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与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5 310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和100例健康人群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3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食物不耐受IgG抗体总阳性率为84.99%,其中以鸡蛋、螃蟹和牛奶的阳性率最高,对照组的总阳性率为14.00%,二者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2.17,P<0.05)。结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与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有明显相关性,检测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诊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与过敏性皮肤病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94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3种过敏性皮肤病患者食物不耐受IgG抗体总阳性率为91.5%,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升高以螃蟹、鸡蛋及虾最多见,不同年龄组对过敏食物的阳性率不同。结论食物与常见过敏性皮肤病之间有明显相关性。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对过敏性皮肤病的诊疗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婴幼儿湿疹患者食物不耐受IgG抗体水平的检测,探讨婴幼儿湿疹与食物不耐受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102例食物特异性IgE筛查阴性的湿疹婴幼儿和52例正常健康婴幼儿例进行食物不耐受IgG抗体检测。结果病例组食物不耐受IgG抗体阳性率88.23%,高于对照组69.23%(χ2=8.362,P=0.004)。病例组的牛奶、蛋白/蛋黄、西红柿、小麦、玉米、大豆、鳕鱼、牛肉和大米的食物不耐受IgG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阳性率最高的是牛奶和鸡蛋;病例组中小于1岁患儿(婴儿组)多种食物不耐受IgG抗体阳性率为44.44%,低于(1~3)岁患儿(幼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25,P=0.000)。结论婴幼儿湿疹患儿食物不耐受IgG抗体水平较高,提示婴幼儿湿疹的发病与食物不耐受有关,食物不耐受IgG抗体检测对预防和指导治疗婴幼儿湿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广东顺德地区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对7种常见食物的不耐受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812例皮肤病患者(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及异位性皮炎)和4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7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并进行等级判定及阳性比较。结果:3组皮肤病患者食物不耐受总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慢性荨麻疹组与慢性湿疹组以轻度和中度不耐受为主,而异位性皮炎以重度不耐受为主。各组均以鸡蛋的阳性率最高。结论:临床上过敏性皮肤病患者食物不耐受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提示过敏性皮肤病与食物不耐受现象密切相关;而食物不耐受的程度及种类排序,对本地区皮肤病患者的饮食指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儿童荨麻疹患者过敏原血清特异性IgG和IgE检测结果。方法:对63例儿童荨麻疹患者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食物及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结果: 食物过敏原IgG的总阳性率为76.19%,其中主要过敏原是鸡蛋、牛奶;食物过敏原IgE的总阳性率为41.27%,其中主要过敏原是鸡蛋、淡水鱼;食物过敏原IgG和IgE的检测结果不一致(P=0.000)。吸入性过敏原IgE的总阳性率为57.14%,其中主要过敏原是尘螨和蟑螂。不同年龄组患儿过敏原阳性检出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针对儿童荨麻疹患者进行血清特异性IgG和IgE抗体进行联合检测,有助于明确过敏性皮肤病的过敏原,对临床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广东顺德地区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对7种常见食物的不耐受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812例皮肤病患者(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及异位性皮炎)和4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7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并进行等级判定及阳性比较。结果:3组皮肤病患者食物不耐受总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值均<0.05)。慢性荨麻疹组与慢性湿疹组以轻度和中度不耐受为主,而异位性皮炎以重度不耐受为主。各组均以鸡蛋的阳性率最高。结论:临床上过敏性皮肤病患者食物不耐受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提示过敏性皮肤病与食物不耐受现象密切相关;而食物不耐受的程度及种类排序,对本地区皮肤病患者的饮食指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慢性湿疹患者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 G抗体水平的检测,探讨食物不耐受与慢性湿疹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湿疹患者106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检人群6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微孔板技术检测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 G抗体。