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周易》象数思维方式与艺术思维方式有先天相似之处,本文以中国书画为代表来尝试说明中国艺术和象数的密切关系。《周易》象数跟中国书画的渊源,第一体现在书画的起源和《周易》卦象有不解之缘,第二体现在“观物取象”、“阴阳”、“玩”等“易”之精神对中国书画意识的深刻渗透,第三体现在历代书画家及其书画理论对“易理”、“易数”审美境界之追求。  相似文献   

2.
宗炳《画山水序》提出的“应目会心”说这一重要画论命题揭示了古代绘画创作的基本原理,不但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而且具有切实的应用价值.“应目会心”说的形成受《周易》“观物取象”说、“立象尽意”说及《乐记》“感物说”、“心本论”的影响,因而其思想渊源是儒家经学.“应目会心”说作为经典画论命题,对后世的绘画创作和理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雷 《理论月刊》2010,(1):16-18
《资本论》包含着大量的经济伦理方面的思想,尤其是关于经济正义问题的思考。从“物的人格化”到“人的人格化”体现着马克思经济正义观的人文关怀。“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重要命题为马克思经济正义观提供了现实路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资本论》所体现的经济正义观是现实的、革命的,有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4.
徐建芳 《求索》2008,(1):184-186
《周易》“贞”观对苏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处世哲学上,《周易》认为守持贞正就可防止凶险等情况发生,这是苏轼面临任何打击都能保持乐观旷达精神的心理定石之一;二是政治思想上,《周易》的“开国承家,小人勿用”等观念使苏轼认识到治国必须进用君子、驱除小人,端正人伦之道;三是文学思想上,《周易》的“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等使苏轼感悟到文章内容应正直端善,语言应平易规矩。  相似文献   

5.
六书理论是古代文字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研究字形结构不可或缺的部分,徐灏的六书观贯穿于其《说文解字注笺》中,是统摄该部著作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一些六书条例,如对“合体象形”的批判,开近代学者从古文字字形出发批判该说的先河.  相似文献   

6.
齐安瑾 《前沿》2013,(15):188-190
在当代的路遥研究中,很少有人梳理并总结路遥的创作观,这无疑淡化了路遥作品的思想性特征.《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路遥对自身文学创作的理论总结,从中可以发现路遥的创作观是以“现实主义精神”为核心,以生活观、乡土观、劳动观及个性与理想论为表现,这一创作观对当代文学创作及文艺评论都有着深刻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文气”的哲学基础入手 ,谈到儒道两种“养气”观的不同和在古典文论中的互补作用 ,以及“养气”的方法与途径 ,系统地分析了古代文艺心理学的“养气”观。  相似文献   

8.
刘艳青 《前沿》2010,(19):198-200
在各民族文论逐步走向交往与对话的今天,文论的相互译介是必不可少的活动,而术语的翻译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颇具特色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中的部分术语构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基石,中外学者对其广泛关注并积极进行研究和译介。但从笔者研究的几个译本来看,由于文化语境不同,其中的术语翻译仍难以避免地存在歧义与误解,有进一步探讨研究的必要。本文从中西方文论比较的角度就《文心雕龙》术语英译问题做出梳理和分析,以期推动中国古代文论术语与西方进行实质性对话。  相似文献   

9.
《周易·系辞》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虽然这里的“象”指的是卦象,是某种抽象的观念符号或图形,但已与当今抒情诗领域中言及的“意象”有几分相通之处。最早把“意象”二字连用于诗论中并且提出艺术思维以意象为中心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的创作总纲“神思篇”中认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后以“意象”论诗者逐渐多起来。在古代文论中,意象表现为情景物的交融,是艺术锤炼的结晶。而现代抒情诗对于意象艺术的重新认识和深入探讨则更多地有赖于西方象征派和意象派对意象的鼓吹与实践。意象派诗人认为意象是“呈现于瞬间…  相似文献   

