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Shi XL  Chu XH  Zhang Y  Han B  Gu JY  Xiao JQ  Tan JJ  Ding YT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1):1026-1030
目的 评价新型多层平板型生物人工肝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动物的疗效.方法 以新鲜猪肝细胞及猪骨髓基质干细胞为细胞来源,共培养于新型多层平板型生物反应器内,从而构建一种新型的生物人工肝.采用D-氨基半乳糖给药方式构建犬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实验组(n=8)给予生物人工肝治疗;对照组(n=8)仅给予一般监护.观察和检测所有动物一般情况、生化指标及生存率.结果 实验组动物经生物人工肝治疗后,肝性脑病及一般精神状况均得到较明显改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从( 1512±183) U/L降至(86±25)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从(1472±365) U/L降至(46±1l)U/L;乳酸脱氢酶从(463±76) U/L降至(312±84)U/L;总胆红素从(28.8±6.2) μmol/L降至(12.5±3.6) μmol/L;血氨从(56±15)μmol/L降至(34±10) μmol/L,同时凝血功能及白蛋白水平亦得到改善.8条犬中,5条存活、3条死亡,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对照组动物一般情况未见明显改善,各项化验指标呈逐渐加重趋势,最终8条犬中5条死亡,3条存活.但两组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4).结论 新型多层平板型生物人工肝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动物具有显著疗效,是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一种有效支持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5例经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的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炎病人的治疗效果,探讨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5例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病人(急性重型3例和急性重型2例)各行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1次,时间为10-12h,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分4个不同时段取血分别测肝功能、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血清内毒素水平,并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结果 3例治疗前伴肝性脑病病人昏迷程度减轻。与治疗前比较,病人血清总胆红素及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胆碱脂酶显著升高(P<0.01和P<0.05)。2例病人痊愈,1例1周后成功实施肝移植,其余2例分别存活8d和21d,存活率为60%。结论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可能是治疗急性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有效方法,并作为判断病人能否自然恢复或必须进行肝移植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内置生物人工肝最适培养细胞数量。方法 应用改良两步胶原酶法分离肝细胞 ,构建内置生物人工肝 ,体外培养 3d ,检测活率及各种代谢合成功能指标。结果 各组细胞活率均维持 90 %以上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安定代谢功能、尿素合成功能、蛋白合成功能类似 ,细胞数量少于 5× 10 6 ml时 ,随细胞密度的增加而功能增强 ,细胞密度高于 5× 10 6 ml上述功能维持一定水平 ,各功能在 5× 10 6 ml组与 1× 10 5 ml、5× 10 5 ml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葡萄糖 6磷酸酶和总RNA丰度表现出另一种趋势 ,细胞密度低于 5× 10 6 ml,两者均维持较高水平 ,其后虽细胞密度增加 ,出现一定程度下降。总RNA丰度 5× 10 7 ml组和密度低的 4组比较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细胞内 p5 3含量在细胞量 5× 10 7 ml时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聚砜膜中空纤维管构建的生物人工肝内最适细胞培养密度为 5× 10 6 ml。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与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按肝功能Ⅰ,Ⅱ,Ⅲ级分组比较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病人血中的NO(酶法)、ET-1(放射免疫法)水平和肝功能的关系。结果 肝功能Ⅰ级组病人(13例)血中的NO水平远远低于肝功能Ⅱ级组(21例)和Ⅲ级组(21例)的病人[(22.7±2.3)μmol/L对(50.9±6.2)μmol/L和(51.9±5.7)μmol/L,P均<0.01)],而血浆ET-1水平在肝功能Ⅰ,Ⅱ,Ⅲ级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49.6±8)pg/ml,(55.9±8.6)pg/ml和(54.2±11.2)pg/ml,P>0.05)]。结论 血清NO在术前估价门静脉高压病人肝储备功能中有重要意义,而ET-1则未见明显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非生物人工肝对慢性乙型重症肝炎患者等待肝移植的过渡支持作用。方法采用非生物型人工肝血浆置换方法对9例急需进行肝移植的慢性乙型重症肝炎患者进行人工肝支持治疗,以纠正内环境紊乱,使患者顺利度过待肝期。结果非生物人工肝治疗后,9例患者的胆红素总量和胆汁酸总量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胆固醇总量、胆碱脂酶及前白蛋白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9例等待供肝时间为7~10d,均成功接受肝移植。随访至今,存活7例,存活时间最长者已达1年,2例分别于肝移植术后4、5d死亡。结论非生物型人工肝对等待肝移植的慢性重症肝炎患者有一定的过渡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工肝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 (简称人工肝 )是国外近年来发展起来为肝衰竭患者提供体外肝功能支持的装置 ,这一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肝衰竭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在各类人工肝装置中 ,以体外培养肝细胞作为生物成分的新型生物人工肝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 ,己在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 。其基本原理是将体外培养增殖的肝细胞 (人肝细胞、哺乳动物肝细胞或肝细胞株 )置于体外循环装置 (生物反应器 )中 ,患者血液 (血浆 )流过生物反应器时 ,通过容器内的纤维素半透膜或直接与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从而达到人工肝支持的目的。生物反应器是生…  相似文献   

7.