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 G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0.19%、4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3.49,P0.01)。两组间,除鸡肉、猪肉、大米、牛肉的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 G抗体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外,其他食物检测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 G抗体检测阳性率由高到低的食物依次为蛋清/蛋黄、牛奶、蘑菇、大豆、蟹、虾、玉米、西红柿、小麦、鳕鱼。观察组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 G抗体检测阳性的患者中,超过半数患者对两种及以上食物呈阳性反应。结论:食物不耐受在慢性湿疹的发病中具有重要地位,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 G抗体检测对慢性湿疹的诊断及后续饮食调整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11677聚合性痤疮食物不耐受特异性抗体IgG检测结果分析/陈天丽(青岛经开区一院皮肤科),周春英∥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1,27(5).-367~368将20例聚合性痤疮患者作为治疗组,在接受治疗前1天取静脉血2mL,用食物不耐受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人血清中牛奶、鸡蛋、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银屑病患者食物不耐受情况的调查分析,研究银屑病是否存在食物不耐受的可能及特点。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银屑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血清中食物不耐受相关性IgG抗体。结果 194例银屑病患者发生食物不耐受现象者共136例(男82例,女54例),食物不耐受发生率70.12%。50例正常对照组发生食物不耐受现象共10例(男2例,女8例),食物不耐受发生率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日常食用的14种食物中,银屑病患者发生食物不耐受的阳性率依次为大豆(64.22%)、蟹(27.13%)、虾(23.35%)、牛奶(22.00%)、牛肉(20.59%)、蘑菇(6.62%)、鳕鱼(5.88%)、鸡蛋(5.88%)、玉米(3.52%)、猪肉(1.47%)、鸡肉(1.47%)、西红柿(1.47%)、大米(0.78%),小麦未见阳性病例。正常对照发生食物不耐受的阳性率依次为蟹(70.00%)、鸡蛋(40.00%)、虾(30.00%)、玉米(20.00%)、大豆(20.00%)、大米(20.00%)、蘑菇(10.00%)、牛奶(10.00%)、牛肉(10.00%)、鸡肉(10.00%),鳕鱼、猪肉、西红柿未见阳性病例。两组比较食物不耐受种类有明显不同。结论 银屑病患者可能存在食物不耐受情况,进行食物特异性IgG检测可能对银屑病患者科学饮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与新疆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相关性,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965例患者及对照组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 965例中阳性率达70.57%;湿疹皮炎、荨麻疹阳性率较高,分别为75.81%和70.42%;鸡蛋和牛奶阳性率最高(58.88%和45.81%),且患者数均3级2级1级。男性多于女性(P0.01);汉族多于少数民族(P0.05);0~6岁儿童的阳性率最高(95.19%),66岁以上老年患者最低(48.48%),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春季夏季冬季秋季(P0.01);与食物特异性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无相关性。结论食物不耐受的发病与患病种类、性别、民族、年龄和季节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急性荨麻疹患者食入性过敏原特点。方法:对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我科确诊为急性荨麻疹的患者采用 ELISA 酶联免疫捕获法定量检测食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对鸡蛋、牛奶sIgE阳性的部分患者行食物经口负荷实验(oral food challenge,OFC)验证。结果:416例患者中161例sIgE定量检测阳性,其中鸡蛋和牛奶sIgE阳性例数最多,分别为56例和29例。鸡蛋sIgE浓度为0.35~0.70 IU/mL和0.7~2.0 IU/mL患者中OFC阳性率分别为2.8%(1/36)和81.8%(9/11)。牛奶sIgE为0.35~0.70 IU/mL和0.7~2.0 IU/mL患者中OFC阳性率分别为0%(0/16)和37.5%(3/8)。结论:急性荨麻疹患者常见食入性过敏原为鸡蛋、牛奶,患者sIgE浓度<0.7 IU/mL 时可不规避过敏原食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湖北十堰地区常见过敏原。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对1103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进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结果:过敏原检测阳性患者828例(75.07%),吸入组阳性率排前3位的是蟑螂、艾蒿、尘螨, 分别为21.94%、19.49%、19.13%;食入性过敏原组阳性率排前3位的是淡水鱼、花生、海鱼, 分别为13.42%、11.79%、11.51%。夏季和秋季的过敏原阳性率高于春季和冬季。不同年龄组以及不同性别患者过敏原阳性检出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本地区常见吸入性过敏原和食入性过敏原分别为蟑螂和淡水鱼。  相似文献   

13.
