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前不同体质量指数(BMI)的双胎孕妇孕期体质量增长的适宜值,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313例双胎孕妇,按照中国肥胖问题研究专题组提出的判断标准,按孕前BMI将调查对象划分为4组:<18.5 kg/m~2为低体质量组(10例),18.5~24.0 kg/m~2为正常体质量组(192例),24.0~28.0 kg/m~2为超重组(93例),≥28.0 kg/m~2为肥胖组(18例)。按照IOM推荐的双胎足月孕期增重范围,分为增重不足组(120例)、增重适宜组(153例)和增重过多组(40例),研究孕期增重与母体并发症及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关系。选择孕周≥37周且活产双胎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2500 g的孕妇共计131例,计算不同BMI双胎孕妇孕期增重的P25~P75,确定孕期体质量增长的适宜范围。采用(印)χ(正)~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与孕前正常体质量组相比,孕前超重组及肥胖组均减少了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2500 g的风险[超重组((印)OR(正) 0.551,95%CI 0.334~0.909),肥胖组((印)OR(正) 0.321,95%CI 0.115~0.891)],孕前超重组出现新生儿窒息的风险减少((印)OR(正) 0.353,95%CI 0.151~0.826),但孕前肥胖可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印)OR(正) 3.914,95%CI 1.443~10.618)及子痫前期((印)OR(正) 5.147,95%CI 1.715~15.451)的风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2)与孕期增重适宜组相比,孕期增重不足增加早产((印)OR(正) 3.297,95%CI 2.000~5.433)和至少有1个为小于胎龄儿((印)OR(正) 2.732,95%CI 1.648~4.530)及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2500 g((印)OR(正) 3.922,95%CI 2.319~6.635)的风险,但是可降低剖宫产风险((印)OR(正) 0.407,95%CI 0.217~0.765);与孕期增重适宜组相比,孕期增重过多则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印)OR(正) 2.558,95%CI 1.254~5.219)及子痫前期((印)OR(正) 3.429,95%CI 1.475~7.970)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3)孕周≥37周分娩,且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2500 g的131例孕妇,孕期总增重P25~P75范围分别为:孕前低体质量为15.50~18.75 kg,正常体质量为12.00~20.00 kg,超重为10.75~19.50 kg,肥胖为10.00~16.50 kg,均低于IOM推荐范围。结论:双胎妊娠孕妇孕期体质量增长与其母婴结局密切相关,应对双胎妊娠孕妇孕期体质量管理加以指导,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足月胎儿脐动脉舒张期末期血流消失(AEDF)节段(Ta)与心动周期(Ttot)比值(Ta/Ttot值)对胎儿围生期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产前超声检查出现胎儿脐动脉AEDF的42例孕妇(孕20~37周)为研究对象,按照胎儿结局分为围生期死亡组(19例)和围生期存活组(23例),比较两组孕妇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脐动脉AEDF胎儿围生期死亡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Ta/Ttot值及相关因素对脐动脉AEDF胎儿围生期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与围生期死亡组比较,围生期存活组孕妇分娩孕周较晚,死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较大,Ta/Ttot值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死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混杂因素(P>0.05),分娩孕周及胎儿Ta/Ttot值是影响脐动脉AEDF胎儿围生期结局的相关因素(P<0.05)。ROC曲线胎儿Ta/Ttot值曲线下面积(AUC)为0.765,最佳截断值为0.3...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双胎妊娠孕期不同阶段体质量增长情况与母婴结局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472例双胎妊娠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孕前BMI孕妇孕期体质量增长情况,在校正年龄和孕前BMI后,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孕期不同阶段体质量增长速度与孕期并发症、早产、胎膜早破和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结果:(1)孕早中期平均体质量增长速度0.41±0.15 kg/w,孕晚期平均体质量增长速度0.64±0.30 kg/w,整个孕期平均体质量增长速度0.49±0.15 kg/w。(2)孕晚期和整个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快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发生早产的高危因素(P0.05),孕早中期、孕晚期及整个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快是发生胎膜早破的高危因素(P0.05),孕早中期及整个孕期的体质量增长过慢是新生儿低出生体质量的高危因素(P0.05)。