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检测Notch-1及Jagged-2基因在肛门直肠畸形(ARM)胎鼠直肠肠壁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肠壁神经肌肉发育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正常与乙烯硫脲致畸的ARM胎鼠直肠末端组织Notch-1及Jagged-2蛋白的定位及定量表达,应用RT-PCR方法检测Notch-1及Jagged-2基因mRNA的表达差异.结果 Notch1/Jagged-2在正常大鼠胚胎直肠发育过程中,在肠壁肌间神经丛(MP)、肠壁平滑肌及黏膜层均有表达,随着胚胎发育,表达强度逐渐增强,胚胎晚期主要集中在肠壁平滑肌及神经丛处;ARM组E17~E21表达均较正常组减弱,E19-E21表达与正常组差异更为显著.正常胎鼠直肠末端壁内中Notch-1及Jagged-2总蛋白量及mRNA明显高于畸形组(P<0.05).结论 Notch-1/Jagged-2基因在肛门直肠畸形的神经肌肉发育过程中表达下调,可能与其发育不良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PGP9.5、SYn和α-actin在胎鼠正常盆底肌和肛门直肠畸形(ARMs)中的蛋白表达,探讨其表达意义。方法通过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大鼠胚胎产生ARMs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与ARMs胎鼠直肠末端组织PGP9.5、SYn、α-actin在E16、18、20胎鼠盆底肌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结果正常组共产胎鼠91只,未见畸形、死胎、吸收胎;ATRA诱导大鼠共产胎鼠126只,除无肛畸形外,短尾、无尾畸形58例,存在显性脊柱裂、脑膜膨出等神经发育缺陷有29例,ARMs发生率为74.60%。E16、18、20胎鼠盆底肌:正常组PGP9.5、SYn和α-actin呈阳性表达;ARMs组PGP9.5、SYn和α-actin呈弱阳性表达,分布稀疏。PGP9.5、SYn强阳性表达率除E16 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E1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α-actin在E16、18、20两种组织间强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GP9.5、SYn和α-actin分布异常是ARMs动物模型直肠末端壁的重要病理改变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全反式维甲酸制作大鼠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模型,并对其合伴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进行检测。方法妊娠SD大鼠经口饲全反式维甲酸,孕20 d剖宫取出胎鼠,进行形态学观察和伴发畸形统计。结果对照组获胚胎62只;全反式维甲酸致畸组获胚胎95只,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占54.7%(52/95),其中伴发其他畸形者占36.5%(19/52),主要为神经嵴源性器官畸形,占78.9%(15/19)。肛门直肠畸形组织HE染色可见直肠末端未与外界相通;HNK-1免疫组化染色呈棕黄色颗粒,沿肠壁分布,末端膨大处明显减少。结论全反式维甲酸可成功诱导大鼠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合伴畸形以神经嵴源性器官发育异常为主,提示视黄酸信号系统在消化道和神经嵴源性器官胚胎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嘌呤受体亚型(P2Y2)在肛门直肠畸形(ARM)胎鼠直肠末端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可能对肠壁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方法 SD孕鼠随机分正常组和乙烯硫脲(ETU)实验组,两组孕鼠在孕20d取出宫内胎鼠直肠末端,应用HE染色观察直肠末端组织结构变化,Western blot和qRT-PCR方法检测P2Y2在直肠末端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组胎鼠直肠末端组织结构分界清楚,黏膜下和肌间神经元细胞数目多,胞浆丰富,轴突清晰;ETU组中患ARM的胎鼠各层组织结构分层不清,可见较多空腔,神经元细胞数目较少。Western blot和qRT-PCR结果显示ARM组胎鼠直肠末端蛋白含量及mRNA量明显低于正常组(0.23±0.06比0.42±0.05;49.40±26.49比98.53±52.25,P〈0.05)。结论 P2Y2可能参与ARM胎鼠直肠末端肠神经系统的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全反式维甲酸制作大鼠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模型,并对其合伴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进行检测.方法 妊娠SD大鼠经口饲全反式维甲酸,孕20 d剖宫取出胎鼠,进行形态学观察和伴发畸形统计.结果 对照组获胚胎62只;全反式维甲酸致畸组获胚胎95只,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占54.7%(52/95),其中伴发其他畸形者占36.5%(19/52),主要为神经嵴源性器官畸形,占78.9%(15/19).肛门直肠畸形组织HE染色可见直肠末端未与外界相通;HNK-1免疫组化染色呈棕黄色颗粒,沿肠壁分布,末端膨大处明显减少.结论 全反式维甲酸可成功诱导大鼠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合伴畸形以神经嵴源性器官发育异常为主,提示视黄酸信号系统在消化道和神经嵴源性器官胚胎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Cajal间质细胞(ICCs)及突触素(SY)在肛门直肠畸形胎鼠直肠肠壁的胚胎发育过程,探讨其表达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正常与肛门直肠畸形胎鼠直肠末端组织c-kit、SY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组结肠及直肠壁内肠壁肌层及黏膜肌层c-kit、SY大量表达;畸形组胎鼠直肠末端壁内的分布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发育延迟,但随着远离盲端,c-kit、SY出现并逐渐增多.正常胎鼠直肠末端壁内c-kit、SY总蛋白量明显高于畸形组(P<0.05).结论 Cajal间质细胞及突触素的分布异常是肛门直肠畸形动物模型直肠末端壁的重要病理改变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RMs)胎鼠小肠、结肠和直肠骨形成蛋白4(BMP4)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自身肠神经系统(ENS)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全反式维甲酸(ARTA)诱导大鼠产生肛门直肠畸形胚胎,孕20d剖宫取胎,选取对照组正常胎鼠12只,实验组ARMs胎鼠24只,在大体显微镜下解剖整个肠管,选取距盲肠10cm处小肠,距盲肠3cm处结肠,距肛门0.5cm处直肠各一段,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对照组和实验组小肠、结肠和直肠BMP4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肠壁肌间及粘膜下神经丛可见BMP4抗体染色阳性细胞,实验组胎鼠小肠阳性细胞的MOD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胎鼠直肠、结肠的阳性细胞的MOD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Ms胎鼠结肠、直肠BMP4表达水平减低,可能与其远端肠管ENS发育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大鼠胚胎发育过程中,编码心肌组织电压门控Na 通道α亚单位SCN5A基因mRNA的表达和蛋白定位.