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种低成本超轻量级RFID双向认证协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昕  凌捷 《计算机科学》2016,43(4):160-162, 172
针对射频识别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和成本问题,提出了一种低成本超轻量级RFID双向认证协议。采用BAN逻辑形式化证明方法对协议进行了形式化证明,并进行了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本协议能够有效抵抗拒绝服务攻击、去同步化攻击、假冒攻击等多种恶意攻击,具有安全性较好、成本低和需要的运算与存储资源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轻量级的射频识别(RFID)加密方案信息防护手段有限的问题,结合由阻变存储器(RRAM)构成的物理不可克隆函数(PUF),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轻量级RFID双向认证协议。利用多级响应加密机制实现阅读器与标签之间的安全认证处理。结合RRAM PUF模型,采用了特殊的纠错处理方法提高PUF响应的可靠性并阻止了信息泄露。此外添加了密钥更新机制和异常攻击标识,抵御了追踪攻击和去同步攻击等威胁。经仿真、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该协议可以有效抵抗多种攻击手段,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低的计算成本。  相似文献   

3.
一种改进的超轻量级RFID认证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超轻量级RFID认证协议中存在的安全缺陷,提出一种改进的超轻量级RFID双向认证协议。通过引入新的函数,使消息之间的数学关联性更加复杂,避免了泄露标签标识符,提高了阅读器和标签在开放环境中通信的保密性。对该协议的安全性和效率进行分析,并利用OPNET软件对该协议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协议能抵抗代数攻击,重传攻击,假冒攻击等多种常见恶意攻击,在同等计算量下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用于实际的移动身份认证环境。  相似文献   

4.
IEEE P802.11 s?/D1.01中EMSA认证协议是无线网状网络(WMNs)安全的重要保证。论文基于协议组合逻辑形式化分析了EMSA协议的安全性,发现EMSA协议存在密钥泄露伪装攻击,针对该安全威胁,运用协议演绎系统提出了一种新的WMNs安全认证密钥协商方案,并使用协议组合逻辑对新方案进行了形式化的安全性证明分析,最终表明新协议相对于EMSA协议更加安全,具有前向安全性,可抵御密钥泄露伪装攻击,更适合WMNs应用环境。  相似文献   

5.
张顺  陈海进 《计算机应用》2012,32(7):2010-2014
针对现有无线射频识别(RFID)认证协议存在的安全缺陷,提出了一种新的轻量级RFID安全认证协议,并基于GNY逻辑给出了形式化证明。协议采用阅读器双重认证及预认证阶段刷新密钥的方法,通过在标签中添加保护密钥同步的恶意攻击标记Tm,解决了当前协议中存在的可扩展性欠佳、标签密钥更新失败导致位置跟踪和非法更新标签/服务器内部密钥造成拒绝服务(DoS)等问题,可抵抗重传、标签/阅读器假冒和通信量分析等多种恶意攻击,尤其防范来自位置隐私泄露和拒绝服务的安全威胁。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协议具有低成本、安全性高、计算复杂度低等特点,适合于标签数目较多的RFID系统。  相似文献   

6.
基于物理不可克隆函数的RFID双向认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物联网应用中,基于传统加密手段的无线射频识别(RFID)认证协议计算量较大,在资源有限的设备中不具有可操作性.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物理不可克隆函数的RFID双向认证协议.分析RFID系统协议的安全需求,根据物理不可克隆函数设计轻量级的双向安全认证协议,利用形式化分析语言证明协议的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与随机化Hash-Lock、轻量级认证协议等相比,该协议不仅能够有效防止假冒、重放、追踪攻击,也能抵抗物理克隆攻击.  相似文献   

