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目的】了解《预防医学》杂志同行评议专家审稿行为,为学术期刊提高同行评议管控能力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预防医学》杂志稿件远程处理系统导出实际完成时间为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的同行评议记录,对审稿数量、审稿时间、超时审回和拒绝审稿数量等资料进行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评审专家超时审稿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5年送审稿件1000篇,涉及评审专家137人,评审专家审稿最少1篇,最多48篇,中位数5篇。审稿数量不同的评审专家审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444,P>0.05);不同稿件质量的审稿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8.71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审稿超时与审稿数量、稿件质量存在统计关联(P<0.05)。【结论】 学术期刊应保持一定数量的评审专家人数,控制好稿件送审数量和节奏;编辑部应加强初审把关、及时更新评审专家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其他英文科技期刊编辑选择合适、准确的审稿专家提供参考借鉴。【方法】以《中国化学快报》为例,介绍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快速选择合适、准确的"小同行"评审专家的途径和原则。【结果】通过选取编委/青年编委、利用已有的审稿专家库、利用网络数据库、作者推荐、其他专家推荐或者学者自荐等途径,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可以为稿件选到合适的专家审稿。【结论】建立并及时维护审稿专家库,全面掌握审稿专家信息,可以提高审稿效率和期刊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审稿专家的评价进而提出优化审稿专家的措施。【方法】 选取《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1—2015年267位审稿专家7756条审稿记录,统计267位专家的审稿数量、审稿时滞及审稿结论。【结果】 通过统计和分析,5年间审稿篇次>31篇的66位专家是期刊的核心审稿专家,其中,审稿时滞在3周以内的专家占92.5%;审稿时滞上,就所有专家而言,74.2%的能在3周内审回稿件;审稿结论上,拒审占5.0%,无具体审稿意见或审稿意见过简无针对性的占10.5%。【结论】 要保证期刊的核心专家队伍,必须从专家和编辑两个层面进行改进。对专家适当取舍,保证核心审稿专家的数量;同时编辑应做好服务工作,重视专家的知识回报。  相似文献   

4.
【目的】 尝试探索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化审稿的实践经验,为同行期刊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以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为例,从前期准备工作、选送国际审稿人、及时催审和增审、完善审稿人数据库、激发审稿人积极性等方面详细描述了英文科技期刊开展国际审稿的具体实践,以实例阐述了国际审稿对期刊的影响。【结果】 国际审稿有助于在国际上宣传期刊、提高期刊质量和国际影响力。组建一支庞大的国际审稿人队伍和编辑借助稿件采编系统送审稿件是期刊国际审稿行之有效的途径,但国际审回率偏低是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结论】 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应当重视国际审稿。提高送审稿件质量、提升编辑业务能力、多渠道开展期刊国际宣传有利于提高国际审回率,推进期刊审稿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研国内外科技期刊实施开放式同行评议(Open Peer Review,OPR)的策略,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OPR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在30种科技期刊官方网站收集数据,总结OPR期刊的特点,比较各期刊在采取审稿模式、公开审稿人身份、公开审稿意见和给审稿人认可等方面采取的不同策略。【结果】 所调研期刊中绝大多数是出版集团拥有的开放获取期刊,其中50%是生物医学类期刊。在所调查的3种OPR模式中,70%期刊采取模式2,即公开评审结果模式;23%采用模式1,即审稿中增加公众评议环节;7%采用非主流模式3,即通过出版“同行评议书”的方式公开稿件评审过程。即使采用同一种OPR模式的期刊,其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71%的期刊采取自愿署名或匿名审稿政策,只有29%的期刊要求审稿人实名审稿。小部分期刊采取给评审报告添加DOI方式激励审稿人审稿。【结论】 当前国内外科技期刊对OPR的研究和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实施OPR的期刊总体数量偏少,今后还需要各期刊根据自己的特点探索适合自己实施OPR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科技期刊审稿人的审稿动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基于审稿人的审稿动因分析,探讨期刊编辑部送审工作的策略与方法。