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背景:股骨近端骨折好发于老年人群,治疗时选择适宜的内固定植入物是保证生物相容性以及效果的关键。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金属植入物的选择以及生物相容性。 方法:由第一作者于2012年12月应用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相关文章,中文检索词为“股骨近端骨折,动力髋螺钉,微创固定系统,经皮加压钢板,Gamma钉,髓内钉”,英文检索词为“proximal femoral fracture,dynamic hip screw,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plate,Gamma nail”,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和英文。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42篇,符合纳入标准并用于分析的文献17篇。 结果与结论:①股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法有几种,包括保守治疗、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外固定支架固定、锁定钢板以及人工假体置换治疗等。目前国内外的治疗观点已摒弃牵引等保守治疗方法,尽量行金属植入物内固定。②临床金属植入物内固定的选择主要分为髓外固定装置和髓内固定装置,髓外固定装置包括动力髋螺钉、经皮加压钢板、股骨远端倒置微创固定系统,髓内固定装置包括股骨近端髓内钉、Gamma钉、重建钉等。③每种治疗方法和植入物内固定装置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及局限,临床治疗中要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要提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选择适宜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在临床中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较为常见,而且修复效果较好,但是存在髋内翻畸形风险。反向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是一种最新的治疗方式,能够避免患者髋内翻畸形,但是目前关于两者的系统性比较研究很少。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反向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修复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关节功能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反向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者28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者36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并发症及内固定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指标。 结果与结论: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组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患者负重时间更早,而在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后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的比较中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反向应用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修复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和并发症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相似,是一种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的内固定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3.
背景: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常用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但在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中,髓外固定系统往往会导致骨折固定失败。髓内固定系统包括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广泛用于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比较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Medline和Cochrone library从1990年1月到2014年11月的文献。对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的相关文献进行筛选。 结果与结论:通过对346篇文献进行筛选,共有13篇文献符合标准,其中共纳入1 271例不同类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与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组相比,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且出血量更少,但3种固定方法患者康复时间和愈后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此外,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的疗效相似。提示与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相比,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虽可优化手术过程,但不能提升术后恢复效果。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随着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的不断上升,它的治疗方法也不断更新,当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很多,就生物力学而言,髓内固定较髓外固定更加具有优势。 目的:综述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治疗方法的发展及现状,分析各种方法的利弊,展望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治疗的发展。 方法:以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Intramedullary nail,Gamma nail,Proximal femoral nail, InterTan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以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伽马钉,股骨近端髓内钉,联合拉力交锁髓内钉为中文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01至2012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纳入有关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治疗的文献和有关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物的文献。共检索到115篇文献,排除无关重复的文献,保留54篇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对于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系统在生物力学上具有优势,更靠近重心,力臂较短,髓内钉能更可靠的对抗沿股骨距传导的应力,并可防止股骨干内移。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可膨胀股骨近端髓内钉、微创短重建钉、联合接力交锁髓内钉在临床应用上可以达到骨折复位满意、坚强内固定的要求。而人工髋关节置换可应用于一些骨折不稳定、高龄老年人并且合并内科疾病及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随着学者们对生物力学的研究和重新认识,内固定物的变革更新,手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和疗效会有更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内固定方法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临床比较常见的内固定方法主要有以动力髋螺钉为代表的髓外固定和股骨近端髓内钉为代表的髓内固定。虽然动力髋螺钉因为价格便宜和操作简单等原因,得到了广泛使用,但是其固定失效的概率较大,而髓内固定弥补了髓外固定的不足。 目的:对小切口置入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可行性评价,并与动力髋螺钉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小切口置入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对照组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以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是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等指标方面,小切口置入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效果更加显著(P < 0.05)。提示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相比,小切口置入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对患者的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更适合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年来动力髋螺钉受到人们的重视,且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改进的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也被逐渐应用于临床,其疗效也得到了广泛的肯定。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髓内钉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并发症发生率。 