(3)在校正年龄、孕前BMI、孕周等因素后,孕期体质量每增加1 kg,双胎出生体质量之和增加25.21 g(P0.001);孕早中期每增加1 kg,双胎出生体质量之和增加30.89 g(P0.001);孕晚期每增加1 kg,双胎出生体质量之和增加21.46 g(P=0.001)。结论:双胎妊娠孕期体质量增长与母婴不良结局密切相关,妊娠不同阶段的体质量增长速度对母婴结局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应进一步探讨适合中国人群的双胎妊娠孕期体质量增长适宜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24周前超声诊断子宫颈短而无临产症状且无早产史的双胎妊娠孕妇,进行子宫颈环扎术能否降低早产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孕24周前阴道超声检查发现子宫颈长度(CL)≤25 mm,无临产症状且无早产史的双胎妊娠孕妇,按照有无实施McDonald子宫颈环扎术分为环扎组(80例)和非环扎组(50例)。观察两组分别在孕周<37周、<34周、<32周、<28周早产发生率和新生儿结局[围产期死亡率、低出生体质量和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发生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34周早产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成CL≤15 mm和CL>15 mm两个亚组,分别进行组间早产率、新生儿结局比较。结果:环扎组与非环扎组在孕周<37周、<34周、<32周和<28周的早产发生率、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低出生体质量、入NICU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环扎组新生儿围产期死亡率较非环扎组显著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环扎与否和CL是发生早产<34周的影响因素(P<0.05)。在CL≤15 mm亚组中,环扎组早产<34周的发生率、低出生体质量、极低出生体质量和入NICU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非环扎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L>15 mm的亚组中,环扎组和非环扎组间早产发生率和新生儿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颈环扎术对CL>15 mm的无症状短子宫颈双胎孕妇并不能改善其早产率;而对CL≤15 mm的双胎孕妇可显著降低早产率及改善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分析自然受孕双胎妊娠相关资料,探讨不同绒毛膜性双胎的围产结局。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产检和分娩(28周以上)的自然受孕双胎妊娠孕妇,其中单绒毛膜双胎(MCT组)321例,根据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1∶1对照原则,选取同期双绒毛膜双胎(DCT组)321例,分析两组围产结局的差异。结果:642例双胎孕妇的平均年龄为(29.03±4.53)岁,孕前BMI为(20.73±2.51)kg/m~2,分娩孕周平均为(35.58±2.21)周,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2148.89±221.4)g。母、儿围产结局发生前五位的分别为:早产、贫血、胎膜早破、GDM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畸形、双胎出生体重不一致、小于胎龄儿和新生儿窒息。其中早产的发生率最高,为55.61%。MCT组的早产、34周早产、脐带帆状附着、双胎出生体重不一致的发生率高于DCT组,但新生儿畸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低于DC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贫血、前置胎盘、胎盘早剥、一胎羊水过多、剖宫产率,以及新生儿窒息、小于胎龄儿、围产儿死亡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绒毛膜性双胎增加母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根据双胎绒毛膜性做好详细的孕期保健,对提高母儿围产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影响糖代谢异常孕妇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05年1月-2009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分娩的临床资料齐全的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足月单胎孕妇1157例,根据孕前体质指数(BMI)分成4组:53例BMI<18.5 kg/m2为低体质量组,647例BMI18.5~23.9 kg/m2为理想体质量组,323例BMI 24.0~27.9 kg/m2为超体质量组,134例BMI≥28.0 kg/m2为肥胖组.1157例新生儿按出生体质量分为:出生体质量2500~4000 g为正常体质量儿(987例),其中545例出生体质量3000~3500 g为适宜体质量儿;出生体质量≥4000 g为巨大儿(112例);出生体质量<2500 g为低体质量儿(58例).记录其孕前体质量、身高、糖代谢异常诊断时间及诊断时体质量、孕期血脂水平、不良产史、糖尿病家族史、分娩孕周、分娩时体质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分析孕前BMI、孕期体质量增长(分娩时体质量-孕前体质量)、诊断糖代谢异常的孕周、诊断后孕妇体质量增长(分娩时体质量-诊断糖代谢异常时体质量)、孕期血脂水平、不良产史及糖尿病家族史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及计算孕前不同BMI孕妇分娩适宜体质量儿的孕期体质量适宜增长范围.