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J综合征即黑色素斑-肠息肉综合征,又称黑斑息肉综合征,该病最早由Peutz于1921年首先描述[1],随后Jeghers在1949年对本病进行详细、系统的介绍[2]。P-J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特殊类型胃肠道息肉病,伴黏膜、皮肤色素沉着,一般呈墨绿色,表现在下唇及指、趾端,息肉主要分布在小肠、胃,结肠次之[3]。息肉分布的广泛性与遗传并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但黑斑的发生部位常较一致[4]。我科2012年3月收治1例P-J综合征患者,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已康复出院,现将其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Peutz-Jegher(P-J)氏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肠道息肉病,伴粘膜、皮肤色素沉着,表现在下唇及指、趾端,息肉主要分布在小肠,胃、结肠次之,属于基因遗传病,为单个显性多效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Peutz-Jegher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总结其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 分析大庆油田总医院2007-01-2011-01收治的28例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患者均有皮肤、黏膜色素沉着.3例患者家族史明确,临床以腹痛及便血为主要表现.并发肠梗1例,消化道出血8例,发生恶变1例,平均确诊年龄29岁,病理组织学分型为错构瘤样或增生性息肉或腺瘤.内镜下高频电凝息肉切除术、开腹肠道息肉切除及肠部分切除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结论 内镜是P-J综合征发现的重要手段,病理学是确诊的方法,丽内镜高频电息肉切除术是治疗早期P-J综合征的首选.  相似文献   

4.
1例P-J综合征病人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丹莉 《护理研究》2009,23(36):3380-3381
P-J (Peutz-Jegher )综合征又称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已知其为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1].男女均可发病,一般并无特殊症状,常以腹胀、腹痛、贫血作为临床表现.有时因息肉发生肠套叠、肠扭转或消化道出血而被发现.黑色素斑出现较息肉为早,往往10岁前即可出现,这些黑色素斑常见于口唇、颊黏膜、手指、手掌、脚趾,而出现消化道症状及发现息肉的年龄在20岁左右[2].此疾病一般以内科治疗为主,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行外科手术治疗.我科2009年1月为1例P-J综合征病人实施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切除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黑斑息肉综合征又称为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胃肠道息肉、口唇黏膜与四肢末梢色素沉着为特征。本综合征较罕见,我科于2009-02诊断治疗1例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湿性愈合模式在P—J综合征患者外科术后感染伤口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科于2011年9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外科治疗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P-J综合征患者后进行湿性愈合伤口治疗及护理经验。结果通过开放创面、渗液管理;交互式清创、银敷料控制感染;增加患者舒适度.力Ⅱ强营养支持、促进肉芽生长、创面愈合等湿性愈合模式指导下的伤口护理措施,患者感染伤口愈合时间为:42~60d。结论湿性愈合伤口护理在P—J综合征患者外科治疗术后伤口感染创面处理中,可以起到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eutz-Jeghers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 结果 患者女性,18岁,以“腹痛伴呕吐2天”就诊,剖腹探查术中见两处小肠套叠、肠坏死及1个息肉,予坏死小肠切除端端吻合、瘤体摘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家族息肉病改变,未见癌变。 结论 Peutz-Jeghers综合征少见,本病典型特征为口周色素沉着及胃肠多发息肉,治疗以处理胃肠道息肉引起的症状和并发症为主。  相似文献   

