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比较单腔内镜(SCE)与双腔内镜(DCE)下荷包缝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相关手术创面或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胃黏膜或黏膜下肿块患者38例,随机分成A、B两组,并行ESD术。其中SCE组予以SCE下闭合创面或穿孔,DCE组予以DCE下闭合。结果 38例行ESD术后,创面或穿孔均予以SCE或DCE下尼龙绳成功闭合。结论应用SCE或DCE下尼龙绳和钛夹成功闭合ESD创面或大穿孔,两者疗效相当,但SCE应用更加广泛。SCE有望取代DCE用于ESD创面或大穿孔的闭合,这为内镜下闭合大面积胃肠穿孔或ESD创面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物经内镜切除后创面采用尼龙绳联合金属夹荷包缝合技术及单用金属夹缝合的临床应用,了解两种缝合方法在术后预防发热、腹痛、出血和穿孔的临床疗效,旨在探索内镜下切除消化道肿物后创面的简单、有效、经济的闭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肿瘤性病变的84例患者,单用金属夹(金属夹组)缝合创面42例,金属夹联合尼龙绳荷包缝合(荷包缝合组)创面42例,比较两组金属夹数目、耗用时间、操作成功率、术后并发发热、腹痛、出血、穿孔及金属夹滞留情况。结果荷包缝合组创面大于金属夹缝合组,而使用金属夹数目、操作时间两组无明显差异,金属夹缝合操作成功率88.10%(37/42),荷包缝合组为100.00%,术后一过性发热(发热时间≤24 h)金属夹组3例,荷包缝合组2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性发热(24 h)金属夹组7例,荷包缝合组1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属夹组术后腹痛7例,迟发性出血5例,迟发性穿孔4例,荷包缝合组腹痛1例,无迟发性出血、穿孔发生,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属夹组中1例并发迟发性出血、穿孔经内镜下荷包缝合、禁食水、卧床休息、抗感染和止血等治疗痊愈,3例迟发性穿孔转外科手术治疗,4例迟发性出血经内镜下止血成功。住院时间荷包缝合组明显低于金属夹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属夹组中有6例金属夹未完全脱落,荷包缝合组全部脱落。结论尼龙绳联合金属夹荷包缝合技术能有效闭合内镜下消化道肿瘤切除后创面,操作技术简单,住院时间短,能减少或者防止腹痛、迟发性穿孔、出血的发生,无金属夹滞留。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使用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法处理胃底间质瘤剥离时发生穿孔的闭合效果。方法 15例来源胃底固有肌层的间质瘤病例,瘤体长径1.5~3.0 cm,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发生穿孔,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法闭合创面。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闭合创面,耗时10~15 min,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法处理胃底ESD伴随的穿孔,方法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尼龙绳结扎装置在内镜下荷包缝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事件并分析其原因,从而改进和探索尼龙绳结扎装置使用过程中的技巧及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20年12月该院消化内镜中心99例行上消化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患者的手术过程,总结尼龙绳结扎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事件及其原因。结果 共总结出问题事件21次,包括外鞘管前端褶皱10次、结扎环脱钩5次、结扎环无法释放2次、结扎环断开2次、结扎环塞向前移动2次。结果显示,内镜类型和缝合镜式是问题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且单腔镜操作、倒镜缝合比双腔镜、正镜缝合更容易发生问题事件,病变的位置不是问题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通过分析人为因素、创面位置因素、装置质量因素等问题事件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问题事件,提高手术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内镜隧道剥离术在结直肠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7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7例结直肠病变患者临床资料,17例患者中8例患者经内镜隧道剥离术治疗(隧道组),9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ESD组)。初步评估内镜隧道剥离术治疗结直肠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两组在性别比例、病灶部位、病灶大小以及术后病理结果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隧道组平均手术时间(45.0±15.0)min,ESD组平均手术时间(67.0±17.0)min;隧道组术中出血发生率12.5%(1/8),ESD组66.7%(6/9),组间差异明显(P0.05)。隧道组术中穿孔发生率0.0%,ESD组22.2%(2/9);ESD组有1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两组均未出现术后迟发性穿孔;隧道组术后感染发生率12.5%(1/8),ESD组11.1%(1/9),以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无病例失访,术后1个月结肠镜复查两组均未发现病灶残留或复发。结论内镜隧道剥离术和ESD均可以用于结直肠病变的治疗,相比传统ESD技术,内镜隧道剥离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率上更有优势,有望成为治疗结直肠病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隧道剥离术治疗胃异位胰腺的临床价值。方法取该院检查疑为胃异位胰腺患者64例,分为2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32例(ESD组),内镜隧道剥离术(ESTD)32例(ESTD组)。比较2组患者剥离时间、剥离面积、一次完整切除率、术后并发症(穿孔、出血、边缘残留)等发生情况。