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已成为腰椎压缩性骨折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传统手术切开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通常产生较多局部肌肉组织的损伤,在微创下进行腰椎内固定是脊柱微创外科的一大进展。目的:探讨经皮微创Sextant内固定系统修复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内固定前后患者目测类比评分、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以及脊柱后凸Cobb角变化。方法:选择58例腰椎压缩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由同一高年资骨科副主任医师(第二作者)于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完成。均行经后路腰椎Sextant系统内固定。主要观察术中失血量,内固定前后目测类比评分、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以及脊柱后凸Cobb角变化。结果与结论:术中平均出血量40 m L,内固定后平均引流量80 m L,内固定后患者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P<0.01),平均卧床2周即可下地行早期功能康复锻炼。内固定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及后凸Cobb角均较内固定前有明显改善(P<0.05),未出现螺钉松动、断裂。说明经后路腰椎Sextant系统内固定修复腰椎压缩性骨折,能够较好的恢复椎体前缘高度、矫正脊柱后凸,并且失血量少,内固定后疼痛症状轻,便于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2.
背景:胸腰椎内固定后感染临床上并不罕见,一旦发生后果十分严重。在治疗感染时,是否取出内固定还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保留内固定治疗胸腰椎术后感染的安全性。方法:2008年3月至2012年12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共进行胸腰椎内固定手术358例,术后发生早期和晚期感染共13例,男5例,女8例;平均年龄54.5岁(31-65岁)。患者经过积极清创、引流和抗感染治疗,观察治疗后伤口愈合情况,并对比分析清创引流术前、术后6个月的血液分析结果、血沉、C-反应蛋白和目测类比评分结果。结果与结论:13例患者感染发生时间为内固定后1-13个月。经过及时诊断和彻底的病灶清除、冲洗引流、抗感染治疗,除对1例内固定后5个月感染的T12骨折患者取出内固定物外,其余12例患者在保留内固定的情况下治愈感染。随访时间8-40个月,无复发病例。清创引流术前与术后6个月血液分析结果、血沉、C-反应蛋白和腰痛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胸腰椎内固定后感染后应及时明确诊断,尽早手术治疗。经过彻底的病灶清除、冲洗引流和抗感染治疗,多数患者可以很快缓解症状,保留内固定的情况下,治愈感染。  相似文献   

3.
背景:对于需要手术修复的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虽然目前有大量的研究比较脊柱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的效果,但还没有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明其优劣。这使胸腰段爆裂骨折前后路手术比较的Meta分析研究成为必要。目的:通过分析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前路及后路手术的文献,对两种修复方式进行系统评价,以指导胸腰段爆裂性骨折修复方式的选择。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lseveir、万方、CNKI等数据库,以"thoracolumbar fracture","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pinal fracture","RCT","anterior","posterior","胸腰段骨折","前路","后路","脊柱"等关键词查找脊柱胸腰段骨折前后路手术比较的研究论文,并利用Revman 5.3荟萃分析软件对文献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obb角丢失角度、Frankel分级改善程度以及椎体高度丢失率等数据进行系统评价。结果与结论:最后筛选的文献有18篇,总病例925例,其中前路手术组459例,后路手术组466例。前路手术时间较后路手术时间平均多36.47 min,前路手术组出血量较后路手术组平均高出432.58 m L,前路手术组Cobb角丢失角度较后路手术组平均低3.41°,前路手术组Frankel分级改善程度较后路手术组平均高0.33级,前路手术组椎体高度丢失程度较后路手术组椎体高度丢失平均少1.76 mm,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obb角丢失角度、Frankel功能分级改善程度以及椎体高度丢失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前路手术虽然有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技术难度大等缺点,但因其优良的近期与远期效果,在有条件的医院应该优先应用于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背景: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难点是如何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选择手术入路应既有利于复位及脊髓的减压,又能够保证坚强固定,植骨融合。目前对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术式选择仍存在较大分歧。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修复方式选择及其对植骨融合、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126例,按照Frankel分级标准进行分级:A级7例,B级48例,C级54例,D级17例。