8.
双气囊小肠镜在Peutz-Jeghers综合征中的诊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在诊治Peutz-Jeghers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空军总医院2004年1月~2008年3月经双气囊小肠镜诊治的23例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小肠息肉可在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时给予切除,较大无蒂息肉行手术切除。结果22例患者均经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特点确诊。21例表现为口唇、四肢末端散在分布的黑/褐色斑,19例以阵发性腹痛为临床突出表现,最早腹痛发病年龄5岁,伴腹胀,血便或无排便、排气。21例患者发现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胃肠息肉,息肉形态表现为无蒂、亚蒂、长蒂形息肉,呈蘑菇或菜花状,部分息肉表面糜烂,伴溃疡形成。18例患者小肠息肉行双气囊小肠镜下切除,其中17例患者胃、结肠、直肠息肉分别在胃镜、结肠镜下切除,有4例患者因小肠息肉较大而行手术治疗。错构瘤18例,空肠黏液性腺癌1例。结论双气囊小肠镜在Peutz-Jeghers综合征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提高Peutz-Jeghers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黑斑息肉综合征伴降结肠套叠,较为少见。作者在临床工作中遇见1例,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22岁。出生后6个月曾行肠套叠手术,7岁和13岁时曾行肠粘连松解手术。2006年12月11日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胃多发息肉。2006年12月28日结肠镜检查示:黑斑息肉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eutz-Jeghers综合征(黑斑息肉病)的诊断、监测与治疗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并误诊的Peutz-Jeghers综合征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为女性,13岁时因多发息肉致肠穿孔行肠穿孔修补术,术后病理报告为Peutz-Jeghers综合征。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病史患者。此次因急性肠套叠及肠穿孔就诊,伴典型的皮肤、黏膜黑斑,经手术治疗后痊愈,病理检查证实为Peutz-Jeghers综合征(小肠错构瘤样息肉)。结论消化道错构瘤样息肉与皮肤色素沉着是黑斑息肉病的特征性表现。本病应定期复查,一旦发现息肉或出现消化道急重症时,应及时在内镜下切除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1例Cronkhite—Canada综合征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CCS)又称多发性胃肠道息肉病(generalized gastrointestinal polyposis syndrome)、息肉-色素沉着-秃发-指(趾)甲萎缩综合征。以全胃肠道息肉、外胚层变化、无息肉病家族史、成年发病为主要特点。发病年龄多在30—86岁,男:女约1.3-1.5:1。由Cronkhite及Canada两人于1955年首次报道而得名。本病极其罕见,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全世界仅有200多例报道,约80%来自日本。目前没有成熟的诊疗和护理措施可以依据。2004年11月24日本病房收治了1例该病患者,积累了一些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赵勇杰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9):1233-1233
Peutz—Jghers综合征(PJS)又称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是一种以特定部位皮肤粘膜黑色素沉着、消化道多发性息肉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自2000年以来我院共收治PJS9例,并进行了内镜下息肉除术,经精心治疗和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大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下的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大肠肿瘤性病变或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2001年8月~2002年8月结肠镜检查2926例次,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部分病变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检出大肠隆起性病变共608个,非肿瘤性病变189个,占31.1%,其中增生性息肉114个(18.8%),炎性息肉56个(9.2%),P-J息肉4个(0.7%),幼年性息肉15个(2.5%);腺瘤性息肉260个,占42.8%;进展期癌159例(26.2%)。非肿瘤性息肉以Ⅰ、Ⅱ型腺管开口为主,占95.2%(180/189);而在腺瘤性息肉中,Ⅱ、ⅢL、Ⅳ型腺管开口分别占26.5%、56.9%、16.5%,尤其是管状腺瘤,Ⅱ型腺管开口伴轻至中度不典型增生的百分率为33.3%,ⅢL型腺管开口伴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者为57.3%,而Ⅳ型腺管开口伴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者为71.4%;进展期癌均表现为黏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为VN型。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分型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并指导及时的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具有重要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eutz-Jeghers综合征的临床、内镜、病理表现及治疗对策。方法结合国内外文献,对2008年6月1日~2012年5月31日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3例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2例以腹痛伴腹部包块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或反复腹痛伴便血就诊,1例为体检发现,3例均伴有皮肤黏膜黑斑,2例有家族史。3例均行胃镜和结肠镜检查,均见消化道多发性息肉,1例因肠套叠行小肠部分切除,3例行内镜下息肉摘除,3例病理为错构瘤性息肉。结论Peutz-Jeghers综合征以反复便血、腹痛、特定部位皮肤黏膜黑斑、消化道多发性错构瘤性息肉及家族遗传性为特征,部分患者可有腹部包块及肠梗阻表现,内镜下息肉摘(切)除和部分肠袢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重视定期随访,以预防并发症,及时发现息肉恶变及胃肠道外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5.
黑斑息肉综合征并发多发性肠套叠超声表现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10岁,因“腹痛们呕吐,停止排便气一天“由急诊拟“肠套叠?肠梗阻?”Peutz-Jeghet综合症(P-J综合征)”收治入院。体格检查:口唇黏膜见散在斑点状色素沉着,  相似文献   

16.
吴宗英  王一平 《华西医学》2005,20(4):801-802
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ughers syndrome, PJS)是以黏膜、皮肤色素沉着伴胃肠道多发息肉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国内有关报道亦较少,因此很容易被漏诊.本文就黑斑息肉综合征的发病及诊治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罕见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综合征1例的护理体会黄素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200001)Cronkhite-Canada综合征是罕见的胃肠道息肉症,该症的主要特征有:胃肠道多发性息肉、色素沉着、脱发、指甲萎缩、腹泻,以60岁左右的男性多见。我院收...  相似文献   

18.
肠镜下高频电大肠息肉摘除术的配合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肠镜下高频电摘除大肠息肉术的护理配合及效果。方法对49例大肠息肉患者在肠镜下高频电摘除大肠息肉术的配合及护理进行回顾总结。结果本组49例患者息肉摘除效果满意,术中、术后均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加强对患者术前充分准备、术中默契配合、术后娴熟护理,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手术成功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9.
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的诊断及治疗效果和护理要点。方法576例大肠息肉患者接受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术后活体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其中诊断为腺瘤性息肉416例,95为增生性、炎性息肉,例为绒毛状息肉,11例为幼年性息肉,2例为息肉癌变。2例出现并发症。护理要点是术前清洁肠道、术中配合生、术后细心观察病人恢复情况。结论大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诊断率高,治疗效果良好,恰当的护理很重要。  相似文献   

20.
皮肤粘膜色素沉着伴胃肠道多发性息肉为本综合征特点。它是一个家族遗传性疾病。由于多发息肉,易引起消化道出血、腹痛,也可导致肠套叠、肠梗阻等一系列症状而就诊。我院发现一例患者,报告如下: 患者,女,22岁。经常腹胀、腹痛,近来解黑色大便三次,有时便鲜血,伴头昏、眼花、乏力。并昏倒一次而入院。 幼年起有口部粘膜紫点,逐渐增大呈斑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