结果 ESTD组患者手术剥离时间、患者住院时间少于ESD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TD组剥离面积、最长径向、完整切除率均大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ESD组患者边缘残留、出血、穿孔发生率均高于EST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TD组患者1例出院后1年复发,ESD组患者出院后2例复发,经内镜治疗后1年内未复发。结论 ESTD与ESD是治疗胃异位胰腺病变的有效方法。与ESD比较,ESTD具有操作时间短、剥离面积大等优势,在剥离大面积病变时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应用橡皮圈联合尼龙绳结扎剥离的方法治疗胃固有肌层来源小肿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36例经超声内镜(EUS)明确肿瘤(长径≤12 mm)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患者,在内镜下先用橡皮圈套扎,而后使用尼龙绳在橡皮圈的底侧进行结扎,然后进行剥离治疗,记录术中术后出血、穿孔情况及标本大小,对切除物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于术后3、6及12个月进行胃镜复查及EUS随访。结果36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剥离,手术平均操作时间(15±2)min,术中出血量2 ml,标本大小5 mm×6 mm~10 mm×11 mm,术后无出血及穿孔发生,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确诊胃平滑肌瘤10例,胃间质瘤26例(危险度分级:均为极低)。术后随访12个月,所有病例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内镜下应用橡皮圈联合尼龙绳结扎剥离的方法治疗胃固有肌层来源的肿瘤显示了一定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但尚需要进行大规模临床研究及长期随访进一步明确其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钳道内镜下通过牙线牵引金属夹辅助缝合结直肠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创面的优势、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9月该院通过单钳道内镜下使用牙线牵引辅助金属夹缝合ESD术后创面的患者17例。其中,回盲部2例、升结肠2例、横结肠3例、降结肠3例、乙状结肠3例、直肠4例。观察患者ESD术后创面大小、封闭创面时间、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肠镜复查结果等。结果 ESD术后创面直径为3.0~6.5 cm,其中16例患者术后创面缝合获得满意效果,成功率为94.1%,1例因牙线过早被剪断使牵引失效导致仅缝合部分创面;创面缝合时间为5~16 min,所有病例均未发生迟发性出血和穿孔,术后3~24个月复查肠镜提示创面金属夹脱落,术后创面修复良好。结论牙线牵引金属夹缝合结直肠ESD术后创面操作简便,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结直肠癌前病变与早期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116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与结直肠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1例患者采用EMR治疗,为EMR组,55例采用ESD治疗,为ESD组。比较EMR与ESD在结直肠癌前病变与早期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EMR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ESD组患者,两组患者的病理情况、异型增生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病变最大径≥2 cm的整块切除和病变最大径≥2 cm的组织治愈性切除的患者明显多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病变最大直径≥2 cm的患者明显多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和ESD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6.56%和2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和ESD组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5(8.20%)例和3(5.4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操作经验和病变大小(P0.05)。结论 ESD术和EMR术均能较好的整块切除病变最大径≥2 cm的早期结直肠癌与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率较低。ESD术相对于EMR术更适合较大的病变,但术后复发率较高,且手术医师的操作经验和病变大小为ESD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联合黏膜切除术(ESD+EMR)在非壶腹部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应用ESD术及ESD+EMR术治疗的14例非壶腹部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ESD组和ESD+EMR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方式、并发症发生情况与转归、病理结果及手术时间等资料。结果 1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内镜下治疗,整块切除率为100%(14/14)。其中ESD 4例,完全切除率为100%(4/4),ESD+EMR 10例,完全切除率为80%(8/10)。总体并发症发生4例(4/14,28. 6%),均为围手术期穿孔。在4例ESD的操作中,1例来源于黏膜下层的病变最大直径较大(16 mm),术前予外科手术备案,术中发生穿孔(1/4,25. 0%),行腹腔镜下十二指肠修补术后好转出院。在10例ESD+EMR的操作中,发生穿孔3例(30%,3/10),其中2例行内镜下金属夹封闭术治疗后好转; 1例为内镜下金属夹封闭术治疗不佳,转外科开腹探查修补术后好转出院。ESD组与ESD+EMR组内镜下病灶最大直径分别为(16±7)、(16±6)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971);手术时间分别为(71. 8±39. 7)、(32. 0±18. 4)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22)。结论对于空间狭小、操作困难的非壶腹部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ESD及ESD+EMR治疗均是安全有效的,相比于ESD,ESD+EMR操作更快捷有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月治疗的80例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D组与EMR组,各40例。