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Jailed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血管支架加分支血管备选T-支架处理中的作用。方法对57例接受主支血管支架加分支血管备选T-支架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记录的DICOM格式的造影录像进行分析,测定治疗前后主支血管病变处与分支血管开口的最小直径、主支与分支血管夹角,计算术前和术后变化差值,并作Jailed球囊与Jailed导丝组之间的比较。结果共有57例60个分叉病变接受Jailed导丝(39例)或Jailed球囊(18例)分支保护下的主支血管支架植入手术。Jailed导丝组发生分支血管闭塞3例,TIMI血流≤2级的5例,Jailed球囊组分支血管闭塞1例。分支血管开口最小直径术后与术前变化差值Jailed导丝组为(-0.34±0.39)mm,Jailed球囊组为(0.08±0.64)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144,P<0.01)。分叉血管夹角术后Jailed导丝组缩小,Jailed球囊组增大,变化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3.82±9.04)°、(3.54±7.76)°;t=3.102,P<0.01]。结论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血管支架加分支血管备选T-支架治疗中,Jailed球囊技术有利于防范分支血管开口严重挤压甚或闭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主支支架外侧球囊扩张技术,便于导丝重新进入已闭塞的分支,进而挽救分支血管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例冠心病患者共20个真性分叉病变,分叉病变中位于左主干/前降支3例(占15%),前降支/第一对角支9例(占45%),回旋支/钝缘支3例(占15%),右冠状动脉/后降支或后侧支5例(占25%).所有分叉病变分支预留挤压(jailed)导丝,主支病变置入支架后,分支闭塞,TIMI血流分级0~1级,导丝无法重新找到分支入口,此时在主支支架外侧采用1.25mm小球囊通过分支Jailed导丝,于主支支架外低压力扩张分支开口,然后导丝再次穿过主支支架网眼进入分支真正开口,最后完成主支与分支球囊对吻,纠正主支支架变形.本研究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近期随访结果.结果 20例支架外侧球囊扩张技术挽救分支病例中,主支支架术置入18例(支架28枚),主支/分支双支架置入2例.主支靶血管术前平均狭窄(直径法)为(90±10.5)%,术后为(10±1.5)%,其中术前为0~2级TIMI血流均恢复到3级.分支血管术前平均狭窄(直径法)为(63±14.3)%,术后为(42.5±13.5)%,TIMI血流均为3级.2例术后心绞痛,1例心肌酶学增高,无分支发生夹层,无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临床随访12 ~18个月,无死亡及心肌梗死等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利用支架外侧球囊扩张技术可以较容易找到分支真正开口,实现处理分叉病变所需要的交换导丝及球囊对吻,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其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小外径球囊与传统保护导丝,预留于分支血管完成冠脉分叉病变支架置入术的效果.方法 比较53例冠脉分叉病变,随机分为两组:A组(26例)放置保护导丝于分支内,完成主支内球囊预扩,支架置入,交换导丝后主支与分支球囊对吻;B组(27例)放置小外径球囊于分支内,低压力打开球囊下,同样完成主支支架置入及交换导丝后主支与分支球囊对吻.比较两组间分支闭塞的发生率、分支开口狭窄明显加重的发生率及完成交换导丝和球囊对吻的时间.结果 A组3例(11.5%)发生分支闭塞;B组0例发生分支闭塞,P<0.05.分支开口狭窄明显加重的发生率,A组7例(26.9%),B组2例(7.4%),P<0.05.完成交换导丝和球囊对吻的时间,A组(45.0±12.3)min,B组(12.0±10.3)min,P<0.05.结论 利用小外径球囊代替保护导丝放入边支或重要分支,低压力打开球囊,完成冠脉分叉病变主支支架置入,可以明显减少边支的丢失,预防分支开口狭窄明显加重,同时交换导丝及球囊对吻顺利,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预扩张球囊技术与单纯导丝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7—2016年在玉林市玉州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PCI的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166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球囊组87例和导丝组79例。两组患者均在主支血管置入支架,并采用简单处理策略保护分支血管病变,球囊组患者PCI术中采用预扩张球囊技术,而导丝组患者PCI术中采用单纯导丝保护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手术情况;随访1年,记录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病变血管狭窄情况及再次住院率。结果两组患者分支血管球囊及导丝未发生截留或断裂,术后未出现严重血管并发症、死亡和急性心肌梗死。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心肌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组患者分支血管闭塞或夹层发生率低于导丝组(P0.05)。两组患者PCI成功率、分支血管置入支架者所占比例、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及造影剂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组患者行对吻后扩张者所占比例和术中分支血管无复流发生率低于导丝组(P0.05)。球囊组患者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分支血管开口狭窄率低于导丝组(P0.05),而两组患者主支血管最大狭窄率、主支血管再狭窄率及再次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导丝保护技术相比,预扩张球囊技术对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PCI后分支血管病变的保护作用更好,能更有效地降低术后分支血管闭塞或夹层发生率、MACE发生率及分支血管开口狭窄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支切割球囊预扩张联合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置入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顺序入选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分支切割球囊预扩张联合分支球囊保护技术的患者32例,共涉及分叉病变32处,均为Medina分型分支开口病变,其中Medina 1,1,1有25例(78.1%)、Medina 0,1,1有5例(15.6%)、Medina 1,0,1有2例(6.2%);分支血管直径≥2.5 mm,采用的切割球囊与分支血管直径比为1∶1。