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 72例子宫内膜癌病理分析 ,以探讨其早期诊断及术后病理指导下的治疗。方法 用分段诊断性刮宫活检而确诊。结果 分段诊断性刮宫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阳性率可达 94%~ 97.5 %。结论 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可大大降低其死亡率 ,延缓生命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72例子宫内膜癌理分析,以探讨其早期诊断及手术病理指导下的治疗。方法 用分段诊断性刮宫活检而确诊。结果 分段诊断性刮宫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阳性率可达94% ̄97.5%。结论 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可大大降低其死亡率,延缓生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子宫内膜癌发病的高危因素,探讨其早期诊断的手段。方法对42例子宫内膜癌的病史、临床表现、诊断技术及病理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占同期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的38.1%,不规则子宫出血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其次是阴道排液增多。不孕病人及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长期受无孕激素桔抗的雌激素刺激是本病的高危因素。结论诊断性刮宫及超声波探查对诊断及分期是必不可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宫腔镜检查及诊断性刮宫对绝经后子宫出血(PMB)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PMB患者临床资料,按诊查方法分为宫腔镜检查组96例(先行宫腔镜下诊断,再行镜下定位活检)和诊断性刮宫组81例(先行分段诊断性刮宫,再行宫腔镜活检)。比较两者与最终病理结果的符合率。结果:绝经后子宫出血的原因依次为,萎缩性子宫内膜56例(31.6%),子宫内膜息肉36例(20.3%),子宫内膜增生症21例(11.9%),增生/分泌期子宫内膜18例(10.2%),子宫内膜癌17例(9.6%),子宫内膜炎15例(8.5%),子宫黏膜下肌瘤14例(7.9%)。宫腔镜检查组和分段诊断性刮宫组的诊断与病理结果的总符合率为89.6%(86/96)和67.9%(5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检查安全可靠,诊断宫腔内病变准确率高,结合镜下定位活检可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癌,优于传统诊刮术,是绝经后子宫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宫腔镜检查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宫腔镜检查,镜下子宫内膜活检,对234例绝经后子宫出血妇女经宫腔镜为宫内膜癌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34例绝经后子宫出血妇女中经宫腔镜检查后共行病理组织学检查179例,其中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22例(12.29%)本组病例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可凝癌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符合率为81.48%。子宫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其年龄及绝经年限分布比较均有显著  相似文献   

6.
赵淑芳  刘智荣  张恒  朱清 《癌症进展》2018,16(7):914-916
目的 探讨应用子宫内膜采集器行液基细胞学检查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行子宫内膜检查的子宫内膜癌高危患者89例,应用子宫内膜采集器行液基细胞学检查,同时行诊断性刮宫组织学检查.结果 经诊断性刮宫组织学检查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11例,非子宫内膜癌患者有78例;子宫内膜采集器与诊断性刮宫的取材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采集器的采集时间短于诊断性刮宫,出血量和VAS评分均低于诊断性刮宫(P<0.05);液基细胞学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73%、96.15%、72.73%和96.15%.结论 应用子宫内膜采集器行液基细胞学检查对子宫内膜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使用子宫内膜采集器具有出血量少、疼痛轻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与诊断性刮宫在诊断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以期正确分期并制定治疗方案及手术范围。方法 对该院2000年至2004年收治的子宫内膜癌52例的超声及诊断性刮宫和手术后病理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符合率为73.1 %;子宫颈累及、子宫肌层浸润符合率为34.6 %和32.7 %;诊刮符合率为84.6 %;分段诊刮对子宫颈受累符合率为72.3 %;术中剖视判断子宫颈受累及深浅肌层浸润深度符合率为60.3 %、39 %和80.4 %。结论 对于40岁以上不规则阴道出血和月经紊乱者,应常规超声检查及配合诊刮或宫腔镜检查则可提高内膜癌的诊断符合率,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均有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宫腔刷及宫腔吸管采集子宫内膜的组织学诊断在子宫内膜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具有宫腔镜活检指征的患者,先采用宫腔刷刷取子宫内膜,再用宫腔吸管将脱落于宫腔的子宫内膜吸出,对两者获取的子宫内膜"有形成份"经石蜡包埋后进行组织学诊断,同时行宫腔镜活检进行组织学诊断.