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异常动脉供血的血管造影表现及肝癌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方法2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介入治疗术中见癌肿异常动脉供血者,对其行选择性插管化疗栓塞治疗。结果本组肝动脉解剖变异6例;肝外营养动脉30支,其中肠系膜上动脉13支,右膈下动脉7支,胃左动脉5支,右肋间动脉2支,胃十二指肠动脉2支,脾动脉1支,2例同时有2支侧支动脉供血;30支异常供血动脉中28支成功行选择性插管化疗栓塞。结论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应重视肝动脉供血变异及肝外侧支供血动脉的存在,并行化疗药物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外动脉供血情况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6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在我院行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中发现肝外动脉供血并进行化疗栓塞的12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外动脉供血情况,并随访观察疗效。结果同期有5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多次TACE治疗,其中129例患者先后在第1~7次TACE术中发现肝外动脉供血并进行插管化疗栓塞。129例患者中共见158支肝外供血动脉,分别是膈下动脉69支、肠系膜上动脉45支、胃左动脉30支、胃十二指肠12支及右肾上腺动脉2支。首次行肝外供血动脉化疗栓塞后完全缓解7例(13.2%),部分缓解82例(63.6%),疾病稳定24例(18.6%),疾病进展6例(4.7%),缓解率为76.7%。在多次TACE治疗后肿瘤进展的28例患者中,缓解率为75.0%。随访3~19个月,生存时间1年以上者96例(74.4%)。结论原发性肝癌的肝外血供较为常见和多变,对原发性肝癌肝外供血动脉进行化疗栓塞能有效提高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多次TACE术后肝外侧支循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经多次肝动脉化疗栓塞后肝外侧支循环形成情况。方法对38例经多次(4次以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癌病灶血供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患者中有20例产生肝外侧支循环,占52.6%,其中尤以来自右侧膈动脉多见,为10例,占26.3%。结论肝外侧支循环在经多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的肝癌病灶供血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癌多次TACE术后肝外侧支循环分析(附38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经多次肝动脉化疗栓塞后肝外侧支循环形成情况。方法:对38例经多次(4次以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癌病灶血供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患者中有20例产生肝外侧支循环,占52.6%,其中尤以来自右侧膈动脉多见,为10例,占26.3%。结论:肝外侧支循环在经多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的肝癌病灶供血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肝外侧支血供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外侧支血供的特点和介入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原发性肝癌多次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患者343例,对存在肝外侧支供血的病例,采用选择性插管或应用微导管超选择性插管进行肿瘤的介入栓塞治疗。结果:71例患者共有83条肝外侧支动脉,发生率为20.7%(71/343)。包括右膈下动脉(41.0%)、胃十二指肠及网膜动脉(18.1%)、右肾上腺或肾包膜动脉(12.1%)、胆囊动脉(8.4%)、肋间动脉(6.0%)、肠系膜上动脉分支(4.8%)、腰动脉(3.6%)、胃左动脉(3.6%)和右内乳动脉(2.4%)。对这些动脉的选择性插管成功率为92.8%(77/83)。所有插管成功的动脉均进行了化疗栓塞或单纯的碘化油栓塞。结论:原发性肝癌多次化疗栓塞后,需要重视肝外侧支血供的存在并给予超选择性栓塞治疗,对于提高肝癌的介入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并下腔静脉-右心房癌栓的DSA表现及其在经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12例肝癌并下腔静脉-右心房癌栓患者,行动脉造影确定肿瘤供血动脉并化疗栓塞治疗;同时行下腔静脉造影评价下腔静脉及右心房狭窄情况和周围侧支循环情况。结果下腔静脉-右心房癌栓供血动脉包括肝右动脉(7/12)、肝左动脉(6/12)、右膈下动脉(5/12)、左膈下动脉(1/12)、胃左动脉(1/12)及肋间动脉(1/12),8例造影表现为典型的"条纹征";下腔静脉狭窄程度85%~100%;周围可见丰富的侧支循环,右心房内可见典型的充盈缺损。结论动脉造影可以及时准确地评价下腔静脉-右心房癌栓的供血情况,肝外侧支血管在癌栓的供血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肝动脉解剖变异和肝癌多支供血及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140例肝癌行介入治疗前常规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邻近膈肌病灶加作选择性膈下动脉造影,分析造影图像。结果:肝动脉常见型113例(80.8%),变异27例(19.2%)。病灶单纯由肝动脉供血92例,48例存在除肝动脉外的多支血管供血。结论:熟悉肝癌的血供特点可指导术者方便快捷插入导管,发现除肝动脉外的供血动脉,并给予化疗栓塞以确保疗效。  相似文献   

8.
