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目的研究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胶原组织工程支架的力学性能及降解性能,为胶原基复合支架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纳米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为添加相,利用冷冻干燥法制备了4种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胶原基复合多孔组织工程支架。结果(1)溶液中胶原纤维的聚集状态,制备出具有直径约为400~600nm的粗胶原纤维束支架材料,这种粗胶原纤维束对改善胶原基组织工程支架的力学强度和减慢其降解速度具有重要作用,其中胶原与生物活性玻璃质量比为40∶60时,具有最高的抗压强度(1.5469±0.0995)MPa。(2)利用FTIR和Raman等技术综合分析研究了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对胶原蛋白的二级结构的影响,当复合材料中胶原含量小于20%时,胶原蛋白二级结构破坏严重。结论当胶原与生物活性玻璃质量比为40∶60时,所制备的复合支架具有最好的抗压性能和降解性能,为进一步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
背景:生物活性玻璃是一种多相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骨传导性及生物相容性,但作为骨修复材料仍然存在不能完全降解、机械强度较低等不足。目的:设计生物活性玻璃/壳聚糖复合材料骨组织工程支架,并检测其理化性能。方法:将2.0%壳聚糖盐酸溶液与β-甘油磷酸钠以7∶1的体积比混合制备壳聚糖溶液。称取0.5,1.0,1.5 g生物活性玻璃分别加入上述壳聚糖溶液中,使得壳聚糖与生物活性玻璃的质量比为2∶1,1∶1及1∶1.5。将复合材料浸泡于模拟生理体液中7 d进行体外矿化。结果与结论:扫描电镜见复合支架具有相互贯通的多孔结构,孔隙率最高可达89%,孔径大小合适,为100- 300 µm,生物活性玻璃以针状形式分散在壳聚糖支架之间,均匀排列,被壳聚糖支架充分包裹结合紧密。随生物活性玻璃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孔隙率逐渐下降,断裂强度逐渐升高,他们之间呈正相关性。X射线衍射图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证实复合支架中的单一材料未发生性质改变,示差扫描量热法分析显示正常体温情况下材料无质量丢失。矿化3 d后材料表面形成的羟基磷灰石逐渐长大为绒毛状,数量也明显增多;矿化7 d后绒毛状的羟基磷灰石长成为针状,数量进一步增多,且众多的矿化物结成球状。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3.
目的设计一种生物活性玻璃/壳聚糖/羟基磷灰石(BG/HA/CS)复合材料的骨组织工程支架,并对其理化性能和细胞相容性进行检测。方法不同比例的BG/HA/CS混合液用冷冻干燥法制备成支架。通过计算支架孔隙率;扫描电镜、X线衍射和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其微观形貌和组成;采用材料试验机进行支架的机械性能检测,并评价生物活性玻璃的加入对支架的影响。将第3代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支架上,使用扫描电镜检测支架对其粘附作用,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在支架上增殖,并评价生物活性玻璃的加入对支架的细胞相容性影响。结果合成的BG/CS/HA支架与模具拥有同样的大小及几何形状,具有相互贯通的多孔结构,未见生物活性玻璃聚集,孔隙率最高可达86.96%,孔径大小合适(100~300um),最大压缩强度为(1.95±0.13)Mpa。X射线衍射图可以看到特征性的BG衍射峰;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可见特征的BG吸收峰,这表明材料内有明确的BG;第3代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支架上共培养1天后,细胞在支架表面粘附。部分细胞伸展,并伸出伪足。共培养5天后,可见细胞数目增多,团聚,细胞表面可见微绒毛,细胞已开始向材料内部迁移。采用MTT法测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支架上的增殖情况可以看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BG/CS/HA支架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增殖。结论采用溶液共混、冷冻干燥法可以制备出BG/CS/HA支架;支架具有良好的孔隙率,较好的机械强度,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可用于骨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软骨支架材料的种类比较多,但还没有一种材料能完全符合软骨修复的要求。 目的:观察在混合材料胶原-壳聚糖支架中软骨细胞的生长情况。 方法:采用冷冻干燥法将质量分数为2%胶原与3%壳聚糖混合制备胶原-壳聚糖多孔支架。将分离培养的第2代兔软骨细胞接种到胶原-壳聚糖支架上,对照组将软骨细胞接种到无支架的培养板中。观察支架的孔隙率、吸水性及内部形态结构,MTT法检测软骨细胞在支架上的增殖情况,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的生长、贴附情况,RT-PCR检测细胞支架复合物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胶原-壳聚糖支架的吸水性为(80.0±0.55)%,孔隙率为(88.5±1.5)%,孔径为100~150 μm,复合细胞培养2周后,细胞增殖活力高,软骨细胞分泌的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质量分数为2%胶原与3%壳聚糖的混合支架适合软骨细胞生长和快速增殖,是一种良好的修复和重建软骨载体。 相似文献
5.