结果 (1)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低体质量组为(3142±333)g,理想体质量组为(3339±476)g,超体质量组为(3381±581)g,肥胖组为(3368±644)g.新生儿出生体质量随孕前BMI增加而增加,低体质量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低于其他3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理想体质量组、超体质量组、肥胖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分娩正常体质量儿和巨大儿孕妇的孕期体质量增长:分娩正常体质量儿及分娩巨大儿的各组孕妇孕期体质量增长为,理想体质量组分别为(13.5±4.5)及(17.1±5.4)kg,超体质量组分别为(11.6±4.9)及(15.3±6.4)kg,肥胖组分别为(10.3±5.0)及(14.7±7.4)kg,3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质量组分娩巨大儿的孕妇仅1例,无法进行统计学分析.(3)分娩正常体质量儿和巨大儿孕妇的糖代谢异常诊断孕周:理想体质量组分别为(27.8±5.8)及(29.8±5.3)周,超体质量组分别为(26.7±6.8)及(30.2±4.1)周,两者分别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分别为(26.2±7.5)及(25.7±9.3)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低体质量组分娩巨大儿孕妇例数仅1例,无法进行统计学分析.(4)分娩正常体质量儿与巨大儿孕妇的血脂水平:分娩巨大儿孕妇血清甘油三酯水平[(3.1±1.5)mmol/L]明显高于分娩正常体质量儿的孕妇[(2.7±1.2)mmol/L,P<0.01];分娩巨大儿孕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1.4±0.3)mmol/L]明显低于分娩正常体质量儿的孕妇[(1.7±0.9)mmol/L,P<0.05];分娩巨大儿孕妇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总胆固醇水平[分别为(2.8±0.8)及(5.4±1.1)mmol/L]均低于分娩正常体质量儿的孕妇[分别为(3.0±0.9)及(5.6±1.1)mmol/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影响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相关因素:将年龄、不良产史、糖尿病家族史、孕前BMI、孕期体质量增长、诊断糖代谢异常后孕妇体质量增长、孕期血脂水平、糖代谢异常分类、诊断孕周等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最终进入回归模型的变量中排在前3位的是孕前BMI、孕期体质量增长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1).结论 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孕妇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孕前BMI、孕期体质量增长、孕期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胎妊娠孕妇孕中期行减胎术减至双胎后与初始双胎孕妇的妊娠结局比较.方法 选择2007年8月至2010年9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妇产科门诊或住院、多胎妊娠孕妇567例,其中双胎妊娠孕妇478例为非减胎组;妊娠12周以后在本院实施孕中期减胎术(在超声引导下经腹的胎心内氯化钾注射法),由初始多胎减至双胎的孕妇89例为减胎组.减胎组孕妇中,初始三胎70例,初始四胎13例,初始五胎及以上6例.观察两组孕妇年龄、分娩孕周、妊娠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新生儿结局.结果 (1)两组孕妇年龄及分娩孕周:非减胎组与减胎组孕妇平均年龄分别为(29.7±4.5)和(29.9±5.0)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5).非减胎组与减胎组孕妇平均分娩孕周分别为(35.3±3.9)和(34.4±6.3)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娩孕周<28周者(即流产)在非减胎组发生率为6.3%( 30/478),在减胎组为15.7%( 14/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2)两组妊娠并发症:子痫前期发生率在非减胎组及减胎组分别为8.2% (39/478)和12.4%(11/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9);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在非减胎组及减胎组分别为1.7%(8/478)和3.4%( 3/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87).(3)两组新生儿情况:①非减胎组两个胎儿出生体质量差值>400g的发生率为28.9%(138/478),减胎组为27.0% (24/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5).非减胎组两个胎儿出生体质量差值>100g的发生率为75.1%(359/478),减胎组为75.3%(67/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72).②非减胎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为(2700 ±468)g,明显高于减胎组的(2352 ±602)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减胎组>孕36周+1 分娩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为(2809 ±424)g,减胎组为(2707±506)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减胎组及非减胎组>28孕周分娩新生儿的死亡率分别为1.3%( 1/78)和2.2%( 10/448);减胎组及非减胎组新生儿患病率分别为3.8% (3/78)和4.0% (18/448),两组>28孕周分娩的新生儿死亡率及患病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588、0.943).