【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法与逻辑推理法,系统阐释科技期刊审稿人可能存在的审稿动因并提出对策。【结果】通过分析科技期刊审稿人存在的审稿动因,提出期刊编辑部应选择审稿动力与学术实力平衡的审稿人;应主动将审稿人和稿件分类,寻求稿件与审稿人的最佳搭配;应及时传递期刊进展,做好审稿意见反馈工作,增强审稿人对刊物的认可等。【结论】在充分考虑审稿动因的基础上合理送审,有利于保持审稿人的积极性,避免审稿时滞长、审稿人敷衍完成任务等问题,以实现审稿工作预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期刊编辑及时、准确地处理Meta分析类稿件提供参考依据,以期提高期刊编辑的工作效率和期刊来稿质量。【方法】 调查2011年11月1日—2017年11月1日《中国卫生统计杂志》在线投稿系统中Meta分析类稿件,深入分析119篇样本稿件的审理过程,归纳退稿原因并总结审稿策略。【结果】 119篇稿件中,仅33篇稿件已发表,20篇稿件仍在审理过程中,66篇稿件被退稿。退稿原因包括选题创新性差、文献检索不当、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不严谨、流程图不规范、异质性分析不当、发表偏倚分析不当、讨论欠佳等。【结论】 编辑审读Meta分析类稿件时,应加强主题选取和相关文献的搜集、纳入文献的筛选方法及质量评价、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和结果解释4个方面的审查,减少不合格文献的数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作者、编辑、审稿专家和编委为受访对象,调研国内中英文期刊投审稿系统的使用体验和反馈,以期为国内中英文期刊投审稿系统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用户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问卷主要包括用户体验、优化意愿和系统使用常见问题等内容,并利用卡方统计量检验样本选取的代表性和真实性。【结果】回收有效问卷705份。分析显示,4个角色的体验满意度普遍偏低,超七成的样本认为国内中英文期刊投审稿系统存在优化的必要。结合系统使用常见问题,发现人与界面、人与内容、人与人3个维度的交互体验均表现不佳,进而影响用户对期刊品牌的认知体验。4个角色的用户体验侧重点各有差异,又有共通之处。【结论】国内中英文期刊投审稿系统具有较大的优化空间,期刊应特别重视用户体验和需求,完善投审稿系统,助力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建设世界一流期刊。  相似文献   

9.
同行专家审稿行为的后评价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摘 要 【目的】探析同行专家审稿行为的后评价工作,防范审稿失范行为,提高学术期刊质量。【方法】 通过对同行专家的审稿行为进行调研,探究同行专家审稿行为后评价的评价指标、评价途径和评价方法。【结果】指出审稿行为后评价工作应基于评价指标,通过编辑、其他审稿专家、作者和读者的直接或间接评价来完成,并应重视影响评价效率和评价质量的相关工作环节。【结论】建立规范的审稿行为后评价制度对防范审稿行为失范、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同行专家审稿行为的后评价工作,防范审稿失范行为,提高学术期刊质量。【方法】 通过对同行专家的审稿行为进行调研,探究同行专家审稿行为后评价的评价指标、评价途径和评价方法。【结果】指出审稿行为后评价工作应基于评价指标,通过编辑、其他审稿专家、作者和读者的直接或间接评价来完成,并应重视影响评价效率和评价质量的相关工作环节。【结论】建立规范的审稿行为后评价制度对防范审稿行为失范、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智能集体评审的流程、特征及对我国同行评审的启示。【方法】 介绍智能集体评审实验,概括智能集体评审的特征,分析其对我国学术期刊同行评审的启示。【结果】 智能集体评审是一种限时的在线开放同行评审,采取专家匿名评审方式。评审过程中,评审人之间可进行学术交流。评审意见快速而全面,有利于提高论文的学术质量,是一种可行的同行评审方式。【结论】 作为一种全新的同行评审方式,智能集体评审全面推行尚需时日,但其给当前同行评审以重要启示:一是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二是为评审专家提供交流机会。  相似文献   

12.
开放同行评议利弊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开放同行评议的利弊,为更好地开展开放同行评议提出建议。【方法】 在简单概述开放同行评议的基础上,分析了开放同行评议的利弊,最后提出完善开放同行评议模式的建议。【结果】 开放同行评议能够提高论文质量、避免审稿人滥用职权、促进知识交流、消除作者和审稿人之间的等级关系,以及改善审稿流程。同时,开放同行评议也存在一些弊端,包括增加了编辑和审稿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公众评议观点受质疑,失去不愿实名审稿人,审稿人刻意评议,作者违心修改论文等问题。【结论】 将“允许匿名”作为从盲审到开放同行评议的过渡阶段,丰富开放同行评议理论,强调编辑角色和完善评议体制可进一步改善开放同行评议模式。  相似文献   

13.
