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类的生产劳动离不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道德也同样是生产力.道德向生产力转化具有两个条件一是能够进入生产与经济过程;二是能够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道德与精神生产力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社会劳动生产力内涵着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两方面 ,离开了精神因素 ,物质的东西只是“死的生产力”。作为精神生产力的科学或科学力量内涵社会科学、内涵道德科学。科学的道德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并且作为精神生产力的科学道德在作用于物质生产力过程中又起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再谈“道德是动力生产力”──答周荣华同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产力是物质的.同时也内涵着精神因素。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人的积极性和能量发挥程度、劳动工具的改造和使用效率、劳动对象的认识和改造力度等.往往直接取决于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以及劳动态度等道德觉悟。道德不是游离于生产力之外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力量,而是生产力内部的动力因素。假如没有体现为“主观生产力”的道德觉悟,生产力将是“死的生产力”.不能成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否认“道德是动力生产力”的观点.是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道德的功能和目的.没有能弄懂作为价值学科的道德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及其作用.更没有认识生产力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辩证性。  相似文献   

4.
在人们经济活动中会发生各种道德关系,需要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作出道德评价。但生产力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因此,要认识道德评价的特殊性,正确处理道德评价与生产力标准的关系,坚持生产力标准.  相似文献   

5.
传统生产力发展理论的基本前提中隐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道德预设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欲求关系,由此也就导致了生产力可以无限发展观念的产生.这个预设实际上只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层面,事实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多重复杂的.在此基础上应该重新反思这一道德预设,并在生产活动中培养生态伦理意识,建立生产力发展的道德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6.
道德是精神生产力 --对一种批"泛生产力论"的反批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泛化”概念着手,以伦理学范式的生产力概念为逻辑基础,面向现实,就道德是精神生产力这一论断的合法性根据和合理性依据展开了正当性的价值辩护,以期对“泛生产力论”和“道德生产力”进行明确的划界。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标准是从自然、社会、思维三者统一角度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道德标准是从合乎历史必然性的社会经济或阶级利益中引申出来的道德原则、规范,来判断人们行为善恶的价值标准。社会进步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人总是按照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来改造世界,求得自身发展。一部文明史,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和潜能不断展现的历史,这就决定了评价社会进步要坚持生产力标准和道德标准的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其正面效应,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也有其弱点和消极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生产力诸要素中 ,人 (劳动者 )的因素是关键。在人的各方面素质中 ,道德素质是最基本的。道德问题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个体道德素质的优劣关系到劳动者以何种精神状态投入到生产过程 ;群体道德素质的高低则直接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从而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良好的社会公德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 ,高尚的职业道德是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家庭美德为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高人的综合性道德素质 ,必将使生产力的发展出现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9.
论文化生产力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生产力是指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结合在一起和共同起作用的物质因素(信息也是一种物质)和具有文化技能的人的因素的总体能力,与物质生产力相比,具有自身的内涵和特征。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发展文化生产力需要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论正义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义的四个主观标准是:给予每人以应得的东西;公平原则与权利;社会秩序;习俗、道德以及法律。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正义的客观依据。而生产又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生产力是正义的最终根据和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①。生产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发展离不开自然。生产力具有明确目的——实现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因此,生产力体现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或社会生产方式特点。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发展了生产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其不断反作用于生产力,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以其善和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并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生态生产力是超越了传统生产力的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形态.传统生产力发展所引发的人类的生存困境、发展困境和生态困境必然要求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培育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先进的生产力形态.生态生产力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生产资源的可再生性、生产过程的可循环性和生产产品的生态属性.生态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主要体现在生态生产力更有利于生产力科学技术属性的发展,更符合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更能够推动人和社会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蕴含着深刻的道德目标诉求,从而也始终贯穿着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但由于其从根本上说是建基于现代资本主义取得的巨大物质与文化成就之上的,并且以唯物史观为观察问题的方法论基础,因而它并没有让道德诉求压倒生产力目标,而是始终将生产力目标作为评判一切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然而在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过程中,生产力因素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弱化,道德性的与政治性的目标被提到了首位,最终导致了俄国现代化进程的曲折。  相似文献   

14.
应当更深刻地认识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从特定的道德角度且依据生产力标准和社会进化论的观点评价,人的自私观念并不都是丑陋的;同时,人的"利己心"与商品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对人的本质的揭示还称不上足够深刻——因为,他的"经济人假设"以及"道德人假设"没有阐释存在于人们"利己心"、"同情心"背后,决定人们"利己心"、"同情心"的深层致因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人"思想是对"经济人假设"、"道德人假设"理念的升华,是对人的本质属性的最深刻阐释。  相似文献   

15.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管理体制 ,必然有自己相对独立的道德准则作为其存在和发展的道德基础。道德素质是高校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道德素质作为人们必需的行为方式 ,不仅是一种生产力 ,而且是高校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道德调控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维度 ,是维系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道德实现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理想境界。道德实现作为社会道德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 ,对他人和群体具有强烈的道德感染力和影响力 ,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道德信仰的缺失是道德问题产生的主体性根源。人的道德需要是道德信仰生成的起点,能够激发人的道德需要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德福一致的社会现实和神圣信仰两种因素。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德福一致的现实是激发道德需要的主要因素,增进德福一致是构建道德信仰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知识生产力的产生是由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 ,同时也是一系列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知识生产力的出现 ,意味着知识或人的智力成为生产力的主导方面。与以往的生产力相比 ,知识生产力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基础之上的 ,以信息化的发展为前提的生产力形态实现了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个人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以及一般生产力与现实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正与道德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馨 《人文杂志》2005,(2):154-156
公正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 ,社会公正已成为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心理、进而对社会整体道德状况产生作用的重要社会因素。社会公正是个体道德心理产生的社会根基和外部原因 ,是影响群体道德心理的决定性因素 ,道德心理对社会公正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道德心理的积极与消极主要取决于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以及人们对社会公正的认识和评价。在我国现阶段 ,努力提高社会公正水平是促进人们良好道德心理的基本途径 ,也是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为此 ,既要大力发展经济 ,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创造社会公正的物质基础 ,又要协调好人与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社会关系 ,并加强公正及道德心理的教育等。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历来是学理界研讨的重要课题。但是,长期以来,对生产力的研究存在着一种偏向,这就是忽视生产力主体性的研究。在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理论境域中,生产力是人的实践能力、人的物质力量,具有主体性。生产力的主体性即生产力的属人的性质。主体性不仅是劳动者的本质属性,而且还凝结于生产力的其它要素,引领着物质生产的全过程,积淀在生产结果中,成为生产力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20.
王海明 《阴山学刊》2009,22(3):68-72
道德是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非权力规范。由道德价值、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三因素构成。当且仅当道德价值判断是真理时,才能够制定与道德价值相符的优良道德规范,而避免制定与道德价值不符的恶劣道德规范。道德既具有适用于一定社会的特殊性、相对性,因而存在特殊的、相对的道德,又具有适用于一切社会的普遍性、绝对性,因而存在共同的、绝对的道德。道德就其自身——道德规范——来说,是主观的、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就其基础和根本内容——行为事实——来说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道德规范的正确性或优良性,说到底,取决于是否与行为事实相符。而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