观察患者采取该方法治疗后,主支置入支架过程中分支保护的造影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前血管造影检查示:主支血管直径为(2.9±0.3)mm,狭窄程度为(82.5±8.0)%,病变长度为(19.8±12.8)mm;分支血管直径为(2.5±0.1)mm,开口狭窄程度为(84.5±7.8)%,开口病变长度(4.6±1.1)mm。32例分叉病变患者介入手术造影成功率为100%,未见心肌梗死、分支导丝或球囊断裂、分支夹层和分支丢失等围术期并发症发生,住院期间未见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策略中,应用分支切割球囊预扩张联合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可有效保护分支血管,且操作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分支血管直径2.5mm时,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同时与分支血管保护球囊低压力扩张对吻技术保护分支血管的疗效。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1例(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同时与分支血管保护球囊低压力扩张对吻);对照组51例(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同时分支血管采用导丝保护)。比较2组术中并发症、术后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术中并发症和术后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9.8%vs 29.4%,P0.05;9.8%vs 27.5%,P0.05)。结论在分叉病变处理中,球囊-支架对吻技术保护分支血管成功率高,有效降低分支血管闭塞、术中并发症和MACE。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陈氏分型Ia)中拟行主支支架,分支必要时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中,应用Jailed Balloon Technique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与传统的Jailed Wire Technique相比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邢台市第三医院心内三科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类型属于陈氏分型Ⅰa型(除外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共108例,男性58例,女性50例,年龄45~70岁。所有患者均需主支置入支架,同时因边支闭塞风险高,需进行分支保护,必要时行分支支架置入术。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58例)应用Jailed Balloon Technique行PCI治疗;对照组(50例)应用Jailed Wire Technique行PCI治疗。在主支支架置入后,比较两组间边支夹层、闭塞的发生率、术中和术后主支以及分支TIMI3级比例、手术总时间、置入支架个数等。结果两组术中和术后主支TIMI3级比例、置入支架个数、术后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中和术后边支TIMI3级比例升高,球囊对吻比例、术中以及术后边支严重撕裂、夹层、狭窄严重或闭塞比例、置入边支支架比例、术后6个月边支狭窄加重及闭塞比例下降,平均手术时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应用Jailed Balloon Technique保护分支,可改善患者血流,减少分支闭塞、夹层等发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小外径球囊与经典保护导丝,在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对分支开口保护效果。方法比较30例冠脉分叉病变,随机分为两组,A组(15例)放置保护导丝于分支内,完成主支内球囊预扩张、支架植入,观察分支血流情况;B组(15例)完成主支内球囊扩张后,放置小外径球囊于分支开口附近,于主支支架扩张同时低压力扩张分支球囊,支架植入后观察分支开口血流情况。通过两组间分支血流相应评分,比较分支开口保护情况。结果A组有3例分支闭塞,7例血流减少,5例血流同于术前,0例血流改善,总计分17分。B组有0例分支闭塞,1例血流减少,5例血流同于术前,9例血流改善,总计分3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球囊保护分支血管,较经典导丝保护后的分支血流情况进一步得到改善,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后续处理的难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经验,并分析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真性分叉病变的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拘禁导丝组(25例)和拘禁球囊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分支夹层或闭塞发生率、置入支架数量、手术时间和造影剂用量等,并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病变血管再狭窄情况进行随访,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拘禁导丝组4例发生分支闭塞或夹层,共置入5枚支架,拘禁球囊组1例发生分支夹层,置入1枚支架,且拘禁导丝组的手术时间和造影剂用量均明显高于拘禁球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5±13.4)min比(53.2±9.8)min,t=2.84,P=0.009;(135.3±12.5)ml比(106.8±11.7)ml,t=8.33,P=0.001]。术后1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并行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检查,两组主支和边支血管管腔丢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访期间,拘禁球囊组有1例患者因心力衰竭发作入院,拘禁导丝组有1例患者因心绞痛再发入院,并行靶血管血运重建治疗,余无其他MACE事件。结论拘禁球囊技术是一种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有效方法,与传统保护导丝比较,拘禁球囊技术能够有效防止重要分支闭塞,且手术时间和曝光时间短、造影剂用量少,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双导丝球囊在处理分叉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植入支架联合分支,双导丝球囊(Dual-Wire Balloon)单纯扩张治疗分叉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Lefevre Ⅰ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36例共41处,采用双导丝球囊行边支和(或)主支扩张,主支植入支架,观察住院及随访期间的疗效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41处分叉病变主支支架植入前行边支双导丝球囊预扩张均成功,4例主支行直接支架术,37处分叉病变主支双导丝球囊预扩张成功后植入主支支架,主支支架后5例边支明显受压,心肌梗死试验性溶栓疗法(thrombolysis in myoxardial infarction trial,TIMI)血流不足3级的分叉病变行对吻扩张均成功.