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沧州市青年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认知,以探索适应该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模式。方法以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方法对沧县职教中心的225名学生及沧县人才劳动力输出培训地的201名外出务工人员开展调查,并进行比较。结果青年流动人口中职教中心学生与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学生总体知晓率高于务工人员。在知识获得途径上无明显差异,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比较,职教中心学生明显高于务工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人群对母婴传播的知晓率均偏低。非传播途径的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中,以握手拥抱不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为最高,且两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人群对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均非常低。同时两人群均缺乏对我国防治艾滋病的政策及自愿咨询检测的了解。结论调查表明,我市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知识还很欠缺,开展多种形式的针对青年流动人口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新疆博湖县流动人口艾滋病感染状况,为制定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统一问卷,对博湖县流动人口进行面对面调查,并采集血样进行HIV抗体检测。结果共调查746人,主要分布于男性、20~49岁年龄组、已婚、维族、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监测对象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53.9%,高年龄组、已婚、维族、低文化程度和农业工人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HIV抗体阳性7例,检出率为0.9%,传播途径均为性传播。结论博湖县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总体水平不高,继续深入开展相关宣传干预仍是今后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KAP)现状,为对流动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表,在定州市高蓬镇的20个行政村中采取方便样本抽样方法抽取18~49岁的返乡流动人口240名进行调查. 结果 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为67.94%,艾滋病单个知识点知晓率在65.2%~84.7%;对艾滋病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全部知晓率分别为53.2%、19.4%;艾滋病正确态度持有率为41.7%. 结论 农村流动人口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掌握不够全面,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未达到国家要求,存在发生高危性行为的可能性很大.应采取更有效的艾滋病干预措施,以加强农村流出地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KAP)现状,为对流动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表,在定州市高蓬镇的20个行政村中采取方便样本抽样方法抽取18~49岁的返乡流动人口240名进行调查。结果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为67.94%,艾滋病单个知识点知晓率在65.2%~84.7%;对艾滋病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全部知晓率分别为53.2%、19.4%;艾滋病正确态度持有率为41.7%。结论农村流动人口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掌握不够全面,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未达到国家要求,存在发生高危性行为的可能性很大。应采取更有效的艾滋病干预措施,以加强农村流出地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重庆市主城区流动人口艾滋病认知状况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索艾滋病防治的关键环节.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以自编的流动人口“防艾”健康教育活动评价问卷对重庆市九龙坡区和沙坪坝区的流动人口进行调查.结果 502名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59.96%,其中男性知晓率显著高于女性(65.26% vs.50.00%,P<0.05);年龄0~<20岁组艾滋病知晓率最低(P<0.05);在婚组艾滋病知晓率显著高于未婚和离异丧偶组(P<0.05);不同职业比较发现,工人和农民的艾滋病知晓率最低(P<0.05).流动人口对传播途径的把握程度优于非传播途径(P<0.05);仅21.51%调查对象表示“愿意自己的小孩与艾滋病患者的小孩同班”;仅27.61%人能采取安全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基本与单因素分析结果一致,男性、觉得艾滋患者应该被隔离且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者,艾滋病相关知晓率高;而年龄小于20岁者知晓率低.流动人口主要的知识来源广,主要为电视(79.08%)、报纸(51.79%)、网络(49.81%)和杂志(39.64%)等.仅12.55%调查对象了解国家诊疗政策.结论 重庆市主城区流动人口艾滋病总体知晓率偏低,歧视现象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6.
基层女性医务工作者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基层女性医务工作者有关艾滋病的知识、态度状况. 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对144名基层女性医务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防护原则等. 结果 基层女性医务工作者关于艾滋病知识的总体知晓率较高,均在80%以上,但在一些专业问题上知晓率偏低;各专业间总得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6.02,P<0.01),其中以临床、预防及检验三个专业得分最高;在艾滋病知识的各种获取渠道中,业务学习的选择率最高(41.0%);女性医务人员中对于艾滋病存在较为普遍的恐惧和歧视心理;在各得分组中,高分组的歧视率低于中分组和低分组. 结论 基层女性医务工作者对于艾滋病的专业知识和防护知识的总体知晓率较高;业务学习是其艾滋病知识最主要的获取渠道;但其对于艾滋病仍存在较为普遍的恐惧和歧视心理;艾滋病知识掌握程度的提高会降低其对艾滋病的歧视态度.  相似文献   

7.