生物人工肝是一种新型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它以培养肝细胞为材料,旨在充分代替肝脏的生物功能,为急性肝功能衰竭(ALF)患者提供可靠的过渡支持治疗[1].各种类型的生物人工肝研究都离不开体外肝支持的动物实验,合适的动物模型是其性能评价和进一步临床应用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生物人工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人工肝李铎孙家邦肝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中10%的患者死于急性肝功能衰竭。这些患者若在其肝细胞再生到足以支持肝功能前有暂时的人工肝支持,将得以存活。随着肝脏移植技术的提高,许多肝病患者在行肝移植前等待供体时也需要人工肝支持。另外若有理想的人工肝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术前减黄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05年1月-2015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52例,按照术前是否行减黄治疗分为两组:减黄组24例,术前行减黄治疗;未减黄组28例,直接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围手术期肝功能变化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病率,肿瘤复发率,1、3、5年生存率等指标.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两组患者术后采用电话、门诊检查或住院复查等随访方式,随访时间8 ~ 60个月.结果 减黄组住院时间较未减黄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包括胆瘘、出血、发热、胸腔积液、腹腔感染、伤口感染、肺部感染、肝功能衰竭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黄组减黄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98.0±51.7)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94.2 ±44.2) U/L、总胆红素为(177.5 ±64.1)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160.2 ±61.9) μmol/L;减黄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71.2±13.8)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60.0±12.1) U/L、总胆红素为(93.5±20.7)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76.3±18.1)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黄前后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黄组随访患者21例,未减黄组随访患者25例,其他失访.两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减黄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肝功能情况.但对于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术前减黄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故不推荐常规术前减黄.  相似文献   

10.
血液净化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在肝移植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肝移植围手术期患者进行血液净化包括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和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的结果。结果29例肝移植患者移植前后行PE治疗(其中5例联合血液灌流),25例患者顺利过渡到肝移植,移植后的25例患者1年存活率为68%。PE治疗前后CD3~+分别为70.5%±9.3%及53.9%±6.4%,CD8~+(29.7%±8.1%,18.9%±7.3%)和CD25~+(12.3%±6.4%,9.6%±5.9%)下降,CD20~+(10.9%±6.9%,22.0%±8.6%)上升,IgG [(16.9±2.4)g/L,(12.2±1.5)g/L]和IgA[(6.4±1.5)g/L,(3.6±0.8)g/L)]下降,补体C3 [(0.35±0.17)g/L,(0.60±0.19)g/L)]和CH50[(9.6±3.0)×10~4U/L,(15.7±1.3)×10~4U/L]增高。19例患者移植前后进行CRRT治疗,9例肾功能恢复,移植后存活7例。移植后需要CRRT支持的17例患者1年存活率为41.2%。7例患者既行PE又行CRRT治疗,移植后4例存活。治疗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血浆置换可以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及一般情况;肝移植加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方法;以CRRT为基础的综合疗法能有效治疗肝移植术后急性肾衰竭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新型多层平板型生物人工肝(BAL)体外支持系统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有38例肝功能衰竭患者接受了新型多层平板型BAL治疗共计48例次,每次治疗时间为4h,于治疗前,治疗中,以及治疗后1、3、7和14d,抽取患者外周血监测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等生化指标,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以判定BAL的治疗效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患者血浆及反应器中IgG、IgM及补体CH50的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 DNA、猪特异性细胞色素B(SsCytB)基因序列及逆转录酶的活性等,以评估BAL治疗的安全性.结果 大部分患者接受BAL治疗后感觉良好,精神状态、临床症状、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缓解或明显改善,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38例患者中,临床治愈9例,好转25例,治愈好转率为89.5%(34/38),治疗无效4例;有7例患者经BAL治疗后病情好转,顺利等到供肝接受了肝移植.治疗期间,患者血浆IgG、IgM和CH50水平均未出现明显变化,仅补体CH50在治疗1h时出现一过性下降,随后很快恢复正常水平;反应器内未检测出IgG,仅治疗4h时检出极少量IgG,治疗4h内均未检测出IgM.各时间点患者PBMC均未检测到PERV DNA,且患者血浆中均未检测到猪特异性SsCytB基因序列和逆转录酶活性.结论 新型多层平板型BAL体外支持系统对肝功能衰竭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其在患者等待供肝期间也可作为良好的过渡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人工肝支持系统联合肝移植治疗晚期重型肝炎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总结人工肝支持系统 (artificialliversupportsystem ,ALSS)联合肝移植治疗晚期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我院 1993年 4月至 2 0 0 3年 12月共实施 2 2 3例原位肝移植 ,其中 2 3例晚期重型肝炎患者在移植前共进行了 5 8例次的ALSS治疗 ,现就其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与常规内科治疗组、未施行肝移植的单纯ALSS治疗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ALSS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好转 ,肝功能、内毒素等各项实验室指标显著改善 ,能维持的中位时间为 12d( 2~ 2 2 6d) ;2 3例患者实施肝移植 ,移植术前血清总胆红素 (TB)水平显著低于患者首次ALSS治疗前水平 (P <0 0 0 1) ;自首次ALSS治疗日计算 ,该组患者等待供肝的中位时间为 12d( 2~ 2 2 6d) ,本组晚期重型肝炎患者半年存活率达 73 9% ,显著高于常规内科治疗组和未施行肝移植的ALSS治疗组 (P <0 0 0 1)。