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前后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PLT)、红细胞压积(HCT)、红血球(RBC)、血红蛋白浓度(HGB)]、血清钠离子(Na~+)、钙离子(Ca~(2+))表达水平及其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9年3月我院严重创伤需大量输血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其输血前后凝血指标、血清Na~+、Ca~(2+)表达水平,并根据输血过程中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分为A组(存在输血不良反应,n=42)、B组(未见输血不良反应,n=70),对比两组输血前后凝血指标、血清Na~+、Ca~(2+)表达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关性。结果 112例患者输血后Fg、PLT、Na~+、Ca~(2+)较输血前明显下降,APTT、TT、PT、HCT、RBC、HGB较输血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2例严重创伤患者中,共42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0%(42/112),A组输血后Fg、PLT、Na~+、Ca~(2+)较对照组低,APTT、TT、PT、HCT、RBC、HGB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后Fg、PLT、Na~+、Ca~(2+)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呈负相关(P0.05);APTT、TT、PT、HCT、RBC、HGB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凝血指标及血清Na~+、Ca~(2+)表达水平与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关系密切,临床可通过监测上述指标水平变化积极采取相应对策,以减少或预防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早期加温输液输血的必要性。方法选择我院ICU 2011年8月~2013年8月入院诊断为失血性休克的患者45例,根据早期抗休克治疗过程中是否加温输液输血分为加温治疗组23例和未加温治疗组22例。比较两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酸中毒程度(PH值)、ICU驻留时间、寒战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两组PH值、APTT、PT、ICU驻留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寒战发生率、死亡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早期加温输液输血,可明显改善机体组织灌注和供氧,改善凝血功能,减少器官衰竭,其护理对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限制性输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 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采取限制性输液和大量输液两种不同输液方法复苏大鼠失血性休克,对比各组不同时间点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凝血酶原(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bg)的变化.结果 休克模型120 min后,与大量输液组比较,限制性输液组的HGB、HCT明显升高,分别为(142.5±12.3)g/L和(40.8±3.2)%(P均<0.05),PT、APTT明显缩短,分别为(11.8±2.6)s和(57.2±8.1)8(P均<0.05),Fbg含量显著增加,为(3.2±1.5)g/L(P<0.05).结论 限制性输液可稳定HCT、维持HGB含量,缓解PT和APTT时间的延长,阻止Fbg浓度的降低,是复苏失血性休克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比例悬浮红细胞(SRBC)及新鲜冰冻血浆(FFP)对创伤大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外伤及手术需一次性输注SRBC10U的1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FFP和SRBC输注比例不同分为4组,低比例组(FFP∶SRBC=1∶6)31例,中比例组(FFP∶SRBC=1∶4)32例,中高比例组(FFP∶SRBC=1∶2.5)32例,高比例组(FFP∶SRBC=1∶1.5)35例。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变化,记录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生存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4组输血后12h PT、APTT和TT 3项指标均较输血前明显延长(P0.05),FIB明显下降(P0.05),其中高比例组变化幅度最低,中高比例组、中比例组次之,低比例组最高,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24h,高比例组血PT、APTT、TT和FIB均达正常,其中PT、APTT和TT水平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FIB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高比例组SOFA评分显著低于低比例组和中比例组(P0.05),中高比例组SOFA评分显著低于低比例组(P0.05)。结论 FFP和SRBC按照1∶1.5的比例输注有利于维持创伤大输血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0):3932-3933
研究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变化情况。选取我院严重创伤患者84例,根据输血量多少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为需少量输血患者(输血量自身血容量的1倍),观察组为需大量输血患者(输血量≥自身血容量的1~1.5倍),对比两组输血前、输血后1d与5d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输血后1d观察组TT、APTT、PT均有显著增加,PLT、FIB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5d观察组TT、APTT、PT、PLT、FIB基本恢复至输血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影响较大,为避免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急性创伤致大失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174例急性创伤致大失血患者,依据输注血浆(P)与悬浮红细胞(R)比例(P/R)不同分为研究组(入院后24h内成分输血P/R>1,n=58)、常规组(入院后24h内成分输血1/2