江苏地区1 668名流动人员艾滋病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江苏地区流动人群对艾滋病一般知识、传播途径、临床表现的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江苏南京和昆山地区工厂和建筑工地1668名流动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江苏地区流动人口总体上对艾滋病知识缺乏了解;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的知晓率尤其低,分别为26.62%和27.27%;女性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于男性,文化程度越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越高。结论:迫切需要在流动人口中进一步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高该群体艾滋病知识知晓水平。  相似文献   

8.
艾滋病病人自我感知的艾滋病歧视调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了解湖北省部分县市艾滋病病人对艾滋病歧视有关知识、态度、行为(KAP)的现况。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艾滋病病人进行艾滋病歧视有关KAP调查。结果:艾滋病病人对预防艾滋病途径的知晓率为100%,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97.7%,不会传播艾滋病行为的知晓率为97.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艾滋病病人所受不同歧视水平的影响因素依次为与他人谈话、与他人同桌吃饭、家人接受情况、是否接受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结论:艾滋病病人被歧视与自我歧视现象仍然存在,应加强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最终消除艾滋病歧视。  相似文献   

9.
石家庄市裕华区流动人口结核病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裕华区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知晓情况。方法采取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 ,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裕华区抽取外来工220人进行结核病知识问卷调查。结果共收回问卷202份,有效率91.81%。被调查的对象全部为流动人口,性别对结核病知识知晓率无明显影响,不同文化程度有着统计学意义;肺结核病定义的知晓率为61.4%,肺结核病发现知识总知晓率为73.4%。结果流动人口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工作紧张,居住环境差,接受教育的机会少,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低,应加强结核病的宣传教育力度,改变宣传教育方式,完善宣传教育内容,以提高该人群结核病知识的知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农村地区不同职业流动人口社会学特征及对艾滋病的认知情况,为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在河北省井陉县的流动人口中抽取工厂工人、建筑工人、长卡司机3类人群共计765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社会学特征、艾滋病防治知识、获得艾滋病知识的途径等。结果井陉县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2.70±9.57)岁,已婚人口占73.6%,初中文化程度者占66.3%。建筑工人、工厂工人、长卡司机3类人群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分别为73.2%、73.9%、58.2%。流动人口获得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为电视、广播和免费宣传材料。结论流动人口对艾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不同职业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认知有差异,应根据流动人口社会学特征及职业特点,制订针对性的艾滋病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浙江省女性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特征及HIV/梅毒感染状况,为在该人群中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441例女性流动人口进行一对一匿名自填式问卷及HIV/梅毒血清学调查.结果 女性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平均知晓率为62.6%;女性流动人口自身的学历、职业、收入对艾滋病知识得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0.01);自报刊杂志书籍、网络和父母途径获取的艾滋病知识与艾滋病知识得分具有显著相关性(r值分别=0.226、0.139、0.111,均P〈0.01或0.05);血清学检测均未发现HIV感染,梅毒螺旋体感染率为2.04%.结论 浙江省女性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存在感染艾滋病的不同危险因素,应尽早在该人群中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措施;报刊杂志书籍、网络和父母为传播艾滋病知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广州市萝岗区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尝试以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干预,通过对健康教育进行评估,探索在流动人口中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教育模式.方法 以萝岗区企业流动人口为目标人群,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1200人进行了基线调查并实施健康教育综合健康教育干预,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措施实施前企业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为66%,干预后上升到88%,干预前问卷得分(20.69±7.93)分,干预后问卷得分(25.53±9.17)分(P<0.01),干预效果明显.结论 萝岗区近20万流动人口,加强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是非常必要的,利用企业平台对流动人口开展艾滋病防治教育的模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某部新兵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态度,为部队有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部2017年346名新兵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水平、知识获取途径和相关行为态度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对知晓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兵对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均在70%以上,但是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低,如对"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仅为48.84%。新兵主要通过网络及电视广播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文化程度高的新兵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高于文化程度低的新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来自大城市的新兵对部分艾滋病知识点的知晓率高于来自农村的新兵,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兵最希望了解的是关于艾滋病的预防知识,79.77%认为最适合部队的艾滋病宣讲教育方式为现场讲座上课。