背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具有促进成纤维细胞有丝分裂的作用,同时具有促进牙周细胞生长、分化及合成细胞外基质的作用。目的:观察负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壳聚糖胶原支架对于人牙周膜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将人牙周膜细胞分别接种于负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壳聚糖胶原支架与普通胶原支架上,于接种的1 h、24 h及1周检测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1的释放,于第1,7,28天检测两组细胞的黏附和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负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壳聚糖胶原支架组第1,24小时和第1周的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1释放率明显低于普通胶原支架组(P < 0.01)。两组接种第1天的细胞黏附和增殖检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负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壳聚糖胶原支架组接种第7,28天的细胞黏附和增殖情况优于普通胶原支架组(P < 0.01)。表明负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壳聚糖胶原支架可显著促进人牙周膜细胞的增殖。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6.
通过冷冻干燥方法制备出仿生型多孔结构的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BG)/胶原蛋白(COL)/磷酸丝氨酸(PS)支架材料,并评价了小鼠胚胎成骨细胞系细胞在BG、BG-COL、BG-COL-PS支架材料上的生长、黏附、增殖情况。MTT法测结果显示,细胞在材料表面贴附、增殖良好,且细胞在BG-COL-PS支架材料生长增殖要明显好于BG-COL、BG支架材料。BG-COL-PS支架材料有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7.
骨修复用胶原复合支架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胶原蛋白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许多优点,章综述了骨修复用胶原复合支架材料的研究现状,仿天然骨成分、结构和特性胶原复合支架材料是骨组织工程研究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背景: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及可降解性,对细胞的黏附、增殖及血管生成极为有利。目的:观察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复合支架材料对人牙髓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牙髓细胞,接种在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接种前及接种后第1,3,7,14,24天,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与结论:(1)与接种前比较,接种于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0.01);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的细胞增殖能力逐渐增强;(2)与接种前比较,接种于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增强(P<0.01);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的细胞迁移能力逐渐增强;(3)与接种前比较,接种于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的细胞上清液中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增加(P<0.01);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的细胞上清液中碱性磷酸酶水平逐渐增强;(4)结果表明,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复合支架材料可促进人牙髓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背景:周围神经缺损的治疗在再生医学领域仍然具有挑战性,支架材料的应用被认为是有前途的探索方向之一,理想的支架材料应是安全、耐用和缺乏抗原性的。目的:探讨制备一种新型的组织工程化改性胶原-壳聚糖支架,并探索其在大鼠横断坐骨神经模型中用作桥梁修复神经损伤的可能。方法:先制备出胶原-壳聚糖复合支架,然后用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化二亚胺,N-羟基琥珀酰亚胺对支架进行化学改性即交联。接着将神经干细胞种植于支架上,之后连同支架-种子细胞在体内植入坐骨神经缺损部位。结果与结论:制得的变性交联胶原-壳聚糖复合支架具有三维立体网状结构。将支架-种子细胞移植4周后,可在损伤的坐骨神经中发现S-100神经丝蛋白200表达。结果表明这种组织工程化改性交联胶原-壳聚糖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10.
