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4根部分再生混凝土T形截面叠合梁和1根普通混凝土T形截面叠合梁受弯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各试验梁荷载作用下跨中正截面的受荷性能及极限破坏形态。试验结果表明,部分再生混凝土T形截面叠合梁的受力性能及破坏机理与普通混凝土类似;混凝土梁正截面的平截面假定依然成立;随再生骨料取代率的增加,试验梁的开裂荷载及极限承载力均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2.
刘树东 《特种结构》2012,29(1):97-100
结合工程实例,对钢板加固T形截面梁进行了理论分析。给出了不同类型T形截面梁的加固计算公式,并讨论了钢板加固T形梁的影响因素。最后,运用加固设计理论对工程实例的T形截面梁进行了加固设计。  相似文献   

3.
张毅  赵胜华  陈杏 《工业建筑》2014,(5):47-50,84
通过对5根相同断面,相同配筋率,翼缘采用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依次为0%、30%、50%、70%及100%的再生混凝土,腹板采用普通混凝土制备的T形截面叠合梁的弯曲试验,研究了各梁的受弯性能、变形特征及极限破坏形态等。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T形截面叠合梁的受弯性能和极限破坏形态与普通混凝土T形截面叠合梁类似;梁正截面的平截面假定依然适用;现行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依然适用于再生混凝土T形截面叠合梁极限承载力的计算。  相似文献   

4.
波折钢腹板相对于平直钢腹板具有优异的抗屈曲性能和良好的局部稳定性.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了波折腹板H形截面梁和平直腹板H形截面梁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总结分析两种梁在轴压力、弯矩和剪力作用下的截面应力分布情况的差异,得出波折腹板H形截面梁在轴压力和弯矩作用下由翼缘承担大部分荷载,在剪力作用下由腹板承担大部分荷载.得到的结果可以为相关结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4根钢筋混凝土T形截面连续梁在ISO 834标准升温曲线下耐火极限的试验研究,分析不同持荷水平下三面受火T形截面连续梁的耐火极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未受火对比试件和受火试件均发生弯曲破坏,但出铰次序不同;持荷比分别为0.3、0.5和0.7的T形截面连续梁的耐火极限分别为160、99、58 min,即随着持荷比的增大其耐火极限显著降低,且达到耐火极限时的跨中残余变形明显增大;T形截面梁翼缘内温度分布与单面受火板相似,腹板内温度分布与三面受火矩形梁相似;在受火过程中,梁截面刚度下降是引起内力重分布的主要原因;有限元模拟能准确预测钢筋混凝土T形截面连续梁在ISO 834标准升温曲线下的耐火极限、截面温度场分布和破坏过程。  相似文献   

6.
采用混凝土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并考虑受压钢筋的影响 ,推导出CFRP粘贴钢筋混凝土T形梁截面延性系数的计算公式 ,讨论CFRP加固量、配筋率等因素对T形梁截面曲率延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钢筋混凝土T形梁参数化模型,以截面尺寸和纵向受力钢筋面积为设计变量,以造价最省为优化目标,并以跨中挠度、最大混凝土压应力和钢筋拉应力为状态变量,对钢筋混凝土T形梁设计进行了优化,与规范设计相比,有限元优化设计能得到更加经济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采用非线性理论,对比同尺寸的冷弯矩形钢管梁和焊接箱形梁承载力的比值,在极限承载力状态时,进行了冷弯效应对冷弯矩形钢管梁的正面影响分析。得知冷弯效应对冷弯矩形钢管梁非线性屈曲荷载的正面影响相当大,但随着截面尺寸的增大正面影响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9.
钢筋混凝土T形截面梁温度场精确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标准升温曲线作用下混凝土T形截面梁温度场的变化,对混凝土T形截面梁进行60 min和75 min火灾试验;介绍三维、二维导热微分方程,采用有限元和有限差分的混合方法计算截面温度场,计算中考虑了混凝土、钢筋的热工性能和混凝土的水分蒸发对温度场的影响,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实验和计算结果表明,T形梁翼缘内的温度分布与单面受火板相似,腹板内的温度分布与三面受火矩形截面梁相似;T形截面内,腹板角部温度最高,翼缘下部腹板由侧面向核心区温度下降最快。  相似文献   

10.
肖锦  李杰  陈以一 《结构工程师》2020,36(2):149-156
研究T形截面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梁(简称PEC梁)的抗弯刚度及承载力,对两根T形截面PEC梁进行静力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竖向荷载作用下T形截面PEC梁具有良好的延性和变形能力,达到极限荷载时,型钢受拉翼缘和腹部纵向受拉钢筋均进入屈服状态,型钢受压翼缘未发生局部屈曲。腹部混凝土与钢梁间的滑移量较小,可忽略不计。在试验的基础上,推荐准确实用的T形截面PEC梁抗弯刚度及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1.
对7个方形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进行循环荷载的试验。所有7个构件的连接都采用连接在梁翼缘上的T形加劲肋进行加固。所有构件被分成3个试验系列:第一个是TS系列,构件只被T形加劲肋加固;第二个为TSD系列,除加劲肋之外,还有RBS梁;第三个为TSH系列,在加劲肋上有很多小洞。试验结果主要通过构件的延性来表现。  相似文献   