住院期间无Q波心肌梗死、急诊血运重建及死亡;平均随访16个月,期间无Q波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死亡等严重临床并发症,心绞痛复发3例,强化药物治疗后均缓解.结论 用双导丝球囊处理分叉病变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主支支架联合分支双导丝球囊单纯扩张治疗分叉病变是一种简单和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背景冠状动脉前降支分叉病变发生率及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而明确合适的球囊保护策略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比较单支架与双支架术式的分支球囊保护策略对冠状动脉前降支分叉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都江堰市医疗中心收治的冠状动脉前降支真性分叉病变患者260例,根据分支球囊保护策略分为观察组(n=108)和对照组(n=152)。在基础治疗上,对照组患者采用双支架术式分支球囊保护策略,观察组患者采用单支架术式分支球囊保护策略。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球囊使用数量,支架植入数量,导丝使用数量,对比剂用量,术中分支血管慢血流、血流限制性夹层/分支血管闭塞,术后心肌梗死、心肌酶谱增高、主支及分支血管TIMI血流3级发生率,观察随访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方式。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球囊使用数量、支架植入数量、导丝使用数量、对比剂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分支血管慢血流、血流限制性夹层/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及术后心肌梗死,心肌酶谱增高,主支、分支血管TIMI血流3级,再发心绞痛,主分支血管再狭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再狭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再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支架及双支架术式的分支球囊保护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前降支真性分叉病变患者效果较好,与双支架术式比较,单支架术式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球囊使用数量、支架植入数量、导丝使用数量及对比剂用量,但会增加患者再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应用切割球囊联合主支血管单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自2012-01至2014-01我院心内科113例住院患者,共121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应用切割球囊对主支血管和分支血管分别进行预扩张处理后,再对主支血管进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观察手术成功率、分支血管血流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9个月后随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情况。结果:应用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软件测量支架置入前、后主支血管最小管径分别为(2.12±1.07)mm和(3.24±0.87)mm,分支血管最小管径分别为(1.44±0.73)mm和(1.82±0.6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手术成功率为100%。入选患者中11处(9.1%)分叉病变发生分支血管近端夹层,5处(4.1%)分叉病变出现分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2级,其中1处(0.8%)分叉病变发生分支血管闭塞。平均随访时间(8.3±3.1)个月,其中1例(0.8%)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治疗,无心原性死亡及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结论:应用切割球囊联合主支血管单支架置入对治疗分支血管存在明确病变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改良拘禁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预防分支闭塞的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证实靶病变为非左主干分叉病变。将患者随机分为改良拘禁球囊保护技术组(PBT组)和拘禁导丝保护技术组(JWT组)。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主支置入支架后分支闭塞的发生率、术毕分支TIMI 3级血流的比例、分支重进导丝的比例和成功率、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结果:共入选432例患者,PBT组与JWT组各216例。PBT组在PCI术中分支闭塞的发生率明显低于JWT组(0.93%vs. 4.17%,P=0.03),真性分叉病变PCI术中分支闭塞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JWT组(0.58%vs. 5.39%,P0.01)。PBT组1例(0.46%)分支需要重进导丝,并置入支架;JWT组6例(2.78%)需要重进分支导丝,其中2例(33.33%)分支重进导丝失败,4例(66.67%)对分支进行扩张。两组需要重进导丝的比例和再进导丝的成功率、术毕主支和分支TIMI 3级血流的比例以及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心原性死亡和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与JWT相比,PBT可有效降低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分支闭塞的发生率,且有降低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药物支架治疗冠心病分叉病变时对开口狭窄的分支血管不同处理方法的疗效.方法 入选66例主支血管药物支架置入术后引起直径≥2.0mm且<2.5mm分支血管开口狭窄大于50%的、于术后6~12个月间接受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患者,根据分支血管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法分成2组,即主支置入支架、分支血管单纯球囊扩张组(球囊扩张组)和主支置入支架、分支未处理组(未处理组).