病例 男,46岁,以"肝癌第4次介入术后6月余"为主诉人院.患者丙型肝炎病史10年余,3年前发现肝硬化及肝癌,前后4次行肝癌动脉化疗栓塞术.查体:无肝掌及蜘蛛痣,腹部膨隆,全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入院实验室检查示:AFP 3.42 ng/mL.入院CT检查平扫示肝S6-7段交界处见大小约43 mm×52 mm的肿块影,肿块靠外侧见新月形碘油缺损区(图1a),增强后碘油缺损区动脉期较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减低(图1b~1d).术前行常规肝固有动脉造影,肝脏内未见确切肿瘤染色(图2a).考虑存在肝外肿瘤供血,行左肾动脉造影示右膈下动脉发自左肾动脉(图2b),采用微导管超选至右膈下动脉行右膈下动脉造影示右侧膈下动脉显示清晰,并肝内见片状肿瘤染色(图2c).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异常血供临床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异常血供的发生率、来源、形式及对提高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疗效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0年行TACE治疗的14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成功后,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寻找肿瘤的供血血管,对存在异常血供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异常血供24例(16.1%);异常血供的来源有:肠系膜上动脉、膈下动脉、右肋间动脉、胃左动脉、胃十二肠动脉、副肝动脉及腹主动脉的直接分支血管;供血形式有:(1)迷走肝动脉;(2)多重血供;(3)介入后血供异常;(4)副肝动脉。结论 原发性肝癌存在异常血供比较常见,其来源及供血形式多样、复杂,肠系膜上动脉的参与率较高。TACE时应注意多方寻找,只有尽可能对所有供血血管进行化疗灌注和/或栓塞,才能提高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肝癌 (简称肝癌 )的经导管治疗包括肝动脉药物灌注和肝动脉化疗栓塞 ,是目前肝癌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应用选择性血管造影 ,明确病变部位、性质及血管解剖后 ,利用插入的导管将抗癌药或混有抗癌药的人工栓塞物有目的地注入到肝癌供血动脉内 ,使肿瘤处于持续高浓度抗癌药中和 (或 )使肝癌供血动脉发生闭塞 ,中断供血 ,以期达到治疗肝癌的目的。1 理论根据正常肝脏具有双重血供 ,75%来自门静脉 ,2 5%来自肝动脉。肝癌血供的 90 %~ 95%来自肝动脉 ,因此阻断肝动脉后 ,肝癌血供减少 90 %以上 ,致使肿瘤坏死 ,而正常肝实质血供仅减…  相似文献   

11.
膈下动脉参与肝肿瘤供血的介入治疗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 评价经导管做膈下动脉(IPA)栓塞化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对148例IPA参与肝肿瘤供血患者进行了196例次TACE,其中主要栓塞IPA占11.5%。做肝恶性肿瘤TACE时先用碘油-抗癌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然后注入明胶海绵碎粒。观察内容有既往治疗史、IPA参与肿瘤供血的表现、肿瘤部位、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首次接受TACE者22例(14.9%),既往曾做多次TACE者87例(58.8%),曾接受其他治疗(超声波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治疗、肝脏外科手术)者占26.3%。肿瘤位于接近肝脏表面者占91.9%,其中位于第7段者占54.7%。栓塞IPA的技术成功率为100%,异常造影表现有IPA管径增粗、肿瘤染色(100%)、非肿瘤性染色(43.2%)、IPA与其他动脉形成交通支(37.8%)和IPA-静脉瘘(10.8%)。治疗后复查CT显示肝肿瘤完全被碘油充填者占94.6%,血AFP下降至正常范围占82.7%。与栓塞IPA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1%。结论 任何位于接近肝脏表面的肿瘤都可能接受IPA供血。对参与肿瘤供血的IPA进行化疗栓塞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血供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血供。方法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 3 1例 ,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CT血管造影观察其血供 ,化疗检塞术后 4周行碘油CT复查。结果 本组 3 1例中 2 8例为单纯肝动脉供血 ,3例为肝动脉和侧支动脉供血 ,未见门脉供血。单层动态扫描时间 密度曲线显示 :癌组织在CTHA显著强化 (P <0 .0 5 ) ,在CTAP无显著强化 (P >0 .0 5 ) ;单层动态扫描与术后碘油CT的肿瘤最大截面积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中晚期肝癌以肝动脉供血占绝对优势 ,部分可见侧支动脉供血 ,未见门脉血供。  相似文献   

13.