术前进行下颈椎损伤分类评分,其中4分15例,5分23例,6分25例,7分22例,8分18例,9分16例,10分6例。结合患者受伤机制、形态特点、脊髓受压部位及损伤程度等因素进行分析,选择修复方案,其中前路组91例采用单纯前路手术治疗(单间隙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椎间植骨钛板内固定);后路组6例行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前后联合组29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通过影像学评价骨折愈合、植骨融合及颈椎稳定性情况。结果与结论:1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损伤,无气管、食管损伤。4例术中发现硬脊髓破损,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经对症处理后愈合。术后佩戴颈托3个月,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术后6个月复查,5例A级无恢复,1例B级无恢复,其余患者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2级。术后复查X射线片示颈椎序列恢复良好,1例不融合,2例延迟愈合,其余病例植骨均在12个内骨性融合(平均8.5个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椎体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提示术前对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下颈椎损伤分类评分,结合损伤形态、损伤节段、脊髓受压部位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可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达到良好的解剖复位,减压彻底,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背景:由于舟状骨在腕部的特殊位置骨折难以获得稳妥的固定,加之其特殊的解剖及血液供应特点容易导致骨折不愈合甚至骨缺血性坏死。在腕部舟状骨新鲜骨折石膏固定和内固定治疗方法上依然存在不同的争议。目的:比较分析石膏固定和空心螺钉内固定修复腕部舟状骨新鲜骨折的功能恢复情况。方法:纳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腕部舟状骨新鲜骨折22例,患者均为新鲜舟状骨腰部骨折,受伤时间2 h-12 d。患者术前X射线拍片示:未见腕部舟状骨塌陷、月骨周围脱位、缺血性骨坏死及骨性改变等表现。所有病例均为有移位、不稳定性骨折。根据患者意愿及手术方法选择等分为石膏组和空心螺钉组进行疗效对比分析,每组11例。随访时对两组患者进行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性别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与结论:随访3-6个月对比分析石膏组和空心螺钉组患者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空心螺钉组优9例,良1例,可1例,差0例;石膏组优1例,良5例,可3例,差2例,空心螺钉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为91%,石膏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为55%,空心螺钉组显著高于石膏组(t=4.817,P<0.05)。提示虽然石膏固定在腕部舟状骨新鲜骨折上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在修复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疗效显著并且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较快。因此与石膏固定相比,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修复腕部新鲜舟状骨骨折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背景:开放性关节骨折由于其损伤和部位的特殊性,尤其Gustilo分型较高,损伤严重的患者,手术治疗复杂,同时关节部的骨折手术复位要求高,感染、术后并发症高发以及潜在的截肢率高,一次手术修复骨折及周围组织结构显得尤为困难。目的:探讨应用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时效性分阶段修复GustiloⅡ、Ⅲ型开放性关节骨折的有效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时效性分阶段修复GustiloⅡ、Ⅲ型骨折患者13例,男11例,女2例,GustiloⅡ型3例,GustiloⅢ型10例。所有患者均按照时效性原则,第一时间或有效时间内行急诊清创术,骨折采用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方法封闭创面,分阶段修复软组织损伤和骨折。结果与结论:13例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12例在二期术后经植皮或组织瓣转移修复愈合。创面愈合时间12-18 d,平均14 d;1例一期清创后发生感染,经二期清创负压封闭引流覆盖创面感染控制后植皮愈合。4例发生钉道局部感染,换药后针道结痴、感染控制。5例患者于术后4个月随访期间外固定远端部分Schanz钉松动。13例患者均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标准,愈合时间为4-12个月。提示GustiloⅡ、Ⅲ型开放性关节骨折患者采用时效性分阶段治疗,有利于正确评估关节骨折和软组织损伤情况,分阶段应用外固定架固定骨折以及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保护软组织,二期修复创面,明显控制感染和并发症,降低截肢率,缩短治疗周期,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案。  相似文献   

7.