EMR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ESD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及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ESD组在病变直径≥2 cm中的完全切除率(87.50%)高于EMR组(44.44%),手术时间(93.67±15.72) min、住院时间(11.59±1.86) d短于EMR组(264.18±40.09) min、(16.28±3.01) d,ESD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00%)低于EMR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病变直径<2 cm中的完全切除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手术耗时短且患者恢复快,能够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完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采用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术夹闭结直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创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东莞东华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诊断为结直肠病变行ESD术的2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24处病变。根据ESD术后创面是否行荷包缝合术分为研究组(ESD术后行荷包缝合术夹闭创面,n = 121)和对照组(ESD术后创面不夹闭,n = 103),总结两组患者治疗完成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 病灶位于直肠114处(50.89%),左半结肠56处(25.00%),右半结肠36处(16.07%),回盲部18处(8.04%)。研究组手术时间(73.12±12.23)min较对照组的(69.24±11.54)min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85±0.98)d,较对照组的(5.04±1.24)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住院费用为(23 728.85±3 916.89)元,较对照组的(22 820.84±5 051.80)元多,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穿孔、发热和腹痛腹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术能有效夹闭结直肠ESD术后创面,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出血,降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不增加总体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内镜下尼龙绳结扎法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护理配合的效果与安全性。 方法:采用内镜下尼龙绳结扎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包括直接结扎、透明帽辅助结扎、双通道内镜结扎以及联合黏膜下剥离术(ESD)结扎。护士术前对手柄的刻度固定,术中结扎时的配合及术后内镜随访,评价护理配合对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的关系。 结果:自2006年6月-2010年3月共入选149例。食管36例,胃92例,十二指肠21例。3例采用直接结扎法,118例采用透明帽辅助结扎法,8例采用双通道内镜结扎法,20例联合ESD结扎。所有患者完成操作,术中无一例出现结扎过头而机械性切割。135例患者接受内镜随访,总有效率为85.2%。均未出现迟发性穿孔、出血等并发症。 结论:内镜下尼龙绳结扎法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具有良好的效果。术前手柄刻度的固定、术中结扎适度等护理配合技巧,可有效防止结扎过头导致的机械性切割,减少并发症从而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内镜治疗方法治疗较小(病变大小≤1.0cm)直肠类癌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经肠镜检查且病理明确诊断为直肠类癌(病变大小≤1.0 cm)的患者49例,对患者的内镜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3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内镜下套扎切除术(EMR-L)组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以年龄、性别、病变大小、手术时间、并发症(出血、穿孔、感染)和完整切除率等指标为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3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该研究共纳入49例小于1.0 cm直肠类癌,其中EMR组22例(44.90%),EMR-L组20例(40.82%),ESD组7例(14.28%),3种治疗方法年龄、性别和病变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术操作时间较EMR和EMR-L术操作时间长(均值1916.14、96.36和120.25 s,P 0.05),EMR术完整切除率较EMR-L和ESD术完整切除率低(72.73%、95.00%和100.00%,P 0.05),EMR-L组1例发生术中穿孔,经内镜下治疗后好转出院,EMR组2例发生术后出血,经内镜下止血治疗好转出院。入组病例均未发生复发、转移。结论 EMR-L治疗小于1.0 cm直肠类癌操作相对于ESD术简单,完整切除率较EMR术高,创伤小、术后处理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尼龙绳联合钛夹荷包缝合在内镜下行胃壁全层切除术(EFT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该院15例胃黏膜下固有肌层肿瘤的住院患者采用尼龙绳联合金属钛夹行荷包缝合修补"主动穿孔"的方法行EFTR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患者均经内镜手术将肿瘤完整切除,采用尼龙绳联合金属钛夹行荷包缝合修补EFTR术后的"主动穿孔",15例患者均成功修补。平均所用钛夹(5.0±1.0)枚。随访6个月,手术创面愈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应用尼龙绳联合钛夹荷包缝合行EFTR术是安全、微创及快速康复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荷包式缝合即采用单个尼龙圈和3枚以上金属夹将圆形缺损周围的黏膜环周向中心拉拢聚集闭合的方式,适用于较大的消化道穿孔。