0.05).研究组治疗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较常规组及对照组明显低(P<0.05),常规组红细胞输注总量与对照组相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预后平均生存时间最长,常规组次之,对照组最短,三组之间两两相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6个月随访存活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急性创伤致大失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输注高比例不同成分输血因具有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红细胞输注量少及预后生存时间长等优势,较中低比例组更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2例,依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治疗。两组患者复苏前、复苏后1 h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心肌钙蛋白(cTnI)值,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变化情况,以及两组患者输液情况、并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情况、病死率。结果复苏后1 h,两组患者NO、ET、cTnI均较复苏前降低(P均0.05),其中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PT、APTT、TT较复苏前延长(P均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PT、APTT、TT更长(P均0.05);观察组患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总发生率、输液量、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减少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输入量,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避免进一步的心肌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输血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其中对照组52例未行TEG检查常规输血;观察组52例行TEG检查在相关指标指导下输血。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观察组输血前后TEG指标(R值、K值、α角及MA值)、两组血液成分输注量以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输血后APTT、PT、TT均校输血前减低(P<0.05),FIB较输血前增加(P<0.05),且输血后观察组较对照组APTT、PT、TT减低(P<0.05),FIB增加(P<0.05)。观察组输血后R值、K值较前减低(P<0.05),α角、MA值较前增加(P<0.05)。观察组红细胞及血浆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而冷沉淀和血小板用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EG能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输血提供合理策略,更有效的改善凝血功能,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1悬浮红细胞(PRBC)和新鲜冰冻血浆(FFP)在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UHS)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条件的52例UH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首次输注PRBC6u+FFP 6u后按1∶1重复输注,对照组首次PRBC 6u+FFP 4u后按6∶4重复输注,输血过程中动态监测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综合考虑,适当个体化优化输血方案。比较两组住ICU后24 h、48 h、72 h患者的HB、PT、APTT、FIB水平,PRBC、FFP、冷沉淀、PLT的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ICU住院时间、28 d死亡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住ICU后72 h的PT、APTT明显改善,收住ICU后24 h、48 h、72 h FFP用量明显增多,ICU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均0.05。结论:1∶1 PRBC和FFP可有效改善UHS收住ICU后72h的凝血功能、缩短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创伤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是死亡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主要观察猪创伤失血性休克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 12只家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CG,n=6)和实验组(EG,n=6).实验组先受到胸部钝性伤,然后放全血的35%左右,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40±3) mmHg(1 mmHg=0.133 kPa)2 h,随后进行复苏.对照组没有创伤、失血及复苏.分别在实验开始时(H0)、创伤失血后15 min (H1)、1 h(H2)、2 h(H3)以及复苏后15 min (R1)、2h (R2)、6 h(R3)、24h (R4)采血,进行血气分析、血常规(Plt)、凝血试验(PT、APTT、Fib)和血栓弹力图(TEG)检测.结果 实验组动物Plt持续下降,复苏后各时间点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Fib创伤放血后15 min开始显著下降直至复苏后2h,期间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复苏后24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T在创伤放血后15 min显著缩短(P=0.001),之后逐渐延长,复苏后6h开始缩短,放血后2h至复苏后6h期间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在创伤放血后15 min显著缩短(P=0.024),后显著延长直至复苏后6h,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EG的R值在创伤放血后15 min显著缩短(P<0.05),复苏后24h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 =0.022);K值在创伤放血后15 min显著缩短(P=0.001);MA值在创伤放血后2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4).结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存在一过性高凝状态,表现为PT、APTT、R值和K值的缩短,随后转变为低凝状态,表现为PT、APTT的延长和Fib、MA值的下降.复苏期仍处于低凝状态,早期表现为PT、APTT的延长和Plt、Fib的下降,晚期表现为R值的延长和Plt的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