同行评议是当前对科研项目水平进行科学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评议过程中专家评审能力的差别将会对科研项目评审结果产生影响。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ageRank算法的评审专家信誉度度量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高斯分布函数计算评审专家的评审能力,然后利用PageRank迭代算法对评审专家的信誉度进行求解,最后通过引入时间因子对评审专家的信誉度进行度量。基于同行评议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将为科研项目评审及专家遴选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科研过程质量控制的原理、程序和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光 《科研管理》2000,21(3):106-112
科研质量管理是科研管理中一个重要内容,本提出并阐述了科研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总结归纳了科研过程质量控制的程序,全面,系统的论述了科研过程质量控制的方法,对于加强科研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国际科技期刊在开放评议和双盲评议方面的实践,探索这两种评议方式的优缺点及对科技期刊质量控制的价值。【方法】对国际科技期刊实行开放评议和双盲评议的案例进行调研,如BMC系列期刊、F1000Research、Nature系列期刊等。【结果】有越来越多的期刊在尝试这两种方式,它们在减少传统单盲评议的偏见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结论】开放评议和双盲评议适合于不同类型的期刊。期刊应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学术定位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同行评议方式,并在实践中不断评估,对之进行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陈光  陈凯华  龚旭  苑怡  方新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2):1427-1433
同行评议是科学共同体的自我规范机制之一,是科学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工作的核心运行机制是同行评议,它是遴选高质量基金项目的重要保障机制。为了使同行评议科学、客观、公正,稳步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时期的改革与发展,文章从同行评议机制的发展及其优缺点出发,分析了当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机制面临的挑战:不适应跨越式发展需要,专家和管理队伍规模不适应项目申请数量增长,专家评审行为缺少对象反馈且评审专家遴选有待优化,以及项目评审流程缺少监控手段等。据此,文章提出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机制,建设“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RCC)的同行评议监督与评价系统思路。文章阐述了RCC机制的动态性和科学性,总结了其在优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和提高项目评审效率中的潜在用途,为进一步推进RCC机制的改革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实践显示,同行评议的RCC改革方向是有效的,但仍需进一步完善RCC制度设计、加强评审质量监测并营造RCC评审文化。文章从多角度论述了完善科学基金同行评议机制的重要性,指明该机制所面临的挑战与可行的发展路径,为RCC监督与评价系统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参考,同时对新时期稳步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促进科学传播、提升期刊影响力,探讨中国科技期刊试验开放同行评议的可能方式。【方法】 首先,从公开内容、参与范围、公开时间3个维度对同行评议机制的开放程度进行界定;然后,从同行评议本身的目标和需求出发,利用象限分析法对传统同行评议和开放同行评议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支持措施以增强开放同行评议的积极作用,提出规避措施以消减其消极作用。【结果】 提出中国科技期刊试验开放同行评议的实践建议:在继续优化传统同行评议机制的同时,引入某些开放同行评议的做法,从而提高同行评议的综合质量和影响。【结论】 研究成果能够为开放同行评议制度的制定以及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国外科研资助机构学科交叉项目的评议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以及英国研究理事会(RCUK)开展的学科交叉项目评价的实践,主要阐述了学科交叉研究项目的界定、评议专家选择和评议标准确定、评议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学科交叉项目的实际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对影响开放式同行评议实践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发掘开放式同行评议的关键影响因素。【方法】以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中开放式同行评议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爬取相关数据。采用变量分类赋值的方式,对影响开放式同行评议的相关定性因素进行量化分析。采用多重对应分析图展示开放式同行评议相关影响因素及其不同类别的内在关联;采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揭示相关影响因素对开放评议类型的影响程度。【结果】开放评议类型与评议专家身份的公开类别具有极密切的关联,评议专家身份对开放评议类型有显著正向影响,且重要性程度值非常高。【结论】评议专家身份是否公开成为开放式同行评议实践模式的关键影响因素,透明性同行评议是当前开放评议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