结论 多胎妊娠减胎至双胎的妊娠结局较初始双胎者差,其流产率较高;多胎妊娠减胎后分娩孕周受初始胎儿数的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质量低于初始双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绒毛膜(MC)双胎和双绒毛膜(DC)双胎合并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的异同点,为临床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产科分娩的双胎妊娠453例。MC双胎121例,合并与不合并新生儿不良结局者分别为66例和55例;DC双胎332例,合并与不合并新生儿不良结局者分别为145例和187例。分别对MC和DC双胎合并新生儿不良结局的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筛选。结果:1MC双胎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更高(54.55%vs 43.67%,P=0.040)。2早产(OR=22.08,P=0.000;OR=9.09,P=0.000)和体质量不一致性≥20%(OR=5.15,P=0.006;OR=3.27,P=0.001)是MC和DC双胎合并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共同危险因素。脐血流异常(OR=6.68,P=0.004)和初产(OR=0.28,P=0.018)分别是MC双胎合并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母体产科合并症(OR=2.15,P=0.006)和剖宫产分娩(OR=0.45,P=0.020)分别是DC双胎合并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论:MC双胎新生儿结局更差。不同绒毛膜性的双胎合并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存在共性和差异性。通过对危险因素进行密切监测或者及时干预,有可能改善双胎妊娠的围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围产结局,为临床诊疗工作和后续科学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明确重点方向。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病例共717例,其中单绒毛膜双胎206例(单绒毛膜组),双绒毛膜双胎511例(双绒毛膜组)。对两组的基本情况、母体结局和围产儿结局进行比较,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进行绒毛膜性对双胎不良围产结局影响的多因素分析。结果:①提供不同绒毛膜性双胎终止妊娠孕周和出生体质量的分布情况图,单绒毛膜组中在孕28~36~(+6)周终止妊娠的占67.96%,双绒毛膜组中占58.51%。单绒毛膜组中大儿体质量集中在2000~3000 g占72.78%,小儿体质量集中在1500~2500 g占65.68%;双绒毛膜组中分别占70.27%和64.66%。②不同绒毛膜性双胎的母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双绒毛膜组比较,单绒毛膜组自发性早产率较高、入院孕周、终止妊娠孕周均较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单绒毛膜性是发生双胎之一死亡(OR 2.82,95%CI 1.41~5.64)、体质量不一致性≥25%(OR 2.00,95%CI 1.19~3.37)以及极低或超低体质量儿(OR 2.40,95%CI 1.26~4.59)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相比于母体结局,绒毛膜性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更大,单绒毛膜性是双胎不良围产儿结局的危险因素,临床管理中应重视对绒毛膜性的判定以及对单绒毛膜双胎围产期的监测,以尽可能改善单绒毛膜双胎的围产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MCDA)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sIUGR)的临床特征、妊娠结局。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的24例MCDA sIUGR(sIUGR组)及同期分娩的42例非复杂性MCDA(对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IUGR组异常脐带入口的发生率(45.8%)较对照组高(7.1%)(P<0.05);sIUGR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分娩孕周(大胎儿出生体质量1917.71±473.58 g,小胎儿1335.83±412.79 g;分娩孕周33.59±2.59周)均低于对照组(大胎儿出生体质量2329.52±392.42 g,小胎儿2140.95±392.42 g;分娩孕周35.79±2.21周)(P<0.05);sIUGR组新生儿轻度脑损伤发生率(52.1%)、转NICU率(70.8%)均高于对照组(15.4%、38.1%)(P<0.05)。两组间新生儿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sIUGR患者中,Ⅰ型的大胎儿、小胎儿出生体质量分别高于Ⅱ型及Ⅲ型(P<0.05)。sIUGR组3种分型之间,新生儿发生轻度脑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UGR组中有20对围产儿均存活,4例存活儿围产期死亡;在孕26周前确诊为sIUGR较晚于孕26周确诊sIUGR的新生儿死亡率高(分别为20.0%及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UGR组3种分型之间新生儿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孕26周前确诊为sIUGR较晚于26周确诊sIUGR的新生儿死亡率高;sIUGR组的3种分型中,Ⅱ型及Ⅲ型sIUGR双胎胎儿出生体质量均低于Ⅰ型。