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塔河油田油气运移与聚集规律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塔河油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储层沥青、储层自生粘土矿物、今古水动力场和今古流体势的分析以及油气输导条件等与油气运移与聚集关系的研究,认为塔河油田油气总体存在着“三期五次”油气充注期,即海西晚期(第一次)、印支—燕山期(第二次)和喜马拉雅期(第三、四、五次),其主成藏期为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晚期。海西晚期油气运移方向总体为由南向北,喜马拉雅期油气运移方向总体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研究认为,规模巨大的寒武—奥陶系主力烃源岩,为多期供烃、多期成藏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处于古隆起、古斜坡有利区域构造位置,是油气长期运移的指向区;大型不整合面、岩溶输导网络、断裂带是塔河油田油气成藏的重要输导条件;多套储层、多套储盖组合、多种圈闭类型以及大型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集体发育是形成塔河大型复式油气田的重要条件;“早期成藏改造、晚期充注调整”是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重要的成藏机制,成藏封闭条件的形成与演化是塔河油气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为缝洞储集为主、多期成藏改造的复杂油气藏。塔河油田及塔北奥陶系油气藏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多期岩溶,特别是加里东古构造格局及岩溶古地貌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运移通道和储层发育条件,储层相对发育区成为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和富集有利部位;(2)奥陶系自身储盖组合是奥陶系油气藏最主要储盖组合之一;(3)岩溶不整合形成区域性通道,并通过断裂、裂隙与输导层连接,构成输导体系;(4)成藏后的保存条件制约了古油气藏分布范围,后期成藏油气在构造高部位相对富集;(5)成藏始于加里东晚期,经历多期充注调整改造。   相似文献   

3.
塔河油田艾丁地区奥陶系油气藏特征与成藏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河油田艾丁地区发育加里东运动中期和海西运动早期岩溶。其中加里东运动中期3次幕式抬升形成了多套岩溶洞穴系统。储集层岩溶缝洞发育,储集类型以裂缝-溶蚀孔洞型为主,平面上具有“南北分带”的发育特征,油气藏具有连片整体含油特征,为超稠、超重残余古油藏。宏观分析与微观特征研究表明,艾丁地区油气成藏较早,为加里东运动晚期—海西运动早期成藏,又以后期调整改造为主。  相似文献   

4.
在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顺北走滑断裂对断溶体油气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对顺北5号断裂带北段奥陶系储层方解石脉的期次进行识别和划分,通过流体包裹体技术厘定油气成藏期,结合断裂活动性分析揭示走滑断裂对油气成藏期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顺北5号断裂带北段奥陶系储层中发育3期方解石脉体,其中第2期方解石脉形成于志留纪末期。储层中沥青和流体包裹体发育特征揭示研究区存在两期油充注。第1期油充注发生于第2期方解石形成之前,推测是加里东晚期,后在海西早期遭到破坏。第2期充注时间为海西晚期—印支期,距今约260~230 Ma,为奥陶系断溶体油藏的主成藏期。顺北5号断裂带活动性研究结果,指示油气充注和破坏时间与顺北5号断裂活动时期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说明顺北地区走滑断裂活动史是控制油气成藏时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经历过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具有多期油气充注特征.对采自该油田10口井的105块奥陶系岩心样品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这种复杂的油气充注过程.对各期次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水包裹体的盐度以及油包裹体的荧光强度等测试结果的综合分析表明,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经历过5期热流体活动,且分别对应于曾发生过的4期油充注和1次晚期天然气充注过程.结合埋藏史分析可知,4期油充注分别发生于海西晚期、印支—燕山期、喜山早期和喜山中期,天然气充注发生于喜山晚期.根据原油物化性质和分布特征,最终确定出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的主成藏期为海西晚期.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中西部奥陶系油气资源类型多样,纵向整体含油,成藏过程极其复杂。从多元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动态配置关系角度出发,综合典型油藏解剖、烃源岩热演化生烃史、古构造演化、成藏期和输导体系等研究,以古构造与走滑断裂叠加控储、控藏、控聚的思路重新认识塔河油田中西部油气成藏动态过程,建立了复式成藏模式。研究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烃源岩长期生排烃、多期充注成藏及混合改造、古构造控制运聚方向、走滑断裂垂向输导与侧向调整、多类型缝洞储集体大规模发育。油气成藏动态过程具有早期"垂向输导、侧向汇聚、古隆控富",晚期"原地烃源、纵向运聚、断裂控富"的特征。不同期次、不同性质的油气混合成藏,造就了奥陶系现今复杂的油气面貌。重质油区以早期成藏为主,与加里东中晚期古构造高部位有关,后期充注较弱;而轻质油区以晚期成藏为主,主要受走滑断裂垂向输导和近距离侧向调整控制,在NNE向断裂带及与NNW向断裂的交会部位最为富集。   相似文献   

