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状动脉造影是通过经皮穿刺导管方法,向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观察冠状动脉解剖病变情况,是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金指标,但由于它是一种有创伤的诊断技术,如处理不当,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作者通过观察发现有效的护理指导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进行了对比观察。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所有病例均为1996~1999年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病人80例。男57例,女23例,年龄为40~72岁。将1996~1997年中40例病人定为对照组,进行一般术前宣教。1997~1999年40例病人为观察组,进行系统的护理指导。 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疾病、服用药物、造影剂用量、手术方法方面均具有相同可比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医务人员对冠状动脉造影术病人术后的精心合理高效的专业护理,降低病人的术后焦虑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使冠状动脉造影术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方法选择我院的630例冠状动脉造影术病人进行系统观察和护理,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通过及时的症状观察和合理的护理措施,对患者早日康复起到了促进作用,护理效果满意。结论对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术后的合理有效的护理是提高冠脉造影术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适度告知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狭窄病人的心肌缺血事件的影响。 方法 将实施冠状动脉造影后示多支多处严重狭窄需进d一步治疗的 10 5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 (5 3例 )和对照组 (5 2例 ) ,观察组只告知冠脉有病变 ,不告知具体病变血管支数和狭窄程度 ,对照组被告知冠状动脉造影真实结果 ,两组均将造影所示结果告知病人家属。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造影术后 4h焦虑值及 3d内心肌缺血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焦虑值及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冠状动脉病变适度告知可减少多支多处严重狭窄病人冠状动脉造影后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在阻塞性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发生严重缺血。如缺血超过30分到45分钟时心肌发生不可逆性细胞坏死。90%的急性透壁性心肌梗塞病人是由于血栓形成所引起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近年来,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的冠状动脉造影连续观察、纤维血管内窥镜的临床应用以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的老年冠心病病人144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72例。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则接受科学优质护理方法,对比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并发症的出现率明显对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病人使用科学优质的护理方法,可以有效帮助降低病人手术之后并发症的出现率,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原因。方法:选28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主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高龄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有相关性。结论:主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高龄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前不禁食的可行性。方法:将100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观察组50例,按医疗护理操作常规规定,成人择期手术前禁食12小时,禁水4小时;对照组50例,手术当天7:00进食正常早餐的1/3—1/2,均于9:30以后进入介入室,观察两组恶心呕吐、误吸、饥饿感、口渴、低血糖的发生率。术中和术后对病人采用自设调查表,以访谈形式进行。结果两组病人均无发生误吸现象,对照组发生低血糖、口渴、饥饿感的病人远远大于观察组病人,因此,手术当天适当进食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武伟琦  郑新丽 《职业与健康》2005,21(7):1118-1118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临床应用,为冠心病的诊断和研究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该文主要介绍了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护理体会,包括术前器械及病人准备,术中配合,术后观察重点及护理措施,并提出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笔者根据多年工作体会,对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后病人的护理总结如下。持续心电监护24h,严密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及感染急性期并发症。即刻做12导联心电图,与术前对比,有症状时再复查。术后即可进易消化清淡饮食,但避免过饱;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加速造影剂的排泄。常规使用抗生素3~5d,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10.