sIUGR围产儿预后与脐血流多普勒频谱类型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胎妊娠早孕期选择性氯化钾减胎术后与未减胎单胎或双胎妊娠的围生结局差异。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0月诊治的181例三胎妊娠孕妇早孕期行胎儿心内注射氯化钾减胎术(减至单胎组103例,减至双胎组78例)和未减胎单胎妊娠、双胎妊娠(未减胎单胎组58例,未减胎双胎组54例)的临床信息,并对比分析围生结局差异。结果:减至单胎组分别与减至双胎组和未减胎单胎组相比,其流产率(16.50%、3.85%、1.72%)和早产率(16.50%、55.13%、3.45%)、分娩孕周(37.37±0.26周、34.60±0.29周、39.05±0.20周)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71±0.06 kg、2.12±0.54 kg、3.07±0.07 k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至双胎组与未减胎双胎组比较,其早产率(55.13%、35.19%)、分娩孕周(34.60±0.29周、36.04±0.27周)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12±0.54 kg、2.37±0.07 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管减胎术增加了孕妇早产率,但通过选择性减胎控制胎儿的数量来降低孕产期并发症仍是必要的。综合考虑流产率、早产率和胎儿发病风险,保留单胎可能更有利于胎儿围生结局和远期健康结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鲜周期和玻璃化冻融周期卵裂期胚胎移植的围生期结局,评估玻璃化冻融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遗传与生殖研究所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出生儿随访数据,分别比较6786例玻璃化冻融周期和14672例新鲜周期单胎出生儿和双胎出生儿的围生期结局,包括流产、孕龄、早产、出生体质量和出生缺陷情况。结果:对于单胎分娩,在生产方式、平均孕龄和极早产率(孕龄<32周)方面两组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周期组的早产率高于玻璃化冻融周期组(12.42%vs 7.66%,P<0.05),玻璃化冻融周期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明显高于新鲜周期组(3349.63 g vs 3265.37 g,P<0.05)。对于双胎分娩,在生产方式、平均孕龄、早产率、极早产率和平均出生体质量方面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周期组的低出生体质量比率明显高于玻璃化冻融周期组(P<0.05)。无论单胎分娩还是双胎分娩,两组的围生期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围生期结局方面,无论单胎分娩还是双胎分娩,玻璃化冻融对卵裂期胚胎并未增加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胎孕妇孕晚期血脂水平与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本院产科分娩的138例双胎孕妇(双胎组)及同期150例单胎孕妇(单胎组)的孕晚期临床资料,同时双胎孕妇按血脂水平分为血脂异常组(94例)及血脂正常组(44例),比较组间血脂水平、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双胎孕晚期血脂水平与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之间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1)双胎组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B(Apo-B)水平明显高于单胎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I(Apo-AI)水平明显低于单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双胎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单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胎血脂异常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双胎孕晚期TG、Apo-B为妊娠期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TG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HDL-C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剖宫产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TC为早产、胎儿窘迫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LDL-C为早产、胎儿窘迫的保护性因素(OR1,P0.04)。结论:双胎孕妇孕晚期血脂水平、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单胎孕妇,双胎血脂异常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孕妇,双胎孕妇孕晚期升高的血脂与不良妊娠结局之间具有相关性,应早期积极干预双胎孕妇的血脂,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胎之一胎死宫内(sIUFD)患者绒毛膜性和孕周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近5年我院产科分娩的sIUFD者73例,将患者按绒毛膜性分为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DCDA)及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MCDA)两组。