7.
塔河油田南部志留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河油田南部志留系储层主要发育于柯坪塔格组上段、中段和下段,与上覆泥岩组成3套储盖组合,其油气藏类型可分为构造 地层复合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以及地层超覆油气藏。岩心微观观察、原油地化特征、自生伊利石K-Ar测年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表明,塔河油田南部志留系以多期充注、多期成藏为特征,加里东晚期-海西期为稠油、沥青主要形成期,可动油成藏期为喜山期。油气成藏主要受古构造及其演化、断裂-砂体-不整合面组成的输导体系以及优质储层的控制,油气成藏模式可概括为“多期充注、多期调整、喜山定型、储层控富、输导控藏”。塔河油田南部志留系资源潜力可观,志留系剥蚀尖灭线附近有利于成藏。  相似文献   

8.
塔河油田复式油气藏成藏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河油田复式油气藏的形成受区域构造运动的控制明显,其成藏主要分为4个时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为第一个成藏期,此期由于缺少有效封盖层而未能形成有效的油气聚集;海西晚期为第二个成藏期,奥陶系古岩溶带成为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燕山晚期-喜山中期,油气也出现较大规模的聚集,此期主要是输导系统将下伏地层的油气往上运移,在石炭、三叠系中形成有效油气藏;而喜山晚期南高北低北倾单斜构造格局的形成,使油气藏出现往南部的重大调整.通过成藏条件及过程的研究,指出奥陶系有利勘探区块应放在古凸起的岩溶带上,而三叠系的有利油气勘探区域主要为南部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9.
塔河油田中下奥陶统顶面古构造演化及油气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奥陶系是塔河油田的主要产层。构造演化及古构造研究认为,中下奥陶统在加里东Ⅱ幕期表现为一北东向较宽缓的鼻凸,高点在现今轮台断裂附近;海西早期构造轴向转为北北西,海西晚期—喜马拉雅早期,表现为一由近北西向、北东向斜坡组成的、轴向为北东向的缓顶式直角状凸起;喜马拉雅晚期到现今,该区受西部应力作用和区域翘倾结果,南部轴线保持呈北东向不变,而北部轴线由西往东迁移,构造高点也由北向南迁移。加里东中晚期构造、岩溶及成岩等作用,为塔河油田第一次油气成藏提供了储集空间;受海西早期构造运动的强烈影响,先期油藏被破坏并在局部地区形成重质油藏,同时为海西晚期的油气充注提供了储集空间;印支期以来,该区的成藏系统主要以整体调整为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黔中隆起及周缘地区典型古油藏和残余油气藏的石油地质主要特征、埋藏史、热史与成藏条件等进行分析研究,初步认识了该区古油藏和残余油气藏的成藏模式和规律为:①油气成藏期以加里东期为主,加里东期古隆起是控制油气成藏的首要因素;②抬升剥蚀作用是早期油气藏被改造和破坏的控制因素,燕山-喜山期构造运动是造成早期油气全面破坏的主导因素;③加里东期存在和油气演化有着良好配置关系的古圈闭和储盖组合,从而形成了众多大型加里东期古油气藏;印支-燕山期缺乏与油气演化有着良好配置关系的构造圈闭(古隆起)和储盖组合,使晚期成藏条件较为不利;④埋藏差异造成油气演化程度差异较大,但仍具有寻找油气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加里东期古岩溶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是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实践表明,塔河油田主力油层奥陶系油藏储集空间以碳酸盐岩岩溶孔、洞、缝为主,因此岩溶作用及其发育程度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集体的发育及油气成藏必然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多种资料表明,本区除发育海西期岩溶外,还存在加里东期岩溶。原岩性质、断裂、裂缝发育强度、古地貌形态、古气候、古水系是控制岩溶发育的因素,其中古地貌形态、断裂裂缝发育强度是主要的控制因素。加里东期岩溶对该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系统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对上奥陶统桑塔木组覆盖区之下的中—下奥陶统一间房组、鹰山组和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扩大了该区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2.
动态评价技术在塔河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是大型碳酸盐岩溶洞型油气藏,其储渗空间主要为大小不同的溶洞、裂缝带、溶蚀孔隙等组成,该油气藏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单纯用静态资料来认识这类油气藏是非常困难。文章提出利用生产动态资料和信息进行该类型油气藏研究的新思路,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处理非线性相关参数预测方面的优势,并以渗流理论为基础,结合试井成果,选用已知油井的产量、油嘴、油压、含水率、气油比、原油密度等6个开发动态参数作为样品输入数据,推导出影响油气藏开发的重要参数(地层系数)与生产信息的关系,建立了人工神经网络预测储层参数的结构模型。通过塔里木盆地塔河油气田实例研究,说明了利用动态信息评价油气藏技术在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储层预测和非均质性分析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盆地南堡油田发现井--老堡南1井测试获700 m3/d 高产工业油流,标志着南堡凹陷奥陶系潜山勘探获得重大突破,截至2011年底,已累计产油18.62×104 m3、气6 175.35×104 m3。综合研究表明,南堡凹陷奥陶系潜山有利储集体是受多期构造 岩溶作用控制形成的岩溶塌陷体,其识别标志主要表现为:①钻井仅有泥浆漏失、钻速加快而无放空;②岩心上表现为与通常的岩溶洞穴相似的地质特征;③常规测井上表现为高伽马 低电阻(砂、泥充填)或高伽马 高电阻(方解石充填),成像测井上以发育各种洞穴角砾岩为主要特征;④地震剖面上无“串珠状”(俗称“羊肉串”)反射,表现为同相轴不连续甚至杂乱、弱振幅反射;⑤与通常的洞穴型储层相比,洞穴通道空间消失,但储集体体积增大,有效储集空间主要是由洞穴溶积砂岩基质孔、溶蚀孔洞、洞穴角砾间残存空隙和裂缝、溶缝组成的复合系统。其形成演化经历了晚加里东-早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3期构造 岩溶作用及其叠加。岩溶塌陷体广泛发育于南堡凹陷乃至渤海湾盆地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分布区,油气源充足,具有广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4.
