;其摄碘量较对照组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