12.
慈军友 《山西建筑》2012,38(1):208-209
对粘贴钢板加固技术和增大截面加固T形梁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并通过计算分析,得到了加固后的主梁刚度和承载力提高率。研究表明:通过对主梁进行粘贴钢板加固可有效提高主梁的刚度和抗弯承载力,进而达到延长既有桥梁使用寿命的目的,并为同类桥梁加固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高温下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进行了11根钢筋混凝土异形柱和1根钢筋混凝土方形柱在ISO834标准升温过程下的明火试验,分析了轴压比和受火方式对高温下不同截面形状的钢筋混凝土柱的破坏形态、轴向变形,以及耐火极限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的耐火性能明显低于方形柱。(2)轴压比对异形柱的耐火极限影响较大。(3)一般而言,十字形柱的耐火性能比T形柱好,T形柱比L形柱好;但当轴压比较大(例如0.55)时,T形柱的耐火性能有可能好于十字形柱。最后,利用三种高温下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的数值分析模型对12根试验柱的耐火极限进行了计算,比较了不同模型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14.
植筋连接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6根通过植筋连接的混凝土梁柱构件进行试验研究,并运用正交试验原理对构件的配筋率、截面尺寸、混凝土强度这3个参数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若按规范中普通梁斜截面抗剪承载力公式计算得到的设计值,均比试验值小,因此在工程应用中,植筋连接混凝土梁的抗剪承载力可按规范中普通梁抗剪承载力的要求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5.
预应力预制叠合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大多采用矩形截面,存在自重大、运输及吊装困难等问题,提出了U形与倒T形两种预应力预制叠合梁.进行了3根U形预应力预制叠合梁、3根倒T形预应力预制叠合梁与1根整浇梁的对比试验,研究其破坏机理、受弯承载力、短期刚度、变形特征及裂缝分布等,并将试验结果与规范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从开始加载到...  相似文献   

16.
钢筋混凝土T形柱的耐火极限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数值模拟程序分析了荷载比、计算长度、截面尺寸、荷载偏心率、配筋率和荷载角等参数对ISO834标准升温过程下钢筋混凝土等肢T形柱耐火极限的影响规律。针对不同荷载比、计算长度、截面尺寸、荷载偏心率、配筋率和荷载角共5400种工况进行了四周受火时等肢T形柱的高温反应分析。在此基础上,定量给出了该类构件耐火极限的实用计算方法。研究表明:(a)严格控制荷载比是提高T形柱耐火极限的有效措施。(b)随着计算长度的增加,T形柱耐火极限近似呈直线降低。(c)当荷载偏心率在0和1.0之间变化时,T形柱耐火极限随荷载偏心率的增大而减小。当荷载偏心率在1.0和2.0之间变化时,荷载偏心率改变对T形柱耐火极限影响较小。(d)荷载角对T形柱耐火极限影响较大且影响规律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7.
环梁连接的RC梁-钢管混凝土柱框架试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介绍了一个采用钢筋混凝土 (RC)环梁连接的 2层 2跨RC梁 -钢管混凝土 (STCC)柱框架的拟动力试验和静力试验。为了研究环梁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形态 ,大部分节点设计成“弱环梁、强框架梁” ,即环梁屈服先于框架梁 ;少量节点设计成“强环梁、弱框架梁” ,即框架梁屈服先于环梁。试验表明 :小震时 ,框架的刚度降低很少 ;中震时 ,刚度降低约 3 0 % ;大震时 ,层间位移角小于 1 10 0 ;即使弱环梁已经破坏、层间位移角达 1 3 4,框架的承载力仍未下降 ;能够实现“强柱弱梁”和实现塑性铰形成于框架梁端的“强连接、弱构件”的抗震设计概念。RC环梁与STCC柱之间局部范围的缝隙不影响框架的整体抗震性能 ;环梁与柱之间几乎无相对竖向滑移。采用RC环梁连接的RC梁 -STCC柱框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sults of cyclic loading applied to seven square concrete-filled tube column-to-beam connections. Connections of all seven specimens were reinforced with T-shaped stiffeners attached to the beam flanges. The specimen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series: the TS series specimens were reinforced with T-shaped stiffeners only; those in the TSD series had RBS beams in addition to the stiffeners; and those in the TSH series had small holes in the stiffeners. The test results presented in terms of the ductility capacity of the test specimens. All the specimens developed plastic rotations in excess of 3% rad, suggesting that the ductility capacity of the specimens exceeds the requirements for special moment frame connections in the AISC seismic provisions. The tapered horizontal stiffener elements, RBS cutouts and the horizontal stiffener holes were effective in reducing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at the tip of the horizontal element. However, some of the specimens failed by a premature fracture in the HAZ of vertical element welds, suggesting that in designing the T-stiffeners strain hardening should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