骨修复用胶原复合支架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原蛋白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许多优点,文章综述了骨修复用胶原复合支架材料的研究现状,仿天然骨成分、结构和特性胶原复合支架材料是骨组织工程研究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胶原作为牙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仍具有机械强度差、降解速度快等缺点,将其与壳聚糖复合可改善上述问题。目的:评估新型壳聚糖-胶原支架材料的体外生物相容性。方法:通过MTT法评估100%,75%,50%,25%壳聚糖-胶原支架材料浸提液对人牙周膜细胞的毒性。选择第4-6代生长状态良好的人牙周膜细胞与壳聚糖-胶原支架共培养,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并检测与壳聚糖-胶原支架复合培养前后人牙周膜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与结论:新型壳聚糖-胶原支架具有双层结构,一侧表面致密,一侧表面疏松多孔。MTT法检测不同浓度材料浸提液毒性评级为0或1级。扫描电子显微镜及组织学观察可见细胞在壳聚糖-胶原支架上增殖良好,且致密层可起屏障膜作用,阻挡细胞进入支架内部;复合培养24 h后,人牙周膜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复合培养前无明显差异(P > 0.05),复合培养48,72 h后人牙周膜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复合培养前(P < 0.05)。以上结果提示新型壳聚糖-胶原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屏障功能,可进一步应用于牙周组织工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背景:用壳聚糖包裹海藻酸钠制备微囊,可以改善海藻酸钠水凝胶的力学性能,如何获得理想的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以及该微囊体系的应用前景是这一研究的关键。目的:探讨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载体的制备方法、成型机制,分析影响微胶囊膜强度性能的几个重要因素及探讨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在固定化细胞技术、药物载体和组织工程方面的应用前景。方法:由第一作者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Direct、中国知网库、万方数据库1987至2013年有关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制备方法、反应机制及应用前景的文章。结果与结论:海藻酸盐水凝胶在药物释放和组织工程领域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凝胶溶蚀现象和力学性能缺陷限制了它的应用,壳聚糖与海藻酸钠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形成聚电解质络合物,弥补了海藻酸钠凝胶的不足。通过控制壳聚糖溶液的性质-壳聚糖的分子质量、壳聚糖溶液的pH值和浓度制备膜强度高的微囊,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在固定化技术、药物释放和组织工程领域表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3.
背景: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骨髓单个核细胞可促进各种干细胞生长,诱导新骨形成和成血管化,促进最终成骨。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复合纳米晶胶原基骨支架材料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7只,制备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骨人工制备骨缺损模型,分为3组,实验组骨缺损处植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复合纳米晶胶原基骨支架材料,对照组骨缺损处植入纳米晶胶原基骨支架材料,空白组骨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8,12周制备组织标本,行大体观察、影像学分析、苏木 精-伊红染色、扫描电镜检测。结果与结论:影像学检查及组织学染色显示,实验组骨缺损处愈合程度、成骨速度及质量明显优于其他组;扫描电镜显示实验组材料与骨接触紧密,组织相容性好,无炎症刺激反应;分析牙CT数据及新骨形成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组骨修复情况优于其他组(P < 0.05)。表明骨髓单个核细胞复合纳米晶胶原基骨支架材料具有骨诱导和骨形成作用,可用于修复颌骨缺损。 相似文献
14.
