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冲击伤是核武器和常规武器战争中常见的一种损伤。我国高原地区边界线长 ,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本研究利用生物激波管内置小型减压舱 ,复制大鼠高原冲击伤模型 ,探讨高原冲击损伤特点 ,为其早期救治提供一定的依据。作者将体重在 90 g~ 2 1 1 g ,雌雄不限的 90只Wistar大鼠分为四组 ,Ⅰ组 4 0只 ,暴露于环境大气压5 3.99kPa ;Ⅱ组 2 0只 ,暴露于环境大气压 6 1 .33kPa ;Ⅲ组 2 0只 ,暴露于环境大气压 96 .6 0kPa ;Ⅳ组 1 0只 ,暴露于 5 3.99kPa,将Ⅰ、Ⅱ、Ⅲ组用BST -1型生物激波管致伤 ,冲击波超压峰值为 1 90 .4kPa。正压持续时间 1 …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冲击波超压对大鼠血脑屏障(BBB)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爆后15min、12h、24h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5只.应用爆炸冲击波致伤大鼠,采用伊文思蓝(EB)静脉注射,荧光显微镜下定性、脑组织伊文思蓝光密度计法定量观察BBB的开放情况.结果 在超压作用后15min大鼠全脑呈现广泛的BBB开放,EB荧光斑沿着毛细血管走行方向呈网纹状开放,越靠近皮层开放越明显;随超压作用时间的延长,荧光斑数量由内到外逐渐减少.脑组织伊文思蓝含量的变化过程与荧光显示BBB的改变相一致,15min组的脑组织EB含量为33.04±5.36mg/g,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 超压可致大鼠全脑BBB广泛损伤,且此损伤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摸索爆炸冲击波导致脊髓损伤的超压范围,建立实验室条件下脊髓爆震伤模型,探讨脊髓爆震伤的致伤特点。方法采用10 g的单质锰炸药(RDX)为水下爆源,随机取18只大鼠,通过手术将脊髓暴露后,将大鼠固定于封水仓内,仅椎板切除段脊髓外露于冲击波作用之下,最后按照冲击波到达脊髓表面的超压峰值为10、5、3 MPa分为3组致伤,同时检测冲击波的正压作用时间。另将12只大鼠随机分为致伤组和对照组,致伤组大鼠按照已选定的冲击波超压强度下爆炸致伤,观察伤后全身及脊髓的病理学变化。结果水下爆炸距离0.3、0.8、1.5 m测得的冲击波超压峰值分别为10、5、3 MPa,冲击波超压峰值为3 MPa时可造成大鼠双后肢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潜伏期延长1.0 ms或波幅下降50%,而不致大鼠死亡。病理学显示脊髓内可见大量散在的出血坏死灶。结论水下爆炸冲击波超压峰值为3 MPa时,能够建立大鼠开放式可控性脊髓爆震伤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某战斗部静爆致伤动物后的伤情特点.方法 选用西北健康成年山羊20只,雄性,体重为(25±5)kg,布放前进行动物编号、称重,状态检查.将山羊围绕爆心呈扇形布放于距离爆心15~90m不同位置地面,爆炸后检查山羊伤情,光镜下检查组织器官的病理学改变,采用校正损伤严重度指数(ASII)对山羊进行损伤严重度的医学评估.结果 20只山羊死亡11只,存活9只,总体致死率为55%,其中15、20、23、25、27m处山羊全部死亡,30m处死亡1只,35、40、50、70、90m处山羊均存活.通过大体解剖观察和创伤评分发现,距离爆心≤30m处山羊损伤程度为重度伤,35~50m处为中度至轻微损伤,>50m处无损伤.存活山羊病理检测结果显示距离爆心30m和35m处山羊肺脏重度出血、肺泡扩张、肺间质血管充血和肺泡腔内水肿;距离爆心40m和50m处山羊肺脏中度出血、肺泡扩张;>50m处山羊脏器病理检查未见异常.结论 静爆对山羊的致死半径为30m,致伤半径为50m,所有死亡山羊的致死原因主要来自爆炸瞬间产生的超压冲击波.  相似文献   

5.
水下冲击伤防护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水下冲击伤防护的可行性和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为研制水下冲击伤的防护服奠定基础。方法 50只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防护组,分别将动物成对置于离爆心5.00、7.50、8.75、10.00、12.50、15.00、17.50m处,用200gTNT炸药球进行水下爆炸,采用压力传感器测试水下冲击波的物理参数。观察伤后6h动物的存活情况和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自行研制的防护装置对水下冲击伤具有明显的防护作用,尤以对水下冲击伤的靶器官肺和胃肠道最为明显,使用防护装置后其总伤情降低了2~3级。结论 防护装置可大大减轻水下冲击伤的伤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原寒冷环境腹部肠管火器贯通伤后体温、弹道细菌学变化及药敏情况。方法 将20只2~3个月龄(体重30~35 kg)实验猪以随机数字法分为高原寒冷组(HC组)及平原常温组(LN组),每组10只。分别将两组实验猪放置于西北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内,HC组调节海拔高度6000 m(大气压47.33 kPa,空气氧分压为9.87 kPa)温度10℃,LN组调节海拔高度800m(大气压89.87 kPa,空气氧分压为18.8 kPa)温度25℃,停留48 h;麻醉后将其以腾空站立位悬吊于靶场,用半自动手枪射击实验猪右下腹部,致伤后简单包扎返回实验室,分别在2、4、8、12、24 h取弹道内部1 cm深的组织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实验。结果 HC组在伤后2、4、8 h时间点体温均显著高于LN组(P<0.001)。LN组体温在24 h超过H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组与LN组伤后弹道入口和弹道出口细菌均大量增殖,除HC组弹道出口12、24 h较前一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对比前一时间点细菌增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  相似文献   

