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9 毫秒
1.
马晶 《青海师专学报》2004,24(3):113-115
“诗中有画”是指通过语言在审美想象的作用下把头脑中的表象组合起来,形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画中有诗”则是指通过线条、色彩的视觉刺激,产生诗一般的审美体验,二者通过意境相互沟通。  相似文献   

2.
矛盾青春     
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它强调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看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课外去发展这种独特的经历呢?  相似文献   

3.
过去,谈论先秦儒家诗学比较注重其伦理性内容,其实从孔子到孟子以致汉代的董仲舒,他们对《诗》的读解有比较浓厚的解释学思想。而这一思想是建立在春秋说《诗》“断章取义”的社会风气上的,当时赋诗者借《诗》言志,听诵者借诗以“观”志,这里的“志”是赋诗者所言之“志”,而非作诗者之“志”。赋诗行为的听者与诵者双方,所凭借的是“以类取,以类予”的思维方式,“类”即是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引譬连类与感发志意)。在战国时期赋诗的语境不再存在,孟子针对“断章取义”之不足提出“以意逆志”的说《诗》方式,但“断章取义”在说《诗》过程是不可避免的,故有论者提出“诗无达诂”的阐释方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画之“画味”在于它能表现出笔、墨、气、神、韵的有机结合,诗、书、画、印的和谐统一,从而使人产生各种美感的体验。其展现的“风味”则因时因人而异,或气韵生动传神,或工整艳丽丰腴,或怪诞丑美变形,或天然情趣盎然,丰富多彩,气象万千,能充分体现出中国画这一国粹的独特之“味”的内在美。  相似文献   

5.
“兴”的本义是有所托、寄,“赋比兴”之“兴”和“兴观群怨”之“兴”用的都是引申义。前者的意思是“托事于物”,后者的意思是“托事于《诗》”。“兴观群怨”的具体意思是依托《诗经》发表意见,借此观察彼此的心志,互相交流思想情感,并对他人进行怨刺。春秋“称诗”分赋《诗》、引《诗》两种形式,“兴观群怨”对二者都是适用的。前人或认为“兴观群怨”乃指作诗或读《诗》而言,这种看法是颇需斟酌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苏轼“以诗为词”为中心,阐明词并没有特殊不变的“本色”,因而北宋以来的本色论者反对苏轼“以诗为词”,谓苏词“非本色”的论调是错误的。本色论者没有看到苏轼“以诗为词”的原因与实质,从而不能对苏轼“以诗为词”在词史上的意义与功绩作出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唐代以来,诗的地位重于,诗影响其他体;宋代以后,的地位重于诗,影响诗。“以为诗”产生于唐代诗与的地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背景之下,又是古运动的副产品。“以为诗”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时间限定。陶渊明的时代,似乎还谈不上“以为诗”的问题。陶诗脱胎于玄言诗,但陶渊明摆脱了玄言诗过份“化”的不足,力图恢复诗歌的诗意,他是“以诗为诗”而不是“以为诗”。尽管其诗中具有一些散的特点,也不宜称之为“以为诗”。因为从玄言诗到陶诗,与韩愈等人从散到诗的道路是根本相反的,前是在排除“”的特点,后却是在引进。“以为诗”始于陶渊明的说法,还有商量的余地。而对于陶诗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也不宜归结为所谓“以为诗”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品评诗歌,主张“先钻进去”,然后“再爬出来”,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将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结合起来;他认为“诗有这诂”,赏诗者应“以意为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赏诗过程,也是一个诗境与赏诗者心情相统一的过程,即寻觅知音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苏轼提出“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这一主张有些违背作词的基本原则。从苏轼的作品看,其创作实践并未坚守其理论,有些地方甚至违背了“以诗为词”的主张。从苏轼的主张看,他主张词、诗共源,词只不过是“长短句诗”而巳。这将会使诗词出现合流的现象。苏轼“以诗为词”,不仅以诗的题材内容入词,还以诗的创作形式、创作方地广泛入词,这样就使苏轼许多词作常与其诗混淆难分。苏轼把“诗序”入词,结果使他的原有词牌往往被人遗志,反而经常取其词序和中词句当作新词牌名,这并非对词体的革新。  相似文献   

10.
“味”是我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古代诗论有滋味说、韵味说、真味说等观点,他们提倡从诗歌的本质和审美特征等方面来探讨“诗味”的根源。毛泽东一再强调:诗要有“诗味”,并根据自己的诗词创作实践,从诗歌创作规律这一新的角度,进行了新的独特的理论创造,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的“诗味”理论。  相似文献   

