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杨晓东 《中国园林》2020,36(11):123
桂花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常见植物之一,其种植方式和景点题名意象对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中的桂花为研究对象,采用古籍文献查询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桂花的种植方式、种植地点、景点题名意象及其表达的精神文化内涵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私家园林中桂花的种植地点主要为建筑周边和山坡,种植方式以丛植为主;桂花与其他植物种类搭配种植时,以梅花和桂花的配植最为常见;以桂花题名的景点非常丰富,其中“小山丛桂”意象题名最多;江南私家园林中桂花在精神层面主要表达了文人阶层的隐逸思想。  相似文献   

2.
杨晓东  许婷 《风景园林》2021,28(2):121-125
梧桐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常见植物材料之一,其种植方式和景点题名意象对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明清时期私家园林中的梧桐为研究对象,采用古籍文献查询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梧桐的种植地点、种植方式、景点题名意象及其表达的精神文化内涵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私家园林中梧桐的种植地点主要为庭院,尤其是书房附近最多,种植方式以对植和孤植为主;2)梧桐与其他植物种类搭配种植时,以竹与梧桐的配植最为常见;3)以梧桐题名的景点非常丰富,其中"梧色"和"梧阴"意象题名最多;4)私家园林中的梧桐反映了文人阶层在比德思想、崇文思想、吉祥思想、悲观情绪、佛教思想等多种文化心理共同作用下的群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杨晓东  许婷 《风景园林》2019,26(12):109-114
中国传统松柏文化源远流长,蔚为大观。深入挖掘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松柏文化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现代园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松柏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诗词、绘画、民俗等领域,在园林品题领域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以历代私家园林中的景点名称为研究对象,采用古籍文献查询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历代私家园林中的松柏景点、景点题名中的常见意象、松柏景题所表达的精神文化内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唐代及以前私家园林中的松柏景题记载较少,题名意象也非常单一;2)宋元时期虽然记载的松柏景题仍然不多,但是题名意象已经非常丰富;3)明清时期松柏景题的数量最多,题名意象也最为多元;4)历代私家园林松柏景点除直接以松柏名称题名外,以松风意象题名最多,其次是数量意象、岁寒意象、松阴意象等;5)松柏景题的精神内涵主要表达了历代文人对隐逸理想的寄托、高洁人格的追求、佛理禅思的寓意和对健康长寿的企盼。  相似文献   

4.
曲全岳 《浙江建筑》2010,27(10):12-13,21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流思想皆主张人与自然亲和,中国传统园林是这些"人对待自然"的观念的物化,提倡"于无痕中表达对大自然的尊重"。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艺术发展达到高潮,将文人的诗情画意融入园林,赋予江南园林以婉约、优雅之韵味。通过对明清时期江南园林诗意的设计思维进行探讨,以期能对当代景观设计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10)
明清时期是我国园林艺术的鼎盛时期。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更是集众多光环于一身,受到文人画的直接影响,重视意境的营造。文章对私家园林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从师法自然、隐逸文化以及写意境界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无论是造园手法,还是审美意境的创造,都是对古代园林创造的总结,它所体现的传统园林的美学思想,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审美心理,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观,并把私家园林艺术的审美价值提升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岭南私家园林中的景名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茜 《中外建筑》2004,(4):60-62
建筑物名称的研究可以说是建筑学界的一个空白点.课题以中国古典园林名称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园林名称(主要是景点名称)的结构模式,名称创作设计方法及其分类,以及园林名称中所反映出来的儒家、道家和释家等思想的文化内涵.本文探讨的是岭南私家园林中的景名文化.  相似文献   

7.
作为江南私家园林代表之一的寄畅园,拥有百年的历史和文化,其杰出的空间布局成为研究中国传统园林的典型。而寄畅园四百多年来一直为无锡秦氏家族所有并保留至今,在我国园林中实属罕见。文章以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以及建造过程中的情感表达为主要研究内容,选取寄畅园为研究对象,以其建造和传承为背景,从园林建造目的、社会格局的特征以及园林发展过程及动因几个方面,探究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家族文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出现了"士商互动"的社会现象,文人士大夫世俗化倾向明显,曾经以文人园林为主的江南私家园林发生嬗变与分化,形成风格独特的苏州和扬州私家园林.本文结合"土商互动"社会现象以及园林主人"士"、 "商"的身份分析苏州和扬州私家园林在明清时期的演变,如苏州私家园林新变化为"城里半园亭","娱于园",功能转变为官署园林或公共园林;扬州私家园林新变化为雄伟新奇兼容洋味且带着文人园林底色,部分园林转变为城市公共名胜.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出现了“士商互动”的社会现象,文人士大夫世俗化倾向明显,曾经以文人园林为主的江南私家园林发生嬗变与分化,形成风格独特的苏州和扬州私家园林。本文结合“士商互动”社会现象以及园林主人“士”、“商”的身份分析苏州和扬州私家园林在明清时期的演变,如苏州私家园林新变化为“城里半园亭”,“娱于园”,功能转变为官署园林或公共园林;扬州私家园林新变化为雄伟新奇兼容洋味且带着文人园林底色,部分园林转变为城市公共名胜。  相似文献   