塔中奥陶系生物礁地震识别与预测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塔中Ⅰ号构造带奥陶系上统发现生物礁以来,生物礁识别与储层预测成为该区油气勘探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钻遇礁体的地震层位标定与追踪,发现在地震剖面上礁体具有多种丘状外部形态、上覆地层有明显超覆减薄现象;礁体内部出现杂乱反射、弱反射、空白反射等地震响应特征,与围岩有明显差异;由于礁体发育特征的差异,台地边缘与台内礁体的地震响应特征各异,台缘发育大型堤礁、台内以小规模点礁为主。在研究塔中奥陶系礁体地震-地质响应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编制生物礁发育层段等厚图、生物礁沉积时古地貌图,结合岩相古地理、地震属性、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分析,识别与预测了塔中62-塔中82井区生物礁体的分布与发育特征,发现上奥陶统礁体垂向上加积、横向上错落叠置连片,发育4~5个旋回,复合厚度达200~300 m,宽1~5 km,延伸长度为120 km,主要沿台地边缘呈条带状展布。在礁体预测的基础上,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大型生物礁油气田。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储集层特征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已经发现的储量中,88%储藏在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中,其储集空间是相互不连接的与连接的网状溶岩内的孔隙.奥陶系储集层内不同位置的油、气、水特征明显,油田内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更增加了油气藏的复杂性.经过酸化压裂处理后,获得高产及商业油流的井可达总井数的75.9%.酸化压裂是塔河油田改善储集层内连通性、改造非生产井、提高产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其它具有类似储集层油田开发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塔河油田石炭系盐下奥陶系储集层发育特征及成藏条件,实现新地区、新层位、新领域的突破,进一步扩大塔河油田外围盐下奥陶系含油气范围,实现增储上产,利用率先在盐下奥陶系完钻的S105井、S106井、S117井的地质录井、测井、测试等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S105井-S106井-S117井区内盐下奥陶系的区域构造特征、油源条件、储集条件、储盖组合、圈闭条件及油气藏类型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盐下奥陶系恰尔巴克组-一间房组发育地层不整合-岩溶裂缝型圈闭,且油源充足,储集层发育,圈闭条件良好,易于油气成藏,指出了盐下奥陶系的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7.
轮古西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塔里木盆地轮古西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在很大程度上受岩溶型储层发育的控制,深入总结其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从储层岩石学及储集性能等方面,对该区的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认为该区储层的基质孔渗极差,难以形成有利的储集空间,而次生孔隙(裂缝、溶蚀孔洞、洞穴等)构成了该区的主要储集空间,裂缝-孔洞型、洞穴型储集层较为发育,是最有勘探价值的储集层。通过对构造演化特征和岩溶系统的分析,认为储层的原生孔隙和沉积相带是次生孔隙形成的基础条件,构造运动产生的裂缝是促进岩溶发育、控制储集体发育的关键因素,岩溶作用是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产能特征与储集层类型的相关性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塔河油田4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的形成与古风化壳的风化剥蚀有关,该文从油井自然产能变化和试采井见水动态特性,论述了碳酸盐岩油藏产能,试采见水动态及其与储渗类型之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油藏的储集空间类型,储渗类型具有多亲性和复杂性,且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  相似文献   

19.
塔河油田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74,自引:20,他引:54  
张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2):120-124,132
塔河油田是由三叠系、石炭系、奥陶系等多个不同性质油藏组成的油田(群),主体是奥陶系灰岩岩溶缝洞网络型油气藏。这种油藏类型的主要控制因素是不同期次、不同规模、不同方向的岩溶洞、缝、孔,并以复杂的形式联通而形成网络。因为网络发育程度不同、成藏和改造经历不同,各储集体在储量、产能、油质上可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20.
有机包裹体是烃类保存至今的原始样品,记录了烃类生成、运移和聚集等过程的丰富信息。文章针对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具有多期油气充注的特点,对储层中的有机包裹体进行了岩石学显微观察、荧光显微观测以及均一温度显微测定等研究,以探讨有机包裹体所蕴涵的油气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中捕获的有机包裹体有纯油两相包裹体、纯天然气单相包裹体、油+气+盐水三相包裹体和含烃盐水两相包裹体4类,指示了奥陶系储层分别发生过石油和天然气的充注。进一步分析表明,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共经历了4期油充注和1期天然气充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