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包括孕妇一般资料、发生sIUFD孕周、影像学检查、妊娠并发症、分娩情况及新生儿结局等。结果:我院sIUFD发生率为3.24%(98/3025),DCDA组sIUFD发生率为2.50%(56/2239),MCDA组sIUFD发生率为5.50%(37/673),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DCDA组相比,MCDA组另一胎的死亡率、新生儿贫血发生率、新生儿重度脑损伤发生率高(P0.05)。比较两组早产、胎膜早破、胎儿生长受限、子痫前期、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28周后发生sIUFD者早产发生率高于在孕28周之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DA组孕28周后发生sIUFD者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入住率、新生儿贫血发生率高于孕28周前发生sIUFD者,而重度脑损伤率低于孕28周前发生sIUFD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DA组发生sIUFD的孕周与新生儿结局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在sIUFD发生后,新生儿早产的发生率均显著升高,另一胎的严重不良结局,如宫内死亡、重度脑损伤等,与双胎绒毛膜性密切相关。在MCDA双胎中,sIUFD的发生孕周与另一胎不良预后有相关性。应重视产前产后的影像学检查,对另一胎的预后、妊娠抉择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单双胎妊娠发生不良结局的高危因素,为围生保健提供重要临床资料。方法:纳入2005年至2014年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重度子痫前期住院患者1856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双胎妊娠孕妇发生不良结局的高危因素。结果:双胎妊娠发生不良结局的比例(62.1%)高于单胎妊娠(5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592,95%CI 1.228~2.062,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胎妊娠有统计学意义的高危因素包括:发病孕周34周和34~37周、高龄(≥35岁)、孕前BMI 25~30kg/m2、未产检、IVF、合并ICP、合并GDM、合并肾脏疾病(P0.05);双胎妊娠中有统计学意义的高危因素包括:发病孕周34周、IVF、合并ICP(P0.05)。结论:重度子痫前期双胎妊娠发生不良结局的风险高于单胎妊娠。在单胎妊娠中,发病孕周在37周前、高龄(≥35岁)、孕前BMI 25~30kg/m2、未产检、IVF、合并症(ICP、GDM、肾脏疾病)的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风险更高;在双胎妊娠中,发病孕周34周、IVF、合并ICP的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极早期和早期早产间妊娠并发症、分娩方式及早产儿出生结局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孕32周之前分娩的166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按分娩孕周分为极早期早产组(孕28周,64例)和早期早产组(孕28~31+6周,102例),对两组孕产妇及早产儿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两组孕妇的妊娠并发症主要包括:胎膜早破(27.11%)、妊娠期糖尿病(22.89%)、胎位异常(17.47%)、胎盘异常(16.27%)、宫颈机能不全(6.02%)及胎儿窘迫(5.42%);但是早期早产组并发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极早期早产组(P0.05),而宫颈机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极早期早产组(P0.05)。(2)早期早产组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极早期早产组(P0.001),其中早期早产组中以并发胎盘异常的孕妇剖宫产率明显增加(P0.05)。(3)早期早产组新生儿出生状况优于极早期早产组新生儿(P0.001),而极早期早产组新生儿NICU住院天数、治疗放弃率长于或高于早期早产组新生儿(P0.001)。结论:孕期应重视常见妊娠并发症胎膜早破的发生,积极筛查妊娠期糖尿病及识别宫颈机能不全的高危因素。对于医源性的早产,应慎重权衡利弊,在母儿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延长孕周至孕28周以上,以改善早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胎龄≤34周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win?transfusion?syndrome, ?TTTS)早产儿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03年1月至2019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娩的妊娠≤34周的TTTS孕妇共68例, 其中生后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TTTS早产儿共106例(TTTS组)纳入回顾性分析。在同期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非TTTS双胎早产儿中选择与TTTS组早产儿孕母年龄相差2岁以内, 出生胎龄相差1周以内, 且无先天性畸形、未接受过宫内干预并资料完整者178例作为对照(非TTTS组)。总结胎龄≤34周TTTS早产儿预后, 比较不同宫内干预方式、受血儿与供血儿、轻度与重度TTTS早产儿以及TTTS与非TTTS双胎早产儿生后早期并发症及早产儿结局(生后存活≥28 d定义为存活, 存活<28 d定义为死亡)的差异, 分析影响胎龄≤34周TTTS早产儿存活的危险因素。