方法 大鼠胚胎期分7个时间点(E12.5-P1),提取心脏总RNA,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SCN5A基因mRNA表达和蛋白定位.结果 大鼠胚胎发育期SCN5A基因mRNA表达呈动态模式,E12.5d(0.425±0.012)表达最少,E13.5d(0.532±0.012)和E14.5d(0.665±0.119)相对增加,E15.5d达到高峰(1.08±0.01),E17.5d(0.870±0.035)与E19.5d(0.855±0.057)相比略有降低,无显著性差别,提示胚胎发育后期表达量趋于平衡.出生后一天(P1)表达量(0.751±0.041)较胚胎期表达显著降低.除E17.5d与E19.5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CN5A蛋白表达高峰及在左、右心室肌及室间隔中表达持续时间各不相同,胚胎早期SCN5A蛋白在不同心腔表达相对均匀,后期在心外膜和心室左、右束支位置表达增强.结论 SCN5A基因与大鼠胚胎心脏传导系统发生及其功能相关,Na 电流是形成胚胎发育中期心肌动作电位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9.
34例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手术治疗的护理青海省儿童医院外科李玉梅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是小儿外科常见疾病。占消化道畸形首位。是由于在胚胎第7~8周时泄殖腔发育缺陷形成肛门闭锁、狭窄或并痿管,畸形分高、中、低位,表现为低位肠梗阻症状,此类患儿需手术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congenital anorectal malformation,ARM)患儿血清维生素A(vitamin A,VA)水平及肠组织维甲酸受体α(retinoic acid receptor α,RARα)的表达特点,探讨其与ARM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异常的可能联系.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32例初诊ARM新生儿血清VA浓度,选取30例非消化道畸形新生儿血清作为对照;收集30例ARM患儿直肠末端及造瘘口横结肠组织,选取4例非消化道畸形患儿直肠组织作为对照,RT-PCR检测各组肠组织RARα mRNA表达水平;根据患儿直肠末端病理检查结果将直肠组织分为神经节细胞发育正常组和异常组(n=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两组直肠RARα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ARM新生儿血清VA平均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0.40±0.14μmoL/L vs0.54±0.10 μmoL/L,P<0.01);ARM患儿直肠末端RARα mRNA表达水平(0.78 ±0.40)显著低于造瘘口横结肠(1.28 ±0.72,P<0.01)和正常对照组直肠组织(1.12 ±0.14,P<0.01),而造瘘口横结肠与正常对照组直肠无显著性差异(P>0.05);RARα蛋白在直肠神经纤维和神经节细胞核呈阳性表达,神经节细胞发育异常组直肠RAR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0.77-±0.08 vs 1.03 ±0.06,P<0.01).结论 ARM患儿存在血清VA及直肠组织RARα表达异常.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支配盆底肌的脊髓神经元定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Yuan ZW  Wang WL  Pkh T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4):1266-1269
目的 探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支配盆底肌肉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发育情况。方法 将胎儿外科与显微注射技术相结合 ,对乙烯硫脲致畸的先天性无肛畸形胎鼠的支配肛提肌 (相当于人的耻骨直肠肌 )脊髓神经元进行荧光金 (FG)神经逆向示踪研究 ,并对脊髓连续切片定量计数标记神经元数量。根据畸形类型分为肛门直肠畸形组、神经管畸形组和并发肛门直肠与神经管畸形组 ,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 FG标记支配肛提肌的脊髓神经元总数在正常组为 135± 2 9个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组为 5 5± 2 6个 ,先天性神经管畸形组为 4 8± 30个 ,合并先天性肛门直肠与神经管联合畸形组为 5 4± 2 9个。结论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和神经管畸形鼠均存在脊髓神经元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胎鼠支配肛提肌感觉神经元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uan KP  Yuan ZW  Wang WL  Gao F  Su PJ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131-133
目的定量观察支配肛提肌的感觉神经元,探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发生排便功能障碍的病因。方法采用胎仔外科、显微注射和神经示踪相结合技术对孕20 d Wistar胎鼠支配肛提肌的感觉神经元进行荧光金标记,脊髓连续横切片,计数标记神经元数量并观察神经元形态。乙烯硫脲致畸制作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动物模型。结果支配肛提肌的感觉神经元主要分布在L5-S1脊髓节段的脊髓背根神经节。正常对照组(24只胎鼠)标记神经元数量为(11804±2362)个,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组标记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低位畸形组(18只胎鼠)为(2886±705)个,高位畸形组(41只胎鼠)为(1026±425)个,两个畸形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胎鼠支配肛提肌腰骶髓感觉神经元存在明显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diagnosis of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 (FDCS) of the appendix,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and the treatment. Methods A case of postoperative recurrent FDCS deriving from the appendix was reported.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histopathology of the specimen obtained from the recurrent tumor was identical with that of the first laparotomy. Immunohistochemically, the tumor cells were positive for CD21, CD35,  相似文献   

14.