背景:既往肋骨骨折多主张保守治疗,随着内固定材料学的进展,以及对肋骨损伤研究的深入,开始采用内固定修复肋骨骨折,以期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何种内固定方法最佳,目前还存在争论。目的:总结记忆合金环抱器置入内固定对连枷胸的修复效果。方法:潜江市中心医院胸外科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采用记忆合金环抱器置入内固定修复连枷胸患者50例,男39例,女11例;年龄22-67岁,平均42.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8例,坠落伤11例,轮胎爆炸伤1例。骨折情况:肋骨骨折数3-11根,平均(6.4±4.3)根,骨折处7-23处,平均(11.2±5.6)处。左侧连枷胸25例,右侧17例,双侧8例。受伤到手术时间2-7 d,平均(3.7±2.2)d。观察呼吸机使用时间、重症监护天数、住院天数、围手术期并发症、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等;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患者手术前后胸壁疼痛情况。结果与结论: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2个月。未出现术中并发症。内固定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1-3 d,平均(1.8±0.7)d;住重症监护室时间2-5 d,平均(2.6±1.1)d;住院时间12-17 d,平均(14.9±3.1)d;平均目测类比评分由术前(8.1±1.2)分降低到内固定后1 d的(4.9±0.9)分、内固定后1周的(3.2±1.1)分;无内固定失败、松动、切口感染及骨不连,内固定后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愈合时间2-4个月,平均(3.1±1.2)个月。提示记忆合金环抱器置入内固定是修复连枷胸的有效方法,可以稳定胸壁,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与机械通气相关的并发症,减少胸壁畸形以及慢性胸壁疼痛。  相似文献   

8.
背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积极的内固定治疗已被大家认同,但具体选择何种固定方式,尚无明确标准。目的:比较应用解剖型髋动力锁定钢板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探讨内固定选择的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4年4月在深圳市南山区蛇口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7例,分别接受解剖型髋动力锁定钢板(锁定钢板组)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防旋髓内钉组)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下地活动时间及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恢复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16-24个月,平均19个月。锁定钢板组和防旋髓内钉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均为11周左右,修复后2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防旋髓内钉组患者下地活动时间及负重时间短于锁定钢板组(P<0.01)。有4例患者拟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患者,因股骨转子纵裂、股骨髓腔狭小及股骨弧度较大而术中更改选择解剖型髋动力锁定钢板。随访过程中,锁定钢板组1例发生髋内翻,防旋髓内钉组1例因撞击伤再次发生骨折。结果提示两种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部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修复方式和植入物。  相似文献   

9.
背景:颈椎前路手术虽入路解剖结构较为复杂,风险大,但能固定颈椎主要承重的前柱,固定较为稳定,复发率较低。由于该项技术较新,临床缺乏相关固定参数。目的:对C4-C6前路固定参数进行测量,为该节段前路固定治疗的广泛开展提供参数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进行颈椎检查C4-C6颈椎无病变的35例研究对象的CT影像学资料,男20例,女15例;年龄25-50岁,平均41.2岁。采用Mimics16.01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重建测量椎体前后径及左右径,椎体高,椎骨横突孔的前后径与左右径,左右两侧横突孔内侧缘之间距离,左右两侧椎弓根轴线与矢状轴和水平轴的夹角及长度。结果与结论:椎体左右径C4-C6由(26.67±0.25)mm逐渐增长到(32.89±0.12)mm,椎体前后径C4-C6由(6.89±0.12)mm逐渐增长到(8.85±0.44)mm,不同节段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椎体正中矢状面前、中、后缘高度从C4[前缘(7.99±0.51)mm,中高为(7.09±0.42)mm,后高为(7.76±0.49)mm];到C6[前缘为(9.89±0.45)m m,中高为(8.42±0.75)mm,后高为(8.84±0.26)mm],椎体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椎骨横突孔前后径和左右径均随椎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P<0.05)。C4-C6左右两侧横突孔内侧缘距离由(25.10±0.45)mm逐渐增长到(28.89±0.56)mm,不同节段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椎弓根轴线与矢状轴和水平轴的夹角及长度均随颈椎序数的增加逐渐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运用锁定钢板修复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应用不同类型钢板内固定后桡骨远端相关解剖参数的变化仍不清楚。目的:通过与普通锁定加压钢板进行比较,探讨可撑开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及桡骨长度恢复的修复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医院骨科收拾的38例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内固定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可撑开锁定钢板组22例,普通锁定钢板组16例,骨折分型采用AO分型,均采用掌侧入路。