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冻干技术在速溶咖啡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真空冷冻干燥的机理及在速溶咖啡工业上的应用 ,冻干速溶咖啡的生产工艺、设备。  相似文献   

2.
咖啡是世界范围内最为普遍的饮品之一,咖啡产品在中国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本文对挂滤咖啡、即饮咖啡、冷萃咖啡以及速溶咖啡粉的加工技术进行总结,从加工成本、影响品质、优缺点等方面着重讨论了速溶咖啡粉干燥技术,旨在为速溶咖啡粉干燥技术的选用以及工业化生产提供借鉴和理论支持。对于未来咖啡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饮料工业》2008,11(6):23-23
近日,由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中国最大的速溶咖啡生产线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建成投产。该生产线的建成打破了速溶咖啡生产外国垄断的传统格局,同时将带动中国咖啡产业提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速溶咖啡     
咖啡是人们所熟悉的三大饮料之一。速溶咖啡在居家旅行中使用方便、且价廉物美,而为消费者所喜闻乐用,故产销量逐年增加。据报道目前全世界消耗的咖啡豆中,约有一半用于生产速溶咖啡。 速溶咖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作为商品生产也已有50年的历史了,但为广大消费者乐于使用还是五十年代以后的事。1951~1957年具有空心颗粒状的喷雾干燥法生产的速溶咖啡上市,代替了过去真空滚筒干燥法生产的粉末状产品,是速溶  相似文献   

5.
《餐饮世界》2014,(4):94-95
正我常常遇到一些年轻时尚的朋友,告诉我他有多喜欢喝咖啡,几乎每天4杯。我曾经向媒体公布过一个数字,说日本、韩国人均咖啡消费量达到年均290杯。对比这两个数字,似乎我们周围的年轻人咖啡消费能力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了。仔细追问,你会发现他说喝的4杯咖啡,是某品牌的速溶咖啡。这真的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现象,你说速溶咖啡不是咖啡,它确实是咖啡提取的。你说它是咖啡,它几乎已经没有了咖啡本身拥有的特征。速溶咖啡中你闻到的咖啡香气是香精加进去的,口味是添加剂调出来的,一份速溶咖啡中至少有6种以上化学添加剂。其实,我说你敢每天喝4杯,胆子真的不小,完全是在跟你自己的健康开玩笑呢。但喝速溶,确实是全世界咖啡工业化时期的一个普及现场,在今后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速溶咖啡最早由美国导入市场,当时的速溶咖啡中混有糊精,纯度仅50%。1950年左右出现纯度100%的速溶咖啡,1960年代中期开始有冻结干燥的速溶咖啡供应市场。速溶咖啡由于使用方便发展很快。以日本为例,自1956年开始少量进口(当年仅24吨),1960年起日本逐步国产化,1961年进口1515吨,自产1100吨,1986年进口6794吨,自产达34639吨。1988年总销售量约达44000吨,约为普通咖啡的1/3,按饮用杯数计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开发焙焦油莎豆粕速溶咖啡并对其品质进行研究。方法 将制备的焙焦油莎豆粕速溶粉与咖啡速溶粉、白砂糖、脱脂奶粉进行复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以感官评分为指标,优化产品配方。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咖啡品质和理化性质进行分析。最后利用微流变分析冲释稳定性,确定食用条件。结果 确定焙焦油莎豆粕速溶咖啡最佳配比为焙焦油莎豆粕速溶粉添加量35%,咖啡速溶粉添加量5%,白砂糖添加量35%,奶粉添加量30%。咖啡成品脂肪含量为0.99%,蛋白质含量为10.01%,溶解度为94.58%,酸度为22.52%,固形物含量为7.75%。咖啡中含有34种香气成分,冲释后2h内具有较好的流变学品质。结论 油莎豆粕中含有丰富的功能活性因子,本产品的成功研发强化了咖啡的功能特性,拓宽了油莎豆副产物的应用范围,提高了油莎豆副产物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该文对商品速溶咖啡进行调查统计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样本的特征性指标进行主分析。结果表明:速溶咖啡特征性指标中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同一类指标,钠为另一类指标。此结论基本上是正确合理的,对速溶咖啡的质量控制及其质量检验部门的初步检测等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减少检测步骤、提高检测效率、节约检测成本,为选用步骤少效率高低成本的检测对象来反应速溶咖啡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咖啡饮料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速溶咖啡的产量及销量在不断增加,故咖啡质量的优劣与人们身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对目前天津市场销售的国产速溶咖啡进  相似文献   

10.
糖类是速溶咖啡的重要成分之一,速溶咖啡中的糖主要有阿拉伯糖、果糖、半乳糖、甘露糖、蔗糖等。这些糖类结构略有不同,其含量的不同会对咖啡的香气和口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咖啡中糖的成分和含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为了丰富速溶咖啡的产品线,满足更多消费者的口味需要,进行了果味速溶咖啡的研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影响果味咖啡口感的主要因素咖啡粉、白砂糖、果味粉、植脂末的添加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果味咖啡的最佳配方为:咖啡粉13.1%、白砂糖47.7%、果味粉7.7%、植脂末32.3%。  相似文献   