以宫腔镜活检的组织学诊断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联合采样中子宫内膜"有形成份"的检出率以及对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150例患者中,联合采样获取子宫内膜"有形成份"92例,检出率为61.33%.经宫腔镜活检确诊癌前病变11例及子宫内膜癌15例.15例子宫内膜癌中,联合采样"有形成份"组织学诊断14例,诊断符合率为93.33%、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99.26%.结论 联合应用宫腔刷及宫腔吸管可提高样本检出率,有利于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宫腔刷取子宫内膜"有形成份"有利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宫腔镜对子宫内膜癌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增厚的患者共120例。按患者意愿,60例行宫腔镜检查及活检,60例行诊刮术,对比分析两组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的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结果宫腔镜和病理检查诊断总符合率为90.0%(54/60),诊断性刮宫和病理检查诊断总符合率为78.3%(47/60),两组诊断符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65,P=0.034)。宫腔镜检查的特异度高于诊断性刮宫(P0.05)。结论宫腔镜对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筛查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宫腔镜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受累价值及与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9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诊断性刮宫及宫腔镜检查.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统计两种检查对临床分期诊断符合率、宫颈浸润诊断效能及宫腔镜检查子宫肌层浸润诊断符合率,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受累影响因素,自手术当日起进行12个月随访跟踪,...  相似文献   

11.
阴道超声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阴道超声探头对59例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于诊断性刮宫术之前进行盆腔扫查,测量子宫内膜厚度,观察内膜的声借图改变特点以及评估肌间有无癌灶浸润,并与手术后病理学诊断进行对照。结果:病理诊断子宫内膜癌52例,阴道超声诊断内膜癌43例。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8.85%和71.43%,阳性预测值95.35%。结论:阴道超声叙说车种无创  相似文献   

12.
宫腔细胞学检查筛查子宫内膜病变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采集子宫内膜细胞,进行宫腔细胞学检查,筛查子宫内膜病变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6月~2004年10月于我院肿瘤门诊就诊的有症状或存在高危因素的50例病人,同时进行宫腔细胞学检查和分段诊断性刮宫术,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取材满意率、诊断结果、出血量及疼痛感觉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应用宫腔细胞学检查和分段诊断性刮宫术,在筛查子宫内膜病变方面,在取材满意率、诊断结果符合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在出血量、疼痛感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宫腔细胞学检查在诊断子宫内膜癌及诊断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方面分别具有81.8%、78.6%的敏感性以及97.2%、93.9%的特异性。结论:应用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采集子宫内膜细胞。进行宫腔细胞学检查,筛查子宫内膜病变是完全可行的,并且具有简单方便、易于操作、出血量少、几乎无痛等优越性,适用于症状人群及高危人群的常规筛查,在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方面起到了很好的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陶敏芳  朱佩英  李萍  郑哲 《肿瘤》2004,24(2):200-200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呈逐年增加趋势.临床诊断主要采用诊断性刮宫及超声辅助检查.本研究是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中的价值,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活检方法对子宫内膜癌手术前后诊断差异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术前诊断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临床分期、手术-病理分期、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单纯分段诊刮术组(A组)70例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符合率82.9,子宫腔镜辅助下分段诊刮术组(B组)66例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符合率9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手术前后分期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腔镜辅助下分段诊刮术诊断子宫内膜癌安全、可靠,优于单纯分段诊刮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endometrial cytology test,ECT)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09月就诊于我院肿瘤妇科的15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行细胞学检查的同时行诊断性刮宫术,另一组只行诊断性刮宫术。