背景:已有体内急性毒理实验证实,壳聚糖纳米微囊的半数致死量高于2 000 mg/kg,但其具体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的:分析纳米壳聚糖作为骨替代材料对MC3T3-E1成骨细胞生长及大鼠肝、肾等器官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MC3T3-E1成骨细胞分别在含0(对照)、10 mg/L、100 mg/L、1 g/L、10 g/L纳米壳聚糖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检测各组细胞A值。透射电镜观察10 g/L纳米壳聚糖溶液培养MC3T3-E1成骨细胞24 h后的细胞形态变化。采用PBS制备10 g/L纳米壳聚糖悬浮液,分别以166.67,16.67 mg/kg经腹腔注射至SD大鼠体内4周,每周3次,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血清生化指标分析大鼠肝、肾功能,病理切片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炎症细胞浸润情况。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10 mg/L、100 mg/L、1 g/L、10 g/L的纳米壳聚糖溶液均抑制MC3T3-E1细胞的生长(P < 0.05)。透射电镜见团聚的壳聚糖存在于MC3T3-E1细胞浆中,细胞表面的伪足形成,细胞膜呈波浪状起伏,细胞核变性、碎裂及固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注射纳米壳聚糖悬浮液两组大鼠血尿素氮、Na+水平均有明显升高(P < 0.05),高剂量组K+水平明显降低(P < 0.01);肝脏、肾脏均出现组织细胞凋亡现象,高剂量组凋亡更加明显。表明纳米壳聚糖可导致细胞凋亡,超过一定剂量可造成肾功能受损,对机体生理功能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5.
背景:壳聚糖对软骨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但存在基因转染效率偏低的缺陷。 目的:构建负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聚乙烯亚胺-壳聚糖/DNA纳米粒,检测其理化性能,以及体外对关节软骨细胞的基因转染效率。方法:将聚乙烯亚胺共价连接于壳聚糖骨架上构建聚乙烯亚胺-壳聚糖复合物,再将聚乙烯亚胺-壳聚糖与负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质粒DNA以复凝聚法制成纳米粒,以扫描电镜检测纳米粒形态,Zeta电位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径、表面电位;凝胶电泳阻滞实验观察聚乙烯亚胺-壳聚糖和质粒DNA的结合力。以聚乙烯亚胺-壳聚糖/DNA纳米粒、裸质粒DNA、脂质体2000及壳聚糖/DNA纳米粒转染体外培养的兔关节软骨细胞,流式细胞仪及荧光显微镜检测基因转染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DNA的入核情况。结果与结论:聚乙烯亚胺-壳聚糖/DNA纳米粒多呈球形,粒径为(154.6±18.6) nm,表面Zeta电位为(24.68± 6.82) mV,可有效保护质粒DNA免受 DNaseⅠ的降解。体外转染实验证明聚乙烯亚胺-壳聚糖/DNA纳米粒能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关节软骨细胞并在细胞内表达绿色荧光蛋白,转染率达(23.80±1.74)%,转染率高于裸质粒DNA组及壳聚糖/DNA纳米粒组(P < 0.05),与脂质体2000组无显著差别(P=0.522)。表明聚乙烯亚胺-壳聚糖/DNA纳米粒能有效保护质粒DNA免受核酸酶降解,对关节软骨细胞有良好的基因转染能力。 相似文献
16.
背景:人们对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多孔生物支架在体内的降解过程并非十分清楚,而且有关其降解产物对成骨细胞的影响研究也较少。目的:分析大鼠成骨细胞与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多孔生物支架降解产物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培养的第2代大鼠成骨细胞分别在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降解产物浸提液和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培养第2,4,6,8,10天分别对两组细胞做MTT细胞计数,采用联合会推荐法测定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采用BCA蛋白定量法测定总蛋白。结果与结论:在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多孔生物支架降解产物浸提液中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增殖速度、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细胞总蛋白合成及碱性磷酸酶与总蛋白的比值明显高于在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DMEM培养液中培养的细胞(P < 0.05)。表明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多孔生物支架的降解产物不仅可促进大鼠成骨细胞的黏附、生长和增殖,还可增强其骨化功能,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背景:有关丙酮酸乙酯含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较少,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丙酮酸乙酯含量的文献更少。目的:建立测定壳聚糖纳米粒中丙酮酸乙酯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Agilent1200系列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丙酮酸乙酯-壳聚糖纳米粒中丙酮酸乙酯的含量。色谱柱:ZORBAX Eclipse XDB-C18(4.6 mm×150 mm,5 μm),柱温25 ℃,流动相为乙腈-水(体积比为40∶60),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10 nm,进样量20 μL。结果与结论:丙酮酸乙酯峰与辅料及溶剂峰分离良好,丙酮酸乙酯质量浓度在1-100 mg/L内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 =0.999 6),低、中、高浓度丙酮酸乙酯对照品溶液日内、日间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3%,重复性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25%,稳定性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3%。3批样品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1.5±1.0)%,(93.5±0.2)%,(94.4±0.4)%;包封率分别为(87.20±0.22)%,(90.50±0.15)%,(91.10±0.17)%。不同批次样品丙酮酸乙酯含量检测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9%,0.5%,0.3%。说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专属性强、精密度高、加样回收率好、结果精确可靠,可用于壳聚糖纳米粒中丙酮酸乙酯含量的测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8.
