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介绍了重庆市北碚区醪糟坪泥石流概况、主要特征基础上,重点对其稳定性评价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泥石流稳定性中,除应确定其特征值外,还应分区、分模式、分时段区别分析,才能准确把握泥石流的稳定性。对醪糟坪泥石流按其运动规律,将其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在计算确定了泥石流特征值后,对各区的稳定性按其变形破坏的特征确定了稳定性分析的模式,并进行了分别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近年地质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岩、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是重庆市规划区内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本文从重庆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出发 ,分析了各类地质灾害的特点 ,阐述了重庆市政府对区内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方针及近年来综合治理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近年地质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危岩、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是重庆市规划区内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本文从重庆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出发,分析了各类地质灾害的特点,阐述了重庆市政府对区内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方针及近年来综合治理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以分形理论的知识对泥石流进行了研究,分别采用泥石流堆积区固体物质的分形维与泥石流沟谷的分形维对泥石流沟谷进行了分析,从而对泥石流有了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柴艳  祁颖辉 《山西建筑》2011,37(4):78-80
对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泥石流的形成是与自然条件和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并从5个方面对河北省太行山区泥石流进行了分类,为泥石流的防治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浅析陇东地区泥石流特征和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靖筠  杨强  高幼龙 《山西建筑》2009,35(24):127-128
对陇东地区区域环境地质条件进行了描述,对典型泥石流闲子沟泥石流的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整个地区泥石流成因,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合理的防治措施,以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3)
概述了硬梁包水电站左岸磨子沟泥石流的基本特征、泥石流危险性、泥石流发展趋势,泥石流对工程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为解决该泥石流沟治理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泥石流预报的概念,对泥石流预报方法的理论基础——统计预报、机理预报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泥石流预报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只有加强对泥石流形成机理的研究,科学探讨其内在机制,方可为泥石流预测预报提供准确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冯健雪 《山西建筑》2014,(22):68-69
通过对陕西省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泥石流的资料分析与实地调查,总结了泥石流的灾害特征,利用次生灾害危险性分区原则,确定了各影响因子对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的影响程度,建立了泥石流危险性数学模型,利用GIS自然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空间分析计算功能,对陕西省泥石流灾害进行危险性分区。  相似文献   

10.
《重庆建筑》2014,(6):35-35
正近日,重庆市城乡建委发布《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规程提及,在小区的周边,不能存在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威胁,也不能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太近,周边没有电磁辐射、氡等放射性污染。详细内容详见重庆市城乡  相似文献   

11.
G212线陇南段泥石流发育成因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通过前人研究以及野外调查,深入分析研究区所处的工程地质环境,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工程地质岩组、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降雨、植被以及人类活动等。其次,在充分认识本区泥石流发生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典型泥石流沟的实地调查,结合工程地质环境,综合分析研究区泥石流分布的空间特征与时间特征。空间上集中分布于白龙江干流及其一级支流岷江和北峪河三个流域;时间上的分布特征体现在日时段、月时段及年代时段3个方面,其中月时段主要分布在7,8月份。研究结果对拟建国道212的选线,灾害抢险的制定、救灾和抗灾的途径和措施以及泥石流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理论的发展等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导致西藏地区泥石流暴发频率增加,其中包括冰川降雨型泥石流灾害。以西藏林芝地区的冰川降雨型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首次通过观测冰川降雨型泥石流起动过程中水位、孔隙水压力等变化特征,得到水位、孔隙水压力与堆积坡度、堆积厚度的关系以及沟道物质起动特征,根据水位、空隙水压力的时间变化特征,得到不同试验条件下水位与孔隙水压力的相互关系。通过相似物理实验,分析实验过程中流量、流深、流速等参数与泥石流堆积坡度、堆积厚度的关系,并将冰川降雨型泥石流起动分为前期饱和阶段、起动阶段、堆积阶段。由相似比得到研究区典型冰川泥石流起动的流深、流速等野外观测结果与实验结果与一致,为研究区冰川降雨型泥石流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浆体黏度和级配颗粒组合条件下泥石流冲击特性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冲击特性是泥石流减灾及沟谷地貌演化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建立泥石流冲击试验模型并进行了5组液相浆体黏度(0,0.13,0.37,0.72,0.93 Pa·s)、5组固相比(0,0.02,0.04,0.08,0.16),5组固相颗粒粒径(0,0.075~0.2,0.3~0.5,0.8~1.0,1.3~1.5 cm)组合下的泥石流冲击特性模型试验,将试验工况分为清水流、水石流与泥石流,采用小波理论对冲击荷载进行消噪并进行冲击荷载时程曲线及冲击荷载均值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清水流冲击荷载均值为2.84 kPa;水石流冲击荷载均值与固相比及颗粒粒径大小呈正比,且固相比越大,水石流龙头冲击作用越小,颗粒粒径越大,冲击荷载变化幅度越大;泥石流时,随着浆体黏度、固相比及颗粒粒径增大,泥石流冲击力呈非线性增大,浆体黏度对泥石流冲击力影响明显,随着黏度的增大,不同颗粒粒径组合下泥石流冲击力均值分别为4.41,5.09,5.89,6.46,6.70 kPa。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云龙县宝丰乡福利村本屋宅箐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在现场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阐述泥石流沟特征、类型、成因、发展趋势,并对该泥石流沟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价。该泥石流的形成受地质、地形、气象水文及人类活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前期降雨使固体物质分散汇入沟床积累,属于崩塌+滑坡型、沟谷泥石型、中型、高频、发展期稀性泥石流。目前,福利村本屋宅箐流域固体物源丰富,降雨集中,水源充沛,溯源侵蚀作用强烈,物源区滑坡、沟岸坍塌发育,谷坡稳定性差,泥石流的发展有增强趋势。本次采用成都山地所刘希林于1996年提出的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方法对该泥石流沟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单沟泥石流危险度H单=0604,按照分级标准,福利村本屋宅箐泥石流沟属高度危险泥石流沟。  相似文献   