12.
以蒲公英根酶解液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了蒲公英根类咖啡产品配方。蒲公英根类咖啡饮料的适宜配方为:稀释比例为1:3.5,绵白糖添加量为2.00%,柠檬酸添加量为0.04%;蒲公英根类咖啡速溶粉适宜配方为:蒲公英根速溶粉添加量44.44%,乳粉添加量为27.78%,植脂末添加量为27.78%。将上述产品与市售雀巢速溶黑咖啡、雀巢速溶原味咖啡进行产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4款产品共有特征主要有焦糖味、焦苦味、坚果味、苦味、甜味、余味、均衡度和顺滑感;所研发2款产品部分特征接近黑咖啡,部分特征接近原味咖啡,且具有自己的优势特征。3种产品不仅具有类咖啡风味,且具有蒲公英根特有的风味,并采用GC-MS对蒲公英类咖啡风味产品的香气进行了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咖啡及其制品中糠醛类污染物的含量水平,为监管部门制定监管政策或为国家标准制修订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利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对咖啡及其制品中糠醛类污染物进行检测,通过Excel和SAS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 52份样品中,3种糠醛类污染物均有检出,其糠醛类污染物含量水平为5-羟甲基糠醛>糠醛>5-甲基糠醛,且5-羟甲基糠醛含量最高值为2 587 mg/kg;按类别分析,糠醛类污染物总量变化趋势为:纯速溶咖啡>二合一速溶咖啡>咖啡豆(粉)>咖啡饮料;按5-羟甲基糠醛在糠醛类污染物总量占比分析,纯速溶咖啡/二合一速溶咖啡>咖啡豆(粉)/咖啡饮料。结论 调查的咖啡及其制品中均含有糠醛类污染物,其含量水平与国外文献报道相符合。  相似文献   

14.
如何煮咖啡     
煮咖啡(非速溶咖啡)一般用铝制小壶,把开水倒入壶内,加入咖啡,咖啡与水的比例为1:20,  相似文献   

15.
速溶咖啡生产控制和质量改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述了速溶咖啡的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关键因素的调控方法以及品质改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结合工厂实际优化肉苁蓉速溶咖啡配方加工工艺。方法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D-最优混料设计对肉苁蓉速溶咖啡配方进行优化, 考察总粉量、加糖量、总浸粉的占比及肉苁蓉和咖啡浓缩液的质量比对感官评分的影响。建立组成成分与肉苁蓉速溶咖啡感官评价之间的回归模型, 通过JMP软件优化得到最佳的加工工艺条件。结果 肉苁蓉速溶咖啡的最佳工艺配方: 总粉量20%、加糖量25%、总浸粉55%、肉咖比1:2、2种混合浓缩液与麦芽糊精之比1:0.6; 最佳的冲调比例: 粉水比1:8。在此条件下的感官评分为96.80分, 与预测感官评分的偏差为0.23%, 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及模型真实有效, 可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咖啡的风味     
目前市场上流行较广的咖啡多为速溶咖啡,只要取少量开水调和,即可饮用,比较方便.但是作为咖啡饮料来说,这种方法的风味还比较单调.  相似文献   

18.
七、咖啡掺假: 咖啡指Coffee arabica c Liberic a,和C.robusta树的种子,经过炒熟而变为棕色,磨碎而成。咖啡有特殊的香气。市场上常见的咖啡有普通咖啡和速溶咖啡。国外市场上有去咖啡因咖啡。  相似文献   

19.
<正>第一种方式,速溶咖啡。或许是雀巢引领了速溶咖啡的潮流,那段经典的广告旋律深入人心——演员从红色杯子里饮啜的陶醉样子,让人无限神往。在星巴克还是一种奢侈品的年纪,玻璃罐里的黑色粉末塑造了我对咖啡的认知。实际上,经过复杂的加工工艺,咖啡的风味早已大不如初,至于三合一,或许称之为"咖啡味饮料"更恰当。第二种方式,意式浓缩咖啡。意式浓缩咖啡自有一套制作标准,从咖啡粉的量、水温、冲泡时间到出液量,都有具体的数据规定,一套设备也价格不菲。蒸汽加压的方式将咖啡中的  相似文献   

20.
<正>自1989年雀巢集团在中国推出"1+2"速溶咖啡后,中国的咖啡市场开始发展,随着1998年国际巨头星巴克进入中国,加速了中国市场咖啡文化的普及。2018年以来,中国的咖啡市场又掀起了互联网咖啡热潮,如今随着雀巢低调上线办公室咖啡项目,一场咖啡大战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