7.
一种改进的超轻量级RFID所有权转移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金伟  凌捷 《计算机科学》2014,41(12):125-128
针对RFID所有权转移协议中存在的拒绝服务攻击漏洞,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超轻量级RFID所有权转移协议,并给出了基于GNY逻辑的协议安全性证明。通过改进协议的交互方式,实现了阅读器和标签的双向认证功能,解决了攻击者重放消息造成的拒绝服务攻击漏洞等问题,提高了阅读器和标签在开放环境中通信的保密性。对协议的安全性分析和性能比较分析表明,该协议不仅满足所有权转移的安全要求,而且具有超轻量的特点,适合于移动身份认证环境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现有的RFID认证协议在安全认证过程中,由于协议的设计缺陷,导致协议安全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同步化随机数以及PUF改进的轻量级RFID认证协议。首先提出了一种对RFID协议的去同步化攻击方法,并分析其原因;然后通过在标签和读写器两端设置一个同步化随机数,增强协议抗去同步化攻击的能力;最后,在标签中引入了PUF,通过PUF的不可克隆性提高了标签密钥的抗攻击能力。分析结果表明,新协议能有效地抵抗多种攻击,在保证一定效率和开销的同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有无线射频识别(RFID)认证机制存在的安全缺陷,提出一种新型抗恶意攻击的RFID双向认证协议,并基于GNY逻辑给出了协议的安全性证明。该协议将公钥加密算法和对称密钥加密算法相结合,采用阅读器双重认证及预认证阶段刷新密钥的方法,通过在标签中添加保护密钥同步的恶意攻击标记Tm,解决了当前协议中存在的认证效率较低,标签密钥更新失败导致位置跟踪和非法更新标签/服务器内部密钥造成拒绝服务(DoS)等问题,可抵抗重传,标签/阅读器假冒,通信量分析和去同步化等多种恶意攻击。分析结果表明:该协议具有安全性好,效率高,计算复杂度低等特点,适合于标签的大规模应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BSW逻辑对互联网密钥交换协议(IKEv2)进行了形式化分析,证明协议在预共享密钥认证方式下存在中间人攻击,提出一个改进方案,并利用扩展的BSW逻辑分析了改进后的协议能够抵御中间人攻击,且能够满足协议的认证性、秘密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移动射频识别(Mobile RFID)系统中信息通过无线信道传输所引发的安全与隐私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伪随机函数的轻量级移动RFID认证协议,实现后台服务器、阅读器与标签之间的双向认证。该协议中的运算主要集中在后台服务器和阅读器,可以有效地控制标签成本。安全性分析表明,该协议可以有效抵抗位置追踪、假冒、重放和同步化等攻击,并通过GNY逻辑进行了安全性证明。   相似文献   

12.
安全认证协议是解决RFID系统前向信道安全及身份识别问题的重要手段,针对常见协议中存在的标签检索效率不高和隐私泄漏问题,提出了一种抗去同步化的高效RFID双向认证协议。利用基于Sponge结构的Hash函数单向性及随机性实现双向认证并保证协议新鲜性。采用非对称加密的公钥对ID值进行预加密,并对该密值进行处理可有效抵抗重放攻击,更新机制可使协议抵抗去同步化攻击。利用解密后的ID为索引值以提高后台数据库检索效率,设置标志位可有效过滤无去同步化攻击条件下的重复计算。与现有协议进行仿真对比,结果表明该协议具有较高的认证效率。  相似文献   

13.
针对在物联网应用中,现有的RFID双向认证协议存在认证效率低和安全隐患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满足后向安全的RFID双向认证协议,采用随机数使标签保持信息的新鲜性,从而实现标签与阅读器之间的双向认证;通过Rabin加密算法的运算单向性,来解决同步以及后向安全的问题;并采用BAN逻辑方法对协议进行了形式化证明。该协议与现有的此类安全认证协议进行安全性和成本比较,结果表明该协议不仅具有防跟踪、抗暴力破解、防重放攻击等特点,而且还可以实现双向认证,同时因为门电路的减少,使得成本下降,适用于低成本的RFID系统。  相似文献   

14.
射频识别(RFID)系统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安全问题直接制约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有的RFID安全认证协议很少有考虑到RFID系统的计数攻击问题,也大都不符合EPC Class1 Generation2 (EPC C1G2)标准.通过对RFID系统的安全需求和现有协议的分析,提出一种抗计数攻击的RFID双向认证协议,该协议基于EPC C1G2标准,具有前向安全性及抗追踪性,除了能抵抗计数攻击之外,还能有效抵抗常见的安全问题,此外,它在阅读器中设有过滤功能,这些保证了协议的安全性及高效性.  相似文献   

15.
胡韬  魏国珩 《计算机应用》2012,32(1):111-114
为消除目前现有低成本无线射频识别(RFID)认证协议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解决认证协议所忽视的针对后端数据库的拒绝服务攻击问题,使用简单的逻辑运算以及读写器的屏蔽操作,以两个16位循环冗余校验(CRC)函数消息的级联作为标签与读写器相互认证因子,设计了一种新的基于低成本标签的RFID匿名双向认证协议,并对其进行了性能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协议能够抵抗重放攻击和同步攻击,具备不可追踪性、真实性和服务的可用性,是一个比较安全、高效、实用的RFID低功耗安全认证方案。  相似文献   

16.
柳毅  顾国生 《计算机科学》2017,44(2):206-208, 227
RFID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种物体识别和跟踪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适用于多个领域。然而,设计出一个安全的轻量级的RFID认证协议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最近Kulseng等人提出了一种轻量级RFID认证协议,该协议采用物理不可克隆技术和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来实现,非常适合轻量级操作。分析发现,该协议存在几个严重的安全问题。在分析上述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轻量级RFID双向认证协议。分析表明,新协议在保持轻量级操作的同时,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相似文献   

17.
移动RFID系统中,阅读器与服务器之间的通道安全假设不再成立,针对这种情况,分析了当前移动RFID认证协议的安全及性能问题,建立了移动RFID安全隐私模型;基于该模型,在兼容EPC Class-1 Generation-2低成本标签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能够抵抗假冒攻击、去同步化攻击,且提供前向安全隐私保护的双向认证协议;通过安全性证明与性能比较分析,表明该协议达到了设计目的,可适用于较大规模的低成本标签移动RFID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