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后,8、9、10三个月中,江苏苏北地区出现293起火球、地光、冒气、冒水等宏观现象,沿长江一带尤为集中(图1)。这种现象引起群众关注,很多人把它看作临震前兆。我们调查了泰兴、如皋、江都等县21起较为典型的火球、地光、冒气、冒水等现象。认为,发光现象由两种类型发光体造成:一是固体发光,占38%;二是气体发光,占62%。  相似文献   

2.
盖州青石岭地震序列发震构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博  钱蕊  夏彩韵 《地震学报》2017,39(6):848-859
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盖州青石岭震群2012年2月至2015年8月的地震活动进行了重新定位,并使用CAP方法和P波初动法计算了ML≥4.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之后结合盖州地区的地震地质资料,分析了青石岭震群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青石岭震群在平面上呈NW向分布,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6 km×3 km的矩形范围内,震源深度为7—10 km;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走向与精定位后地震的优势分布方向一致;综合分析双差定位结果、震源机制解和发震区的地震地质等资料,初步认为九寨—盖县北段西北侧存在NW向次级铲式正断层,青石岭震群即为该断层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不断地左旋走滑-拉张错动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文昌县蓬莱区南和村水井两次出现翻滚、冒泡现象。第一次发生在1983年10月5日上午8时,井水有两处翻滚、冒泡,持续5天,9日结束。第二次发生在1986年5月22日下午2时,井水有7处翻滚、冒泡,至26日结束,持续时间为5天。南和村水井位于民生岭西北角半山腰的夹缝里。原是一口有二、三百年历史的古井。水  相似文献   

4.
地震前和地震时的电磁辐射和发光现象,已被多次震例所证实,这些地震资料的分析与岩石样品的实验室研究相结合,对解释地震发生的过程会有积极意义。本文介绍的岩石破裂过程中的宏观发光现象对研究震前地光和电磁辐射的成因可能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岩石摩擦可以发光。许多强烈地震都伴有发光现象。这两种光有无内在联系,近百年来已引人关注。1898年米尔尼[J.Milne]提出地震发光是岩石摩擦生热所致。1941年日本川濑次郎认为“尘土摩擦放电”造成了地震滑波时的发光现象。1985年前后,我国郑联达提出闪电式的地光,既非由于岩石摩擦生热所致,也非某种放电,而是晶体破裂  相似文献   

6.
自望远镜发明后,1400多次观测结果表明,月球表面有发光、薄雾、烟云和暂短的颜色变化及朦胧现象等。这些现象只发生在月球的某些区域:在阿方萨斯环形山至少有25次;普拉托地区记录到约75次;阿里斯塔查斯地区记录到约300次。在月球的大陆地区,没有发现  相似文献   

7.
从海发光的类型,特征,原因,时空的分布等,论述海发我的现象及探讨海发光与地震宏观前兆异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安徽省霍山地区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13日发生的2 679个M_L≥0.0地震进行重新定位研究。对同一地震事件定位前后位置进行比较,得到各个地震在EW、N-S及U-D三个方向的偏差平均值分别为0.05km、0.06km及0.07km。重新定位后,原震源位置的定位精度大大提高,由定位误差所引起的原震源位置呈现的"网格状"假象分布现象得到明显改善,震中在空间上分布更加紧凑,丛集性明显,且呈现出3条NE向分布的地震密集带,与落儿岭—土地岭断裂方向大致一致。同时震源深度的分布更加精确,且在4~9km处存在明显的优势分布现象,占总数的88%以上。霍山地区浅源地震发育,表明该地区地壳中上部地震波速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提取豫鄂皖交界区震源机制、钻孔应变YRY、洞体应变SSY和跨断层水准等数据中蕴含的断裂运动信息,经三维应力分析,发现:①NW向青山—晓天断裂和金寨—龙河口断裂以左行走滑运动为主,而NE向落儿岭—土地岭断裂和商城—麻城断裂呈明显的右行走滑运动,断裂的三维应力状态描述为σ_1和σ_3是水平的,σ_2是直立的,基本延续了中、晚更新世时期断裂的运动状态;②NW向金寨—龙河口断裂和青山—晓天断裂具有逆倾向挤压应变背景,而NE向落儿岭—土地岭断裂和商城—麻城断裂呈明显的正倾向拉张的应变特征。掌握这些断裂的二维运动特征,可为进一步推断断裂三维特征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磨坑——秀岭断裂带的基本情况:北东东向的磨坑——秀岭断裂带东自广东紫金县义容循南西西向延伸进入东江谷地,经河唇、雍州一带,继续达博罗县泰美圩以北之秀岭地区,前人称它为横坑——磨坑断裂或磨坑断裂.该断裂带除砂岭——观音阁数公里段地表显示不清外,基本出露良好,累计总长达50公里。义容往东可能经青溪至紫金分为二支:一支由北东东偏北延伸;另一支取道中坝向安流  相似文献   

11.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迪尔提出了对地光机制的两种理论:激烈的低空空气振荡;含石英岩石的压电效应。根据气体发光理论以及对地光的宏光观察,可以认为这两种机制都是值得怀疑的。根据地光颜色和产生的时间等特征,现提出惰性气体发光是地震前兆发光现象的一种可能解释。因而可利用监测环境污染的办法监测大气中的惰性气体含量,作为地震前兆的信息之一。  相似文献   

12.
华南地区温泉地震和活动性断裂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编制“湖南省主要活动性断裂构造图”(1/100万)的过程中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①温泉大体上沿活动性断裂呈串珠状分布,并基本上分布于断裂的上盘,或分布于主干断裂派生的羽状断裂上;②出露于坚硬基岩地区的温泉,温度往往偏  相似文献   