15.
 泥石流对不同岩性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以中国泥石流最发育的小江流域为研究区,采集上、中、下游5个典型泥石流沟,9种类型岩石的19个风化物样品及5个泥石流堆积样品。通过塑、液限及渗透试验获取水理特征参数,选择与泥石流起动密切相关的塑限、塑性指数及渗透系数3个指标,并以欧式距离为基础来构建敏感性计算公式,对各指标进行敏感性综合分析。采用子流域泥石流敏感性统计分析法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以风化物水理特征差异规律分析为基础的敏感性能较客观合理地刻画各岩性的敏感性规律,9种岩石的敏感性由小到大依次为:玄武岩、灰岩、白云岩、板岩、第四纪冲洪积、砂岩、粉砂岩、千枚岩以及泥岩。  相似文献   

16.
周健  杨浪  王连欣  张娇 《岩土工程学报》2015,37(12):2167-2174
采用自主研发的离心机可视化试验装置,在坡度和降雨强度不变的条件下,进行降雨诱发泥石流离心机模型试验,研究不同颗粒组分对泥石流形成形态的影响。通过配置五组不同细颗粒含量的土样进行20g加速度下的离心机试验,分析宏观位移场、水分迁移、孔隙水压力等,研究不同颗粒组分下泥石流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细颗粒含量由10%增大至70%,泥石流破坏形态由分层滑动型破坏向整体流滑型破坏转变;不同颗粒组分下渗透系数的不同,是泥石流不同破坏形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高磊  张升峰 《山西建筑》2007,33(30):15-16
结合大渡河某泥石流沟发生的大规模泥石流灾害,阐述了泥石流的发育历史,对该泥石流沟各功能区进行了详细的工程地质调查分析,研究了该泥石流沟形成机制及带来的工程效应影响,指出应防范泥石流的发生,从而减小对沟口桥梁及公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刘永贵  林琳  王逢爽 《城市建筑》2013,(10):279-279
我国地形多样,丘陵山地较多,距离太平洋地震带较近,且夏季雨季长、雨量大,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我国的泥石流现象多发的状况。泥石流由于其突发性和冲击性,会对居民的生活和经济都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将通过阐述泥石流的成因和特性,提出几点预防泥石流灾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滑坡转化泥石流起动的人工降雨试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滑坡转化泥石流起动的人工降雨试验研究是把握滑坡转化泥石流过程和机制的重要研究手段。选择泥石流典型流域——云南蒋家沟上游泥石流形成源地的弯房子和下游泥石流堆积地的大凹子沟口分别进行野外人工降雨原型试验。通过对全流域泥石流形成背景的考察来确定典型坡度、土体特征和植被条件等因素,从而选定试验地点。共实施了8场野外人工降雨下滑坡转化泥石流起动试验。采用国内外较为先进的试验设备和观测手段,实时监测了试验过程中土体特征参数的变化,包括土体水势、体积含水量、孔隙水压力和温度等,并录相观测试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通过初步分析发现,泥石流宽级配砾石土具有以下特征:(1)在强降雨下,滑坡转化泥石流的起动机制是振动软化或液化;(2)土体破坏时可能处于饱和状态,也可能处于非饱和状态,试验结果并不支持饱和液化机制;(3)在泥石流源地试验时,部分试验的水势曲线在下降过程中表现出短时间的剧烈波动现象,表明土体破坏过程中存在土体强度的降低和恢复的交替过程:(4)土体破坏过程中存在能量交换;(5)在强降雨下,滑坡启动与泥石流形成是一个连续过程,土体破坏过程中表现出了泥石流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