方法:选取禹城市人民医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内固定,试验组给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情况。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试验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短(t=2.88,P < 0.05)。对照组内固定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6%,试验组内固定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4.77,P < 0.05)。提示股骨近端髓内钉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在修复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均具有创伤小、固定牢固等特点,但与股骨近端髓内钉相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内固定后并发症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背景:骨质疏松所导致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具有较高的治疗失败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目前治疗尚存在争议。 目的:应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与其改进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Ⅱ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并比较两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平果县人民医院骨外科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2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患者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治疗,另外13例患者接受改良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Ⅱ置入治疗。 结果与结论:随访12个月,两组均无失访。两组置入后髋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Harris评分和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改良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Ⅱ组置入后下肢疼痛发生率低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P < 0.05)。结果证实,改良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Ⅱ置入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优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安全可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背景:髓内钉具有优良的力学承载性能,提高了骨与内固定的整体稳定性,减少了骨折畸形愈合和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内固定治疗对内植物的要求较高,因此在内植物的选择上仍存在很多争议。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6月至2011年11月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17例的病例资料。其中股骨转子下骨折合并转子间骨折9例(Seinsheimer分型Ⅴ型),股骨转子下骨折(Seinsheimer分型ⅡB 2例,Ⅲ B 1例,Ⅳ 4例)累及股骨干骨折7例,Seinsheimer分型Ⅴ型同时累及同侧股骨干骨折1例。受伤原因:高能量损伤16例,低能量损伤1例。记录固定时间、固定时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固定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6.2个月。固定后X射线片示骨折愈合时间平均5.4个月。固定后X射线片示所有患者骨折复位良好,转子下骨折、转子间及股骨干骨折均愈合,未出现骨折移位、内固定松动及髋内翻畸形,固定时仅有1例患者出现插钉困难。固定后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8.2%。结果证实,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本身设计合理,其防旋刀片对骨折端具有抗旋转和成角稳定性,疗效较好,安全可靠,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主要采用髓外固定和髓内固定两种方式,从理论上来讲,髓内固定后稳定性更好、并发症更少。然而大量不同种类内固定装置的出现和存在,说明这些内固定物均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其他两种常用髓内固定(股骨近端髓内钉、Gamma钉)治疗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所有检索截止至2011-12-05。收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Gamma钉固定治疗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非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资料。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个随机对照试验,13个非随机对照试验,共2185例患者,其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1013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658例,Gamma钉组514例。资料分析显示,与股骨近端髓内钉相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能缩短平均手术时间和减少平均术中出血量,但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表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上优于股骨近端髓内钉;与Gamma钉相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能缩短平均手术时间和减少平均术中出血量,但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表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平均住院时间、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上优于Gamma钉。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股骨近端髓内钉具有较强的抗剪切力作用,可较好维持股骨近端旋转稳定性,手术操作简便,创伤较小,但存在应力过于集中于锁钉,置入固定螺钉前钻孔较大等缺点。 目的:比较可膨胀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4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置入可膨胀髓内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 结果与结论:置入可膨胀髓内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影像曝光时间均显著低于股骨近端髓内钉组(P < 0.01),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比较,可膨胀髓内钉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手术创伤小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背景:骨折的愈合除了与骨折类型、骨折局部血运及感染等因素有关之外,还与内固定物的选择、使用及规范操作有着很大的关系。 目的:分析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后出现骨不连的原因,并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及合适的内固定物选择方案。 方法:由第一作者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中检索2000-01/2010-05有关骨折内固定后骨不连及治疗骨不连的研究文章,关键词为“骨折,内固定,骨不连”。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25篇文献进行深入分析。 结果与结论:四肢骨折内固定后骨不连的发生率除了与骨折类型、骨折断端血运以及感染等因素有关之外,还与操作技术,尤其是内固定物选择以及内固定的使用方式有直接关系。对于许多骨折,如何针对骨折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以及准确的操作技术是维持内固定物长久有效性、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因素。虽然由于受伤机制的不同,四肢骨折会有许多复杂的类型,并对骨折愈合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骨折内固定材料的不断推陈出新,对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骨折有着越来越多针对性的固定方式。内固定物的选择及使用方式的准确与否,对于骨折内固定后的愈合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有限元构建模型主要是基于医学图像的建模方法,骨水泥注入主要是人为假设的,而文章中治疗前后的数据直接来源于CT扫描,可靠性更高。 目的:构建骨水泥注入前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椎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治疗前后病椎及邻椎的应力变化。 方法:选取1例75岁骨质疏松性L2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双侧椎弓根注入少量骨水泥获得良好疗效,随访2年病椎及邻椎无新发骨折,局部无疼痛。根据其治疗前后的腰椎CT数据,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腰椎屈伸、左右侧屈、旋转等运动,统计分析治疗前后同一运动状态下的应力变化。 结果与结论:建立了腰椎压缩骨折骨水泥注入前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共生成222 727个单元。骨水泥注入增加了L2椎体(病椎)屈、伸、侧屈各运动时的应力(P < 0.05),对其旋转时的应力无明显影响(P > 0.05);对L1,L3椎体(邻椎)在屈、伸、侧屈及旋转时的应力亦无影响(P > 0.05)。提示少量骨水泥注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可增加病椎强度及应力,但不改变相邻椎体应力。  相似文献   

13.