11.
背景资料:初三高级语文教师况才华给学生布置了作文题《狗杂种,考试》,一女生认为此题带有侮辱性,拒写,遭到老师严厉批评后,该生恍惚间摔下楼梯……学校让况老师做检讨,如果不深刻,还要开除他.此事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2.
《矛盾论》是毛泽东重要的哲学论著,同时矛盾法则也被称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但《矛盾论》中“差异就是矛盾”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的质疑。文章对其中差异、矛盾等概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探讨了“一定条件”所包含的内容,强调了一切事物的差异在一定条件下就是矛盾的思想,从而达到解除人们的疑虑,更准确地理解这一思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理论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既有“传统”与“现代”的对垒,又有“依附”与“自主”的纠葛。无论是现代化理论,还是依附论、世界体系论,虽然它们之间存在着众多的分歧和争执,但其实质都是以不否定“现代性”价值为前提的。而当今兴起的后现代理论则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即它是要对“现代性”这个一切“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从根本上加以否定,认为对于人类今日的不幸,现代性尤其是现代的思维方式难辞其咎。就当代中国社会而言,在当今人类面临着的各种危机面前,应彻底清算现代性的消极因素,避免和克服西方工业文明所曾出现过的失误和弊端,在本民族的传统与现实中寻找自己发展的根据和模式,自觉走向一种积极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憩园》是巴金所有小说中意义最为复杂的本之一。从人生意义上说,它所表现的是一个有启蒙思想的知识分子,人到中年时,对家园、婚姻、事业、生活出路等问题的一系列思考。本通过细致的本分析,并将其与20年代中期鲁迅的有关作品进行对照,为进一步认识巴金40年代创作的意义,全面理解20世纪前半叶启蒙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提供了新的角度与证明。  相似文献   

15.
村两委的矛盾与冲突是我国村民自治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其主要表现有显性表现(不认同型、不支持型、公开抗争型)和隐性表现。就其原因来讲,主要是由于村党组织不能与时俱进,由村民自治选举产生的村委会尚不够成熟,与村两委相关的制度还不完善,乡镇政府和村民不适宜的行为选择。对此,应引起足够的人群对村民自治问题加以关注,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矛盾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在载体及追求目标上 ,在权力所需要的氛围上 ,在权力主体所处的位置上以及发展趋势上存在矛盾 ,从而导致了高校管理的矩阵压力。这一矛盾具体表现为 :在管理重心上 ,主体错位 ;在管理决策中 ,行政意志过于突出 ;在管理层的规模上机构臃肿。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文革”十年浩劫的结束,作家孙犁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潜藏于孙犁内心深处基于对婚姻的不完满感,让他形成对女性美的独特观照和细腻感知,并以之作为精神的代偿。这种原初的不完满感和随后的婚姻挫折,以及随着年事渐高的身体衰老,最终形成了晚年孙犁那“大残破”的自我体认。这种残破意识在孙犁晚年著述中氤氲出无尽感伤,使其晚年创作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18.
政治经济学教材可以不讲"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教材中按照《资本论》的逻辑结构,先论述“资本的总公式”和“总公式的矛盾”,然后才提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产生剩余价值的前提条件。本文认为有必要对“资本总公式”和“总公式的矛盾”提出一些需要斟酌的问题,并指出,政治经济学的教材与教学中不讲“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不但不会削弱剩余价值理论,反而有利于消除疑点,更简明地阐述和把握剩余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9.
归纳分析了"工作—学习"过程中八个方面的主要矛盾,从"工作场所学习"范式的哲学思考入手,提出通过定制个性化学习计划,编制宽范围学习日历,突出课程教学知识点,搭建以生为本的人性化学习支持服务平台,认真落实学习过程管理制度等途径,妥善解决"工作成人"的"工作—学习"矛盾。用学习模式改革的真实案例及其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工学矛盾不是成人学习的主要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对目前成人高等教育中成人学习的现状进行研究,得出结论为成人学习的主要矛盾不是工学矛盾,而是成人学习教育观念与成人学习规律不相适应、学习需要与学习动机不相适应、教学方法与成人学习方法不相适应、教学评价与成人学习特点不相适应等矛盾。围绕结论,本文作了进一步的讨论,提出了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