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仲钢 《福建电脑》2011,27(9):154-155
手机支付于2006年在国内提出后,经过多年的业务拓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移动运营商在远程支付上进行了市场的重点开发,而今年银联也于各省市进行其手机支付的试点运行。本文简要阐述了电信运营商和银联合作开展手机支付的可能性和有效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形成了以移动运营商为运营主体、以银行为运营主体、和以独立的第三方为运营主体三种商业模式。移动支付业务涉及面广泛,移动运营商、银行等必须携手建立移动支付产业链,通过互补性合作促进移动支付应用的发展。从未来来看,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作为运营主体有望成为行业的标准,但绝对不是一家独吞的市场,而是具有自己的产业链和经营模式,需要多方共同合作经营。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形成了以移动运营商为运营主体、以银行为运营主体、和以独立的第三方为运营主体三种商业模式。移动支付业务涉及面广泛。移动运营商、银行等必须携手建立移动支付产业链,通过互补性合作促进移动支付应用的发展。从未来来看,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作为运营主体有望成为行业的标准。但绝对不是一家独吞的市场,而是具有自己的产业链和经营模式,需要多方共同合作经营。  相似文献   

4.
NFC和SIMpass这两大最有可能的技术标准,迟早都将狭路相逢。NFC:合纵连横尽管不是NFC技术的开发者,但诺基亚公司至少在中国NFC手机支付应用上表现得最为热情。2006年6月,针对中国首次NFC手机支付商用试验在厦门的启动,诺基亚企业创新机构亚洲区NFC事业部总监郑昭东颇为激动的表示,这发动了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包括移动运营商、服务提供商、手机及芯片厂商在内的移动支付价值链。确实如此,在厦门试验之后,目前NFC也已正式投放广州市场,全面开展其在公交、地铁、出租车、超市等小额消费领域的商业试用。在试验中,用户能够直接在手机…  相似文献   

5.
不论是手机银行卡业务还是手机钱包业务都仅仅解决了交易信息获取和传输问题,并没有深入触及到消费资金的划拨和结算问题。要真正解决移动支付所面临的困境,必须从资金流向和结算层面上来改变商业模式。作者认为将Web领域的第三方支付模式引入移动互联网,可以较为合理地解决移动支付目前面临的困境,而且移动支付领域的第三方支付可以由通信运营商来承担。  相似文献   

6.
“与移动运营商对其他SP业务的影响并无两样,联通对支付平台诸多标准的规范,肯定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银监会制订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中,手机银行是其中一大重点。尽管与自身业务没有直接关系,但不少移动支付商对此仍表示“深切关注”。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来自中国联通的一手消息, 这家移动运营商目前正在秘密制定一部自身体系内的“移动支付规范”,其中关于支付平台的诸多标准关系到不少移动支付公司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初,当人们还在把目光聚焦在介于通讯层面的五花八门的手机附加功能上时,移动支付这个全新的支付概念已经进入中国,这不但改变了人们赋予手机的传统身份,更加颠覆了人们传统观念中的支付手段与支付方式。一种方便、快捷的支付生活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关注。NFC技术在手机上的应用,使得移动支付成为可能,这种技术尤其受到了年轻一族的热捧。目前NFC最广泛的应用是手机地铁票,在包括我国广州在内的多个地区试用该技术后,都得到了广泛赞誉。方便的操作过程,将使其很有可能最终取代地铁IC卡车票。尽管目前基于NFC技术的移动支付大多还处于试用阶段,但是业界对其未来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8.
移动支付业务虽然在中国已经进行了两年的摸索和试验阶段,各地的移动、联通公司也不断宣布“可以用手机支付家庭公用事业交费”、“能够用手机购买可乐、机票、买彩票”等消息,但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移动支付距离我们的生活还十分遥远,任何一个运营商、应用服务提供商和终端提供商都无法预言移动支付随心所欲的阶段何时会到来。市场并未真正全面启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至今未有鲜明的商务运作模式是众多原因中最为核心的一个。  相似文献   

9.
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银行和诸多第三方支付机构甘愿冒着被叫停风险来频频试探监管底线。,一是在于通过线下进行二维码支付暗战为争取更多客户,从而增加客户黏性。二是因为移动支付业务前景十分光明,谁能抢先获得这一部分市场,便能在这个市场站稳脚步。但相比于上行政策,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却是用户最敏感最根本的问题。那么二维码的反扫功能能否解决这个疑虑呢?  相似文献   

10.
早在2003年,移动运营商就曾推出过名为“手机钱包”的手机支付业务,但一直停留在浅尝辄止层面。直到3G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运营商们才真正等到了能大显身手的手机“钱”途。然而。和运营商一道挤上手机支付“钱”途的。还有“来势汹汹”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及有用户、有实力、有金融业务能力的银行业。  相似文献   

