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哈尼梯田成功申遗为哈尼族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依托梯田稻作促进哈尼族发展是其发展的趋势。然而现阶段由于梯田稻作经济价值较低,猛懂村选择了香蕉种植,香蕉种植破坏了哈尼梯田文化和生态环境,因此本文就挖掘梯田经济价值、保护哈尼梯田文化和开展生态修复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彩云之南哈尼族聚居的哀牢山区,山山岭岭梯田散布在云雾山间。数百级乃至上千级梯田层层叠叠,从河谷水边到云雾深处,突破时空,作古与今的连接,人间天上的沟通。美丽壮观的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寻求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和谐生存空问的伟大创造,是哈尼族民族精神的象征。哈尼梯田历经上千年的垦殖,是人类发展生态农业的伟大创举,是世界农耕文化史上的奇迹。山岭雕塑春日的早晨,我们行进在连绵  相似文献   

3.
若干个世纪的生命与血汗的堆积,让哈尼族人把无数座山变成了梯田的世界。层层叠叠数百级乃至上千级的梯田,似道道天梯由山脚直逼山顶,气势凌霄,搏空荡宇……这就是世界奇迹──哈尼梯田。哈尼梯田主要分市在哀牢山南段红河的部分流域、藤条河流域和李仙江部分流域(台称三江流域),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内哈尼族聚居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是梯田最集中的地区。从总体上看,梯田的分布规模从元江(红河)水系向西至澜沧江水系呈逐渐递减的态势,梯田的分市区域与哈尼族的居住区域基本一致。哈尼族源于青海、甘肃、四川和西藏接台…  相似文献   

4.
哈尼族梯田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考察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是我国梯田文化的代表;哈尼族梯田文化之美可概括为丰富内涵美、悠久历史美、和谐共生美、民族精魂美、自然景观美、朴实生活美.  相似文献   

5.
稻作文化与梯田景观生态探析——以广西龙脊梯田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作文化塑造了独特的梯田景观,本文以龙脊梯田为例,从生态的视角探析稻作文化与梯田景观之间的内在关联。一方面,稻作活动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再造了真善美相统一的梯田人文自然景观,形成具有高度鉴赏价值的景观生态艺术;稻作文化衍生出与梯田生态环境相契合的人文景观,主要表现为别具一格的干栏建筑以及民俗节庆活动。另一方面,传统稻作文化的式微和梯田景观的观光产业化,引发梯田生态承载力的压力以及生态异变,由此埋下的生态隐忧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哈尼族木雀舞巧用道具,拟雀而舞,是哈尼族梯田稻作文化的典型身体艺术。文章以舞蹈生态学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其舞蹈形态的舞动因子分析,进而探索影响其形态、律动的因素,从而在微观上完善对哈尼族木雀舞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7.
哈尼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哈尼族在千百年的农耕文化中创造了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梯田文化景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睦、人与神共处的古老而优秀的文化特质。哈尼人穿的是艺术,戴的是神话,其服饰是哈尼族灿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织自染的小土布衣服,反映了哈尼族自耕自足的农业生态特征,以黑为美的民族审美观念,反映了哈尼族大山般的深沉和厚重,头上的“吴芭”刻录着祖先迁徙的历史,胸前的银饰记载了宇宙万物的起源。服饰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承载民族历史有形的文化符号。千百年来,哈尼族从祖国西北向西南乃至东南亚迁徙过程中,形成了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服饰特色。如何欣赏和解读哈尼族服饰图案象征文化与服饰变迁,记者近日走访了哈尼族文化学者、云南红河哈尼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绍文先生……  相似文献   

8.
大山孕育梯田魂———简介《哈尼梯田文化》画集文/金持元刘树枫在我国云南哈尼族聚居的滇南高山上,遍布着层层的梯田。大则十亩八亩,小则形如澡盆,顺着山势的蜿蜒,层层叠蜒,似天梯扶摇直上,以其和谐的线条勾勒在大山上。远远望去,有的闪现在云海里、深谷间,有的...  相似文献   