10.
雷斌 《前沿》2010,(18):157-160
审美视点是诗人创作的起点,也应该是理论阐释的起点。“新诗二次革命”最深刻的命题之一就是要在诗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展开对话与重建。诗人把握现实的方式不同,会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世界,形成不同的话语,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诗歌的审美视点是独特的以物观物、’神与物游的观物感物方式和表达策略。中国新诗的审美视点是“以我观物”。由自我表现走向审美体验,以心观物,以心观心,化心为物,从而打通与中国传统诗学的隔膜,回应现代西方诗学的发展的潮音,是时代赋予21世纪中国新诗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政治观的批判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内容丰富、派别不同的政治观点中 ,儒家政治观起着主导的作用。王船山秉承儒家思想之大旨 ,从“公天下” ,“人治为主、法治为辅” ,“德教为主、刑罚为辅” ,“宽以养民、严以治吏” ,“擢举贤才、贵士、养士” ,“集权与分权” ,“民变”以及“华夷之辨”等方面 ,提出并阐发了自己的政治观体系 ,对中国古代政治观作了批判总结  相似文献   

12.
人和人类社会自始至终都是与时间同在、同一的,人的存在(此在)、人生恰恰是在时间之流中显现(或度量)出来的。"时"是《周易》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开创中国文化先河的《周易》是人文型时间观的缔造者。《周易》的"时"观显示出"人文性"、"时势性"和"应因性"等等特质。  相似文献   

13.
方志红 《求索》2008,(2):192-194
布衣文学观是钟嵘的根本文学观念。它在《诗品》中凸显为两点:一、打破门第观念,不拘一格选录诗人,尤以布衣寒士为主体,形成中国文学第一个布衣诗人群,奠定了布衣文学的中国文学主体地位。二、坚守布衣诗风,针对玄虚、繁密的流俗,提倡“骨气奇高”、“情兼雅怨”的诗“质”美趣。布衣文学观是关注生命的文学观念,它瞩目于生命精神的弘扬、生命的提升与安顿。  相似文献   

14.
人的本质问题,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永恒探讨的话题。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现实的人,从社会实践出发,系统地探讨了人的本质内涵,形成了科学的人本观。马克思科学人本观的形成,经历了早期的"自我意识"人本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的"类本质"人本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期的"社会关系总和"人本观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人的需要"人本观的长期逻辑演变。从文本学的角度系统梳理马克思科学人本观的逻辑进程,对于我们当今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文明观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界对《资本论》文明观的阐释重心经历了一个历史性波动的过程: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思维定势下,学界对《资本论》文明观的理解主要集中于揭示资本的野蛮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下,学界对《资本论》文明观的阐释主要体现于马克思关于市场经济普适文明的思想;而2007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学界对《资本论》文明观的阐释重心转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的揭示.从更长的历史周期来看,强化《资本论》中的商品文明、货币文明和资本文明研究,对于建构中国市民理性,促进中国社会转型,应具有更为重要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6.
“意象”这一概念在文论与书论中,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书论中的“意象”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古典美学概念,来源于《周易》及王弼的“立意以尽象”的阐释。而文论中的“意象”则是一个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并有着浓厚现代主义意味的文学概念。它们的内涵迥异,但都由“意”与“象”两个层面组成。  相似文献   

17.
佛教的“圆”观念,在中国古代文论“圆”范畴的建构与形成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作用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外来的印度佛教“圆”观与中国固有的“圆”观念相互融合,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圆”观念。然后是这一中国化了的佛教“圆”观念,又通过激活和强化中国人的“圆”观念的方式,以三种途径参与到中国古代文论“圆”范畴的建构中去。在经过文论家们的一番诗学化的改造和转化之后,佛教的“圆”范畴就转变为了审美的文论“圆”范畴了,“圆”也就因此而由一个普通的词,升华为一个文论的审美范畴了。  相似文献   

18.
“意象”这一概念在文论与书论中,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书论中的“意象”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古典美学概念,来源于《周易》及王弼的“立意以尽象”阐释。而文论中的“意象”则是一个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而有着浓厚现代主义意味的文学概念。它们的内涵迥异,但都由“意”与“象”两个层面组成。  相似文献   

19.
刘剑康 《湖湘论坛》2000,13(4):70-72
关于《孙子兵法》的产生时间及作者问题的讨论,可以说是个由来已久的旧话题了。 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孙子“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日:‘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又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孙子名武,春秋时齐国人,曾人吴为将军,其生活时代大约……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实践观被公认为是科学实践观。科学实践观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本质意蕴包含四个方面:实践是人与动物的异质点,实践是个人与社会的关联点,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的分合点,实践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