背景:玻璃酸钠主要用于骨性关节炎的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主要也是关节软骨的退变。 目的:观察玻璃酸钠踝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踝关节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的疗效。 方法:选取2009-07/2011-06就诊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的踝关节骨折修复后创伤性关节炎患者60例行关节腔内玻璃酸钠注射,分别于治疗后、治疗后1,6个月后对比治疗前后踝关节疼痛、关节活动范围及无痛行走距离等方面改善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60例患者踝关节疼痛目测类比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 0.01);关节活动范围与治疗前比较其度数明显增加(背伸、跖屈、内收、外展、内翻与治疗前比较P < 0.01,外翻与治疗前比较P < 0.05;无痛行走距离比治疗前增加 (P < 0.01)。结果证实,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可以明显改善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与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 or thoracolumbar fracture dislocation are the common types of fracture in spine surgery. Surgical treatment is often used for this kind of injury.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Although the traditional surgical treatment can improve the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senile 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 the treatment easily produces bone graft fusion failure and pseudoarticulation formation and affects clinical effects.   相似文献   

16.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附着在骨折断端,尽管起到了即刻固定骨折的作用,但也妨碍了纤维组织再生及新骨的形成,从长远角度来说是不利于非骨质疏松骨折愈合。 目的:分析骨密度测定对中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手术方式及植入物选择的指导意义。 方法:选择单节段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根据腰椎L2~4骨密度值测定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组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非骨质疏松组行椎弓根钉置入复位内固定治疗。 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组3例术中发生骨水泥椎旁渗漏,非骨质疏松组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治疗后随访20~28个月,骨质疏松组2例发生邻近椎体骨折,非骨质疏松组内固定物取出后未出现椎体高度丢失、局部后凸角度增大等情况。骨质疏松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3 d 目测类比疼痛评分低于非骨质疏松组(P < 0.05);两组椎体高度和局部后凸角较治疗前恢复显著(P < 0.05),非骨质疏松组较骨质疏松组更明显(P < 0.05)。表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及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内固定均是中老年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的理想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骨质疏松程度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和植入物,疗效会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临床对后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固定物进行内固定治疗,但不同的内固定治疗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生物力学效果。 目的:比较分析后踝关节骨折行微型钢板内固定以及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的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后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内固定治疗,按照内固定方法分为微型钢板组48例和拉力螺钉组47例。 结果与结论:对两组的固定效果进行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和分析,经分析发现,在后踝关节骨折块波及到胫骨远端关节面25%以上的情况下,在内固定失效平均压力方面,拉力螺钉组显著小于微型钢板组(P < 0.05);而当后踝关节骨折块波及到胫骨远端关节面25%以下的情况下,在内固定失效平均压力方面,拉力螺钉组显著大于微型钢板组(P < 0.05)。拉力螺钉组的踝关节内固定优良率显著高于微型钢板组(P < 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内固定材料相关不良事件。结果表明,临床对后踝关节骨折的患者进行内固定治疗的过程中,予以拉力螺钉内固定可以获得较之微型钢板内固定更好的临床效果,但在后踝关节骨折块波及到胫骨远端关节面25%以上的情况下,更合适使用微型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背景:踝关节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Danis-Weber B型骨折所占比例较大,对外踝的解剖复位以及选择适合的内固定物是修复成败的关键。 目的:观察解剖型钢板和空心螺钉联合内固定修复踝关节内外侧面骨折的解剖复位效果。 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32例Danis-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内固定方式外踝均选用钢板螺钉固定,内踝骨块均选用双螺纹加压螺钉固定。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及Kofoed踝关节评分对患者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以目测类比评分评定修复后疼痛程度的改善,根据影像学结果分析内固定后对线对位的生物力学水平。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6-24个月随访,所有病例均骨性愈合。治疗后随访6个月患者踝关节AOFAS评分、Kofoed评分及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影像学结果显示,内固定后对线对位良好。有1例感染患者,其他无不良反应。提示应用解剖型钢板和空心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踝关节内、外踝双踝骨折,可发挥解剖钢板与空心螺钉各自的特点及生物力学优势,使骨折达到踝关节的解剖复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fractures in older adults. The surgical treatment methods include artificial joint replacement (total hip and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and internal fixation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and dynamic hip screw), but there is no clear evidenc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m.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difference of arthroplasty and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in the elderly people. METHODS: We retriev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ies on artificial joint replacement (total hip and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and internal fixation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and dynamic hip screw)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from 1990 to 2015. Meta-analysis was used to compare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one-year postoperative Harris hip scores, and one-yea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between the arthroplasty and internal fixation. RESULTS AND CONCLUSION: (1) Twenty-one studies were included. (2)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and one-year postoperative Harris hip scores were higher in the arthroplasty group than in the internal fixation group. (3) Operation time was similar between the arthroplasty and internal fixation groups. (4) Complication rate was lower in the arthroplasty group than in the internal fixation group.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closed between the arthroplasty and internal fixation groups. (5)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effect of arthroplasty was better than internal fixation for treating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in the elderly. However, prospective large-sample long-term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re needed for verif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