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χ2检验和有序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妊娠≤34周TTTS孕妇68例, 双胎存活率为48.5%(33/68), 至少一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足月单胎妊娠孕妇引产失败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引产失败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和平院区妇产科分娩的足月单胎妊娠引产1483例孕妇的临床资料,按引产结局分为引产成功组(1108例)和失败组(375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引产失败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该模型的预测性能与拟合优度。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高龄初产、无阴道分娩史、受教育程度≤12年、分娩孕周<40周、孕前超重、孕前肥胖、孕期增重超标、身高<160 cm、引产前子宫颈Bishop评分<4分、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750 g、联合引产、可疑胎儿窘迫、引产至临产时间≥24小时是引产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身高≥165 cm,地诺前列酮栓引产是引产失败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分别利用产前因素、产前结合产时因素构建引产失败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4与0.940,约登指数分别为0.660与0.733,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7.5%与88.9%。结论:本研究筛选出引产失败的显著影响因素,一方面为临床制定提高引产成功率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并构建引产失败预测模型,有助于产科医生与孕妇共同决定分娩方式,保障母婴安全;另一方面旨在提升大家孕期保健意识,提升阴道分娩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于人口学指标的高龄初产妇阴道试产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定期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足月、头先露、具有阴道试产条件的高龄(≥35岁)初产妇共560例(阴道试产成功404例,阴道试产失败156例)。分析其人口学指标、孕前、孕期及分娩前体质量指数(BMI)、分娩孕周、妊娠期并发症、引产、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急诊剖宫产的指征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阴道试产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1)Logistic回归分析,孕周≥40周、引产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500 g是阴道试产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aOR1,P0.05);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身高≥164 cm是阴道试产失败的保护性因素(aOR1,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对于急诊剖宫产指征胎儿窘迫,孕周≥40周是阴道试产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aOR1,P0.05),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身高≥164 cm是其保护性因素(aOR1,P0.05);对于急诊剖宫产指征相对性头盆不称、孕周≥40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500 g是阴道试产失败独立危险因素(aOR1,P0.05),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身高≥164 cm是其保护性因素(aOR1,P0.05)。结论:对高龄初孕妇开展针对性的孕前咨询、加强孕期管理,积极控制胎儿体质量及分娩孕周,把握急诊剖宫产指征是高龄初产妇阴道试产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辅助生育技术(ART)是否会增加双胎妊娠的产科并发症和围产儿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产前检查及分娩的760例辅助生育受孕双胎孕妇(ART组)和764例自然受孕双胎孕妇(对照组)的妊娠期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结果:ART组孕妇平均年龄(32.7±3.5岁)高于对照组(30.0±3.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T组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及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T组择期剖宫产率为85.52%,高于对照组(80.09%),其急诊剖宫产导致早产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率、先天畸形发生率及新生儿死亡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RT在双胎妊娠中会增加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及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但并不增加其他产科主要并发症及围产儿风险,因此,辅助生育受孕双胎孕妇并无预防性减胎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