11.
帅青红  芮婷婷  黄涛 《计算机科学》2015,42(10):262-265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已经成为当前移动增值业务发展的重点。为了获取最大利润,移动支付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已经展开激烈的竞争以抢占市场份额。从移动运营商、银行、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视角出发,结合实际,建立了移动支付市场完全信息的古诺模型和不完全信息古诺模型,通过求解和分析模型,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移动支付市场运营模式,即移动运营商与银行合作且由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协助支持。  相似文献   

12.
国内移动支付已经形成了三雄争霸的局面,银行系、运营商、第三方互联网企业对移动支付市场的争夺日趋激烈。银行系虽然赢得了标准之争,但产业格局尚未成型,处于布局卡位阶段,各方均有机会。国内移动支付已经形成了三雄争霸的局面,银行系、运营商、第三方互联网企业对移动支付市场的争夺日趋激烈。银行系虽然赢得了标准之争,但产业格局尚未成型,处于布局卡位阶段,各方均有机会。  相似文献   

13.
<正>手机应用商店目前已经进入到了抢滩混战的阶段,运营商,终端厂商,操作系统提供商,互联网公司都在进军这一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最先起步,也是目前做的最火的当属苹果的App Store。北京邮电大学宋俊德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分析称,相对于苹果App Store,移动MM最大的挑战之一恰好在于没有完整控制产业链,形成统一的标准。针对这一说法,宋俊德教授在接受赛迪网采访时表示,苹果由于使用统一的终端和操作系  相似文献   

14.
铃声下载、购买电子邮箱、支付游戏点卡、查询信用卡余额,用手机完成这些原本需要在Internet上实现的消费对于许多人来说已经不算很新鲜了。大多数的手机用户已经在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消费方式的转变。而随着移动运营商、银行和零售商的联手,手机开始被赋予了更多支付工具的意义,除了电子邮箱、游戏点卡这些虚拟物品,可口可乐、地铁票这些实物也只需摁几下手机键盘就能买到。甚至,随着广东移动与中国农业银行建立的移动支付全面合作,用手机购买彩电也不再是异想天开。  相似文献   

15.
移动支付的几点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终端的安全级别不够高、手机平台的身份识别难以实现、信用体系缺失,成为制约移动支付发展的几大难题尽管与上海捷银合作,推出了手机支付业务,但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个人银行电子渠道部总经理张少峰对此仍表示持谨慎观望的态度。其中,移动终端的安全隐患这一头号问题是不少商业银行的心头大患。缺乏加密技术的普通手机在支付过程中信息容易泄露,已经成为制约移动支付发展的一大共识,弥补这一技术安全的空白,现在看来,还有待时日。  相似文献   

16.
移动互联时代,中国有近6亿用户会通过手机来工作和生活。面对这个庞大而诱人的市场,包括各家银行、中国银联与电信运营商开始尝试通过近场手机支付来获取用户。其实早在2006年,中国银联就看中了NFC手机近场支付,可是直到8年后的今天,才开始有了破障的希望,互联时代的银行突围序幕从iBeacon开始真正拉开。  相似文献   

17.
《微电脑世界》2012,(10):96
随着移动终端的全面普及,中国全面推广移动支付的时机正已日渐成熟。当然,这里面仍需多做一步,即"市场教育"。无疑,中国已是全球手机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也进一步为在手机上加载多样的应用程序建立起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实现手机支付的技术也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中国自己不做市场,一切部是通过运营商和合作伙伴来进行。”RIM(Research In Motion)中国区总经理刘征字表示,对于RIM在中国一年的发展状况,他补充道,“战略、目标我很难讲,中国用户数的增长情况我也不清楚,一切都要去问中国移动。”这也许是RIM公司最精髓的地方,把市场交给当地最大的运营商,专心做技术、应用,保持神秘感和文化,虽然需要一段缄默期,一旦运营商把黑莓的移动邮件市场培育成功,那就是爆发的时刻。“对于中国用户,RIH也许很陌生,但如果他们部知道,黑莓产品是中国移动的一项服务,那就不一样了.”  相似文献   

19.
正现在移动支付日益普及,移动支付的安全性也逐渐被大家重视。近日iPhone版移动钱包即将问世,苹果的移动支付方案号称最安全的移动支付。就让我们来看看它和传统移动支付有什么区别,以及它具备什么样的安全特性。说到移动支付,想必很多朋友都不陌生,简单来说它就是一种在手机、平板上的支付手段。和普通PC支付相比,移动支付只是支付平台不同而已,比如我们平时使用的支付宝钱包、百度钱包、中国移动的手机支付等都是移动支付。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支付业务.听上去像是属于银行的奶酪.但这块业务确是被第三方支付做得有声有色;移动支付业务的奶酪,随着运营商获得在支付牌照,也将与银行关联度日渐缩小。谁动了银行的奶酪?谁更了解用户,更能赢得市场,谁就有权利分食这块奶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