观察分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变化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于术后6~12个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复查随访时,虽然分支开口狭窄程度在球囊扩张组优于未处理组,但两组间主支血管再狭窄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支架置入后开口狭窄的分支血管采取单纯球囊扩张治疗并没有改善远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支导丝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CTO病变位于血管弯曲部位且闭塞段为长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其采取分支导丝技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效果。结果共对136例单支冠状动脉CTO病变的靶血管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所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第一根导丝均进入分支血管,125例第二根导丝进入主支血管,11例导丝无法通过闭塞病变进入主支血管,4例球囊无法通过闭塞病变;共植入支架176枚;血管开通121例,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达到3级,成功率89%。1例患者术中出现夹层,1例发生血管穿孔;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结论 CTO介入治疗根据其病变影像学特征,严格筛选患者,采取分支导丝技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双导丝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影像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210例,分别按照主支/边支血管参考直径、成角对边支血管即刻管径获得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球囊扩张主支血管后,在绝大多数病例中,双导丝球囊组边支血管即刻管径获得的绝对值比普通球囊组小(P0.05)。而在主支血管置入支架后,只有在主支血管狭窄程度最重的≥95%[-0.25±0.26)mm vs(-0.54±0.40)mm,P0.01]、边支血管参考直径较小的2.0~2.4mm[(-0.29±0.28)vs(-0.52±0.31)mm,P0.01]、边支血管狭窄程度相对较轻的50%[(-0.09±0.13)mm vs(-0.14±0.06)mm,P0.05]、主支和边支血管成角较小的70°[(-0.30±0.35)mm vs(-0.60±0.37)mm,P0.01]这部分病例中,可以观察到边支血管即刻管径获得的绝对值比普通球囊组小。结论:双导丝球囊用于分叉病变预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主支血管斑块向边支血管位移的程度,特别是对于主支血管狭窄程度较重、边支血管较细、边支血管狭窄程度较轻、Y型分叉病变,即便是在主支血管置入支架后仍然可以观察到双导丝球囊预处理分叉病变后的获益。  相似文献   

17.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TM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近、远期疗效。方法:76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且有临床缺血症状的患者接受了主支CYPHERTM支架及分支血管球囊扩张术,术后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及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回顾性分析其结果。结果:76例中有35例行吻合球囊扩张术,主支无残余狭窄或残余狭窄<10%,分支残余狭窄<50%,住院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如支架内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紧急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术或死亡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8.3±1.9)个月,有1例患者心绞痛复发,无心肌梗死或死亡。冠状动脉造影的随访率81.6%,主支平均晚期管腔丢失(0.08±0.02)mm,分支血管晚期管腔丢失(0.20±0.05)mm。靶血管血运重建率5.26%。结论:应用主支CYPHERTM支架和分支血管球囊扩张的方法治疗分叉病变安全、可行,并可有效防止主支血管再狭窄。  相似文献   

18.
更正启事     
<正>本刊2014年第33卷第5期第376页童鸿《Jailed球囊保护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处理中的初步应用》一文1.1一般资料中"(3)分支血管与主支血管夹角75°;(4)分支血管参考直径1.5mm"应改为"(3)分支血管与主支血管夹角≤75°;(4)分支血管参考直径≥1.5mm"。特此更正,并向读者致歉。  相似文献   

19.
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不同处理方法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由于会引起冠状动脉分支血管的狭窄或闭塞,一直受到介入医师的关注。冠状动脉主支置入支架后分支血管开口病变的介入方法有支架置入、单纯球囊扩张或不予处理。本研究总结了我院近年来对中等大小分支血管的治疗情况,试图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比较应用药物支架治疗分叉病变时对开口狭窄的分支血管的不同处理方法(即支架治疗、单纯球囊扩张和不处理分支)的疗效。方法入选93例主支血管药物支架置入术后引起直径≥2.0mm分支血管开口狭窄大于50%的、于术后6~12个月间接受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患者,根据分支血管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法分成3组,即主支和分支血管均置入支架组(简称支架组)、主支置入支架、分支血管单纯球囊扩张组(简称球囊扩张组)和主支置入支架、分支未处理组(简称未处理组)。观察分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变化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于术后6~12个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复查随访时,虽然分支开口狭窄程度在支架组和球囊扩张组仍优于未处理组(三组分别为40.21%,40.76%和80.23%;P<0.001),但三组间主支血管再狭窄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主支血管再狭窄率分别为33.33%,25.00%和12.50%;P=0.085;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8.10%,29.17%和25.00%;P=0.523)。结论对支架置入后开口狭窄的分支血管采取积极的处理方法(如支架置入、单纯球囊扩张)同未处理组相比,并没有改善远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