9.
天南地北     
哈尼族文化走向世界〔本刊讯〕今春,哈尼族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云南个旧市召开.130多位中外学者和特邀代表研究探讨了古老神秘的哈尼族文化.哈尼族是一个世界性民族,我国哈尼族有125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的红河州、玉溪地区、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哈尼族虽然没有文字,但文化宝藏十分丰富,民间传承大量古老的传说、神话和史诗,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墨江县联珠镇克曼村的民族学田野调查材料为基础,解读哈尼族碧约支系传统服饰的款式、色彩、饰物、纹样的文化意义及蕴含价值.作者认为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文化重要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墨江县联珠镇克曼村的民族学田野调查材料为基础,解读哈尼族碧约支系传统服饰的款式、色彩、饰物、纹样的文化意义及蕴含价值。作者认为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文化重要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12.
梯田和梯田文化,是云南省红河州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及“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发挥聪明才智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哈尼梯田无疑将发挥特殊的作用。为此,我们采访了从哈尼梯田的故乡走来的全国政协委员陈军。“森林、村庄、水系、梯田”是哈尼梯田能够沿续到今天的得天独厚的条件,陈军委员介绍说,这4个因素的合理运行,形成了林养水、水养村、村养人、人耕田的良好的生态循环模式,是哈尼梯田得以维系至今的重要原因。“听了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我深切地感到建设…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的方式对玉溪市易门县普贝乡哈尼族文化溯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简要介绍了易门县哈尼族人口溯源和分布状况,对普贝乡哈尼族语言文字、民间文学、音乐和舞蹈等方面的溯源进行了追踪调查,重点调研了当地的哈尼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哈尼族文化保护的几条建议,以期达到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相协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的方式对玉溪市易门县普贝乡哈尼族文化溯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简要介绍了易门县哈尼族人口溯源和分布状况,对普贝乡哈尼族语言文字、民间文学、音乐和舞蹈等方面的溯源进行了追踪调查,重点调研了当地的哈尼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哈尼族文化保护的几条建议,以期达到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相协调。  相似文献   

15.
哀牢山哈尼族妇女梯田养鱼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哀牢山哈尼族的梯田养鱼有上千年的历史,对世世代代居住于此的哈尼族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哈尼族妇女就是梯田养鱼的参与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变迁,哈尼族妇女还成为梯田养鱼的主要管理者。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但与此同时也极大地加重了妇女的劳动负担。  相似文献   

16.
朋友,当你来到云南省哀牢山区,你会看到云贵高原上的一种奇景! 红河两岸,层层叠叠的梯田布满千山万壑。有的梯田高达数百层,从山脚一直伸延到山顶,象一架架彩色天梯伸向天边,十分壮观。夏天,秧苗一片翠绿,如块块织毯铺满岭顶坡底;秋天,梯田里金光闪射,哀牢山被映衬得一派明亮火红。这里,就是哈尼族的家乡,她多么壮阔而秀美啊!哈尼族善开梯田,有种植梯田的丰富经验。他们能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去  相似文献   

17.
梯田文化的分布范围相当广泛,广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特点鲜明、共性突出的环太平洋梯田文化圈.该文化圈具有梯田稻作、饭稻羹鱼、干栏建筑、棉质服饰、连名制度、祖先崇拜、多神信仰、祭献用牺牲等八个方面的文化特征.龙脊梯田文化典型地具备上述八大方面的特征,是环太平洋梯田文化圈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哈尼族知识分子,我每每以一种无可名状的悲凉心境,反思我的祖先在民族发展历程中上演的一幕幕悲喜剧,时时为我们民族的孝敬观等传统文化能一脉相传而深感慰籍,同时又为它象一条无形的巨绳绊住了今日哈尼人的身躯和手脚,阻断了哈尼族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相互交融而忧虑和不安。清朝嘉庆年间江俊源撰《江安府志·土司  相似文献   

19.
壮族、哈尼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创造了自身特色的梯田文化,两者的文化特质既有众多相同之处,也有不少相异之处,形成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复杂格局.之所以呈现这一格局,乃是因为生态环境、文化传播、族群惯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由中共思茅市委、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墨江县委、县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五届国际哈尼/阿卡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4月8—12日在全国惟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墨江举行。来自美国、日本、波兰、瑞典、缅甸、中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140多篇。会议以“北回归线上的哈尼族———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为主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学术研讨。大会以主题发言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学者们从哈尼/阿卡的族源、历史沿革、民族迁徙、农耕文化、传统民俗、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传统节日、连名谱系、民居村落、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