背景:亚毫米CT扫描速度极快,有效减少了运动伪影,分辨力极高,可以观察到内径在1mm以下的小动脉。目的:采用亚毫米CT观察肝外胆管的供血小动脉。方法:纳入因各种原因需行上腹部亚毫米CT血管造影患者54例,利用连续薄层源图像观察,辅以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观察小动脉起源、支数、分布优势,同时测量胆总管直径。结果与结论:54例图像中胆总管均为1支,走行无特殊,其中51例能观察到胰十二指肠上动脉,伴行于胆总管下段;其中7例胰十二指肠上动脉与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吻合成动脉弓,亦伴行下段胆总管;上段供血小动脉中11例为胆囊动脉近段,14例发自右肝动脉,2例发自肝固有动脉,1例发自肝总动脉,1例发自左肝动脉。下段胆管供血小动脉占优势者39例,上段供血小动脉占优势者10例,其余5例较为均衡。54例胆总管内径4-24(11.0±5.8)mm。表明胆总管上段供血脆弱,因此该区术中不宜盲目分离、结扎小血管;对于胆石症与肝胰良恶性占位的中老年患者,术前行上腹部CT血管造影检查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研究原发性肝癌(HCC)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无碘油沉积区的血液供应,以判断TACE后疗效,并对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 19例HCC患者(24个病灶),接受25次TACE后行MS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根据动态增强表现将无碘油沉积区的血液供应分为四种类型:动脉供血型、门静脉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及少血供型.结果 19例患者(24个病灶),经过25次TACE后无碘油沉积区的血供情况为:动脉供血型11个病灶(45.83%),双重供血型11个病灶(45.83%),乏血供型2个病灶(8.33%);动脉期MSCTA中22个富血供型病灶中有18个病灶有明显的肿瘤供血动脉(81.8%),19例患者中发现寄生动脉5例,右膈动脉3例,胰十二指肠动脉1例,胸廓内1例.结论 MSCT三期扫描及动脉期MSCTA可以很好地评价无碘油沉积区肿瘤病灶的供血情况,对判断TACE后疗效及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利用 16 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膈下动脉的显示,评价其在显示膈下动脉特别是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肝外营养血管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 47 例未经治疗的原发性巨块型肝细胞癌(肝细胞癌组)和 78 例腹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对照组)患者的腹部 CTA 资料,对所有图像分别采用MIP、CPR和VR三种重建技术观察其显示双侧膈下动脉的能力,并测量其右侧膈下动脉的直径.结果 三种重建方法显示膈下动脉的能力有显著性差异,MIP明显优于CPR及VR,CPR又优于VR.肝细胞癌组右侧膈下动脉的平均直径为2.3±0.3 mm(1.6~2.8 mm),对照组右膈下动脉的平均直径为2.1±0.3 mm(1.2~2.8 mm).肝细胞癌组有膈下动脉的直径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6 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快速、精确、非损伤性的显示双侧膈下动脉,能显示膈下动脉参与供血的直接征象(有分支进入瘤内)和间接征象(膈下动脉增粗),在肝细胞癌病人TACE术前方案的制订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静脉瘤栓(HVTT)、下腔静脉瘤栓(IVCTT)或右心房瘤栓(RATT)的影像学特点和介入、手术切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HVTT+IVCTT+RATT 9例,HVTT+IVCTT 9例,HVTT+RATT 1例,IVCTT+RATT 1例.16例行肝动脉造影,提示15例瘤栓为肝动脉供血.15例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其中2例行Ⅱ期切除+IVCTT摘除术,1例介入前行肝癌局部高温固化术.生存时间为7 d~75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结论 HVTT、IVCTT和RATT的诊断主要依据综合影像学检查.由于瘤栓的肝动脉供血的特点,肝动脉化疗栓塞可使其坏死、缩小甚或消失.对肝癌病灶较局限、肝功能良好和肺部无转移的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可明显延长其生存期.少数患者可争取Ⅱ期切除.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腹腔动脉血管成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腹腔动脉的能力。方法  37例病人行腹腔动脉多层面螺旋CT血管造影。平扫后行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 ,动脉期参数为层厚 3.2mm ,重建间隔 1.6mm ,螺距 1.2 5 ,延迟时间 2 5s ,对比剂量 70~ 90ml,动脉期数据传入工作站行最大密度投影法和容积显示法重建。结果  34例常见型腹腔动脉 ;1例肝固有动脉缺如 ,2例富血供肝细胞癌 ,其中 1例肝左叶癌见肝左动脉供血 ,1例肝右叶癌见肝右动脉供血 ,供血动脉增粗毛糙。所有腹腔动脉的CT血管造影显示情况为脾动脉 10 0 % ( 37/37) ,肝总动脉 10 0 % ( 37/37) ,肝固有动脉 10 0 % ( 36/36) ,肝右动脉 90 % ( 31/37) ,肝左动脉 89% ( 30 /37) ,胃左动脉 60 % ( 2 0 /37) ,胃十二指肠动脉 90 % ( 31/37)。最大密度投影法和容积显示法的显示能力相当 ,t=1.441,P =0 .2 0 0 (配对t检验 )。结论 腹腔动脉的CT血管造影是可行的 ,最大密度投影法和容积显示法的显示能力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