刘慧英 《河北医学》2011,17(2):244-246
目的:探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降低手术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恢复肛门的正常排便功能.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以来诊治的60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临床资料,结果:按照直肠盲端至肛门皮肤的距离分为高位闭锁、中位闭锁、低位闭锁三类,其中会阴肛门成形术35例,结肠造口术25例.结论: 先天性肛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直肠末端的基因表达谱,初步筛查肛门直肠畸形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对3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的直肠末端组织和3例正常直肠末端组织的基因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在186个发育相关基因中,共发现差异表达基因54个,表达上调的52个,表达下调的2个。结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发生涉及多基因改变。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可同时定量研究大量基因表达水平,是一种快捷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骶会阴肛门成形术治疗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手术效果。方法总结1998-2006年采用骶会阴肛门成形术治疗直肠阴道瘘6例,直肠膀胱瘘3例,直肠尿道瘘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25 min。术后2-4 d内恢复肠道功能,平均住院时间12 d。术后无1例瘘复发及肛门失禁、肛门狭窄,11例患者均获痊愈。结论经骶会阴肛门成形术能够充分显露瘘管和保护肛门外括约肌系统,重建的直肠肛门更接近于生理,大大减少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复发率低,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情况及分层治疗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55例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对照手术结果将患儿分为肛门直肠畸形中高位组和低位组。根据心脏结构畸形程度分为微小先天性心脏病和严重先天性心脏病。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与wingspread分型、合并心外畸形的相关性。结果: 155例肛门直肠畸形患儿中,47例(30.3%)患儿存在不同类型的心脏结构畸形,其中18例(11.6%)为微小先天性心脏病,29例(18.7%)为严重先天性心脏病。60例(38.7%)合并心外畸形,其中38例(24.5%)合并1种心外畸形,15例(9.7%)合并两种及以上心外畸形,6例唐氏综合征,1例VATER联合征。wingspread分型及合并心外畸形是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合并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的独立影响因素,肛门直肠畸形中高位组合并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概率是低位组的4.709倍(OR=4.709,95%CI:1.651~13.432,P < 0.01),心外畸形每增加一个等级(无、1种、2种及以上)合并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概率是原来的3.850倍(OR=3.850,95%CI:2.065~7.175,P < 0.01)。治疗上,无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和合并微小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遵循原计划进行肛门直肠畸形的治疗与管理,但合并微小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需要心脏随访和观察,合并严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须依据急症优先救治的原则,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与无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和合并微小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比较,合并严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手术期感染增加(P < 0.05)、住院时间延长(P < 0.01)、治愈率降低(P < 0.05)、病死率增加(P < 0.05)。结论: 患有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疑难重症患儿、不合并瘘管及瘘管不畅的急重症患儿或合并多系统异常的患儿,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较高。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有助于为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制订最优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结果显示,无肛畸形儿直肠盲端肠壁各层SP能阳性神经纤维、粘膜下神经丛、肌间神经丛及神经节细胞数均较新生儿明显减少,并且阳性神经免疫反应强度减弱。提示该畸形有明显的SP能神经组织发育不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并总结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s)术后患儿直肠黏膜脱垂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2016年收治的354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的病历资料,分析总结各种类型ARMs术后直肠黏膜脱垂的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①354例ARMs患儿行经会阴或(腹)骶会阴肛门成形术,术后15例(4.24%)出现直肠黏膜脱垂.②无肛伴直肠舟状窝瘘、中位及高位ARMs术后直肠黏膜脱垂发生率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2例经(腹)骶会阴肛门成型术患儿,男性80例,女性42例,骶尾部畸形组23例,无畸形组99例,脊髓栓系组5例,无脊髓栓系组117例,3组分别经x2检验,直肠黏膜脱垂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脱垂组骶尾比值为0.671±0.101,未脱垂组骶尾比值为0.678±0.085,两者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直肠黏膜脱垂发生率不高,与直肠盲端的位置高低有关,闭锁盲端位置越高术后越容易出现直肠黏膜脱垂;与手术方式的选择有关,与性别、是否合并骶尾部畸形及脊髓栓系无关,与骶尾比值的高低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