121例变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过敏原及IgE检测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了解临床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特异过敏原及血清总IgE水平变化。方法:采用酶免疫分析法对121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才 清过敏原进行检测,同时检测了总IgE水平。结果:121例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中吸入组过敏原以屋尘(69/121)为最高,其后依次是尘螨(45/121)多价霉菌(29/121)、花粉(20/121)和蒿属植物(13/121);食物组过敏原以牛羊肉(32/121)为最高,其后依次是蛋类(13/121)和牛发(11/121),血清IgE以荨麻疹、异位性皮炎,湿疹和药疹为最高,阳性率分别为70%、67%、53%和24%,结论:酶免疫分析法可以帮助临床合理寻找相应过敏原,帮助医师确认过敏体质,为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南京地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中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水平.方法 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中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和总IgE抗体.结果 1 105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特异性IgE阳性率58.7%(649/1 105).检测的不同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中过敏原特异件IgE抗体水平在吸入组中以屋尘过敏原特异性lgE抗体检出比例最高达36.83%(407/1105);其次是户尘螨,达23.26%(257/1105).在食物组中以腰果过敏原的检测比例最高,达7.33%(81/1105),其次是牛奶,达5.43%(60/1105).从性别上来看,男女在一些过敏原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年龄上来看,≤14岁组和>14岁组在一些过敏原上,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特异性IgE抗体和总IgE检测可以帮助临床寻找相应的过敏原,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综合分析三种过敏性皮肤病的致敏相关因素以及广东患者的常见过敏原。方法:对三种过敏性皮肤病共213例患者进行遗传、环境因素调查及皮肤过敏原点刺试验。结果:有遗传过敏史的患者占30%,过敏性皮肤病尘螨的阳性率最高,屋尘螨为58%,粉尘螨为45%,其次为霉菌和花粉。在动物毛发皮中,以狗毛、猫毛为主。结论:遗传及环境因素是过敏性皮肤病的发病的重要因素,尘螨、霉菌、花粉是广东地区患者最常见的变应原。  相似文献   

16.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过敏原及IgE检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临床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特异过敏原及血清总IgE水平变化.方法采用荧光酶标法(MAST法)检测了987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的过敏原血清特异性IgE(sIgE)和总IgE水平.结果sIgE阳性率为73.4%(724/987),总IgE阳性率为86.6%(855/987).其中粉尘螨、屋尘螨、霉菌类、狗毛占多数,食物类过敏以虾、蟹为主.结论MAST CLA-1测定仪应用荧光酶标法的原理检测过敏原操作简单,特异性高,特异性过敏原的检测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1800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过敏原及总IgE,筛查本地区常见过敏原。方法:采用德国AllergyScreen变应原定量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过敏原及总IgE。结果:750例(41.67%)患者过敏原阳性。吸人组以粉尘螨/户尘螨最高(338例,18.78%);食入组过敏原以牛羊肉最高(87例,4.83%);总IgE水平〉100IU/mL者占1253例(69.61%)。结论:北京地区过敏原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差异性较大,有必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过敏原筛查范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结果的分析,了解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患者在不同年龄组、不同人群及伴有不同变应性疾病的变应原分布及种类。方法将167例患儿分为≤2岁组和>2岁组,采用德国默克集团Allergopharma公司的皮肤点刺液,选择标准化变应原:鸡蛋白、蛋黄、虾等,在前臂屈侧做点刺试验。结果167例患者中,SPT阳性65例,阴性102例,阳性率38.9%。2岁以下和2岁以上变应原种类明显不同,即2岁以下以食物过敏为主,如鸡蛋白、蛋黄、牛奶等。2岁以上逐渐过渡为以吸入物过敏为主,如艾蒿、粉尘螨、藜草等。合并哮喘的AD病人SPT阳性率较高。结论AD从婴幼儿以食物过敏为主,逐渐演变为儿童期及青春期以吸入性过敏为主。SPT易于操作,灵敏度高,对于儿童AD患者较为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