结果:以诊断性刮宫的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的灵敏度为91.49%,特异度为96.43%,阳性预测值为97.73%,阴性预测值为87.10%,诊断符合率为93.33%,与诊断性刮宫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P>0.05)。结论: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结果与诊断性刮宫基本一致,且取材满意度高、痛苦小、出血少,可以作为筛查子宫内膜癌的一线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以期正确分期并制定治疗方案及手术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和癌前病变147例临床和病理资料,术前行分段诊刮、常规诊刮、阴道B超、子宫腔镜下活检、CT检测,进行术前病理诊断及临床分期,术中剖视子宫判断肌层浸润深度和子宫颈受累情况,并与术后病理诊断比较.结果癌前病变在手术前后的诊断符合率为51.4%,内膜癌Ⅰ期72.3%,Ⅱ期50.0%,Ⅲ期12.5%,Ⅳ期0%.术前B超诊断子宫腔病变的敏感率为98.7%,内膜癌的符合率75.5%,子宫颈累及和子宫肌层浸润符合率分别为39.2%和36.5%.诊刮符合率为86.8%,分段诊刮对子宫颈受累符合率为73.9%.术中剖视判断子宫颈受累及深浅肌层浸润符合率为62.9%、40.7%和82.4%.术前子宫腔镜下活检符合率为100.0%.CT检查可正确诊断肌层浸润的深度(7/7)和腹腔脏器及淋巴结转移(3/3).结论对于40岁以上不规则阴道出血和月经紊乱者,应常规B超检查及子宫腔镜下分段诊刮,可提高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符合率.对于内膜癌患者行CT检查,可了解肌层浸润深度及腹腔脏器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术中标本剖视检查子宫颈及肌层浸润情况,并快速冰冻病理再次确诊子宫颈和子宫肌层浸润程度及组织学类型、分级,确定手术范围,进行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5例绝经后出现阴道出血症状患者的子宫内膜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灶以子宫内膜活检或刮宫病理证实。结果: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子宫内膜息肉诊断符合率为86.57%(58/67),子宫内膜增生过长诊断符合率为90.00%(27/30),子宫内膜癌诊断符合率为82.35%(14/17),病灶内RI值平均为0.42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其发病率呈上升及年轻化趋势[1].寻找一种有效快捷的早期诊断方法至关重要.本研究对20042010年收治的疑诊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对比分析宫腔镜与诊断性刮宫对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大约75%的Ⅰ期患者,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达80%~90%[1].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子宫内膜癌虽可通过诊断性刮宫于术前获得诊断,但不能提示其病灶的累及深度与范围.尽管MRI可对子宫肌层的浸润程度进行评估,但昂贵的费用却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盆腔MRI、分段诊刮、宫腔镜下刮宫结果与术后病理符合率,探讨三种术前检查方法在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 2019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科病房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 02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病例资料,对术前盆腔MRI、分段诊刮、宫腔镜下刮宫及术后病理结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手术前后各术前检查方案判断宫颈间质浸润的诊断指标及一致性。结果:MRI检查的阳性预测值(55.26%)、阴性预测值(93.72%)、符合率(90.03%)及约登指数(0.43)均高于分段诊刮(47.83%、87.50%、66.28%、0.408)及宫腔镜下刮宫(41.67%、92.52%、89.89%、0.20)。MRI检查与术后病理的一致性(κ=0.460)高于分段诊断性刮宫(κ=0.343)与宫腔镜下刮宫(κ=0.249)。分段诊刮判断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的误诊率达40.68%,宫腔镜下刮宫的漏诊率达76.74%。各术前检查方案中,MRI联合宫腔镜下刮宫检查的术前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相符率最高,I期96.07%,II期86.67%。结论:宫腔镜可直视宫颈部位有无异常,而MRI检查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判断宫颈间质浸润的情况,临床工作中应重视盆腔MRI检查联合宫腔镜下刮宫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分期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