单通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技术对右半结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创面的闭合而言操作简洁,不用换双通道内镜进行内镜下缝合,可有效防止术后创面的迟发性出血及穿孔,促进创面的愈合。助手的配合也相当重要,直接关系到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胃癌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胃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患者共120例,其中100例患者行内镜辅助胃癌黏膜下剥离术,20例患者行外科手术切除术。对比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统计内镜辅助胃癌黏膜下剥离术组患者病灶一次切除成功率和整块切除率,同时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有无消化道症状以及内镜下表现。结果 120例患者中共100例患者行内镜辅助胃癌黏膜下剥离术,共切除病灶100处,完整切除率为98.0%。内镜辅助胃癌黏膜下剥离术组手术时间(89.5±14.8 min)明显短于外科切除术组(214.6±46.5 min),差异有显著性(P0.05)。外科切除术组患者术中出血率(10.0%)和手术治愈率(100.0%)与内镜辅助胃癌黏膜下剥离术组(10.0%、99.0%)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内镜辅助胃癌黏膜下剥离术组后1个月出现消化道症状阳性率为23.0%,而外科切除术组为80.0%,差异有显著性(P0.05)。外科切除术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为0,而内镜辅助胃癌黏膜下剥离术组术后复发率为1.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内镜辅助胃癌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情况,完全剥离病变组织,减少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风险小,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中使用碘伏棉签擦拭镜头和透明帽的效果。方法选取行ESD治疗的484例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碘伏组,每组242例。2组术前准备和术中剥离病灶方法相同,碘伏组术前和术中退镜后使用医用棉签浸泡碘伏擦拭镜头和透明帽,常规组使用医用棉签浸泡0. 9%氯化钠溶液进行擦拭。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剥离病灶时间、术中退镜擦拭次数≥2次的比率和ESD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成功切除,手术成功率100%。碘伏组ESD手术时间、术中剥离病灶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碘伏组术中退镜擦拭次数≥2次的比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 0. 05); 2组术中出血、穿孔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ESD术前和术中使用碘伏消毒液擦拭镜头和透明帽,能有效减少术中退镜次数,缩短术中剥离病灶时间和ESD手术时间,是一种保证ESD手术视野清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8):3451-3452
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技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将我院2015年3月~2016年5月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88例随机分两组。EMR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ESD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治疗效果;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操作时间;患者半年复发率的差异。ESD组患者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治疗效果高于EMR组,P<0.05;ESD组手术时间稍微长于EMR组,但无显著差异,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跟EMR组无显著差异,P>0.05;ESD组半年复发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技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确切,可有效切除病灶,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新型辅助技术圈套器联合棉线在内镜黏膜下剥离上消化道早癌病变中的应用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6月-2019年2月在该院内镜中心接受治疗的上消化道早癌患者40例,分为对照组和改良牵引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改良牵引组使用圈套器联合棉线牵引辅助行ESD,分别从手术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天数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肿瘤部位及直径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消化道早癌患者完整切除率为100%。对照组手术时间为(73.95±13.04)min,改良牵引组为(50.95±12.62)min,改良牵引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4,P<0.01)。对照组有2例发生术中出血、2例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及穿孔,均通过内镜下处理好转出院。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0.21±3.74)d,改良牵引组为(6.05±2.56)d,改良牵引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5,P<0.01)。所有标本术后病理底切缘及侧切缘均为阴性。40例患者术后随访至截稿时均未复发,无术后食管胃狭窄等远期并发症。结论圈套器联合棉线牵引辅助装置能给ESD操作者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在缩短手术时间的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而且该装置组合简便,能作为ESD治疗黏膜病变过程中的一个有效辅助装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