结论新兵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水平普遍较低,文化程度是影响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主要因素,提示要有针对性地对新兵进行健康教育,进一步提高其对艾滋病预防的知晓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5年来河北省滦南县(以下简称滦南县)对中学生进行艾滋病宣传教育的效果,分析宣传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好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5年的首次调查为基线调查,将2009年的调查结果与之比较。抽样方法都采用随机整群抽样,使用统一的调查表对所抽取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根据联合国大会艾滋病特别会议(UN General Assemblyon Aide,UNGASS)指标定义,2005年滦南县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只有27.2%,初中生低于高中生,女生低于男生,农村学校学生低于城关学校学生。经过连续5年的宣传教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升高至95.5%;初中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持宽容态度的比例仍保持在70%左右,持排斥态度的比例由13.7%上升至28.6%,高中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持宽容态度的比例由66.4%上升至78.6%,持排斥态度的比例保持在16.0%左右;电视、报纸杂志、广播和免费宣传材料能够覆盖本县90%以上的中学生。结论 5年宣传教育极大提高了滦南县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但是初中生中持排斥态度的比例有所提高,中学生希望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方式与实际获得方式有一定差别,因此探索出适应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健康教育模式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分析南宁市高一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为更好地开展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南宁市西乡塘区及青秀区两所中学的高一学生520名,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共发放问卷520份,收回有效问卷514份,应答率98. 85%。艾滋病综合知晓率为76. 89%,其中对日常生活和学习接触是否会感染艾滋病的知晓率最低,为30. 93%。对艾滋病的相关态度行为方面,46. 91%的男生和56. 90%的女生不愿意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同班上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1 345,P <0. 05)。获得艾滋病知识途径以学校教育途径最多(80. 93%)。结论南宁市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水平偏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一定的歧视心理。学校应进一步加强艾滋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矿区流动人口社会学特征、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的情况,为矿区流动人口的艾滋病宣传干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5处铁矿的250名流动人口,进行一对一匿名问卷调查。结果矿区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男性、未婚者占大部分;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以跨市区流动为主。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较高,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错误认识。安全套使用率较低。结论应加强针对流动人口的艾滋病宣传干预工作,减少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建筑工人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该类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方法 在雨花台区选定一所建筑工地进行艾滋病知识调查。结果 建筑民工对AIDS知识的总知晓率59%,对3种传播途径的知晓率66.2%,对AIDS的非传播途径总知晓率47.3%。结论 建筑民工对AIDS知识的总知晓率59%,离中国艾滋病2006~2010年行动计划要求达70%以上还有很大差距,说明对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的宣传还要加强。民工对AIDS的非传播途径存在错误的认识较高,总知晓率仅有47.3%。从而易产生恐惧心理和歧视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不愿与他们交往,艾滋病知识获取渠道上,以电视获得为主,占63.0%,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应加大大众媒体AIDS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宣传的效果。咨询服务仅有7%的人知道,说明在今后的防治工作中,应加大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辖区内社区居民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及行为特点,普及艾滋病防控知识,探索提高防控能力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入户调查,对抽中社区部分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此次共调查500人,有效问卷500份,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88. 6%;居民对艾滋病的性、血液和母婴传播途径等一般知识平均知晓率达94. 1%,比非传播途径平均知晓率高9. 1个百分点。本次调查不同性别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婚姻状况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社区居民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掌握还不够全面,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评估安国市流动人口中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需求情况。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安国市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需求进行调查。结果在收回调查问卷中,只有42.6%的人认为性病能被观察出来;54.2%的人认为性病能够根治;80.0%的人了解艾滋病感染途径;同样有78.7%的人认为行房时应使用安全套;30.0%的人认为注射吸毒时应使用清洁针具;31.9%的人认为安国市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结论安国市流动人口对艾滋病防治知识了解不够全面,政府需要利用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和干预模式进行性病艾滋病知识宣传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20.
刘利华 《热带医学杂志》2014,(11):1502-1504
目的了解全州县中学生及中学教师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及对艾滋病相关态度情况。方法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广西省全州县4所中学师生,采取匿名自填式问卷方式进行调查。结果共回收学生有效问卷1 783份,教师有效问卷182份。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7.0%,对基本知识和三大传播途径认知清楚,对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低。大部分中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及艾滋病防治持正向积极态度,但歧视现象仍然存在,62.9%的学生反对婚前性行为。中学教师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83.1%,大部分问题知晓率高于学生,但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不高,对待艾滋病的态度优于学生但仍存在歧视现象。结论全州县中学师生对艾滋病有较好的认知,但部分知识态度情况有待提高,应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