7.
1969年Piper首先报导WR-2721后,许多学者对它的抗辐射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它不仅对骨髓型放射损伤而且对肠型放射损伤和中子损伤均有较好作用。本文在观察不同药量防护效果的同时,观察了在大剂量照射时的最低有效用药量,并以此复合应用青、链霉素,观察其防护效果。材料与方法实验动物为本院繁殖的LACA雄性小鼠,日龄70—80天,体重23—28克。照射条件 ~(60)COγ线一次全身照射,给药组为1000—3000拉德,对照组为1000—1800拉德。剂量率为71.89—64.42伦/分。用药方法 WR-2721按所需的浓度配成水溶液,照前15分钟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2  相似文献   

8.
近年发现己酮可可碱(PTX)具有抑制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在损伤部位的聚集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本实验旨在探讨PTX对急性肺损伤(ALT)的防护机制并观察其防护效果,以及治疗急性肺损伤的可行性。一、材料与方法1.模型制作及分组:雄性Wistar大鼠102只,体重200~350g。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动物所提供。大鼠以质量浓度为30g/L的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注射麻醉。对照组(NS组)36只:舌下静脉注射(9ml/kg)等渗盐水。内毒素组(LPS组)36只:舌下静脉注射LPS(5mg/kg)(LPS055B5,美国Sigma公司)。治疗…  相似文献   

9.
方舱式机动医疗系统超压集体防护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建立一种方舱式机动医疗系统对大气环境中有毒有害生物、化学及放射性物质超压防护的技术体系。方法:按照监测预警、报警控制、滤毒净化、建立超压、超压监测5个控制环节进行设计,采用中央集中监测与报警控制、各分布式舱室终端同时动作响应的工作模式实现超压集体防护。结果:该防护系统能对大气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监测预警,能使单舱和系统各舱连接使用时分别建立并保持300Pa和130Pa以上的超压防护,并能实时监测各舱内的超压状态。结论:方舱式机动医疗系统的超压集体防护系统能对大气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实施有效防护。  相似文献   

10.
电离辐射可以引起血液成份中某些重要巯基发生氧化,而抗氧化剂维生素E和自由基清除剂半胱氨酸可以防护这类辐射损伤.探讨了维生素E和半胱氨酸单独或联合用药,γ射线全身照射大鼠时对血液学指标变化的影响实验用72只170g~230g雄性大鼠随机分成五组:①正常对照组;②单纯照射组;③照射+维生素E组;④照射+维生素E+半胱氨酸组;⑤照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复制冲击波和液体火箭推进剂中毒致冲毒复合伤的动物模型。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92只,随机分为7组①冲击伤组;②偏二甲基肼(UDMH)组;③四氧化二氮(N  相似文献   

12.
发泡镍对肺冲击伤的防护效果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激波管,探讨了发泡镍对肺冲击伤的防护效果和防护机理。结果表明,发泡镍可明显减轻肺冲击伤的程度,降低死亡率。发泡镍的防护作用可能与其降低冲击波超压峰值、延长正压上升时间和缩短正压作用时间有关。结果提示发泡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冲击伤防护材料。  相似文献   