崔丽  马勤 《工企医刊》2004,17(6):55-55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心内科常见的有创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其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越来越为广大心脏病人接受。而术中病人的不适应广泛引起手术人员、导管室护士的重视。现将我院1997年1月~2002年1月428例冠状动脉造影术病人所出现的不适症状、原因及防治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被称作人类第一杀手,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冠心病是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病程从内皮细胞损伤、血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开始,发展到血管腔狭窄、血管阻塞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当病人出现明显的胸闷、气急、胸痛等症状时,冠状动脉的病变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阶段了。长期"保心"是关键对于冠心病病人,如何避免冠状动脉的进一步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QTd)及矫正QT离散度(QTcd)的早期影响。方法对209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前、术后早期QTd、QTcd进行测定、统计,按照年龄、性别、造影结果、植入支架数分组,各组之间的QTd、QTcd,进行比较研究。结果〈60岁病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QTd及QTcd增大明显;植入1枚及3枚以上支架后QTcd增大,而植入2枚支架者术后QTd及QTcd则减小;老年病人(60岁以上)、冠脉造影显示血管有病变(狭窄)者术前QTd及QTcd即已增大,术后较术前增大反而不显著;造影正常不需要植入支架者QTd及QTcd最小,并且术前、术后无变化。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QTd、QTcd的早期影响,主要表现在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有病变的病人,并且影响不同:冠脉病变较轻的病人,术后早期QTd、QTcd略增大;冠脉病变中等程度的病人,术后早期QTd、QTcd降低;冠脉病变比较严重的病人,术前QTd、QTcd即有增加,术后增加反而不明显。〈60岁病人术后早期QTd、QTcd增加明显;〉60岁病人术后则略减小,但未达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虽然有80%的病人可以消除心绞痛症状,但仍能继续工作者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状况和病人的生活质量。作者认为,生活质量是个体在相应社会地位的工作能力和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总的评价。观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30~40d进入疗养院的病人115例,平均年龄50岁。根据其对体力负荷的耐量病人分两组,第1组65例,心功能Ⅰ~Ⅱ级;第2组50例,心功能Ⅲ~Ⅳ级。用多相人格调查表进行心理学检查,根据社会医学生活质量调查表资料评定病人的生活质量。结果刚入疗养院,大部分病例心理状态紧张、抑郁、有沮丧情绪,…  相似文献   

14.
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抢救方法通常是进行溶栓治疗。这种方法存在血管再通率低、并发症多等问题。尤其是对急性心肌梗塞伴有心源性休克的病人,用常规的方法病死率高达80%以上,可谓九死一生。自1998年3月份以来,北京电力总医院运用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成功地抢救了14位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  相似文献   

15.
徐青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3):1415-1415
目的 观察压迫止血器在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局部压迫止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24例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62例,A组为常规绷带压迫6h,B组采用CMEX止血器压迫6h.观察两组病人伤口出血情况、止血耗时、术侧指端血氧饱和度情况、手部血液循环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止血器组在舒适度及控制并发症方面均优于常规组.结论 采用桡动脉止血器对穿刺部位进行止血安全、有效,能很好提高介入效率,且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明确冠状动脉病变,寻求一种简便安全可靠的检查手段。方法:使用国内最先进的320排螺旋CT或新双源CT等先进工具,观察冠状动脉狭窄及支架等情况。结果:使用64层和256层以上的螺旋CT图像质量明显提高,对冠状动脉的评价和判断更加可靠。50%以上的狭窄判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达到了94%和97%。结论:高端螺旋CT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可靠,可用于疑似冠心病病人的无创检查或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造影术作为诊断冠心病,明确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程度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地应用,但由于该项技术是一项有创操作,对病人的心理、生理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做好对病人的护理,特别在术后,如果护理不当,容易造成并发症,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笔者通过对近百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护理,体会到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朱舜媚  许海英 《健康天地》2010,4(3):26-26,31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PTCA)及支架术后病人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PTCA及支架置入术成功的85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5和对照组40例,都进行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同时给予心理行为干预。结果:观察半年,比较观察组病人的焦虑、抑郁(SAS、SDS)评分与干预前及对照组都显著下降;病人遵医行为、戒烟率及工作恢复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心理行为干预能显著改善急诊PTCA及支架术后病人的心理状态,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心脏瓣膜置换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均已成为心脏外科的常规手术,但对部分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或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功能不全的病人。需同期进行心脏瓣膜置换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由于此类病人多数病情重、病史长、年龄大,血管条件差、合并脏器功能不全者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康复护理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对50例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人从康复护理治疗、康复训练、心理治疗、饮食治疗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 50名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结论康复护理对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病情的改善具有明显的作用,应该被广泛的应用,减少病人的痛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