背景:采用壳聚糖对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表面进行改性,一方面可改善磁性纳米氧化铁颗粒的团聚性,增加其稳定性,另一方面将来可用于肿瘤热疗及基因治疗。目的:制备将来可用于肿瘤热疗及基因治疗的磁性壳聚糖微球,评价其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改良的化学沉淀法制备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采用超声乳化法将壳聚糖加入到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中制备磁性壳聚糖微球,进行以下实验:①MTT实验检测磁性壳聚糖微球浸提液的细胞毒性:分别以1640培养液、聚丙烯酰胺单体溶液、100%,75%,50%,25%的磁性壳聚糖微球浸提液培养L-929细胞。②溶血实验:在兔抗凝血中分别加入磁性壳聚糖微球浸提液、生理盐水及蒸馏水。③微核实验:在昆明小鼠腹腔分别注射含氧化铁磁流体5,3.75,2.5,1.25 g/kg的磁性壳聚糖微球混悬液、环磷酰胺及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磁性壳聚糖微球粒径200-300 nm,分散效果有所提高。不同浓度的磁性壳聚糖微球浸提液对L-929 细胞毒性为1级,属对细胞无毒性范畴。磁性壳聚糖微球浸提液的溶血率为0.69%,小于5%,符合医用材料的溶血实验要求。磁性壳聚糖微球混悬液未导致细胞DNA断裂和非整倍体化,未导致微核产生的遗传毒理作用,材料无致畸或致突变作用,因此磁性壳聚糖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9.
背景:前期实验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半乳糖化海藻酸钠-壳低聚糖微胶囊,国内外尚未见以壳低聚糖和海藻酸钠制备的微胶囊用于肝细胞包裹的研究。目的:研究半乳糖化海藻酸钠-壳低聚糖微胶囊的结构和性能,然后将这种微胶囊用于肝细胞包裹,研究肝细胞的形态和功能表达。方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半乳糖化海藻酸钠含量分别为50%,30%时,半乳糖化海藻酸钠-壳低聚糖微胶囊的膜结构和膜厚,机械破碎百分率测定微胶囊的力学性能,通过包裹FITC标记的白蛋白和球蛋白的释放来测定微胶囊通透性。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肝细胞在半乳糖化海藻酸钠-壳低聚糖微胶囊中的形态,检测肝细胞白蛋白和尿素的合成。结果与结论:半乳糖化海藻酸钠-壳低聚糖微胶囊的膜内层致密而外层疏松,呈一种非对称膜的结构。随着半乳糖化海藻酸钠含量的增加,微胶囊的膜也越来越疏松,这些现象表明半乳糖的引入削弱了海藻酸钠分子链上负电荷的密度,影响了静电复合反应。微胶囊的力学性能与胶囊膜的结构和厚度有关;随着半乳糖化海藻酸钠含量的增加,膜结构越来越疏松,同时膜的厚度也减小,因此其力学性能变差。微胶囊的通透性主要决定于皮层的孔径,而疏松的亚层结构对通透性影响不大。制备的微胶囊具有选择性通过白蛋白,截留球蛋白的能力,表明胶囊膜的皮层孔径介于白蛋白和球蛋白尺寸之间。肝细胞在半乳糖化微胶囊中呈球形聚集体形态,并且肝细胞在半乳糖化微胶囊中的白蛋白分泌和尿素合成能力明显强于在海藻酸钠-壳低聚糖微胶囊中的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