10.
鞠培泉 《风景园林》2016,(10):49-56
在中国园林史中,以扬州园林为代表之一的江南私家园林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在经历很长时期的沉寂后,扬州旧城中又自发出现了很多私家园林。将这些当代私家园林置入中国园林的发展脉络中,以园林测绘图纸和对园林主人的访谈为研究素材,从土地和住房政策的变化、扬州旧城的历史文化传承以及传统民居街巷体系等角度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私家园林在扬州旧城重新焕发活力的原因;通过与传统园林的对比,总结了扬州当代私家园林的特征。从人与自然共生这个园林的核心问题出发,认为扬州当代私家园林是中国园林发展的一种可能,这也是研究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苏,中国古典园林也开始渐渐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之中,但是当下的很多专业人士认为,封闭性的中国古典园林营造方法已经不适用于当下开放性的城市景现体系,一提到中国园林便意味着封闭私有,对古典园林的回归持否定态度.从长远看,对中国园林遗产的保护和弘扬都是非常不利的.这种思想其实是把中国古代园林这一概念局限在了“末期私家园林”这一很小的范畴,从相当长的中国古典园林生成及发展的过程看,中国的传统园林具有一定开放精神和服务精神,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12.
赵晓峰  陈知行 《中国园林》2022,38(4):127-132
《南风歌》最早记载于中国先秦典籍中,全文蕴含了虞舜歌“南风”以煦育百姓、顺应天时物性而治天下的美好象征。随着《南风歌》的传颂,以该典故为主题问名的建筑景点大量出现于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清代皇家园林中。首先考辨了“舜歌南风”典故的历史源流,挖掘其在流传过程中所衍生的文化内涵。继而对以“南风”主题问名于我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历史面貌进行爬梳,重点以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南风”主题景点为例,围绕“薰风解愠”和“对时育物”2个角度探析其在园景构筑与文化内涵阐释层面对“南风”主题的表达。结论证明“南风”意象主题景点是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清代皇家园林中的一类重要景观类型。  相似文献   

13.
刘玉英 《中国园林》2020,36(12):112
“园外园”一期两山片区处于皇家园林群中,其田园景观的营造既要有皇家——御苑的特征,更要体现农耕文化的田园意趣。全园种植设计主要借鉴中国传统园林种植设计的理念和手法,参考明清时期皇家园林常用植物,如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桧柏(Sabina chinensis)、垂柳(Salix babylonica)、杏(Prunus vulgaris)、水稻(Oryza sativa)等,来营造御苑、田园景观。御苑的体现主要通过主题景观如“幽林晚钟”“御道夕峰”等,配植如高杆型油松、蜡梅等观赏价值高且有美好寓意的植物,“以景达意”。农耕文化区,以大面积的稻田景观突出主题,结合乡土植物的自然配植,体现田园景观的生境美、自然美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14.
发轫于汉代的中国私家园林,在明清两代得到了极大的繁荣。我国著名的古代造园理论家——李渔生性巧慧,又博览名园、胸有丘壑,且有亲生实践。是一个多方面的艺术家,更是一个美学家,他在丰富的艺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构筑起虑周而精深的美学体系。他对造园艺术的特性作了准确而深刻的把握,对造园的美学法则作了高度的概括,对加强园林审美功能的许多基本手法作了系统的研究,李渔在中国造园美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发端于汉代的中国私家园林,在明清两代得到了极大的繁荣。我国著名的古代造园理论家——李渔,生性巧慧,又博览名园、胸有丘壑,且有亲身实践,是一个多方面的艺术家,更是一个美学家,他在丰富的艺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构筑起虑周而精深的美学体系。他对造园艺术的特性作了准确而深刻的把握,对造园的美学法则作了高度的概括,对加强园林审美功能的许多基本手法作了系统的研究,李渔在中国造园美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古代文人宅园诗意景观对当今住居审美价值取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纵  赵军  梁南南 《中国园林》2007,23(2):77-81
从中国古代宅园的称谓、起源、功能等阐释入手,引征了著名南朝文豪沈约、晚明文士陆绍珩以及清代画论家笪重光的文论,通过古代文人对于宅居环境的风致特征、景观意象,特别是有关村野乡居环境形成的独有的景维、景域的状情般表述,析出诗意化自然氛围的情综意绪,以古代典籍中记载的宅园景观物态形式的描述,结合构景形式的实例佐证,试图揭示诗意“山林景观”与其涵括、涉及的中国传统生态的哲理性,具有对当代住居审美价值取向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清末广州中西交汇,景园营造新旧共存互动,推 动岭南园林的近代转型。其中,在繁荣的中西贸易和文化交 流,以及书院文化、士绅文化等的影响下,清末岭南形成了 以广州为中心、十三行行商为代表、官商士绅竞相造园的特 殊历史时期,其造园数量、规模、意匠等均在该时期达到岭 南古典园林发展的巅峰。这一时期也是岭南园林近代转型的 关键时期。在西方文化和清末洋务运动思想的影响下,广州 开始出现洋务花园、公园、市政绿化,以及校园绿地等新型 园林形式。这些具有公共性质的城市景致与新建私园一道广 泛分布在城墙以外,成为清末广州城市空间拓展与风景体系 形成的重要参与者。由于清末广州城外造景的繁荣,从时间 上开启了岭南园林的近代转型,在空间上使岭南园林的地域 性特征得以形成和辨识,其空间性与时间性界定了清末岭南 园林近代转型的物质及文化维度。梳理了清末广州具有代表 性的景园营造活动,在分析其动力机制的同时,探讨城外造 景之于岭南园林近代转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