测量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及随访末X射线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根据Denis标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估。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5-26个月。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9-16周,平均12.3周。内固定后两组掌倾角均值分别为10.6°和11.3°,尺偏角均值分别为21.1°和19.2°;随访末两组掌倾角均值分别为8.5°和8.5°,尺偏角均值分别为17.9°和15.8°,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两组桡骨短缩均值分别为0.5 mm和1.1 mm,随访末两组桡骨短缩均值分别为0.9 mm和1.4 mm,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Dienst功能评估:可撑开组优16例,良6例;普通组优11例,良5例,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运用可撑开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修复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能获得良好的术后掌倾角、尺偏角及腕关节功能,且其对桡骨长度的恢复较普通锁定加压钢板更好,并能在随访期间得到维持。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中,其用药方式与单独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用药无太大差别,即先以较大剂量腰麻,而硬膜外用于确保效果和术后镇痛。近年来国内外有学者提出一些新的观点:腰麻先给予小剂量、低浓度的局麻药,再予硬膜外衔接以小剂量、低浓度的局麻药,真正发挥腰麻与硬膜外的联合作用,可以达到完善麻醉效果,以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目的:分析小剂量低密度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修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68例,按照麻醉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观察组采用小剂量低密度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药物用量、下肢改良Bromage评分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与结论:观察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药物用量及下肢改良Bromage评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5,10 min平均动脉压显著低于麻醉前(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且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提示采用小剂量低密度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具有起效快、用量少、阻滞完全、镇痛效果好等优点。临床将其应用于老年下肢骨折修复手术,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且可达到较为完善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2.
背景:尺骨鹰嘴骨折治疗不当会影响肘关节功能,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肘关节功能得到良好恢复,给予尺骨鹰嘴骨折准确复位和牢固的内固定尤为重要。目的:探索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修复尺骨鹰嘴骨折的效果。方法:对36例尺骨鹰嘴骨折病例采用尺骨鹰嘴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评价分析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36例尺骨鹰嘴骨折病例采用尺骨鹰嘴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随访6个月以上,术后切口无感染及血肿等早期并发症,均一期愈合,Broberg和Morrey评估优良率94%(34/36)。因此认为应用尺骨鹰嘴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手术操作简便、内固定牢靠、术后可早期活动、并发症少、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3.
背景:近年来随着对股骨远端骨折的深入研究,治疗方式已经从传统的保守治疗转变为积极的手术治疗。目前关于股骨远端骨折的各种内固定方案报道很多,但是系统的预后比较研究报道较少。目的:对比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别采取LISS钢板与髁钢板置入内固定对其预后康复影响的差异,并为这类患者内固定方案的选择积累经验。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78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9例。LISS钢板组采用LISS钢板置入内固定方案,髁钢板组采用髁钢板置入内固定方案。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出院后第12个月末Evanich评分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与结论:LISS钢板组切口长度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于髁钢板组(P<0.05)。出院后第12个月末,两组疼痛及稳定性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LISS钢板组活动度、股四头肌力量评分及Evanich总分均高于髁钢板组(P<0.05),减分项目少于髁钢板组(P<0.05)。LISS钢板组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2/39),髁钢板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1%(8/3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相较于髁钢板,LISS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股骨远端骨折能有效促进骨折愈合及膝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较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科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