13.
破片对冲击伤伤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破片对冲击伤伤情的影响。方法 成年杂种狗 36只 ,依据破片和冲击波的物理参数分别复制轻度冲击伤、中度冲击伤、肢体高速破片伤 ,高速破片与轻度和中度冲击伤复合的复合伤 ,低速破片与中度冲击伤复合的复合伤。冲击组用BST I型生物激波管致伤 ,用 0 .4 8g三角形破片致肢体破片伤 ,用BST I生物激波管致伤后立即行破片致伤制作复合伤。观察伤后 2 4小时形态学和肺体指数改变。结果高速破片对中度冲击伤具有加重作用 ,加重效应主要发生在肺脏 ,伤情可加重一个等级 ;高速破片对轻度冲击伤和低速破片对中度冲击伤未见加重效应。结论 肢体高速破片对中度肺冲击伤具有加重作用 ,这对爆炸伤伤员的液体复苏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烧冲复合伤合并海水浸泡对犬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烧冲复合伤合并海水浸泡对血管内皮细胞影响的原因和机制 ,为海水浸泡伤早期救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建立烧冲复合伤的犬实验模型 ,致伤后将犬随机分为非浸泡组和浸泡组 ,将浸泡组犬在海水中浸泡 4小时后捞出 ,然后于伤后 4、7、10、2 0小时和 2 8小时分别取血检测循环内皮细胞 (CEC)以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的变化。非浸泡组除不浸泡海水外 ,余检测时相及指标同浸泡组。结果 非浸泡组在致伤后 4小时CEC和vWF明显增高 (P <0 .0 5 ) ,而浸泡组于伤后 4、7、10、2 0小时和2 8小时的CEC和vWF均明显增高 (P <0 .0 5或P <0 .0 1) ;组间比较发现浸泡组从伤后 4小时至 2 8小时各指标均与非浸泡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烧冲复合伤合并海水浸泡伤后可引起全身EC急性损伤 ,并且这种损伤比单纯烧冲复合伤 (不浸泡 )更严重 ,更持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原冲击伤的伤情特点.方法 成年SD大鼠130只,雌雄各半,分别暴露于环境压力53.99、61.33、65.60、96.60kPa,然后用BST-1型生物激波管致伤,各组驱动段压力均为3.8MPa.观察现场至伤后6小时动物存活情况和大体形态学改变.结果 随环境气压降低,冲击波引起的大鼠死亡率明显增加,肺损伤程度明显加重.伤后6小时,53.99、61.33、65.60、96.60kPa暴露组的死亡率分别为40%、16.67%、0、0.肺出血和肺水肿的程度随环境气压降低而明显加重,平均肺体指数分别为1.17%、1.08%、0.92%、0.71%.结论 高原环境可降低动物对冲击波的耐受性,高原冲击伤的死亡率和肺损伤程度较低海拔地区更高.  相似文献   

16.
水下冲击波和空气冲击波传播速度及物理参数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目的 对比研究水下冲击波和空气冲击波的传播速度和物理参数。方法 分别用200、500和l000gTNT进行水下和空气中爆炸,用美国PCB公司生产的压力传感器测定冲击波物理参数,分析冲击波的传播速度、超压峰值、正向持续时间和冲量。结果 水下冲击波传播速度快、峰值压力高、冲量较大,但持续时间短,同空气冲击波相比,传播速度为空气冲击波的3.70~4.30倍,超压峰值为227.15~247.86倍,冲量为8.48~11.80倍。结论 水下冲击波较空气冲击波传播速度快,峰值压力高,冲量大,这对评价水下冲击伤伤情和防治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复制四氧化二氮(N2O4)及偏二甲基肼(UDMH)混合气体爆炸致冲毒复合伤模型,并研究了该模型致伤后大鼠血气的变化。方法:采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先置于生物激波管冲击致伤。然后置于自制染毒 柜,先后吸入UDMH及N2O4,吸入时间均为15min。造成中致重度冲毒复合伤模型。在伤前、伤后3、6、12、24、48和72h右颈总动脉插管,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冲击伤及偏二甲基肼与四氧化二氮同时吸入致冲毒复合伤动脉血氧分压下降持续时间最长,下降最为显著,恢复较前两组慢。pH值变化与此类似。结论:冲击伤合并HUDMH及N2O4气体同时中毒对血气的影响较冲击伤加单一气体中毒变化显著;呼吸道特别是肺的损伤是火箭推进剂冲毒复合伤动物血气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兔视网膜冲击伤的疗效。方法:采用BST-Ⅲ型生物激波管建立视网膜冲击伤兔模型,将24只兔随机分为2组:(1)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组(0.5mg/kg);(2)生理盐水对照组。结果: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组除眼前节炎症消退较快外,视网膜病变的吸收、病理改变及视网膜电图b波波幅的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小剂量地塞米松对眼外伤后炎症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视网膜功能的恢复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压氧、山莨菪碱和地塞米松对高原冲击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SD大鼠清醒状态下置于高原冲击伤实验平台内,减压至海拔3500m维持6h,然后用BST-Ⅰ型生物激波管致伤,冲击波超压峰值为(343.5±4.176)kPa,伤后按下述分组处理:A组为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B、C、D为处理组,分别于伤后0.5h和3h给予高压氧(2个标准大气压)、山莨菪碱(1mg/kg)和地塞米松(1mg/kg)、高压氧与山莨菪碱和地塞米松联合应用处理。观察大鼠伤后6h的死亡率、动脉血气变化和肺形态学改变。结果 A、B、C、D组的死亡率分别为40.7%、17.4%、24.0%和14.3%,D组与A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aO2分别平均为(65.250±11.311)、(82.286±5.908)、(72.625±11.783)和(85.125±7.322)mmHg,B组、D组与A组比较P<0.01;SaO2分别平均为(90.5±4.840)%、(95.429±1.339)%、(93.625±2.925)%和(95.750±0.661)%,B组、D组与A组比较P<0.01,C组与A组比较P<0.05;肺出血和肺水肿程度,B组、D组与A组比较有所减轻,C组与A组比较有所加重。结论高压氧、山莨菪碱和地塞米松及高压氧与山莨菪碱和地塞米松联合应用对高原冲击伤大鼠的治疗有效,其中以高压氧与山莨菪碱和地塞米松联合应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