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朱梅  刘晓丽  周婷  谢传流 《农业工程》2021,11(1):108-111
结合当前高校工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标准,从加强课程思政教育与实践教育两个方面对安徽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新修方案贯彻教书与育人理念,融合课程思政,且突出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6个方面的具体修订,探索教学科研型本科院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模式,为农业工程类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校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是专业知识教育的拓展与强化,尤其是对于农业高校,如何提高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度,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与匠人精神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以农业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为例,重点对课程思政目的、课程思政改革目标、课程思政重点实施手段等3个方面进行探讨,试图找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可行路径,以期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科学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彭和  白雪飞 《农业工程》2021,11(11):105-108
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智能型农业机械研发和应用,走农业科技创新之路必须依赖于高等院校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探讨了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改革课程设置方案、构建贯穿整个教学阶段的双导师制、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和推动校企合作等培养模式,为探索培养农业机械化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满足广西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工程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该文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5.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农业科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们针对高职院校《作物栽培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行分析,提出作物栽培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与方法,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旨在为社会培养一批农业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助力国家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自从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创办以来,各农业高校为农机行业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为此,分析了西部地区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从教育、科技、经济等3方面阐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并结合西部地区的地方特色,探讨了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把握高等教育新发展阶段的农业工程内涵,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农业工程类专业高质量人才,是农业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对接农业产业需求、深化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阐述了新发展阶段下高校农业工程类专业学科交叉、工农融合的发展内涵,顺应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质量人才的需求,结合华中农业大学工农融合校本特色与新工科专业建设背景,开展教学规模与质量平衡途径、虚实并存育人条件、产学研融合实践平台、专产协作培育机制、交叉耦合培养范式、全人教育创新文化等探索与实践,总结分析华中农业大学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对深化农业工程类专业教育的改革成效,提出了革新质量育人理念、创新多维育人模式、优化完善育人体制等农业工程类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实现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未来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流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加强,而现有的农机化课程体系设置不能适应新经济和新业态的需求,因此在新农科建设需求和新工科发展背景下,本文从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建设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设计了课程体系改革方案,构建了跨学科多元交叉融合特色鲜明的课程新体系,以培养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农业领军人才。  相似文献   

9.
为加速推进新疆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新工科背景下实施进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对校企合作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学生知识体系跟企业实际需求有差别、农机企业配合学校实习模式不完善、学校老师实践指导能力不足、企业指导教师理论性欠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能力不足、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管理理念存在差异等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制定了学校应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积极与企业沟通交流,探索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企业与学校的共同点,加强顶层设计等解决策略,旨在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紧缺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专业,国内开设该专业并招收本科学生的学校有42所,本文对比华南农业大学(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CAU)和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Kansas State University,KSU)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分析了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比例,对比各自在培养目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色等方面的特点,认为课程设置基本反映了两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同阶段的知识、能力和技能需求。本研究可为今后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以“农业机械化生产学”课程教学为例,通过确立课程思政目标、修订教学大纲和教案,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找寻课程切入点,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大局意识和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变废为宝意识。   相似文献   

12.
液压传动作为机械类、机电类、农业工程类等专业的基础课程。针对农业类院校,教学团队结合近几年在油菜耕种管收等全程机械化方面的教学探索和科研实践,针对课本重点章节,分别介绍了液压技术在农机装备领域应用的实际案例,并深入剖析了思政案例和思政元素,提出了“提升专业自信、培养工匠精神、激发爱国情怀”的思政目标。在此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升农业工程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也为涉农高校同类型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综合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主要模式。提高农业类院校农业机械化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主要从3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包括加强农业机械化专业学生对农业机械的了解、二维和三维软件的应用能力以及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二是基础能力的提高,包括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外文文献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三是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包括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农业机械化综合素质培养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和应用型高级农机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4.
柳剑  叶进  曾百功  李明生 《农业工程》2020,10(5):98-100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举措。以农业机械学为例,探讨在高等院校农机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基本途径与保障方法。以“农机文化”与“工匠精神”两个重要思政元素为切入点,紧紧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这一核心目标,打造课程教学标准与课程思政体系,为提升高等院校农机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和培养新时代农机装备创新人才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何秀成  孙步功 《农业工程》2022,12(1):126-129
乡村振兴战略为高等农业院校农机专业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也对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农机专业大学生就业仍然非常严峻,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解决高等农业院校农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分析提升农机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时代意义,针对农机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面临的问题,探究提升农机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以期为提高农机专业大学生就业水平和质量,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提供思路和指导。   相似文献   

16.
蒋国生 《湖南农机》2013,(6):231-232,236
我国各地的农业机械化逐年扎实推进,农业机械作业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机械化人才需求矛盾日益彰显,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必须保证农机人才的供给能满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求。农业类高职院校利用原有的专业优势、有针对的加强农业机械专业建设特别是农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把农业机械化专业的课程理论知识和农业机械化生产实践相结合,为培养农机化技术指导与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7.
作为食品类专业核心课程,开展“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思政,对培育食品安全领域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课程建设基础、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融入点厘清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通过着力提升教师思政素养、全面加强课堂思政渗透、科学建立思政考核模式进行课程思政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曹旭妍 《南方农机》2021,(6):151-153
在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对于高职院校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高职"机械零件课程设计"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革的整体思路和实施方法,并举例说明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以期对高职院校该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