13.
蓝颖春 《地球》2012,(6):34-36
当前社会的各种矛盾,包括经济、社会和政治的问题,都可能集中体现在土地问题上。自国土资源部按季度公开通报和挂牌督办违法违规案件以来,我们确实看到不少的土地违规违法的行为得到遏制和纠正,但有些地方企业仍然我行我素、不管不顾。怎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这样的现象?随着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对土地案件的进一步查处,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案件后面总是有一些涉及更深一层的后台,这些后台仍然在发挥着一些我们看不清楚的作用,要查处这种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朱训 《地球》2014,(6):112-112
小岩体成大矿问题,首先是一个成矿理论问题。与小岩体有关的大矿在世界各地都有一批实例。20世纪50年代我在前苏联留学期间,不仅从教科书上了解到小岩体成大矿问题,而且在两次生产实习过程中,在高加索地区和阿尔泰地区都看到了不少与小岩体有关的大矿。回国后,在江西工作25年间以及后来在地矿部工作12年期间,又见到了不少小岩体成大矿的实例。这种情况说明什么呢?说明小岩体成大矿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一个规律性的现象,是一个成矿规律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大气中一种压力波动与地震关系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大气中一种压力波动与区域地震间关系的初步观测结果。 根据观测,大气中存在一种压力波,其周期为几十秒至500秒;幅值在5-100帕(1帕=1牛顿/米2=0.01毫巴)之间,大都在二、三十帕左右;主周期变化很小,呈一组一组的形式出现,每组三、五个波,波形光滑,容易识别;其水平波速为10米/秒的量级,是一种横波。 对于所研究的地方性地震,约有70%在震前30小时内出现这种压力波。  相似文献   

16.
王俊国  刁桂苓 《地震学报》2005,27(2):178-183
千岛岛弧地区属于全球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本文利用哈佛大学测定的千岛岛弧地区地震的矩心矩张量(CMT)解, 分析该地区震源机制的一致性特征, 提出利用震源机制和构造应力场的一致性参数a进行地震预测的思路. 研究结果表明,MWge;7.5地震之前, 都有一致性参数a降低的现象,a的低值起始的时间在发生大震之前的10多天至110多天, a的低值截止的日期距大震在30多天至2天. 相互之间虽然并不完全一致, 但是差别不大. 这种现象的稳定性, 尚需时间的检验, 但是设想在长达数百公里的地区, 连续发生MWge;5.3的地震的震源机制都与构造应力场一致, 应当不是随机的现象, 而是一种具有预测意义的现象. 当积累的震例足够多时, 则有可能确定统一的评判标准和预测准则.   相似文献   

17.
一盆养了8年的滴水观音,终于开花了。  相似文献   

18.
2014年4月20日安徽省霍山发生MS4.3地震,是霍山地区41年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 本文首先基于安徽省及周边省份的地震台站资料,采用Hypo2000、 CAP和PTD方法反演得到该地震的震源深度为8 km; 然后采用Hypo2000和HypoDD方法联合对主震和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该地震序列呈北东向分布,绝大部分余震分布在主震的西南侧; 最后分别采用FOCMEC方法和CAP方法反演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获得的反演结果非常接近,节面Ⅰ与节面Ⅱ的走向、 倾角、 滑动角分别为135°/70°/-30°与230°/60°/-160°. 此外该地震的椭圆等烈度线呈北东向展布,结合该地区的历史地震和地震构造,认为该地震与北东向的落儿岭—土地岭断裂活动有关. 已有震源机制解资料表明该地区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轴的方位角为267°,倾角为5°,最小主压应力轴的方位角为358°,倾角为4°,结合震源机制解和发震构造,认为该地震是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落儿岭—土地岭断裂发生的一次右旋张性地震.   相似文献   

19.
许多强烈地震都伴生有发光现象,称为地光.国内外大量震例表明,地光形式多样,姿态万千.近年来,在一些强震前后发现有一种可能是因为低空大气受激发光而产生的地光现象.研究其特征和成因,对摸清地震孕育和发展的地球物理变化过程,将是有意义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后,当日18时又发生滦县7.1级地震.在震中附近的滦县商家林公社赵各庄大队数百名社员,在中学校长的带领下转移至高百余米凤凰山顶,徹夜未眠,目睹了距离于米之远的发震构造——滦县西断裂附近的近百起地光事件.当天正值农历初一是阴天间小雨,一片漆黑.在多数为耀眼而短瞬即逝的条带状地光中,偶见一种“激发光”.当晚24时左右,在发震构造附近先出现一条闪光,接着在其附近的王家山、凤凰山及其周围的村庄如赵各庄、粟  相似文献   

20.
本文同时利用DMSP、ROCSAT-1卫星数据和地基的GPS观测数据,研究一种与低纬等离子体泡相伴随的局部等离子体浓度增强现象.地基GPS的观测表明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也能反映这种等离子体浓度增强.通过4个观测事例的详细分析表明:这种等离子体浓度增强主要出现在磁纬±10°~±20°的局部区域,有时在近磁赤道区和中纬地区的电离层顶部也能观测到;与等离子体泡的出现规律相似,这种等离子体浓度增强主要出现在地方时21∶00以后,并在午夜后也能观测到.当等离子体浓度增强和等离子体泡发生时,在午夜前一般对应着背景垂直速度明显向上的扰动,在午夜后一般处于等离子体垂直速度下降至反向前的时间段,表明东向电场对于低纬不规则体的产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