结论ALSS能显著改善晚期重型肝炎病情 ,发挥顺利过渡到肝移植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原位肝移植加人工肝支持疗法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加入人工肝支持疗法对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及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移植术前准备中的作用。方法 本组7例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昏迷,黄疸,腹水,肝功能损害,出血倾向,在等待供肝的过程中分别接受2-20次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疗法,供肝到达后行原位肝移植术,结果 人工肝支持治疗后患者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腹水明显减少,部分病人肝性脑病有所好转,7例均顺利行肝移植,5例存活3-290个月,其中3例已存活1年半以上,并已恢复正常工作,2例术前有肝肾综合征者,术后3d死亡,其中1例并发急性重症胰腺炎。结论 原位肝移植加入工肝支持疗法是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术前人工肝支持可作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等待供肝期间的桥梁,并可改善病情减少肝移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联合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分子吸附循环系统结合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效果。方法  8例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 (7例原发病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1例为Wilson病 )在等待肝移植期间经分子吸附循环系统治疗 3~ 7次 ,所有患者均接受同种异体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结果 患者等待供肝时间 8~ 30d ,平均 13d ,所有患者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 ,痊愈出院。应用分子吸附循环系统治疗后 ,患者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及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1) ,但凝血功能的改善不明显。结论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可暂时替代肝脏的部分功能 ,帮助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顺利渡过肝移植等待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等待肝移植期间应用分子吸附循环系统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组共有16例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在等待肝移植期间接受了分子吸附循环系统治疗.结果 16例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凝血酶原时间、总胆汁酸、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氰酶、肌酐和血氨水平明显降低(P<0.05);肿瘤坏死因子α、一氧化氮和白细胞介素10等细胞因子水平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性脏器衰竭评估的计分由9.91±1.09降至6.64±1.76,Glascow昏迷评分由7.29±2.06升至13.26±2.14.16例患者中14例成功过渡到肝移植治疗,13例痊愈出院.治疗成功率为81.25%.结论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是治疗肝功能衰竭安全而有效的辅助方法,帮助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顺利渡过肝移植等待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以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为种子细胞,以海藻酸三维支架为载体,研究两者的相容性及其构建生物人工肝组织的可能性.方法 将大鼠BMSC接种于海藻酸三维支架上,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分别检测BMSC的黏附、生长与增殖情况,评价两者的相容性;同时以表皮生长因子(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成纤维生长因子4(FGF-4)等细胞因子混合液诱导BMSC向肝细胞分化,检测培养液内尿素氮和白蛋白含量,RT-PCR检测培养细胞ALB和AFP基因的表达,糖原染色及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糖原合成功能和CK-18的表达. 结果大鼠BMSC在海藻酸三维支架上能正常地黏附、生长和增殖;于海藻酸三维支架内加入诱导液作用于BMSC后,培养液内尿素和ALB的含量逐渐上升,RT-PCR检测到培养细胞有AFP和ALB基因的表达,同时被诱导的细胞具有糖原储存的功能并表达CK-18.结论 海藻酸三维支架与大鼠BMSC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以EGF、HGF、FGF-4等细胞因子混合液为诱导因子,能在海藻酸三维支架上成功诱导BMSC向肝细胞分化;海藻酸三维支架和BMSC可望成为肝脏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和细胞载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多囊肝病中的效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中心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9例多囊肝行肝移植的病例,对患者术前MELD评分、肝肾功能,术中输血、失血,手术时间、无肝期以及术后并发症、存活时间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9例患者术前MELD平均(16±9)分,5例同时患有多囊肾,除1例出现肝硬化外其他8例无明显肝功能损害但因明显的压迫症状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3例有肾功能异常需要透析.术中平均输血(1800±1600)ml,失血(3500±2600)ml,平均手术时间(7.2±1.5)h,无肝期(52.7±15.4)min.术后3例分别因腹腔出血、急性排斥反应及循环衰竭导致多器官衰竭而早期死亡;6例患者均存活1年以上,现最长存活时间8年.本组1年和2年存活率分别为77.8%和66.7%.结论 肝移植是治疗多囊肝疾病的有效方法,比较其他的肝移植受者手术时间长,失血量较大,手术难度较高,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